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来自岛国的医者
飞越洲陆,跨越国界
来到11243公里之外的史瓦济兰
在遥远的非洲大地上
碰触生命的原点
2009年,一群来自台北医学大学医疗团队的医师们,放下台湾的一切,飞向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来到史瓦济兰这个或许原本一辈子都不曾想像过的国家。在这里,高科技医疗硬体近乎等于零,许多日常医疗教育多半窒碍难行;但这群白袍医者,有着难以击退的热情与决心,他们相信,只要有爱,肤色、种族与语言,都不再是距离……
作者简介
林进修
成功大学化学系毕。曾任中华民国医药卫生记者联谊会会长,于记者生涯中曾获两届曾虚白新闻奖、两届新闻金鼎奖及三届社会光明面新闻报导奖。现为联合晚报医药暨科技记者。
{推荐序}跨出学习的脚步 教育部部长 吴清基
{推荐序}感动世界的人道精神 外交部部长 杨进添
{推荐序}台湾心,世界情:爱在非洲的乐章 卫生署署长 邱文达
{推荐序}看见爱的付出、给生命再出发的希望 台湾路竹会会长 刘启群
{推荐序}台北医学大学董事 林元清
{推荐序}最珍贵的医疗经验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院长 李飞鹏
{前言}关于史瓦济兰
{出发}台湾驻史瓦济兰医疗团催生者
第一部 医者在他方
台湾与史瓦济兰,相距一一二四三公里。
一群身拥专业的医师,放下国内的大好前程,
披上他们的白袍,告别家人,远渡重洋,
只为这个长年友好的邦交国,贡献一己之热血。
1-1.医疗团的流浪先驱:杜继诚
1-2.是医师,也是浪人:沐晓钟
1-3.远方的挑战:祁力行
1-4.以成果扭转质疑:石英杰
1-5.找寻自我的想望:郑健禹
1-6.只为医疗和救人:黄祐贤
1-7.有妻相伴更坚定:刘思源
1-8.照护无国界:纪丽花
1-9.人生的註脚之一:郑巧钰
1-10.新学习的开始:曾淑娟
1-11.初生之犊的勇气:吴彦葶
1-12.人生历程的起点:蔡惠青
第二部 白袍行天涯
即便身在遥远的他方,
救人的天职,并不因地域有所改变。
就算周遭的一切与熟悉的家乡相去甚远,
甚至,正因为人在异乡,
白袍上的责任,更加艰辛,也更为闪亮。
2-1.{义诊之一}把握机会实地教育
2-2.{医外观察}陶文隆:站稳脚步,放远眼光
2-3.{医外观察}范家□:解决虫虫危机
2-4.{医外观察}黄祐贤:全能杂科医师
2-5.{义诊之二}来自台湾的关怀
2-6.{医外观察}杜继诚:医疗能力随堂考
2-7.{医外观察}林宗明:非洲生活番薯心
2-8.{医外观察}蔡明耀:把握无价的医疗训练
2-9.{义诊之三}医疗不惜千里远
2-10.{医外观察}叶常青:最佳海外靠山
2-11.{医外观察}医疗团的感情世界
第三部 医技无国界
医者来到他乡,与有着最迫切需求的人们接触
并无私地奉献自己所能的付出
而在这过程中的种种所得
都将一一扩散到我们无法预期的地方,超越国界
3-1.邱文达:医疗应突破藩篱
3-2.李友专:宝贵的实务训练
3-3.兰淑贞:惜福的感触
{团外}林元清董事赴史笔记
致谢
推荐序1
跨出学习的脚步
良医不仅代表拥有精良的医术,更具备对生命与人性的高度关怀。教育部二○○三年提出医学教育白皮书,也揭橥「先学做人、再学当医师」的医学教育改革方向,强调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台北医学大学即自二○○九年开始派遣医疗人员常驻史瓦济兰经营医疗团,直接参与国际医疗援助工作;并由学校教授带领学生志工团,前往进行研究、教学和义诊协助。这些非课堂的学习、师长的言教身教,都是医学生宝贵的学习经验。相信本书的付梓,将能鼓舞更多年轻学子和医生跨出脚步,成长自己、回馈世界。
教育部部长 吴清基
推荐序2
感动世界的人道精神
首先我要借此机会感谢台北医学大学接受政府委託,组派医疗团队远赴我非洲邦交国史瓦济兰王国,执行医疗服务计画。两年多以来,北医大在史瓦济兰用心经营,并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嘉惠了当地许多人民,减轻了病患的痛苦,获得良好成效,受到史瓦济兰官方及民间的赞赏与肯定,同时也打响台湾医疗团名号,为两国外交关系加分不少。
个人觉得这本书意义不凡,借由曾经参与医疗团队人员现身说法,将他们在史瓦济兰行医过程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让一般民众也能够清楚了解台湾在国际医疗方面的贡献。书中诸多感人及心酸事蹟,足以见证台湾对友邦的爱心与关怀,也让人们体会到,我国在史瓦济兰或非洲其他友邦从事医疗援助人员,不仅仅涉及提供本身专业,而且要相对适应当地环境,以及学习尊重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及做事方法。这样在外行医过程,对所有医疗人员而言,不仅是难得的经历,更是其个人毅力的考验,实在值得鼓励及尊重,我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接受这种挑战。
过去台湾曾经历过贫穷落后年代,也接受过外国援助,我们更能体会发展中友邦国家的处境及实际需要。目前除了史瓦济兰等非洲友邦之外,其他地区友邦大多也急需医疗援助。所以现在是回馈国际社会最好的机会,我深切期盼国内有更多医疗院所投入国际医疗援助的行列,向国际社会展现台湾的软实力,并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人道精神,以赢得全世界对我们的肯定。
最后,我要再度向所有对我国医疗外交做出贡献人员,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并希望大家继续秉持奉献精神,让台湾在国际间发光发热。
