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树皮能治病?
草根树皮就真的只是草根树皮?
一抓一大把、一煮一大锅的传统疗法,不算是科学验证?
当台湾中医遇上以西医为主的殖民政府,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生病了,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吃中药还是吃西药?这两个简单却又难以分析出正解的疑惑,往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切身健康问题。在日治时期,翻开《台湾日日新报》的医药广告,用字遣词新颖与图像设计五花八门,中西杂揉、传统与新潮分呈,是台湾医疗史上第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作者跳脱出殖民史观,透过日治时期发行量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报纸中相关的医药广告,分门别类,书写在这个中西医疗冲突、新旧文化纷呈的时代中,台湾人特有的身体观、疾病认知与服药文化等意涵所经历的转变;并从图像中反思、领略在阅读医药广告的当下,词句与图像透露的一些些趣味,及其背后凸显的文化意涵和实际面貌。
作者简介
皮国立
皮国立,生于台北,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班,现在正就读博士班并于该校兼任讲师。乐于在课余时间浅习传统医理,并通过中医师检定考和民俗疗法整复师的训练,对传统医疗历史、疾病文化、医病关系很有兴趣,并尝试与历史学互相结合。
着有《医通中西唐宗海与近代中医危机》,及论文〈论争前的和谐近代中西医知识中的「热病」论述初探〉、〈民初医疗、医生与病人之一隅孙中山之死与中西医论争〉、〈探索过往,发现新法两岸近代中国疾病史的研究回顾〉等论文、书评十余篇。
序
图像与医疗文化之相映
传统医疗文化与台湾日日新报之创立
1945年以前台湾医政与医疗文化的常与变
台湾疾病史的漏网之鱼
台湾早期报业与台湾日日新报
唿吸道疾病与药品
历久弥新的「龙角散」
肺结核的过往
治咳也至肺结核──至咳药的新功能
五花八门的治疗药剂
解决恼人又尴尬的排洩器新药
百病之源-便秘的岁月与意义
各式「下剂」
要通畅不要下痢──各式治痢药
得「痔」大不幸──治痔新法
治疗与补养兼施之药──胃肠药之一页
「健胃整肠」新观念
几种新药介绍-新药效与医疗文化的交响曲
制酸锭-新观念与旧迷思
身体观递嬗的另一页──从「脾胃气足」到「肠胃健康」的转变
从新式「丹」、「丸」看台湾医药的现代化
防疫、保健与治疗──「仁丹」
「恶疫」的真面目
与仁丹相互辉映的「宝丹」
各式「丹」、「丸」产品与其传达的文化变迁意涵
生病不用吞药──外用药之发达
中西医眼科在近代的相遇
美丽与健康兼顾──各式新眼药
筋骨酸痛-恼人的伤科历史
伤科、药布与推拿文化
多功能的治疗药簿
治疗伤科的软膏
水土与地域──台湾的皮肤病与新药
新主体文化的呈现
附录
大稻埕居民对检疫之相关建议
可以再看看
对「中医遇上西医」的历史有兴趣的读者
对台湾医疗文化及药品有兴趣的读者
征引书目
**坦白说,看到《当中药碰上西药(新版)》这个书名,我心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终于有本能帮我解决实际问题的书了!** 在台湾,中药和西药真的就像空气一样,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去中药房,老板会问你“有没有在吃其他西药?”;你去西药房,有些药师也会提醒你“某些中药要避开”。这种“既要用,又要小心”的状态,真的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我一直很好奇,到底是什么让这两种看起来很不一样的医药体系,能够和谐共存,甚至在很多时候能够互补?是它们的作用机理真的有可以结合的地方吗?还是说,很多时候只是大家习惯了,或者经验使然?这本书,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个清晰的答案。我想要知道,书里会不会介绍一些常见的、已经被证实能够安全有效的中西药搭配方案?有没有一些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实际的效果?我最怕的就是那种只讲理论,却不接地气的书,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的“健康导航仪”,让我知道在不同病症下,如何更合理、更安全地选择药物,甚至是如何巧妙地运用中西药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本书,我真的非常期待它能给我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让我不再对“中西药合用”感到困惑和不安。
评分**这本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小时候那段“五味杂陈”的回忆。** 记得小时候,我鼻子过敏很严重,总是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西医给开的抗过敏药,吃下去会犯困,整个人像被灌了铅一样。后来,我妈就带我去看中医,抓了几包中药,那个味道,至今难忘,苦涩中带着一丝丝甘甜。吃了几副之后,我感觉鼻子舒服了很多,虽然还是会偶尔打喷嚏,但那种整天昏昏欲睡的感觉消失了。 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药在西医那里效果不那么理想,换成中药之后却能奏效?反过来,有些急性的症状,比如高烧不退,我还是会第一时间选择西药。所以,中药和西药,是不是就像两种不同的语言,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和表达方式?这本书,我就是想看看它能不能帮我“翻译”一下这两种语言。我希望它能解释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中药的优势更明显,而在什么情况下,西药是首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能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安全有效地将它们结合起来?我想要那种听了之后,能够立刻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知识,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比如,我吃某种西药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同时喝某种特定的中药汤?这本书,我真的非常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让我成为一个更懂健康、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的人。
