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其万医师行医超过四十年,他始终不忘随时停下来思索:有没有更好的作法、自己是否谦卑地面对错误、怎么样激发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在面对至亲老病辞世之际,也从家属的身分反思医者之道。
作者从「医师与学医者」、「医师的自省」、「医师与社会」、「医师与病人与家属」等不同角度省思行医伦理、医病关系与医学教学的种种面向。即便赖医师行医超过四十年,他总是设身处地站在病人、家属或者学生的立场,反思自己应如何做得更好,同时也对医师同侪与社会大众提出许多建言。
赖医师在行医与教学工作之余撰写医事人文思考系列散文,尤其是在《经典》杂志长期执笔的「杏林笔记」专栏,获得广大读者热烈回响,并荣获第三十届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本书便是集结该专栏的近期作品。
赖其万医师撰写本书时,避免医师本位的立场,而能广泛地从学医者、病人与家属、社会大众等不同角度省思。因此各层面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作者简介
赖其万
台湾大学医学院毕业,曾任台大神经精神科主治医师、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癫痫中心及神经生理诊断实验室主任。前慈济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台湾癫痫医学会理事长。
现任和信治癌中心医院医学教育讲座教授、神经内科医师、教育部医教会常委。
2003年荣获国际抗癫痫联盟与国际癫痫局联合颁发的社会贡献奖。
长期于《经典》杂志撰写专栏,并以此于2006年荣获行政院新闻局第三十届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着有《话语、双手与药:医者的人性关怀》、《当医生遇见Siki》(张老师文化)、《病人心.医师情》、《医师的深情书》(天下文化)等。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看到《杏林笔记:行医路上的人文省思》这本书的。被这个书名所吸引,感觉里面蕴含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和对生命深切的关怀。在台湾,我们常说“医生是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这不仅仅是对医术的赞美,更是对他们所承载的责任和人文精神的肯定。我一直觉得,医学的进步,不仅仅是科技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的深化。这本书的题目,似乎正是想探讨,在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背后,我们如何不丢失那份对生命的尊重,对病患的理解,以及对职业的初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些关于医学伦理、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作为一名医生,他所肩负的不仅仅是治愈身体的使命,更是安抚心灵的责任。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杏林笔记:行医路上的人文省思》这本书时,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它会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书。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静和力量,“杏林”二字,在中国文化里,总是与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联系在一起,“笔记”则暗示着一种私人的、真诚的记录,而“人文省思”则点明了作者想要探讨的,是那些超越技术本身,触及生命本质的议题。我一直觉得,在现代社会,医学的进步往往聚焦在科技和效率上,而忽略了对人文关怀的重视。医生在面对各种疾病、各种生死关头时,他们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挣扎和感悟?他们又是如何将这些感悟融入到自己的行医实践中,从而展现出医者的仁心和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我看到,在每一个救死扶伤的背后,都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切的尊重和对人性最细腻的体察。
评分这本书《杏林笔记:行医路上的人文省思》,我还没来得及翻开细读,但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心生向往。我本身并非医学专业人士,但对生命、对疾病、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台湾,我们常说“医者父母心”,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人文情怀,我一直觉得,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技术和疗效的追求上,更应该回归到最朴素的人文关怀。这本书的题目,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期待。我希望作者能通过他的“笔记”,分享在行医过程中,那些触动他灵魂深处的瞬间,那些让他对生命、对职业、对人性产生深刻反思的时刻。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分享,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一种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评分拿到《杏林笔记:行医路上的人文省思》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期待是因为“杏林”这个词自带的温润和仁厚,总能让人联想到那些默默奉献、医者父母心的形象。而“人文省思”更是直击人心,我总觉得,真正的医学,不应只是冰冷的仪器和精确的数据,更应该饱含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个体的关怀。我的亲人曾经经历过一段漫长的病痛折磨,那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除了医生的专业技术,病患和家属更需要的是理解、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医生的一句暖心话,一个关切的眼神,有时甚至比药物更能抚慰心灵的创伤。因此,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探讨在现代医疗体系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是否还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关注的是,在科技日新月异、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是否有可能在追求效率和科学的同时,不忽略人性的温度?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医患关系的微妙之处,以及医生在面对生死考验时,内心的挣扎与抉择?我希望它能像一股清流,涤荡掉我们对于医疗可能产生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医学背后更丰富、更有人情味的一面。
