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微生物诊断学(附彩色图鑑)(10版)

实用临床微生物诊断学(附彩色图鑑)(10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微生物学
  • 临床医学
  • 诊断学
  • 医学检验
  • 细菌学
  • 病毒学
  • 真菌学
  • 寄生虫学
  • 感染病学
  • 彩色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由于过去十年来编着者忙于推动工业产品之微生物品质检测技术,除了办理研讨会外,并且出版了药品微生物学(2006 年)及化妆品微生物学(2008 年),而使本版次的出版离第九版相隔甚久,期间,许多读者不断地鼓励,因此才再重新修订内容,再次改版。

  编着者在2001 年成立台美检验科技公司包括临床微生物检验部门,由于参加ISO-15189 认证而对临床微生物及分枝桿菌之检验更有实际运作管理的经验,尤其将非结核分枝桿菌(NTM)的鑑定纳入套组观念(第三十四章),使读者更能简化鑑定流程。

  由于健保给付不足,台湾许多检验室对葡萄糖非发酵性菌、酵母菌、不常见革兰氏阴性桿菌及厌氧菌之分离及鑑定技术较为生疏,本书强调只要能够鑑定常见的90%菌种就能达到协助临床医师诊疗的目标,因此以此为基础,建议经济、快速、准确及实用的诊断技术。

  台湾许多微生物检验室逐渐採用套组或自动化仪器进行菌种鑑定及药敏试验,可是其只能应用于少数菌种,并不能取代正统的生化鑑定方法,尤其在酵母菌、厌氧菌、葡萄糖非发酵性菌及一些少见的菌种方面,这些替代的细菌鑑定方法更需要染色镜检特征、菌落特征及特殊生化试验的辅助。产色素琼脂(Chromogenic agar)的设计对许多常见的病原菌及抗药性菌株更能提供初步鑑定的参考,尤其在尿液培养之应用,更可在不影响鑑定正确性的情况下,而能缩短鑑定时间及减少检验室的材料成本。

  本版次除了对各个章节提供更新颖的资料外,对菌种的保存、病原菌的检验流程、B 群链球菌、棒状桿菌、艰难梭状芽孢桿菌、肉毒梭状芽孢桿菌、嗜氧性放线菌、伺机性感染真菌、CLSI 药敏试验方法判读标准、抗药性菌株的MIC 测定、以及各类检体的採集、运送及接种更提供了新的诊断技术及观念。

  本版次的出版更指出疾病管制局及医院微生物科对分枝桿菌的诊断目标不同,前者以流行病学及结核病控制为主,而后者除了结核病诊断外,仍须对NTM 进行鑑定及药敏试验,检验室不可被误导,而疏忽了NTM 的感染。

  本版次的出版对菌名、试剂、抗微生物剂及试验提供了英文及中文翻译,虽然繁琐,但为了让台湾读者能够适应中文化,让中国大陆读者能够适应英文化,因此没有遵照科学论文的写法(若前文提及,则后文不必再重复),重复之处非常的多,无非让两岸检验专家能够在没有障碍下彼此沟通微生物检验技术。

  检验是一种专业,也是一种艺术,要做好它,必须要动脑筋,灵活应用基本知识,使自己在专业领域成为「师级」,而非「医检工」,全心投入,在工作中找出乐趣,经常维持好奇心,抱着任务必达,展现「舍我其谁」的精神。

作者简介

蔡文城

  国立阳明大学微生物学科及微免所兼任教授
  台美检验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负责人
  中台科技大学医学生物科技研究所兼任教授
  台湾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编辑
  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暨感染学会(GCACMID)监事
  台湾环境检测商业公会监事
  台湾公定化学家协会(AOAC)监事
  全国认证基金会(TAF)测试领域及医学领域评审员