评分**这书名,让我立刻回想到我外婆常说的一句话:“生病了,药局和中药房都要跑一趟。”** 这种中西药并用的习惯,在我们台湾人看来,简直就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小时候,感冒发烧,西药吃下去退烧快,但总觉得身体虚得慌,外婆就会煮一碗热腾腾的四物饮,说是“补回来”。所以,对我来说,中药和西药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它们更像是各有专长的好帮手。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对医学的了解也多了一点,我开始担心,这种“混搭”真的没问题吗?有没有什么科学的研究,能够证明它们之间的安全性?这本书,我最想了解的,就是它能不能提供一些关于“中西药合用”的科学证据。是不是有一些特定的中药配方,确实能够增强某些西药的效果,或者减缓它们的副作用?反过来,西药又能不能影响中药的药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比较深入的,但又不是过于专业的解释,让我能够理解其中的原理。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更自信、更明智地在两种药物体系之间做选择,甚至知道如何“优化”我的用药方案,让身体得到最好的照顾。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关于如何更科学地掌握自己健康的宝贵机会。
评分**老实说,《当中药碰上西药(新版)》这个标题,就像在问我一个我一直想知道答案却又没找到门路的问题。** 在台湾,中药和西药的生活化融合,已经到了一个浑然天成的地步。我们很多人,从小就习惯了在生病的时候,中西药都用上,好像这样才能“面面俱到”。但到底是怎么个“面面俱到”法,我一直没搞明白。 所以,我真的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些“拨云见日”的感觉。我希望它能用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释中药和西药在作用机理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哪些情况下能够产生“1+1>2”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告诉我,在哪些情况下,这种“结合”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带来危险。我想要那种能够指导我日常用药的“实用干货”,而不是一些遥不可及的理论。比如,我可不可以和我的医生讨论,在服用某种西药的同时,搭配某种特定成分的中药,来减轻副作用?或者,当我身体感觉不适,但又不是特别紧急的时候,我应该优先选择中药还是西药?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健康决策的“最佳僚友”,让我能够更聪明、更安全地利用这两种宝贵的医疗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像我每次去药局会遇到的那个小小的纠结。** 每次买药,我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这个药,跟我的中药有没有冲突?” 药师们通常都会很认真地回答,但有时候,我还是觉得他们的回答有些笼统,不够深入。毕竟,中药材的种类繁多,西药的成分也复杂,到底哪些会“打架”,哪些又能“和平共处”,我真的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所以我对《当中药碰上西药(新版)》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本“秘籍”,揭示中药和西药之间那层神秘的面纱。我特别想知道,书里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药物清单”,明确列出哪些中药可以和哪些西药搭配,又有哪些是需要绝对避免的。我想要那种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信息,能够直接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当我感冒发烧时,我可以放心大胆地服用退烧药,同时喝一碗退火的青草茶吗?当我在服用某种长期慢性病的西药时,可以吃什么中药来辅助调理身体?这本书,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让我能够更安心、更有效地运用这两种医药体系,为我的健康保驾护航。
评分**这本书名,让我想起了家里那位总是对养生津津乐道的老一辈。** 他们总是坚信“中药调理”是根本,但同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病痛,又会毫不犹豫地求助于西医的“快准狠”。这种看似矛盾,实则融洽的状态,贯穿了我们许多台湾家庭的日常。 然而,作为一名现代的健康意识较高的读者,我内心深处总觉得,这种“中西药合用”的模式,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科学依据,而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所以,《当中药碰上西药(新版)》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待挖掘的知识宝库!我渴望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中药与西药之间“化学反应”的解答。它会不会详细阐述,某些中药成分如何影响西药的吸收、代谢和排泄?反之亦然?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严谨的科学证据,让我能够区分哪些是“盲目跟风”,哪些是“科学搭配”。我更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成为一个能够“玩转”中西药的健康达人,在享受两者益处的同时,又能规避潜在的风险,真正做到“趋利避害”,让我的身体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评分**对于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好多好多画面。** 就像我奶奶,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祖传秘方”,什么跌打损伤的药酒,或是治咳嗽的蜂蜜川贝,这些都是她心目中的“宝贝”。但另一方面,她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一定会去药局买西药。我一直觉得,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其实是台湾人一种很接地气的健康哲学。