疾病的曆史

疾病的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什麼是流行病?什麼是造成疾病流行的原因?
  流行病對於人類社會和文明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人類如何因應流行病所帶來的衝擊?
  「疾病」是一種客觀存在還是一種文化或社會建構?
  人類如何看待、詮釋、利用或療癒「疾病」?

  疾病是人類共同的生物性經驗之一,其存滅與盛衰,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文明的變遷,有著緊密而復雜的關係。我們不僅隨時隨地在「感知」,也在「製造」疾病;不僅在「界定」(frame),也在「建構」(construct)疾病。本書所收錄的十三篇論文,企圖以若乾個案說明人類看待、認識、詮釋、利用或療癒「疾病」的古今之變,並探索疾病史研究的可能途徑、課題、材料、方法,以及寫作方式。

作者簡介

林富士

  1960年齣生於颱灣雲林。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曆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史、疾病史與文化史。著有《漢代的巫者》(颱北:稻鄉齣版社,1988初版,1999新版)、《紅色印象》(颱北:聯閤文學齣版社,1990)、《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颱灣的厲鬼信仰》(颱北:颱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小曆史──曆史的邊陲》(颱北:三民書局,2000)、《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颱北:三民書局,2001)、《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颱北:聯經齣版事業公司,2008)等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導言:疾病也有曆史(林富士)

中國疾病史研究芻議(林富士)
一、引言
二、研究途徑
三、研究課題
四、研究材料
五、研究方法與寫作方式
六、結語

祟病與「場所」:傳統醫學對祟病的一種解釋(李建民)
一、前言
二、祟病的病因說:氣與鬼神
三、試論祟病的空間觀念
四、祟病案例試析
五、餘論

在夢寐之間:中國古典醫學對於「夢與鬼交」與女性情欲的構想(陳秀芬)
一、緒論
二、女性的情欲病癥
三、女性的「夢與鬼交」
四、「夢與鬼交」與「鬼胎」
五、結論

「笑疾」考:兼論中國中古醫者對喜樂的態度(李貞德)
一、前言:陸雲的「笑疾」
二、笑的癥狀、病因及其治療
三、笑是樂不可支抑或身不由己
四、笑、氣與養生
五、結論:諸情不宜,多笑無益的養生文化

「疾疫」與「相染」: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疾病觀(張嘉鳳)
一、前言
二、魏晉至隋唐之間的疾疫及其影響
三、魏晉至隋唐時期醫者對於疾疫的認識與分類
四、魏晉至隋唐之間醫者對於傳染性疾疫病源的解釋
五、魏晉至隋唐之間醫者對於傳染性疾疫傳播途徑的見解
六、魏晉至隋唐時期疾疫相染與孝義倫理之間的睏境
七、結論

漢唐時期瘧病與瘧鬼(範傢偉)
一、引言
二、瘧鬼觀念的齣現及其轉變
三、瘧鬼與道教鬼神譜係的建構
四、結論

關於中國古代的腳氣病及其曆史的研究(廖育群)
一、親身經曆所引齣的睏惑
二、關於近代的腳氣病
三、關於中國古代的腳氣記載
四、關於礦物藥中毒的問題
五、關於腳氣病史的研究
六、結語

中國麻風病概念演變的曆史(梁其姿)
一、上古至東晉時代的「大風」與「癘∕癩」疾
二、隋唐時代
三、宋遼金元時代
四、明清時代
五、結論

十九世紀後期英國醫學界對中國痲瘋病情的調查研究(李尚仁)
一、前言
二、十九世紀西方醫學界對痲瘋傳播方式的探討
三、皇傢醫師院與海關醫官在中國的痲瘋調查
四、性行為、生殖與痲瘋的傳播
五、種族主義、細菌學說與康德黎的痲瘋研究
六、疾病調查、資訊蒐集與資料詮釋
七、結論

日治時期颱灣地區的疾病結構演變(劉士永)
一、疾病結構改變的意義
二、疾病結構改變的技術分析
三、疾病結構變化之可能成因與解釋
四、小結

疾病、醫療與社會: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相關史料介紹(劉錚雲)
二、疾病與社會
三、結論

晚明江南祁彪佳傢族的日常生活史:以醫病關係為例的探討(蔣竹山)
一、前言
二、祁氏傢族的疾病史
三、《祁彪佳日記》中的醫病關係
四、結論

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邱仲麟)
一、前言
二、「割股」療親對人部藥的實踐與擴展
三、「割股」療親行為中的血氣觀念
四、結論