精准医学时代下的感染病学前沿:《现代感染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第5版)》 本书聚焦于21世纪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测序技术以及影像学手段的飞速发展,在感染病学领域所涌现出的新发、再发传染病挑战,以及对传统诊断和治疗模式的颠覆性革新。它不仅仅是一部教科书,更是临床一线医生、感染科专家、微生物研究人员及公共卫生决策者必备的,集理论深度、技术前沿与临床实践指导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全球新发与再发传染病格局的重塑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全球化、气候变化和病原体进化共同作用下,人类面临的复杂感染图景。内容涵盖了过去二十年内对全球卫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病原体,并详细阐述了其流行病学特征、跨物种传播机制及演化趋势。 第一章:新发病原体的分子溯源与风险评估 本章详细介绍了新型人畜共患病(如冠状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的跨物种传播链条。重点讨论了下一代测序技术(NGS)在快速识别未知病原体中的应用,包括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s)在“不明原因发热”病例中的诊断流程。同时,引入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模型,用于评估潜在的人类感染风险区域和爆发的可能性。 第二章:耐药性的全球蔓延与应对策略 耐药性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挑战已达到历史峰值。本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药敏试验解读,而是深入探讨了耐药机制的分子基础,包括碳青霉烯酶(如NDM, KPC, OXA-48)的基因结构、质粒介导的传播途径,以及新一代抗生素(如头孢洛林、替加环素等)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对于多重耐药(MDR)、广泛耐药(XDR)和全耐药(PDR)的菌株,本书提供了基于价值的抗菌素管理(V-AMS)的实施框架。 第三章:免疫功能低下宿主中的感染控制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器官移植和生物制剂应用日益普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IDH)的感染管理变得尤为复杂。本部分专门剖析了IDH患者中机会性感染的病原谱变化(如巨细胞病毒再激活、新型真菌感染如曲霉菌的非典型表现),并详细阐述了基于患者免疫状态和治疗方案的个体化预防(Prophylaxis)和经验性治疗(Empiric Therapy)方案。 第二部分:诊断技术的革命性飞跃与集成应用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阐明如何将最先进的实验室技术无缝集成到临床诊疗流程中,实现“更快、更准、更早”的诊断目标。 第四章:分子诊断学的精准化与即时检测(POCT) 本书系统梳理了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到数字PCR(dPCR)的技术演进。重点介绍多重靶点检测(Multiplex Assays)在呼吸道病原体面板(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的联合筛查)中的应用优势。此外,深入探讨了核酸检测在血液感染、结核病早期诊断和病毒载量监测中的标准化流程,并对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快速分子筛查技术进行了详尽的评估。 第五章:微生物组学与宿主应答的整合诊断 超越单一病原体的检测,本章引入了感染病学的前沿视角——微生物组(Microbiome)与宿主相互作用。讨论了宏基因组测序(Shotgun Metagenomics)在复杂感染,如慢性炎症性肠病相关感染或植入物相关感染中,对共生菌群失调的评估作用。同时,探讨了宿主遗传标记(Host Genetic Markers)和炎症生物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变化)在辅助鉴别细菌性与病毒性感染中的价值。 第六章:医学影像学在感染灶定位中的精细化指导 传统影像学(X线、超声)的局限性被功能性与分子影像技术所弥补。本章详细分析了新型造影剂和高分辨率CT/MRI序列(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早期脓肿、血管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评估)和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别强调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在定位不明原因发热、慢性骨髓炎和植入物相关感染源时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基于循证的感染病临床管理路径优化 本部分旨在提供清晰、可操作的临床决策支持,涵盖常见和罕见感染病的治疗优化策略。 第七章:严重脓毒症与休克的液体复苏与器官支持 基于最新的“脓毒症生存目标”(SSC)指南,本章更新了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策略、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与滴定。重点讨论了微循环障碍的床旁评估(如使用灌注超声),以及何时应早期启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以优化药物清除和内环境稳定。 第八章:抗生素的个体化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指导 抛弃传统的固定剂量方案,本章强调了如何根据患者的器官功能(肝肾功能)、体重和感染部位的组织渗透性,计算出个体化的给药方案。详细介绍了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谷浓度监测与血药浓度范围(TDM)的优化方法,以及如何利用PK/PD参数指导β-内酰胺类药物(如美罗培南)的持续输注。 第九章:特殊病原体感染的靶向治疗更新 本章收录了近年来治疗方案有重大突破的病原体: 结核病: 新型联合疗法(Bedaquiline, Delamanid)在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结核病(MDR/XDR-TB)中的应用时机和安全性评估。 抗病毒治疗: 针对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在免疫抑制患者中的新方案;以及艾滋病(HIV)治疗中长效注射剂的临床转化。 真菌感染: 棘白菌素类与新型唑类药物在深部真菌感染中的联合应用策略。 第四部分:医院感染控制与公共卫生政策的衔接 本部分着眼于宏观层面,探讨如何通过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链,维护医疗机构和社区的安全。 第十章:高风险环境下的感染防控与监测 详细阐述了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及隔离病房的空气净化标准与表面消毒规范。着重分析了医源性感染的“关键时刻”干预措施,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包(Bundles)的执行质量控制。本书提供了建立医院微生物监测网络和实时预警系统的技术蓝图。 第十一章:生物安全等级与新兴技术的伦理考量 本章讨论了在进行高致病性病原体研究时,生物安全(BSL-3/BSL-4)设施的建设、人员培训和应急预案。同时,针对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在病原体研究中的应用所引发的生物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提供了审慎的讨论框架。 总结: 《现代感染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第5版)》致力于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分子生物学、信息技术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本书的结构逻辑严谨,内容详实权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前瞻性的视角,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感染病挑战,最终目标是优化患者结局,降低医疗成本,并提升公共卫生防御能力。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当代感染病学研究者和实践者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编着者简介
自序(第十版)
韩院长序
韩主任序

