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呈现台湾医学史上的人文社会关怀
提供年轻学医者一个追寻的典范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医师如何以医疗服务、文学创作、社会运动、民众教育、政治主张来影响社会?什么样的医师才是我们应该为社会培养的好医师?
《医者情怀》介绍自日治时代以来迄今的二十四位台湾医师的文学作品(或非医学病历的写作),透过这些作品可以了解台湾医学史上的人文社会关怀,让我们在感动之余还有更深沉的反省,让处在今日沉沦堕落的社会中,学医的人能奋起努力实现「救人济世」、「医民医国」的抱负。
时空横跨近百年的这二十四位医师的际遇、命运各不同,但他们有为有守、才华卓绝,对台湾的文化以及台湾社会的发展均深深地关怀,读这本书的同时也能读到每一位医师作家所生长的大时代故事。
这二十四位医生有:
蒋渭水── 台湾抗日运动的灵魂人物
赖和── 台湾新文学之父
吴新荣──「盐分地带」乡土文学的领导者
杜聪明── 战后台湾医学发展的主要推手
林天祐──闻名世界的台湾肝脏手术权威
黄崑巖、黄达夫、赖其万──推动台湾医学教育改革的三剑客
林衡哲、王溢嘉、陈永兴──关心台湾文化和人权的医界唐吉柯德
王浩威── 在人生漫长的旅程中追寻自我的精神科医师
陈克华── 向禁忌挑战与时代逆行的医师诗人
侯文咏──以《白色巨塔》震撼台湾社会和医界的医师小说家
田雅各──为原住民发出沉痛心声的布农族医师作家
作者简介
陈永兴
台湾高雄市人,1950年生,美国柏克莱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硕士。1968年进入高雄医学院就读,开始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和争取校园民主自由,是南台湾学运的推动者。1973年发起「百达山地服务团」,利用寒暑假为原住民弱势族群从事服务工作。曾任职于台北市立疗养院与台北医学院精神科、高雄市立联合医院院长、高雄市立凯旋医院院长,以及任教于高雄医学大学、慈济大学、台北医学大学,主授医学史与医学人文课程;现任罗东圣母医院院长。
1987年228事件四十周年时,为平反228冤屈、打破禁忌发起「二二八公义和平运动」,又长期关心支援政治犯、原住民、劳工、妇女、残障弱势权益等活动,而有「人权医师」之称。曾出任国大代表、立法委员、高雄市政府卫生局局长、国策顾问。着有《天公疼憨人》、《山地服务在雾台》、《医疗、人权、社会》、《生命、医学、爱》、《柏克莱沈思》、《诊断台湾》、《台湾之爱》、《拯救台湾人的心灵》、《台湾医疗发展史》、《医学的爱》、《台湾医疗传奇人物》、《台湾医界人物志》、《爱河沈思录》。
得奖纪录
1984年 台美基金会社会服务奖
1997年 高雄医学院杰出校友奖
1999年 赖和医疗服务奖
2002年 行政院「法制再造工程」银斧奖
2004年 行政院「抗SARS南区总指挥」功劳奖
2006年 行政院「法制再造工程」银斧奖
序一 陈永兴医师《医者情怀》/ 赖其万
序二 台湾人「有品」的典范 / 曾启瑞
序三 实现医学人文的典范 / 蔡笃坚
自序
第一章:导论~医学与文学的对话
第二章:日治时代台湾医师的多元社会参与
第一位为「台湾」开出诊断书~蒋渭水
台湾新文学的播种者~赖和
盐分地带乡土文学的园丁~吴新荣
挑战皇民文学塑造医生形象~王昶雄
第三章:跨越政权交替奠定台湾医学的根基
台湾人第一位医学博士、医学教育家~杜聪明
手术刀结合画笔的美梦医师作家~林天祐
由废墟台湾走上世界精神医学之路~林宗义
奉献台大四十年奠定台湾病理学基础~叶曙
第四章:推动台湾医学教育改革的三剑客
充满人文素养的医学教育家~黄崑巖
关心医病关系重视医疗品质的教育家~黄达夫
身教言教并重的医学教育家~赖其万
第五章:关心台湾文化和人权的医界唐吉柯德
热心出版事业深爱音乐的文化医生~林衡哲
盗取生命奥秘却弃医从文~王溢嘉
以医学的爱维护人权和社会公义~陈永兴
第六章:本土《笠》诗刊中坚世代作家
文学台湾的推动者诗人医师~郑(火冏)明
重视生态环保的绿色诗人医师~曾贵海
一手执听诊器一手写诗的医师~江自得
第七章:令人惋惜英年早逝的医师作家
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王尚义
热爱医学史研究却英年早逝~陈胜崑
英年早逝再也不写病历~李宇宙
第八章:新生代活跃于文坛的医师作家
在人生漫长的旅程中寻找自我~王浩威
向禁忌挑战与时代逆行的医师诗人~陈克华
从大医院的小医师到白色巨塔的大作家~侯文咏
最后的猎人~原住民医师作家~田雅各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想起小时候读过的那些经典故事,里面总有一个慈祥而智慧的医生形象,他不仅医治病痛,更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医者情怀-台湾医师的人文书写与社会关怀》似乎正在重塑和延续这样的形象。台湾的医师,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所处的时代背景,都可能为他们的书写注入独特的台湾色彩。我非常好奇,他们会如何看待医疗的本质?他们认为,一个医者真正应该具备的是什么?是精湛的医术,还是无私的奉献?抑或是两者兼备,并且能够用文字将这一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读到那些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看到医者如何在生死的边缘,与病患共同经历人生的起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他们如何将个人的职业体验,上升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比如,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医疗的困境、或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普及等方面,台湾的医师群体是否有他们独特的观察和思考,并能够通过他们的笔触,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仿佛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却很少有机会能够静下心来,去体味那些真正深刻而动人的情感。《医者情怀-台湾医师的人文书写与社会关怀》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契机。我一直觉得,医者是最接近生死、最能理解生命脆弱与坚韧的人群。他们的视角,往往比常人更为独特,也更为深刻。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走进台湾医师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在面对生命困境时的思考与挣扎。