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医疗

宗教与医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即使已进入科学昌明的时代,宗教的幽灵似乎无处不在。
  许多宗教团体都介入医院的经营,新兴的宗教团体也以替人治病或教人养生吸引信徒,民众生病之时,不但求医也求神,为什么宗教与医疗会如此紧密相连?

  本书收录了十二篇论文,探讨中国传统宗教、道教、佛教、基督宗教在中国与台湾社会的医疗布教活动,介绍其疾病观念与治病方法,并分析宗教医疗与世俗医学之间的关系模式。透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无论是宗教人物从事医疗工作,还是民众生病时寻求宗教救助,在中国和台湾,都是根深柢固的文化传统。宗教对于世俗医学有时会贬抑或拒斥,但通常会兼容并蓄。至于医者则常视宗教医疗为迷信,并批评病人「信巫不信医」或「弃医而就巫」的行为。

作者简介

林富士

  1960年出生于台湾云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研究所硕士班毕业,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宗教史、疾病史与文化史。着有《汉代的巫者》(台北:稻乡出版社,1988初版,1999新版)、《红色印象》(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0)、《孤魂与鬼雄的世界──北台湾的厉鬼信仰》(台北: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5)、《小历史──历史的边陲》(台北:三民书局,2000)、《疾病终结者──中国早期的道教医学》(台北:三民书局,2001)、《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言:宗教与医疗的纠葛(林富士)

从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与医疗(李宗焜)
一、前言
二、研究历史的回顾
三、甲骨文中所见的疾病
四、殷人心目中致病的原因和疾病的治疗
五、结论

古代东亚世界的咒禁师(张寅成)
一、序言
二、中国古代咒禁师的出现与传播
三、日本古代咒禁师与道教
四、余论

医者或病人:童乩在台湾社会中的角色与形象(林富士)
一、引言
二、「童乩」释义
三、童乩的医疗者角色
四、童乩的疾病观与医疗法
五、精神异常与人格解离
六、巫病与成乩
七、另一种病人
八、结语:另一种医者

宋代道教医疗:以洪迈《夷坚志》为主之研究(庄宏谊)
一、前言
二、洪迈《夷坚志》所载道教医疗案例
三、《夷坚志》反映的道教医疗观念与方法
四、结语

道教与种痘术(姜生)
一、道教之特有传统与种痘免疫术之发明问题
二、从司痘神到种痘神信仰之发展及其内部结构
三、道书及医籍所存道教迎神种痘科仪
汉译密教文献中的生命吠陀成分辨析:以童子方和眼药方为例(陈 明)

戒律与养生之间:唐宋寺院中的丸药、乳药和药酒(刘淑芬)
一、前言
二、佛教戒律中的药与酒
三、寺院中的丸药、乳药和石药
四、寺院中的药酒
五、寺院养生药物的背景:唐宋世俗社会中的养生风气
六、结语

当病人见到鬼:试论明清医者对于「邪祟」的态度(陈秀芬)
一、前言
二、邪祟的意涵与病机
三、邪祟的分类与病证
四、邪祟的诊断与治疗:兼论「祝由」之义
五、小结

展示、说服与谣言:十九世纪传教医疗在中国(李尚仁)
一、前言
二、中国医疗传教事业的兴起
三、传教医学的理想与实务
四、医疗传教遭遇到的困难
五、中国人对传教医疗的攻击
六、反教谣言的医疗与政治成分
七、结语

天学与历史意识的变迁:王宏翰的《古今医史》(祝平一)
一、引言
二、王宏翰的新资料、《古今医史》的版本与本文的诠释策略
三、天、儒、医三位一体的医学观
四、辟妄
五、定义医疗实践
六、朱熹与医者之社会地位
七、结语

癞病园里的异乡人:戴仁寿与台湾医疗宣教(王文基)
一、治疗身体或/与拯救灵魂
二、乐生院与双重教化工作
三、结语:作为文明任务的医疗宣教

从师母到女宣:孙理莲在战后台湾的医疗传道经验(李贞德)
一、前言
二、孙理莲的传道生涯
三、从施药包扎到集资建院的医疗救助事业
四、从非正式到正式的女宣工作
五、基督教的美国与自由中国
六、结论