第一部 微生物诊断方法导论
第一章 诊断微生物学的最新发展 1
第二章 台湾临床微生物检验室之现况及改善措施 25
第三章 临床微生物检验室之设立 37
第四章 培养基的种类与配制 57
第五章 检体的收集、携送与处理 65
第六章 检体的接种技术与培养基的选择 79
第七章 临床细菌检查之意义及检验室与医师护理师沟通配合措施 97
第八章 生物安全与保全及实(检)验室感染之预防及控制 105
第九章 临床微生物诊断的困扰-鑑定的深度及速度 139

第二部 临床检体的微生物诊断
第十章 临床检体培养后第一天之诊断步骤和评註 147
第十一章 临床检体培养后第二天之诊断步骤和评註 175
第十二章 血培养(Blood culture) 185
第十三章 尿液培养 215
第十四章 生殖道检体的培养(Culture of Genital Tract Specimen) 243
第十五章 脑嵴髓液检体的培养(CSF Culture) 271
第十六章 粪便的培养(Stool Cultures) 287
第十七章 脓、伤口及体液检体的培养(Pus, Wound, and Body Fluid Culture)311
第十八章 鼻腔检体培养(Nasal Culture) 343
第十九章 鼻咽检体的培养(Nasopharyngeal Cultures) 349
第二十章 咽喉/ 口腔检体的培养(Throat and Oral Cultures) 359
第二十一章 痰及其它下唿吸道检体的培养(常规检查)(Sputum Culture,Routine) 373
第二十二章 痰及其它检体之分枝桿菌(Mycobacteria)培养 389
第二十三章 眼部检体的培养(Eye Culture) 415
第二十四章 耳部检体之培养 423
第二十五章 病毒(Virus)感染之侦测 429
第二十六章 微生物检验室ISO-15189 或CAP 认证之整体品质保证规划 447
第二十七章 微生物检验室菌种的保存 471
第二十八章 院内感染之调查 481