特别是“人文书写”这个部分,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医学,更是一种关于生命体验的记录。而“社会关怀”,则让我看到,这些医师们并没有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医院的围墙之内,而是积极地关注社会,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股清风,吹散了我对医疗体系的刻板印象。《医者情怀-台湾医师的人文书写与社会关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疗之外的更多可能性。我一直觉得,真正伟大的医生,不仅仅是救死扶伤的能手,更是能够用他们的智慧和爱心,去影响和温暖周围的人。台湾的医师,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医疗挑战,都可能让他们产生与众不同的思考。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一些真正触动人心的故事,看到一些关于生命、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特别是“社会关怀”这个部分,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医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同情心的社会公民的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学习到如何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作者充满敬意。《医者情怀-台湾医师的人文书写与社会关怀》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觉得,它必定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佳作。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过分强调效率和技术,而忽略了情感和人文的重要性。尤其在医疗领域,虽然科技日新月异,但医者与病患之间的人性关怀,却显得尤为珍贵。我非常好奇,台湾的医师们,他们是如何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保持一颗敏感而富有同情的心?他们又如何将这些宝贵的体会,通过“人文书写”的方式,分享给广大的读者?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些不落俗套的叙事,一些关于生命、死亡、以及医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更重要的是,“社会关怀”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学层面,它更可能引发我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比如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更有人情味的医疗体系,如何关怀那些被社会忽视的群体等等。
评分作为一个在台湾生活了多年的普通市民,我对医疗体系的感受是复杂而多维的。一方面,我们很幸运能够享受到相对完善的健保制度,这为许多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但另一方面,我也深知,医疗的本质绝不仅仅是“看病”,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情感的连接,以及对生命尊严的尊重。所以我对《医者情怀-台湾医师的人文书写与社会关怀》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台湾医师群体的内心世界。他们是否也曾感到无助?他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对病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他们笔下的“人文书写”,是否能让我们看到,在每一个冰冷的医疗程序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值得被温柔对待的灵魂?我更期待的是,他们如何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转化为对社会更广泛的关怀。比如,在医疗资源的分配、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甚至是临终关怀等方面,台湾的医师们是否有他们的独到见解和实践经验?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该只是一本关于医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教科书。
评分我对那些能够用朴实而真诚的语言,讲述深刻道理的作者,总是情有独钟。《医者情怀-台湾医师的人文书写与社会关怀》这本书,似乎正是这样的存在。我一直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们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一颗悲悯之心。台湾的医师,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医疗实践,都可能为他们的书写提供独特的素材。我非常好奇,他们会在书中分享哪些感人的故事?他们如何看待医学的进步与人性的温度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又如何将自己的职业感悟,转化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和积极的行动?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些充满力量的文字,它们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理解苦难,并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善意和担当。
