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历史

疾病的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什么是流行病?什么是造成疾病流行的原因?
  流行病对于人类社会和文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人类如何因应流行病所带来的冲击?
  「疾病」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一种文化或社会建构?
  人类如何看待、诠释、利用或疗癒「疾病」?

  疾病是人类共同的生物性经验之一,其存灭与盛衰,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变迁,有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我们不仅随时随地在「感知」,也在「制造」疾病;不仅在「界定」(frame),也在「建构」(construct)疾病。本书所收录的十三篇论文,企图以若干个案说明人类看待、认识、诠释、利用或疗癒「疾病」的古今之变,并探索疾病史研究的可能途径、课题、材料、方法,以及写作方式。

作者简介

林富士

  1960年出生于台湾云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研究所硕士班毕业,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宗教史、疾病史与文化史。着有《汉代的巫者》(台北:稻乡出版社,1988初版,1999新版)、《红色印象》(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0)、《孤魂与鬼雄的世界──北台湾的厉鬼信仰》(台北: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5)、《小历史──历史的边陲》(台北:三民书局,2000)、《疾病终结者──中国早期的道教医学》(台北:三民书局,2001)、《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言:疾病也有历史(林富士)

中国疾病史研究刍议(林富士)
一、引言
二、研究途径
三、研究课题
四、研究材料
五、研究方法与写作方式
六、结语

祟病与「场所」:传统医学对祟病的一种解释(李建民)
一、前言
二、祟病的病因说:气与鬼神
三、试论祟病的空间观念
四、祟病案例试析
五、余论

在梦寐之间:中国古典医学对于「梦与鬼交」与女性情欲的构想(陈秀芬)
一、绪论
二、女性的情欲病症
三、女性的「梦与鬼交」
四、「梦与鬼交」与「鬼胎」
五、结论

「笑疾」考:兼论中国中古医者对喜乐的态度(李贞德)
一、前言:陆云的「笑疾」
二、笑的症状、病因及其治疗
三、笑是乐不可支抑或身不由己
四、笑、气与养生
五、结论:诸情不宜,多笑无益的养生文化

「疾疫」与「相染」:以《诸病源候论》为中心试论魏晋至隋唐之间医籍的疾病观(张嘉凤)
一、前言
二、魏晋至隋唐之间的疾疫及其影响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医者对于疾疫的认识与分类
四、魏晋至隋唐之间医者对于传染性疾疫病源的解释
五、魏晋至隋唐之间医者对于传染性疾疫传播途径的见解
六、魏晋至隋唐时期疾疫相染与孝义伦理之间的困境
七、结论

汉唐时期疟病与疟鬼(范家伟)
一、引言
二、疟鬼观念的出现及其转变
三、疟鬼与道教鬼神谱系的建构
四、结论

关于中国古代的脚气病及其历史的研究(廖育群)
一、亲身经历所引出的困惑
二、关于近代的脚气病
三、关于中国古代的脚气记载
四、关于矿物药中毒的问题
五、关于脚气病史的研究
六、结语

中国麻风病概念演变的历史(梁其姿)
一、上古至东晋时代的「大风」与「疠∕癞」疾
二、隋唐时代
三、宋辽金元时代
四、明清时代
五、结论

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医学界对中国痲疯病情的调查研究(李尚仁)
一、前言
二、十九世纪西方医学界对痲疯传播方式的探讨
三、皇家医师院与海关医官在中国的痲疯调查
四、性行为、生殖与痲疯的传播
五、种族主义、细菌学说与康德黎的痲疯研究
六、疾病调查、资讯蒐集与资料诠释
七、结论

日治时期台湾地区的疾病结构演变(刘士永)
一、疾病结构改变的意义
二、疾病结构改变的技术分析
三、疾病结构变化之可能成因与解释
四、小结

疾病、医疗与社会: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档案相关史料介绍(刘铮云)
二、疾病与社会
三、结论

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医病关系为例的探讨(蒋竹山)
一、前言
二、祁氏家族的疾病史
三、《祁彪佳日记》中的医病关系
四、结论