图书序言

从师母到女宣:孙理莲在战后台湾的医疗传道经验(李贞德)

一、前言
《路加福音》第十章记载耶稣到马大和马利亚的家中拜访,马大为伺候的事多而忙亂,抱怨妹妹马利亚只顾坐在耶稣的脚前听道。耶稣回答說:「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夺去的。」自中世纪以來,基督教会鼓勵妇女服事,便常以新约圣经中这段故事申論「天父取代家父,求道胜于家务」的道理。一九五四年为推广台湾传道事业而创立芥菜种会(The Mustard Seeds Inc.)的美籍宣教士孙理蓮(Lillian R. Dickson, 1901-1983),在向丈夫申述自己走出家庭、服事社会的志向时,便曾表示「马大的工作已处理好,想做马利亚的事了」,并且宣称自己「不愿只当宣教师的妻子(missionary’s wife),而要当宣教的妻子(missionary wife)!」

中年立志走出家庭的孙理蓮,其宣教事业包羅万象,却大多以医療救助始,以职训教育终。自一九二七年抵台之初,便以师母身分接待马偕医院痲疯病患。一九四七年战后重返则入山施药、宣导卫生,在各山地乡镇设立巡回诊療所,并介入改善省立樂生療养院痲疯病患福利。一九六○年代更因救助台南北门乡乌脚病患而声名大噪,除數度获得中华民国政府表扬之外,亦引起美国宣教机构与社会大众的重视。孙理蓮并非医療专业人员,但其參与医療传道独树一帜,有目共睹,是现代医療传道史中的重要人物。

孙理蓮虽受过基本的医护训練,但不以医护人员自居;她虽參与第一线的医护工作,却不以医护技术为传道主力。写信募款,创设机构,在台湾各地建立病院、诊所、产院、育幼院和职训班等,才是她的宣教模式。她网羅欧美各国在台传道的医护专业人士,却大量仰赖美国本土信徒的捐赠推动事工。而在战后台湾特殊的政经环境下,爱与关怀的宗教情操毋寧是透过「美国」此一象征网络传达和表现。

自十九世纪中葉以降,医療救助一直是西方传教士进入东方社会、宣扬基督教义的重要媒介,西方医学亦借此传入中国。其间所引起的異文化接触与殖民经验,乃至传教士与医师之间的論争问题,相关研究方兴未艾。由于最初女性难以按立为牧师,有志于海外宣教者,若非以医生、护士或教师等专业身分接受差派,便是以「医生娘」或「牧师娘」等宣教士之妻的角色前往传道地区。她们或持有医护执照,或受过基础护理训練,在宣教人力总是不足的情况下,大多曾有协助医療照护的经验。可惜的是,虽然自始至终医療传道都有女性的參与,她们的角色、行止与挣扎,却因論之者少,故隐而不显。针对十九世纪到中国的女传教士,不論是女医师或女教师,最近都有学者論及,逐渐崭露头角。但自一八七○年代即參与台湾传道的女性,不論其医療救助的型态如何,则仍少見学术专文讨論,仅在教会纪念与宣导文字中偶现身影。

孙理蓮一九二七年初次抵台,可谓承美国妇女宣教运动之遗绪东來。至一九八三年逝世,经歷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府兩个时代。她虽因丈夫接受加拿大长老会差派而來,却是以美国人的身分在台湾生活与行动。当孙理蓮宣称不仅要做妻子,还要做宣教士时,她採用传统的圣经故事,将马大和马利亚作为兩种不同的象征符号,用以诠释自己中年之前与之后的活动。然而,孙理蓮的马利亚工作包括哪些?和之前的马大工作有何異同?她如何自我理解?别人又如何看待她?孙理蓮的宣教事工大多借由她的书信向美国赞助教会报导,引起广泛注意之后则又有宣教机构派员來台參访,为她撰写传记并制作宣传影片。透过这些交流,美国人认識了什么样的台湾?而台湾人又如何理解美国和基督教?其中内涵具有何种性别意义?表现什么医療传道发展上的现象?又传达了什么特殊的台湾经验?本文利用孙理蓮的书信、报告、传记和新闻资料,尝试回答上述问题。期望透过一位女性參与宣教的个案,呈现医療传道、異文化接触和殖民议题在二十世纪台湾的风貌。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