评分我一直认为,能够跨越专业界限,用通俗易懂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阐述深刻道理的作者,是最具才华的。而《医者情怀-台湾医师的人文书写与社会关怀》这本书,恰恰点燃了我对这类“斜杠”人才的兴趣。台湾的医师,他们拥有专业的医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具备观察生活、体验人生的独特视角。我非常好奇,他们是如何将这些医学经验,转化为具有文学色彩的叙事,并且能够触动普通读者的心灵的?这本书的书名,“人文书写”和“社会关怀”,精准地击中了我的阅读偏好。我渴望看到,这些医者如何不仅仅是在治疗身体的疾病,更是在疗愈心灵的创伤。他们如何用文字的力量,去抚慰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的灵魂?他们又如何将自己的专业所见,提升到对整个社会问题的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启示,让我看到,即使在最平凡的职业中,也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并且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般的“文艺青年”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真正伟大的职业,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技艺层面,更需要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人文关怀。医生这个职业尤其如此。想象一下,一个身穿白袍,却能用文字描绘出病人内心的波澜壮阔,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死瞬间的情感纠葛,这该是多么动人的一幅画面!我曾读过一些医生写的散文,他们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视角,因为他们直面生命最原始的脆弱,也见证着生命最顽强的力量。在《医者情怀》这本书中,我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真挚、感人的故事。台湾的医师,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医疗改革,都可能成为他们书写的重要背景。我想知道,在台湾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里,医生们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职业的?他们又如何将这种职业的体验,转化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我尤其期待那些关于医患关系、医疗伦理、以及生命意义的探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东西。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的困惑,也为我们指引方向。
评分这本《医者情怀-台湾医师的人文书写与社会关怀》的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彷佛一股清流,在充斥着技术性医学论述的时代,提醒我们医疗的本质,不应仅仅是冰冷的仪器和精密的诊断,更应饱含温暖的人性与对社会的关怀。我一直以来都对医疗体系背后的人文关怀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台湾作为华人社会中一个相对开放且重视人文发展的地区,其医师群体的人文书写,更是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价值。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台湾的医生们,如何将他们的专业知识与生活体验、哲学思考、甚至是文学创作相结合,展现医者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充满同情心、反思精神的个体。他们如何面对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如何在压力巨大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初心?如何理解疾病对病人及其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痛苦,更是心理、社会层面的巨大冲击?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也渴望从这本书中寻找到答案的。特别是“人文书写”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那些充满力量的文字,它们能够穿透病房的围墙,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死亡、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相信,透过医者的眼睛,我们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台湾,一个更深层、更具温度的社会。
评分在我看来,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医者情怀-台湾医师的人文书写与社会关怀》这本书,似乎正在试图揭示这门艺术的精髓。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懂医理,更要懂人心。他们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病人言语和行为中细微的情感变化,并给予恰当的回应。而“人文书写”这个词,就暗示了这本书中的作者,正是这样一群具备深刻人文素养的医师。我期待看到,他们如何用他们的文字,描绘出医者在面对生老病死时的内心挣扎与思考。他们如何理解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他们又如何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特别是“社会关怀”这个部分,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文学欣赏,它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希望从中能够学习到,如何以更具同情心和责任感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去理解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并积极地参与到改善社会的行动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