第三部 病原性微生物之鑑定
第二十九章 临床微生物之基本鑑定技术 523
第三十章 法定传染病及重要病原细菌及真菌在疾病担任的角色 551
第三十一章 嗜氧性革兰氏阳性球菌的鑑定 571
第三十二章 嗜氧性革兰氏阴性球菌的鑑定 653
第三十三章 嗜氧性革兰氏阳性桿菌的鑑定 669
第三十四章 分枝桿菌之鑑定及药敏试验 739
第三十五章 嗜氧性革兰氏阴性桿菌之鑑定 791
第一类 葡萄糖发酵性革兰氏阴性桿菌之鑑定 795
第二类 葡萄糖非发酵性革兰氏阴性桿菌之鑑定 910
第三类 不常见革兰氏阴性桿菌之鑑定 996
第四类 挑剔性革兰氏阴性桿菌之鑑定 1020
第三十六章 未分类或特殊可培养的病原菌以及新发现且具有争议性之感染源 1123
第三十七章 厌氧菌之鑑定 1135
第三十八章 霉浆菌(Mycoplasma )及尿浆菌(Ureaplasma )之鑑定 1243
第三十九章 螺旋菌之鑑定 1261
第四十章 立克次氏菌(Rickettsiae )之鑑定 1275
第四十一章 披衣菌及嗜披衣菌之诊断 1287
第四十二章 放线菌(Actinomyces )及奴卡氏菌(Nocardia )之鑑定 1297
第四十三章 临床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检测和鑑定 1323
第四十四章 临床血清学 1347

第四部 真菌的鑑定
第四十五章 真菌分类与鑑定技术 1371
第四十六章 皮肤丝状真菌(Dermatophyte Fungi)的鑑定 1409
第四十七章 下表皮霉菌病(Subcutaneous Mycoses)病原真菌的鑑定 1427
第四十八章 医学上重要酵母菌(Yeast) 的鑑定 1437
第四十九章 全身性霉菌病(Systemic Mycoses)病原真菌的鑑定 1507
第五十章 伺机性真菌或污染性真菌的鑑定 1513

第五部 抗微生物药剂感受性试验
第五十一章 药敏试验概论 1545
第五十二章 琼脂纸锭扩散试验 1563
第五十三章 稀释试验 1667
第五十四章 侦测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筛检试验 1725
第五十五章 血清杀菌试验 1753
第五十六章 抗微生物药剂混合试验 1767
第五十七章 厌氧菌之抗生素感受性试验 1787

第六部 培养基、染色剂和试验
第五十八章 培养基 1809
第五十九章 染色之配方及步骤 1843
第六十章 试剂与试验 1861

参考书籍 1883
索 引 188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當初聽到《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附彩色圖鑑)(10版)》要出版的消息,我心裡就開始期待了。畢竟,在臨床微生物診斷這個領域,知識的更新和技術的進步是永無止境的。上一版的內容我雖然很熟悉,但總覺得可以再進步。這次聽說第10版在「圖鑑」這塊做了很大的加強,我非常感興趣。我們在實驗室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標本,很多時候,一個細微的形態差異,就是診斷的關鍵。我希望這次的彩色圖鑑,能夠提供更清晰、更細緻的圖片,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辨識各種細菌、真菌、寄生蟲,甚至是病毒的形態。例如,細菌的染色特性、排列方式,真菌的菌落特徵、孢子形態,這些都需要非常精準的圖像來輔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在「臨床應用」和「鑑別診斷」方面,提供更多實質性的內容。有時候,病患的臨床症狀非常複雜,我們需要結合實驗室的結果,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常見的臨床病例分析,或者一些針對特定感染的診斷流程,那對我們來說,將非常有幫助。我還聽說,第10版會納入一些最新的分子診斷技術的應用,這點我非常看好。分子診斷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微生物診斷的面貌,如果這本書能夠將這些技術與傳統的微生物學診斷方法進行整合,提供一個全面的視角,那對我們來說,將是知識上的一個巨大飛躍。總之,我對這本新版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成為我們臨床工作中的一部寶典。