外交部部长 杨进添
推荐序3
台湾心,世界情:爱在非洲的乐章
台湾很近,非洲很远;但是爱拉进了彼此心灵的距离,飘洋过海,医疗行爱,台湾与非洲已紧密连结在一起,竟是如此接近。自此,非洲的弟兄近了,台北的家人却远了。
我们都知道,最近十年来,台湾医疗援外已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故事。台湾有一群具有爱心耐心的医疗人员,放弃舒适安定的生活,不辞劳苦地深入世界各角落,包括国人罕至的非洲、中南美洲、南太平洋岛国、北印度喜马拉雅山区、泰北、缅甸等遥远的国度,帮助当地亟需医疗的民众,共同对抗疾病,追求身心健康。
事实上,在过去半个世纪,台湾曾经走过艰苦的岁月,在临床医疗及公共卫生领域,包括疟疾根除、基层卫生医护体系、急救医学系统运作以及全民健康保险等,都曾受到欧美先进国家的协助与携手合作,才有今天达到世界一流的优质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准。饮水思源,为了回馈国际社会,实质参与国际卫生事务,台湾官方与民间已持续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深入世界各个角落,提供人道医疗援助。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刻,伸出温暖的友谊双臂,像天使般呵护珍贵的生命,这些行动医疗团,深受被援助国加当地民众欢迎与敬重。
由于我一直在医疗界服务,深知国际医疗的重要,我在担任私立医疗院所协会理事长期间,便积极推动国际医疗服务,与国合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进行多次国际人道援助与国外医疗人员培训计画。在我担任台北医学大学校长的任内,台北医学大学医疗系就派出近十个行动医疗团,远赴巴拿马、瓜地马拉、马绍尔、帛琉等国展开医疗外交,颇受各国好评,也拓展了台湾的国际能见度。
二○○八年十二月,台北医学大学与国合会签署驻史瓦济兰王国医疗服务计画,更是医疗援外的重要里程碑。因为,北医大取得国合会驻史瓦济兰王国医疗服务计画合约后,陆续派遣六名医师及一名护理师远赴这个位于非洲南部的邦交国,他们初来乍到这个蕞尔小国,才发现那里医疗资源实在匮乏,别说核磁共振扫描(MRI)或电脑断层扫描(CT)付之阙如,就连外科用来绑血管的缝线都缺,所以,一切都要克难,才能解决问题。这都是在台湾从来没有碰到的棘手且难以想像的场景,他们却要逐项克服。而百分之四十二点六的爱滋病带原率,使史瓦济兰成为全世界爱滋病盛行率最高的国家,更让整天在诊间、病房及开刀房工作的我国驻史瓦济兰医疗团所有成员,曝露在随时可能感染的「爱滋风暴」中,成为处境最危险的一群人。医疗团团长杜继诚医师曾笑着说,在这种情境下,大家比的无非是对医疗志业的热情,以及一身真功夫,犹如漫画书中的「怪医黑杰克」。
如今,《白袍下的热血》这本书,完整记录了台北医学大学在史瓦济兰奉献爱心的点点滴滴,它不只是一群台湾充满爱心的医护人员的非洲丛林行医冒险的传奇故事,也是一本最好的文化观察日志,让国人如此贴近史瓦济兰的土地、人民、生活、社会以及医疗窘困落后,也看到这群默默牺牲的无名英雄,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抱着济世救人的情操与人道关怀,如同现代史怀哲,照顾非洲被人遗忘的子民。
国际医疗援助是可以展现台湾爱心软实力的途径,国内民间团体及医疗界已踏出坚实的脚步与成功范例,台北医学大学送爱心到史瓦济兰,为医疗无国界加註一笔,希望借由本书付梓,传递台湾善尽世界公民一员的社会责任,引起共鸣,唤起号召更多具有爱心的医护人员,投入国际医疗的行列,让爱绵衍不断,送到最需要的世界各角落。
卫生署署长 邱文达
推荐序4
看见爱的付出、给生命再出发的希望
自一九九五年开始,和一群充满热诚的医疗人员,深入每一个需要医疗资源的角落,进行义诊。脚步不分海内外,史瓦济兰我们也没错过。这一路走来,已十六个年头。
常常有人问我与其他报名参加义诊的团员:「为什么要跋山涉水前去那些遥远的地方,而且只去两个星期,对病人会有帮助吗?」其实答案再简单不过:悬壶济世乃医护人员的天职,但对医疗缺乏地区的人们而言,义诊无疑是荒漠中的及时雨。看着当地需要医疗帮助的人民,因为我们的来到,原本因病痛而惊惶不安的表情渐趋平静安然;从原本气若游丝的绝望到眼神散发出希望的光彩。这种情境,总教人忘却了长途跋涉的艰辛。而这也是义诊之行最大的收获。
相信台北医学大学与路竹会皆拥有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一同在国际医疗的路上,默默持续付出并丰收着。我更相信,那份身历其境的心灵悸动与心路历程的分享,必能深深感动着远在黑暗大陆之外的读者们:看见爱的付出、给生命再出发的希望。
台湾路竹会会长 刘启群
推荐序5
千金难买的人生经历
资深媒体人林进修先生,最近又完成了一部大作《白袍下的热血》,这是一本所有对于偏远医疗有兴趣或向往的人,必须细读的一部书,可以从中体会到真正人生的意义。
我有这个荣幸先睹为快。但在读它的时候,触景生情,内心波涛汹涌,禁不住热泪盈眶,不能自已。好像我又回到了史瓦济兰,与北医大国际医疗团队的好友在一起,看见他们在贫穷落后的国度,每天努力的工作,到偏远穷困的地方义诊。一直在做无私无我无所求的奉献付出。非常敬佩在那里的每一位北医大医疗团员的精神,但自己也有一分的不舍与惭愧。
《白袍下的热血》,为北医大在史瓦济兰的国际医疗团队作了历史性的见证。它由前驻史国大使或史国人称快速先生的草根大使赵麟谈起,他的心路历程,到初期台湾医疗团在陌生环境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描述,生动有趣。