人药与血气:「割股」疗亲现象中的医疗观念(邱仲麟)
一、前言
二、「割股」疗亲对人部药的实践与扩展
三、「割股」疗亲行为中的血气观念
四、结论

图书序言

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医学界对中国痲疯病情的调查研究/李尚仁

一、前言
历史上痲疯(leprosy),长久以来,一直和各种宗教迫害、文化成见纠结难解,若要探讨疾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痲疯的历史无疑蕴含丰富的材料。痲疯病患在西方受到强烈歧视的原因,可回溯至《旧约圣经》〈利未记〉第十三、十四章,记载「痲疯」是种令上帝不悦的不洁之病。后世一些学者认为〈利未记〉翻译发生错误,原文的zara’ath(或tsara’ath)系泛指不洁的皮肤病,却被误译为leprae(痲疯),为西方痲疯病患的污名种下宗教根源。痲疯的症状容易与梅毒、苺疹病(yaws)乃至数种皮肤病混淆,正确诊断并不容易,史料记载的「痲疯」是否就是现代医学定义下的痲疯,其实大有疑问。中世纪痲疯的真实身分在医学界与史学界争议不断。早在十九世纪末期,法国医师暨历史学者布黑(F. Buret)就发表异议,认为中世纪的痲疯其实是梅毒。部分学者还认为,由于当时常由神职人员鑑定痲疯病患,误诊的可能性非常高。考古学者于丹麦涅斯特华德(Naestved)的St. Jorgens痲疯病患坟场,挖掘出西元一二五○年至一五五○年间下葬的尸体,遗骨经古病理学(paleopathology)检验,断定死者生前患有痲疯。然而,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考古发掘只能证明此一疾病当时已存在欧洲,却无法保证史料记载的「痲疯」病例罹患的都是现代医学定义下的痲疯。痲疯的回溯诊断(retrospective diagnosis)仍旧问题重重。

十九世纪西方医学的痲疯研究有许多重要的发展,支持不同学说的医师,对于痲疯病因有数种不同的看法与解释,痲疯的疾病分类学(nosology)研究也发生争论,痲疯如何传播的问题更是争议的焦点。挪威医师韩生(Gerhard Henrik Armauer Hansen)于一八七三年发现痲疯菌,为现代医学的痲疯知识奠立重要基础。为纪念他的成就,医界甚至将痲疯改称为Hansen’s disease。然而,Hansen’s disease的致病细菌Mycobacterium leprae感染力甚弱,许多人对此细菌天生免疫,即使与痲疯病患密切接触也不会染病。因此,韩生的发现公诸于世之后,西方医界对痲疯是否会传染仍争议甚久。十九世纪西方医学对痲疯的传播途径与疾病身分(disease identity)的研究与争议,是个有待探讨的医学史议题。目前有关十九世纪痲疯病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痲疯遭到污名化(stigmatization)的过程,以及教会收容与治疗痲疯病患的慈善医疗措施。澳洲、印度与美国等个别国家控制痲疯传播的医疗卫生政策,尤其是痲疯疗养病院的设立以及病院管理措施,也有不少的历史研究。殖民医疗体制对痲疯病患的管制或隔离措施,如何建构出被殖民者的身分(identity),以及被殖民者如何反抗这些措施等课题,近年也出现几篇精采的殖民医学史研究。然而整体而言,关于十九世纪西方医学的痲疯研究,目前的史学探讨仍相当不足,即使受现代医学推崇为痲疯病因发现者的韩生,他的痲疯研究经历,以及他的学说被医界接受的曲折过程,相关的历史研究亦十分薄弱。

十九世纪中国被视为痲疯主要盛行区域之一,然而西方医学界在中国进行的痲疯研究,目前仍是医学史甚少触及的领域。本文以英国医学界对中国痲疯病情的调查研究为主题,探讨十九世纪中到十九世纪末,来华英国医师何以对同样的疾病现象做出相当不同的观察与解释,并分析他们关于痲疯病因和传播方式的讨论。本文以英国伦敦的皇家医师院(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与英国来华医师康德黎(Jame Cantlie,1851-1926)分别于一八六○年代与一八九○年代进行的痲疯研究为例,指出这两篇报告对于痲疯是否会传染的问题,虽然看法南辕北辙,但使用的研究方法其实大同小异,两者皆倚重英国殖民医学、殖民科学乃至殖民行政管理所常使用的调查(surveys)研究方法。这两篇报告呈现的医学观点转变,则和欧美的帝国主义扩张活动、种族主义高张、排华风潮兴起,以及热带医学的专业化,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并且讨论来华英国医师对于当地资讯(native information)与在地知识(local knowledge)的使用,分析他们如何透过对中国资料的不同诠释,来支持其截然不同的痲疯病因论与传播学说。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