评分

老實說,對於《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附彩色圖鑑)(10版)》,我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挑剔」的心態。畢竟,臨床微生物診斷這門學問,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分子診斷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一本好的教科書,必須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我最看重的是它「實用性」到底有多高。很多書雖然寫得很好,但內容過於理論化,離實際操作還是有一定距離。這本新版,聽說在圖鑑的質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這點我非常讚賞。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夠在顯微鏡下、在培養皿中,真實呈現病原體形態的彩色圖片,而且是高清晰度的,能夠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各種形態學上的細微差別。這對我們在判讀染色結果、辨識菌落特徵時,至關重要。另外,我也很關注它在「新興病原體」和「抗藥性問題」方面的涵蓋程度。隨著全球化和氣候變化,一些過去不常見的病原體,正在逐漸進入我們的視野。同時,抗藥性問題也日益嚴重,如何快速準確地鑑定出產毒素的細菌,或者具有特定抗藥基因的微生物,是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如果這本書能夠在這些方面提供一些及時、有效的資訊和指導,那對我們來說,將會非常有價值。我還希望它能夠在「實驗室安全」和「標本採集」這些基礎但又極為重要的環節,給予更為詳盡的說明,畢竟,一個正確的診斷,離不開規範的操作流程。總之,我對這本新版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它能成為我們在複雜的微生物診斷世界中,一本可靠的指南。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這本《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附彩色圖鑑)(10版)》並沒有抱著太大的期待,畢竟市面上這類型的書籍也不少,很多都大同小異,內容更新也慢。但這次聽說它出了第10版,而且在圖鑑的部分做了大幅度的更新,還加入了最新的診斷技術,我就好奇了一下。我最關心的就是它的「實用性」到底有多高。畢竟我們在臨床上,看的都是活生生的病例,需要的是能夠快速、準確地提供診斷依據的資訊,而不是一堆長篇大論的理論。這本書如果真的能做到「圖文並茂」,並且針對臨床常見的感染,提供清晰的鑑別診斷指引,那絕對是個寶。我特別希望它能針對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例如說,多重抗藥性菌株的快速鑑定,或是真菌感染的早期診斷,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建議。有些時候,病患的病情變化很快,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出病原體,才能對症下藥。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快速篩檢的方法,或是利用圖鑑來幫助我們快速排除一些可能性,那對我們來說,就能省下很多寶貴的時間。我還聽說,這本新版在病例分析和討論的部分,也做了不少補充,能夠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診斷的邏輯和思路。這點我非常讚賞,因為很多時候,光看圖片和文字,還是無法完全掌握實際診斷的複雜性。透過案例的學習,我們可以更好地將書本上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我希望這本新版能讓我耳目一新,真正成為我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评分

這本《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附彩色圖鑑)(10版)》的出現,絕對是我期盼已久!我必須說,在臨床微生物領域,一本好的教科書,就像是一盞指路明燈。尤其是在面對各種複雜多變的病原體時,一本圖文並茂、內容詳盡的參考書,是多麼的寶貴。我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圖鑑的質量,因為很多時候,文字描述再精確,都不如一張清晰的圖片來得直觀。第10版據說在彩色圖鑑的更新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這讓我感到非常興奮。我希望它能包含更多常見和少見的病原菌、真菌、病毒的形態學特徵,例如染色結果、培養特徵,甚至是一些分子診斷相關的圖譜。這些都將對我們在實驗室進行判讀時,提供極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診斷策略」和「臨床應用」方面,提供更多實質性的內容。有時候,我們知道病原體是什麼,但如何有效地進行採樣、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檢測方法、以及如何將實驗結果與臨床表現結合起來,做出最終的診斷,這些都是需要經驗和知識累積的。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戰」的案例分析,或者一些經驗性的建議,那對我們這些正在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醫檢人員來說,將會非常有啟發。我期待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微生物診斷的邏輯,更準確地識別病原體,從而為病患提供更及時、更有效的治療。