在二○○九年元月起,北医大医疗团队在杜继诚团长领军下,团员陆续到位,有初期的外科沐晓钟医师、家医曾淑娟医师、骨科石英杰医师、护理人员蔡惠青等,及后来的外科刘思源医师,口腔外科祁力行医师,感染科郑健禹医师,神经内科黄祐贤医师,护理长纪丽花,行政祕书郑巧钰,寄生虫科范家□医师等,在进修兄生动的笔下,我彷彿可以身历其境,看到他们在非洲大陆的生活点滴。那份无怨无悔,用心的付出,实在令人感动。在蔡明耀大使及北医大的全力援助下,北医大团队在史国发光发热,无国界的爱心医疗,将医疗外交推向最完美的境界。
北医大的史国医疗团员,他们都是可以做天上的云彩,高高在上,悠游自在。但他们却选择做一滴水滴,滋润那干枯的大地,走向人类最需要他们的地方。这才是我们的核心价值,社会责任,也是最有意义的人生。我要为您们鼓掌喝釆。
感谢进修兄为史瓦济兰的北医大医疗团队做了历史的见证,也像书中所说,这样的人生经历,千金难买,不容错过,希望读这本书的人,也能像我一样,感受良多,也体会到其用心,来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台北医学大学董事 林元清
推荐序6
最珍贵的医疗经验
「我是台湾人,也是史瓦济兰人。」、「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真希望三十六岁那年就参加医疗团,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的世界愈多,想法愈不同。」这是北医大史瓦济兰医疗团员们的肺腑心声。医疗无国界,两年多来他们体验不同文化交汇,从中不断学习、成长。在人力极度缺乏与文化差异性大的异国情境下,他们无远弗届的爱心挽救无数病人的性命,然而最令他们感动的是自己对病患的照顾得到病患的肯定,也更为我们台湾赢得史瓦济兰的珍贵友谊。
史瓦济兰面积约台湾的一半大,称得上规模的医院不到十家,就算小到不能在小的诊所,也只有一百多家,医疗资源明显不足,就医确实是一件折磨人的事。再加上爱滋病毒带原率又高达四成左右,不仅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性各大组织也纷纷投入庞大人力、物力在这个非洲国度,古巴、奈及利亚、刚果、坦尚尼亚、辛巴威等国医护人员,也长驻各医疗院所,提供最基本、也最迫切的医疗服务。台湾医疗团也不落人后于二○○八年进驻史国规模最大的史京医院,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诚如卫生署邱文达署长所言,台湾的医疗水准很高,也是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可以拿得出来的少数项目之一。医疗和外交一样,不能关起门来闷着头做,而应走出去,帮助更多的国家及人民。如今北医大及三家附属医院有这个能力,当然责无旁贷。
为配合国家的国际医疗政策,北医大结合三家附属医院:附医、万芳及双和医院的庞大医疗资源,于二○○八年十二月十八日与财团法人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签定「驻史瓦济兰王国医疗服务」合约。二○○九年一月由神经外科杜继诚医师及骨科石英杰医师开始长驻于史瓦济兰王国服务。二○○九年四月及七月,当时的北医大邱文达校长(现任卫生署署长)及寄生虫科范家□教授,也亲自带领考察团及研究团队至史国从事研究,且成果丰硕;同年,在史国也举办了数场义诊,提供史国社区人民医疗照护,由于成效卓越,颇得佳评。财团法人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更邀请本校于二○一○年,继续承办该项医疗团业务。
当然,附设医院除高度配合长期投入海外医疗,援助史瓦济兰王国外,二○一○年八月也捐赠医疗器材,包括八台EKG心电图仪、一百张病床及八十台电脑设备予史国。史瓦济兰国王恩史瓦帝三世更亲赴北医附医受赠,并感谢北医附医长久协助史国提昇医疗水准所做的努力,包括提供海外医疗援助,派遣海外医疗团长驻史国、代训史国医事人员、捐赠医疗设备等义举。犹记二○一○年初史国王母至北医附医健检,对北医大医疗团队高度肯定与评价,恩史瓦帝三世铭感于心,借由这次访台机会,亲赴北医附医表达至高谢忱,也亲身体验北医附医国际级的健检服务。北医大更颁授名誉博士学位予恩史瓦帝三世国王,表彰其卓越的领导,关怀医疗卫生照顾人民,并且放眼天下,关怀国际和平之卓着贡献。
我常认为,一个医者应该是不分距离、地域、种族都视病犹亲的提供服务,特别在史国医疗环境落后、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北医附医应配合政府推动国际医疗政策,与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合作,善尽一份世界公民的社会责任。二○一○年初,我有幸受邀赴史国访问,除与史国史京政府医院签订缔结姐妹医院外,也实地了解医疗团的工作属性,并对曾经碰过或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医疗团成员面对面深谈,寻求解决之道。短短一週的访问期间,确实了解双方政府对医疗团的期许,也对医疗团未来的工作方向,有更全方位的认知。最重要的是,这些他乡异国的独特经验,就算再多钱也买不到,我诚心也由衷地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
