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纯仁,一位非常爱台湾又具国际视野的医界领袖。透过回顾他的成长历程,感受在那个剧变的时代环境下,所孕育出对独立人格与自由的渴望,是台湾认同形塑的重要宝藏。
施纯仁在医学专业的出色表现与宽广的国际视野,让他不只成为国内医界的领导者,更带领台湾医界步上世界的舞台。筹办无数大型国际会议的经验与在国际组织捍卫我国会籍的外交能力,连政府都希望借重他的长才。施纯仁于 1986 年被延揽入阁,破例成为第一位临床医师出身的卫生署署长。施纯仁不凡的表现与成就,使他于 2000 年 11 月获选为国际外科学会的荣誉院士,成为继林天祐教授( 1987 年)之后,我国获此殊荣的第二人。
医疗观念的推展是他的首要任务,于是制订具有强制力的法令,来改变一般大众的观念。同时他也打破一般认为临床医师较易忽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想法,在肝炎、小儿麻痺、爱滋病、登革热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上,都有亮丽的成绩;在预防医学的部份,他也委请医界对癌症、脑中风、外伤三大主要死因进行流行病学的研究,进而提出全民量血压运动与骑乘机车应戴安全帽等,积极推动预防保健的观念。
专科医师制度的建立、健全医师法、制订医疗法、公布脑死判定标准于合法的器官移植等政策的制订,都是施署长的重要政绩。施署长任内为日后台湾医疗体系的健全发展奠立重要基础,也为台湾医疗体系的发展塑造一波波划时代的里程碑。
编者简介
蔡笃坚
阳明医学院医学系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从事卫生组织与政策博士班研究,后获该校文化与历史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长、黄际鑫医师人文讲座教授、台湾生命伦理学会理事长、交通大学智慧生活科技区域整合中心城市营造总监。
长年推动社区健康营造与口述历史工作,曾参与九二一灾后社区重建,建立集集灾后复建模式,并在灾后发展出「以在地人自己从事口 述历史的方式协助集集灾后复建」的社区重建模式。之后更成立台湾社会改造协会,成为创会理事长。后续也开展协助台湾生技产业政策的发展,并为台湾生医科技岛之资讯数位平台建立合适的伦理管制示范。
论文曾发表于《现代美术学报》、《中外文学 》、《新闻学研究》、《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台湾史料研究 》、《 台湾生医研究伦理与社会福利学刊 》、《 台湾生命伦理学刊 》等刊物。出版着作包括 《 施纯仁珍藏史料选集 》 、《董大成逝世周年纪念集 》、《医疗伦理谘询:理论与实际 》、《 汉生病照顾者人物传 》、《 人文、医学、与疾病叙事 》、《 马偕纪念医院妇产部发展史 》、《 互信与坚持:万国三十年的故事 》、《 抗 SARS 纪实》、《 战后嘉义医疗发展简史 》、《 台湾外科医疗发展史》等。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施纯仁医师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医者精神。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医疗资源也不如现在充裕的年代,他如何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对生命的敬畏,一次次地从死神手中夺回病人?书中描绘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手术场景,那些与病魔斗争的日夜,都让我深感震撼。他不仅仅是医治身体的病痛,更是用他的仁心仁术,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尊严。我记得书中有提到一些早期台湾医疗体系的困境,医生们常常需要面对资源不足、技术限制的挑战,但施医师和他的同仁们,却从未放弃过对医学进步的追求。他们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将最新的医疗知识带回台湾,为改善台湾的医疗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他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真正将“医者仁心”践行到极致的典范,他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超越了单纯的治病救人,而升华成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医生”这个职业的意义,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充满了敬意。
评分我必须说,施纯仁医师的回忆录,是一部非常有“力量”的书。这种力量,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也不是激昂慷慨的陈词,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坚定与沉静。他用他一生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向我们展示了面对挑战时应有的勇气和韧性。在书中,我看到了他如何克服了学术上的瓶颈,如何处理了医疗体系中的矛盾,如何面对了人生中的起伏。每一次的挫折,都成为了他更加坚实的基石。他的叙述,没有过多的渲染和煽情,却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这对于身处现代社会,常常会感到迷茫和焦虑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鼓舞。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坚持”的意义,也让我相信,只要我们怀揣梦想,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关于“传承”的重要性。施纯仁医师在书中多次提到,他如何受到前辈的教诲,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的医生。他不仅在技术上传承,更在医德和人文关怀上传承。他深知,一个优秀的医疗体系,不仅仅依赖于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更依赖于一代又一代医护人员的奉献和责任。他的回忆录,就如同他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财富,里面蕴含着他一生的智慧和感悟。对于年轻的医学生和医护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必读的“教科书”,它能让他们在踏入医学殿堂之前,就对这个职业的真谛有更深刻的理解。即使不是医学界人士,也能从其中学到如何对待生命、如何对待他人,以及如何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总而言之,施纯仁医师的回忆录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体会。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台湾社会变迁的写照,一部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奉献的史诗。它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一位伟大的医师的传奇一生,更让我们有机会去反思我们自己的生命,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时代,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本书,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温度,充满了力量,是一本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佳作。