评分

這次《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附彩色圖鑑)(10版)》的出版,對我們這些在第一線奮鬥的臨床檢驗人員來說,無疑是個大大的福音!我印象中,上一版的圖鑑就已經相當不錯了,這次聽說又加強了很多,尤其是針對一些比較細微的形態學差異,像是細菌的革蘭氏染色、鞭毛染色,還有真菌的孢子形態、菌絲結構等等,都用了非常清晰的高畫質圖片來呈現。這對我們每天面對各種染色片、培養皿來說,簡直是太重要了!想像一下,當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一個不熟悉的微生物,手邊如果有一本圖文並茂的診斷學,能夠快速對照,快速縮小範圍,這不僅能提升我們的診斷效率,更能減少誤判的機率。而且,我特別關注這次更新的內容,聽說裡面有加入一些新興傳染病的微生物診斷方法,像是近幾年來大家都很關心的這些疾病,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詳細的檢測流程和圖譜,對於我們及時有效地應對這些公共衛生事件,將有很大的幫助。另外,我還聽到一些風聲,說這本新版在分子診斷的應用方面,也做了深入的探討,這對我們實驗室來說,是非常及時的。現在很多疾病的診斷,都離不開分子檢測,如果這本書能將這些技術與傳統的微生物學診斷結合起來,提供一個全面的視野,那我們的知識和技能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總而言之,我對這本新版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為我們提供更先進、更實用的診斷工具,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為病患服務。

评分

對於《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附彩色圖鑑)(10版)》的推出,我抱持著非常積極的態度。畢竟,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微生物診斷的領域也在不斷進步,舊有的知識和技術很難滿足現代臨床的需求。第10版,聽起來就是一次大規模的更新和昇華。我特別關注它的「實用性」,也就是它在實際臨床工作中,能夠給予我們多大的幫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羅列各種病原體的特徵,更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診斷思路和流程。例如,針對不同的感染部位,或者不同的臨床表現,應該如何選擇相應的檢測方法?如何在眾多可能性中,快速鎖定目標病原體?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另外,我對它「彩色圖鑑」的內容充滿期待。畢竟,很多時候,微觀世界的形態差異,是診斷的關鍵。如果圖鑑中的圖片能夠清晰、準確地展示各種微生物的形態特徵,例如細菌的形態、染色性、排列方式,真菌的菌絲、孢子形態,以及病毒的結構特徵等等,那對我們進行快速、準確的判讀,將有非常大的幫助。我還聽說,這本新版在技術更新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引入了一些新的分子診斷技術的介紹,或者一些快速檢測方法的應用。這些都將有助於我們實驗室提高效率,縮短檢測時間,從而為病患爭取更多治療時間。總而言之,我對這本新版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真正成為我們臨床微生物診斷領域的權威參考。

评分

我對於《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附彩色圖鑑)(10版)》的出現,感到非常興奮!畢竟,在醫療保健領域,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微生物診斷這個瞬息萬變的領域,一本能夠跟上時代步伐的教科書,更是難能可貴。我特別關注它的「實用性」,也就是它在實際臨床應用中的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詳細的指導,幫助我們在診斷過程中,能夠更準確、更快速地識別病原體。而「彩色圖鑑」的部分,我更是寄予厚望。我知道,在微生物診斷中,圖片的清晰度和準確性有多麼重要。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透過觀察病原體的形態,例如細菌的形狀、染色特性,真菌的菌落形態、孢子結構,來進行初步的判斷。第10版據說在圖鑑的質量上做了很大的提升,我非常期待看到更多高質量的彩色圖片,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辨識這些微觀世界的生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鑑別診斷」和「治療建議」方面,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資訊。有時候,不同的病原體在形態上非常相似,容易造成混淆,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鍵的鑑別點,或者一些實用的鑑別流程,那對我們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此外,我也希望它能夠涵蓋一些最新的診斷技術,例如質譜儀在微生物鑑定上的應用,或者一些新興的分子診斷方法,這些都能幫助我們提升實驗室的效率和準確性。總之,我對這本新版充滿了期待,相信它將成為我們臨床微生物診斷工作中的一本重要參考書。