圖書序言

十九世紀後期英國醫學界對中國痲瘋病情的調查研究/李尚仁

一、前言
曆史上痲瘋(leprosy),長久以來,一直和各種宗教迫害、文化成見糾結難解,若要探討疾病與社會、文化的關係,痲瘋的曆史無疑蘊含豐富的材料。痲瘋病患在西方受到強烈歧視的原因,可迴溯至《舊約聖經》〈利未記〉第十三、十四章,記載「痲瘋」是種令上帝不悅的不潔之病。後世一些學者認為〈利未記〉翻譯發生錯誤,原文的zara’ath(或tsara’ath)係泛指不潔的皮膚病,卻被誤譯為leprae(痲瘋),為西方痲瘋病患的汙名種下宗教根源。痲瘋的癥狀容易與梅毒、苺疹病(yaws)乃至數種皮膚病混淆,正確診斷並不容易,史料記載的「痲瘋」是否就是現代醫學定義下的痲瘋,其實大有疑問。中世紀痲瘋的真實身分在醫學界與史學界爭議不斷。早在十九世紀末期,法國醫師暨曆史學者布黑(F. Buret)就發錶異議,認為中世紀的痲瘋其實是梅毒。部分學者還認為,由於當時常由神職人員鑑定痲瘋病患,誤診的可能性非常高。考古學者於丹麥涅斯特華德(Naestved)的St. Jorgens痲瘋病患墳場,挖掘齣西元一二五○年至一五五○年間下葬的屍體,遺骨經古病理學(paleopathology)檢驗,斷定死者生前患有痲瘋。然而,持反對意見的學者認為,考古發掘隻能證明此一疾病當時已存在歐洲,卻無法保證史料記載的「痲瘋」病例罹患的都是現代醫學定義下的痲瘋。痲瘋的迴溯診斷(retrospective diagnosis)仍舊問題重重。

十九世紀西方醫學的痲瘋研究有許多重要的發展,支持不同學說的醫師,對於痲瘋病因有數種不同的看法與解釋,痲瘋的疾病分類學(nosology)研究也發生爭論,痲瘋如何傳播的問題更是爭議的焦點。挪威醫師韓生(Gerhard Henrik Armauer Hansen)於一八七三年發現痲瘋菌,為現代醫學的痲瘋知識奠立重要基礎。為紀念他的成就,醫界甚至將痲瘋改稱為Hansen’s disease。然而,Hansen’s disease的緻病細菌Mycobacterium leprae感染力甚弱,許多人對此細菌天生免疫,即使與痲瘋病患密切接觸也不會染病。因此,韓生的發現公諸於世之後,西方醫界對痲瘋是否會傳染仍爭議甚久。十九世紀西方醫學對痲瘋的傳播途徑與疾病身分(disease identity)的研究與爭議,是個有待探討的醫學史議題。目前有關十九世紀痲瘋病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痲瘋遭到汙名化(stigmatization)的過程,以及教會收容與治療痲瘋病患的慈善醫療措施。澳洲、印度與美國等個彆國傢控製痲瘋傳播的醫療衛生政策,尤其是痲瘋療養病院的設立以及病院管理措施,也有不少的曆史研究。殖民醫療體製對痲瘋病患的管製或隔離措施,如何建構齣被殖民者的身分(identity),以及被殖民者如何反抗這些措施等課題,近年也齣現幾篇精采的殖民醫學史研究。然而整體而言,關於十九世紀西方醫學的痲瘋研究,目前的史學探討仍相當不足,即使受現代醫學推崇為痲瘋病因發現者的韓生,他的痲瘋研究經曆,以及他的學說被醫界接受的麯摺過程,相關的曆史研究亦十分薄弱。

十九世紀中國被視為痲瘋主要盛行區域之一,然而西方醫學界在中國進行的痲瘋研究,目前仍是醫學史甚少觸及的領域。本文以英國醫學界對中國痲瘋病情的調查研究為主題,探討十九世紀中到十九世紀末,來華英國醫師何以對同樣的疾病現象做齣相當不同的觀察與解釋,並分析他們關於痲瘋病因和傳播方式的討論。本文以英國倫敦的皇傢醫師院(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與英國來華醫師康德黎(Jame Cantlie,1851-1926)分彆於一八六○年代與一八九○年代進行的痲瘋研究為例,指齣這兩篇報告對於痲瘋是否會傳染的問題,雖然看法南轅北轍,但使用的研究方法其實大同小異,兩者皆倚重英國殖民醫學、殖民科學乃至殖民行政管理所常使用的調查(surveys)研究方法。這兩篇報告呈現的醫學觀點轉變,則和歐美的帝國主義擴張活動、種族主義高張、排華風潮興起,以及熱帶醫學的專業化,有著密切關係。本文並且討論來華英國醫師對於當地資訊(native information)與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的使用,分析他們如何透過對中國資料的不同詮釋,來支持其截然不同的痲瘋病因論與傳播學說。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