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台湾历史、关心医学发展、或者仅仅是希望从中获得人生启迪的读者。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施纯仁医师作为一个“人”的多面性。他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医学权威,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考的个体。我看到了他作为一名学者的严谨与求知欲,对医学难题的执着探索;也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丈夫、父亲的温情与担当,在繁忙工作之余,如何维系家庭的幸福;更看到了他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对社会问题不回避,敢于发声。书中穿插的许多生活化的细节,比如他对某一道菜的喜爱,对某一次旅行的感悟,都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这种真实感,是很多回忆录所缺乏的。它让我觉得,施医师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医生,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他的智慧和人生经验,对于任何年龄段的读者来说,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医学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
评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施纯仁医师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他不仅仅是一名技术精湛的医生,更是一位深刻的社会观察者。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医疗体系运行中的问题,能够理解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能够洞察人性的复杂与光辉。他用他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许多我们可能习以为常却未曾深思的现象。比如,他对台湾医疗改革的思考,对公共卫生政策的建议,都充满了前瞻性和建设性。他不仅仅是站在医生的角度,更是站在一个公民的立场,去审视和思考。这种“宏观”的视角,让他的回忆录超越了个人经历的范畴,而成为了一部有深度、有思想的时代论述。
评分施纯仁医师的回忆录,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一个医师的时代见证,这几个字足以勾起无数在台湾生活过、经历过那个时代变迁的人们心中最深处的涟漪。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是一种沉静而又不失力量的风格,仿佛在诉说着一位医生一生的故事,他不仅仅是一名治病救人的杏林圣手,更是一位时代洪流中的观察者和记录者。翻开书页,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属于我们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从医疗制度的萌芽与发展,到社会风貌的变迁,再到人情世故的冷暖,施医师用他毕生的经验和独到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读这本书,就好像在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那些我们可能未曾亲身经历,却又深深影响着我们至今的故事。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着那些时代的脉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献,它让我们有机会去理解,去感受,去回味,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塑造了今天的台湾。
评分读施纯仁医师的回忆录,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润如玉”的阅读体验。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有真诚的叙述和内心的感悟。他用最真诚的态度,向我们袒露了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坚持与困惑,他的成就与遗憾。这种真诚,恰恰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我在这本书中,读到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的故事,他用一生书写着他对医学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医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台湾的过去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从施医师身上学到了如何以一种更加平和、更加有力量的方式去面对生活。
评分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台湾人,阅读施纯仁医师的回忆录,就像是打开了我自己家族的相册,里面珍藏着无数关于我们共同成长经历的片段。书中所描绘的那个年代的台湾,无论是淳朴的乡间风貌,还是日渐繁华的城市景象,都带着一种熟悉的亲切感。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奋斗。施医师的经历,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长轨迹,更是整个台湾社会从艰苦奋斗到迈向繁荣的缩影。他亲历了医疗政策的改革,见证了医学技术的飞跃,也参与了许多历史性的时刻。这些都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地发生在我们土地上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对台湾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恩。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挑战,但只要有像施医师这样心怀大爱、脚踏实地的人们,我们就能克服困难,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读施纯仁医师的回忆录,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体验。他善于通过生动的细节和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他所经历的时代和情境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医院里消毒水的味道,听到手术室里仪器的嗡鸣声,感受到病房里病人的呼吸和家属的焦急。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他的老师、同事,还是病人,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他对于医疗案例的描述,既有专业性,又不失人文关怀,让人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他不仅仅是记录自己的经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历,串联起了那个时代无数人的故事,描绘出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这种叙事方式,让这本书充满了故事性,让人一旦开始阅读,就很难停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