评分

我之前就一直有在關注臨床微生物診斷這個領域,也買過不少相關的書籍。這次《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附彩色圖鑑)(10版)》的推出,我可是期待已久!我特別欣賞它「彩色圖鑑」這個部分,因為在微生物診斷中,圖像的清晰度和準確性是至關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透過顯微鏡觀察病原體的形態,例如細菌的形狀、排列方式,真菌的菌落特徵、孢子形態等等,這些都需要非常清晰的圖片來輔助我們進行判讀。據我所知,第10版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提升,引入了更多高質量的彩色圖片,甚至還可能包含了一些電子顯微鏡下的影像,這對我們深入了解病原體的微觀世界,非常有幫助。而且,我聽說這次更新的內容,不僅僅是圖片的增加,在診斷方法上也做了不少的革新。像是針對一些比較難培養的病原體,或是需要快速診斷的病例,書中應該會提供一些比較先進的檢測技術,例如分子生物學方法、質譜分析等等的應用。這對於提高診斷效率和準確性,都將有顯著的幫助。我尤其關心它在「鑑別診斷」的部分,是不是有更詳細的說明。有時候,不同的病原體在形態上非常相似,容易造成混淆,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鍵的鑑別點,或者一些實用的鑑別流程,那對我們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總之,我對這本新版抱持著非常高的期望,相信它能夠成為我們臨床診斷工作中的得力助手,提升我們的專業能力。

评分

這次《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附彩色圖鑑)(10版)》的上市,我真的是非常期待!我長期以來都在微生物診斷領域工作,深知一本優秀的教科書,對於我們日常工作的幫助有多麼巨大。尤其是在面對各種疑難雜症,或是新型態的感染時,一本能夠提供清晰圖像和詳盡資訊的參考書,更是不可或缺。我對它「彩色圖鑑」的部分寄予厚望,因為在微生物診斷中,圖像的清晰度和準確性,往往比文字描述更能直觀地幫助我們辨識病原體。據說,這一版的圖鑑,在圖片的質量和數量上,都有了顯著的提升,這對於我們在顯微鏡下觀察各種細菌、真菌、寄生蟲的形態,以及在培養基上辨識菌落特徵時,將提供極大的便利。我特別希望它能涵蓋更多比較少見的病原體,或者是一些在特定人群中容易發生的伺機感染,例如免疫低下患者的病原體。有時候,對於這些比較陌生的病原體,我們真的需要透過圖鑑來快速對照,才能縮小診斷範圍。此外,我也很關注這次更新在「分子診斷」方面的內容。現在,分子診斷技術已經在微生物診斷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例如PCR、NGS等技術的應用,對於一些傳統方法難以檢測的病原體,提供了更快速、更精準的診斷手段。如果這本書能夠將這些新興技術與傳統的微生物學診斷方法有機結合,提供一個全面的視角,那對我們來說,將會非常有益。總而言之,我對這本新版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幫助我們不斷提升診斷能力,更好地為病患服務。

评分

喔,這本《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附彩色圖鑑)(10版)》,我可是等了好久才終於等到它上市!說實話,我之前就對微生物診斷這個領域很有興趣,但市面上有些書寫得太學術,看了就想睡,要嘛就是圖片不夠清楚,讓我這個有時候需要實際對照一下的臨床工作者來說,真的有點雞肋。這本新版聽說在圖片上下了不少功夫,我還特別翻了一下目錄,看到裡面有提到很多常見和少見的病原菌、真菌、病毒的培養形態、染色特徵,甚至還有一些分子診斷的圖解,這點讓我很期待。而且,我之前聽說10版在更新一些鑑別診斷的部分,對於一些比較容易混淆的病原體,有更詳細的比對和說明,這對我們在判讀實驗結果的時候,可是非常重要。有時候,差一點點的染色差異,或是形態上的細微差別,就可能影響到最後的診斷方向,進而影響到病患的治療。想像一下,如果能有一個清晰、詳盡的圖鑑,就像請了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旁邊隨時指導一樣,那該多好!尤其是那些比較少見的感染,或者是免疫低下病患的伺機感染,有時候真的需要翻書才能確認,這時候圖鑑的清晰度和準確性就顯得尤為關鍵了。聽說這本還會加入一些新的檢測技術的應用,像是質譜儀在微生物鑑定上的應用,還有一些快速檢測方法的介紹,這對提升實驗室的效率和準確性,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我之前在某個研討會上,聽講者提到質譜儀在快速鑑定病原體方面的優勢,當時我就覺得這個技術太厲害了,如果這本書能有相關介紹,那就太棒了。總之,我對這本書抱持著非常大的期望,希望它真的能成為我們臨床微生物診斷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