评分《杏林笔记:行医路上的人文省思》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驻足。我喜欢“笔记”这个词,它给人一种私密、真实的记录感,仿佛是作者在某个安静的角落,用真诚的心灵写下的感悟。而“杏林”二字,更是承载了太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医学的美好期许。我一直觉得,一个优秀的医生,除了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能够理解病患的痛苦,体谅他们的处境,甚至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和健康。我很好奇,在这本书里,作者是否会分享一些具体的临床案例,然后从中提炼出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道德的思考?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医学的专业性与人文关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是不是会揭示出,在看似枯燥的医学世界里,其实也蕴含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新的启发,让我对“生老病死”这个永恒的主题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也能让我更欣赏那些在医学领域里,用人文情怀温暖他人的医者。
评分《杏林笔记:行医路上的人文省思》,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医学知识的书,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的书。我一直觉得,医生这个职业,需要的是精湛的医术,更需要的是一颗温暖的心和深刻的人文素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了生命本身的重要性,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这本书的题目,正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好奇,作者会在书中分享哪些在行医过程中,让他产生深刻感悟的经历?他的“人文省思”会是如何的?是关于如何面对生老病死,如何理解病患的痛苦,还是如何在科技的进步中,保持医疗的温度?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对生命、对医学、对人性的理解有更深的层次。
评分《杏林笔记:行医路上的人文省思》这个名字,带着一种诗意和哲学感。我一直觉得,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一种与生命搏斗、与病痛共存的艺术。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看到了作者在繁重的医务工作之余,对生命、对人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努力。我很好奇,作者会在书中分享哪些令人动容的故事?他的“人文省思”会触及哪些方面?是关于医患关系的微妙之处,还是关于面对死亡时的无力与挣扎?亦或是关于如何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保持那份珍贵的人文关怀?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冰冷的医学器械和复杂的医疗流程背后,跳动着一颗怎样充满温度的心灵,以及他对生命最真挚的敬畏。
评分《杏林笔记:行医路上的人文省思》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独立书店看到的。书名就带着一种特别的气质,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杏林”二字,总能让人联想到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者形象,而“人文省思”则进一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价值。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对医学的关注,往往集中在科技的进步和治疗的成效上,而忽略了那些更深层次的、关于生命本身意义的探讨。医者在面对病痛、生老病死时,他们内心的挣扎、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感悟,往往被淹没在日常的工作之中。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将这些被忽略的部分呈现出来,让我看到,在那些救死扶伤的背后,究竟有多少人文的关怀和哲学的思考。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医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指南。
评分《杏林笔记:行医路上的人文省思》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诚品书店翻到的。当时被它的书名深深吸引,《杏林笔记》四个字就透着一种沉静、内敛的学者气质,而“行医路上的人文省思”更是点明了主题,让我这个并非医学背景,但一直对人与生命、疾病与救赎充满好奇的读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我一直觉得,医生不仅仅是治愈身体的技艺者,更是与病患心灵对话的同行者。这本书似乎正是想探讨,在日复一日的医疗实践中,那些超越科学技术,触及人性深处的思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书名和封面传达出的信息,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我想,在这本书里,我或许能找到一些关于生命意义、医者仁心、以及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人文关怀如何在医疗领域得以传承和发扬的答案。它唤起了我对医学背后更深层次人文价值的探寻欲望,让我觉得,即便我不是医生,这本书也能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与脆弱。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在医学专业之外,更值得我们深思的议题。
评分当我看到《杏林笔记:行医路上的人文省思》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昏黄的灯光下,医生在病床前轻声询问;嘈杂的手术室外,家属焦急地等待;深夜的诊室里,一位医生在思考着生命的奥秘。我一直觉得,医学绝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如何与生命共舞的艺术。这本书的题目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医疗的看法——它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解剖和治疗,而应该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繁重而又充满压力的行医生涯中,挤出时间来“省思”的?他的“省思”会涉及哪些方面?是关于医生的职业道德,还是关于生命存在的意义?抑或是关于社会发展对医疗模式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医学的专业光环之下,隐藏着一个怎样丰富而敏感的心灵,以及他对人类生命和尊严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