德不孤,必有邻,这几年来,我们驻史瓦济兰医疗团的可爱医护伙伴们,披星戴月,身处异乡异地,心情的孤寂可想而知;但是他们欢喜做,甘愿受,还是获得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与回响,让艰苦医疗任务一棒一棒传承下去,特别是外交部、国合会、台北医学大学一校三院、和台湾各姐妹医院人力物力的支援及加入医护行列,使得史瓦济兰医疗团能持续深入非洲,造福非洲人民。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院长 李飞鹏
从书名“白袍下的热血”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力与使命感。我常常想象,在非洲那片充满阳光但也同样充满挑战的土地上,穿着白色制服的台湾医生们,他们心中燃烧的究竟是怎样的热血?是因为对医学的纯粹热爱?还是源于一份普世的人道主义关怀?亦或是对自身专业能力的一种极致检验?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挖掘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坚持。毕竟,远离家乡,身处异域,面对疾病的无情,面对贫困的现实,面对可能存在的误解和排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实地呈现出这些医护人员的付出,他们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在传递一种温暖,一种希望,一种来自台湾的善意。
评分这本书名《白袍下的热血:台北医学大学在非洲行医的故事》,光是听名字就让人充满好奇,仿佛能看见那些穿着白袍的医护人员,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上,用他们的专业和热情,点燃生命的希望。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总是对那些走出台湾、走向世界的医界前辈们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我们都知道,医学是一门非常需要奉献精神的专业,而当这份奉献被送到一个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巨大、医疗资源极端匮乏的环境时,那种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这本书所描绘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医疗行为,更是一场跨越地理、文化、信仰的深度交流与碰撞。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些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赢得当地民众的信任,如何在缺乏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挽救生命,减轻病痛。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非洲大地的呼唤,也能感受到台北医学大学的医者仁心。这本书描绘的不仅仅是一段段医疗故事,更是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人文画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偏远的山村,在简陋的诊所,他们是如何与当地的孩子们建立起连接?是如何和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老人交流?我特别想了解,在医疗技术之外,他们是如何用爱心和耐心去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如何去传递一份超越物质的关怀。这本书,我觉得不仅仅是给学医的人看的,更是给每一个有同理心、有责任感的人看的。
评分当“台北医学大学”和“非洲行医”这两个词汇组合在一起,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伟大情怀。《白袍下的热血》这个副标题,更是将这种情怀升华,让我联想到那些默默奉献、坚守岗位的身影。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篇幅,描述他们在非洲的医疗工作中,所经历的各种挑战,不仅仅是医学上的,也包括生活上的、心理上的。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台湾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更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人道主义的光辉,以及他们为改善非洲人民健康状况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评分《白袍下的热血:台北医学大学在非洲行医的故事》,光是这个书名就让人热血沸腾,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感人的画面。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记录下那些在非洲行医的台湾医生们,他们的日常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在那些简陋的医疗设施里,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为当地民众提供最有效的医疗救助?我尤其想知道,他们有没有和当地的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有没有因为他们的到来,给当地带来了改变,又或者,他们自己在这段经历中,收获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成长与感悟?