我们不排斥任何一种能让我们身体舒坦的方法,反而乐于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但是,这种“融合”背后,到底有多少是经验之谈,有多少是有科学依据的呢?我一直很好奇。有没有哪些中药成分,可以和某些西药一起服用,产生协同作用,加速恢复?又或者,有没有哪些组合是绝对不能轻易尝试的,以免适得其反?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好奇宝宝”量身定做的!我特别想知道,它会不会深入浅出地解释一些常见的误区,比如“吃中药就不能吃西药”之类的刻板印象。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中西药相互作用的知识,不只是听别人说,而是有更清晰、更具科学性的理解。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们日常健康小百科,让我们在面对疾病时,能够更自信、更明智地做出选择,不再是凭感觉,而是有理有据。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是看到就觉得亲切!** 作为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人,从小到大,家里的药箱里永远是中药和西药并存。感冒发烧,妈妈总是习惯性地抓一把感冒茶,或是煮一锅退烧汤,但同时,也会准备好感冒药水和退烧药片。小时候总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多想,直到长大后,听到长辈们聊天,会提到“中西药一起吃会不会怎样?”、“这个药是中药还是西药?”等等,才开始意识到,其实我们对这两种医药体系的认识,好像也不是那么全面。 我尤其记得,有一次自己不舒服,症状有点复杂,去了西医诊所,医生开了好几种药,吃下去感觉好像有点缓解,但总觉得身体里有些“闷闷”的不舒服。后来回家,长辈又建议我吃点中药调理一下,当时我心里其实有点忐忑,一方面担心两种药会不会有冲突,另一方面也怀疑中药的效果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但真的硬着头皮试了之后,那种身体被“疏通”的感觉,还真的挺不一样的。所以,当看到《当中药碰上西药(新版)》这本书名时,我真的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我迫不及待想知道,这本书到底是怎么解读我们生活中这么普遍,但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中西药合用”这个现象的。是不是有什么科学的解释?有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在生病的时候,更聪明地运用这两种力量?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让我们不再迷茫,而是能够真正地发挥中药和西药的优势,为我们的健康加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医药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我们生活方式和健康智慧的指南。
评分**《当中药碰上西药(新版)》这个名字,简直像一束光,照进了我心里那片关于医药认知的“混沌地带”。** 在台湾,我们从小就被中药和西药包围着,但说实话,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可能都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层面。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明明在服用某种西药,却毫不避讳地同时服用各种中药补品,我心里总会有一丝担忧,但又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来提醒他们。 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打破这种模糊的界限。我希望它能用科学、严谨但又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中药和西药在药理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在体内可能产生的各种相互作用。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经过临床验证的“安全搭配”案例,或者明确指出哪些“禁忌组合”是绝对不能碰的。对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药物的知识,更是关于如何做出更明智、更健康生活选择的一种指引。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不再仅仅依赖“经验”或者“感觉”,而是能够带着更清晰的认知,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用药方式,真正实现“中西合璧”的健康策略。
评分**读到《当中药碰上西药(新版)》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闪过无数个熟悉的场景。** 台湾人对健康的追求,总是那么务实而灵活。我们不会死守某一种单一的治疗方式,而是倾向于“多管齐下”,只要能让我们感觉好起来,我们就会去尝试。就像我妈,她总觉得中药“养身”,西药“治标”,两者结合,效果最好。 但是,这种“结合”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有没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副作用”?这些问题一直盘旋在我脑海里。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就像一场及时雨。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到底会如何解读“中药”和“西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和技术。它会不会深入到药理层面,解释它们是如何作用于人体,又会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冲突?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升级版”的健康知识,不再只是停留在“妈妈说”的层面,而是能够更科学、更系统地理解中西药的协同作用,甚至是如何避免潜在的风险。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些“一看就懂,一用就灵”的实用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平衡这两种医药体系,让我的健康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