评分《白袍下的热血》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它暗示着在严谨的医学专业背后,藏着一颗颗火热的心。我尤其想知道,当这些年轻的医生们,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面对那些他们可能只在书本上才见过的疾病,面对那些完全陌生的面孔和文化,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波澜?是紧张、是迷茫、还是早已准备好迎接一切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们从青涩到成熟,从未知到熟练的蜕变过程。这种在极端环境下磨砺出的成长,往往比任何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都来得深刻和宝贵。
评分我是一个对医学充满敬畏的人,而《白袍下的热血》这个书名,更是让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使命感。非洲,一个充满神秘与挑战的大陆,对于医学的考验是多方面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具体描述这些台湾医护人员,在陌生的环境下,如何应对那些棘手的医疗状况。例如,他们是如何与当地的医疗体系对接?有没有遇到过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会,又是如何化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展现出他们面对困难时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他们是如何用专业的知识和温暖的心,去赢得当地人民的尊重与信任。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医学不仅在于治愈疾病,更在于传递希望。《白袍下的热血》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黑暗中点亮灯火的义举。在非洲,医疗资源匮乏是普遍现象,很多疾病在台湾可能很容易治愈,但在非洲却可能成为生命的威胁。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描绘台北医学大学的师生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最大的潜能,去解决当地的医疗难题。他们有没有带去一些台湾特有的医疗技术或者药品?有没有在当地建立长期的医疗援助计划?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
评分这本《白袍下的热血》简直就是一本“台湾之光”的纪录片!作为台湾人,我真的为能有这样的故事感到无比骄傲。想想看,在那么遥远的非洲,我们的学长学姐们,他们不仅是把医学知识带过去,更重要的是,他们带去了台湾人的韧性、友善和智慧。我特别好奇,他们在非洲的医疗体系中,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棘手的难题?比如,当地流行的疾病和台湾完全不一样,他们是如何快速适应并掌握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还有,我很好奇他们和当地医生、护士的合作情况,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或者感人的故事?毕竟,跨文化合作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在医疗这种生死攸关的领域。
评分“台北医学大学在非洲行医的故事”,光是这个定位,就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分量。它不仅是一次医疗援助,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体现。我很好奇,在与非洲当地人民的互动中,台湾的医疗团队有没有收到一些让他们感到惊喜或者动容的反馈?有没有在当地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记,又或者,他们自己也从非洲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宝贵的东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双向的交流和学习,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毕竟,每一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智慧,而医学的进步,也常常需要不同视角的碰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