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医学大学市立万芳医院的团队在北医校长邱文达教授领导下,致力于医病关系的改善,俾求加强病人就医之安全,同时广邀各界人士,就医病关系撰写专文,从不同角度探讨医生与病人互动及沟通之道,为充满爱心热诚的医疗服务描绘美好的蓝图,相信透过本书的问世,能影响医界工作人员及民众,一同携手改善国内医疗环境,跨越医病关系的鸿沟。
现今医学领域的现况是,知识共通性太高,医界内部自成一世界,和外界产生距离,就像AM和FM两个频道,如果没有沟通的平台,将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医界人士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对话的能力」。
一位合格称职的医生,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解除病人的痛苦。但是,面对不同的病人,如何了解病人各方面的需求,并适时地去安慰满足他,就需要高度的智慧与耐心。这种微妙而又亲密的医病互动关系,是目前最为首要重视的。如何在日益疏离的医病关系中,扮演称职的医生与合作的病人,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作者简介
黄崑巖
为医学院评鑑委员会(TMAC)主任委员,不仅在医学与教育方面具有顶尖的专业素养,更是医学界的人文学家,具有丰富的学识、精辟的观察能力,在医学、教育及人文等各领域都有杰出成就。
更是一位不立志做大官,也不立志做大事,只立志要把每件小事做好的实践者,总是能让事情朝光明的方向走,让生活往更好的层次发展,令人赞叹与钦佩不已。
邱文达
第十七届医疗奉献奖「特殊贡献奖」得主,并荣获亚太公共卫生学会贡献奖(APACPH Contribution Award)、国家品质奖个人奖、医界首次的李国鼎管理奖章等国内外多项殊荣,现为台北医学大学校长,更是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师。
05 〈序1〉建立对话能力促进医病关系∕李祖德
07 〈序2〉跨越医病关系的鸿沟∕吴成文
09 〈序3〉「三诚」是医病沟通最好的方法∕邱文达
11 〈序4〉遵循医学伦理的规范,建立良好的医病关系∕李良雄
14 〈序5〉学习成为优秀的临床观察者∕洪传岳
16 〈序6〉享受当医生的乐趣∕吴志雄
18 〈序7〉「沟通」是最重要的关键∕李飞鹏
理论篇
22 医病沟通的教与学∕Suzanne Kurtz(蔡淳娟◎记录整理)
33 医病沟通:医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黄崑巖
38 从医病关系谈与原住民沟通禁忌∕高正治
50 跨文化医病沟通∕林秀娟
56 医学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学习要领∕陈金泉
见证篇
66 献身医疗终不悔∕王先震
68 治心治身,无药而癒∕石永贵
70 爱,是医疗品质的核心∕石曜堂
71 相信医生,互敬互重∕吴阿明
72 医生、病人──医病关系五十年∕吴昭新
76 强化社区保健,创造三赢局面∕吴泽成
78 病人为尊,服务至上∕吕芳烟
79 爱心奉献,全人医学∕宋瑞珍
82 孟子思想的启发∕李亦园
84 看病住院经验谈∕李在敬
87 以爱心、耐心对待病人∕李美丽
88 重燃白色巨塔明灯∕李新
89 中风病人的告白∕沈君山
92 沟通,多元思维技巧、增进医病关系!∕周世永
95 医病关系,以客为尊∕周守训
96 罕见天使的启示∕林秀娟
97 以同理心消除隔阂∕金溥聪
100 大国手∕侯文咏
109 积极管理自己的健康∕俞凯尔
110 病床际遇的深刻反思∕姚秀韵
112 仰望天使的降福∕柴松林
114 「博学弘仁」的好医生∕马鹤凌
116 设身处地了解需求∕高伟君
118 服务人生,乐此不疲!∕康义胜
120 医学尖端科技与妇人蒙古大夫∕张雯玲
122 关怀他人,忘却己痛∕许倬云
124 医疗服务,安全第一!∕许铭能
126 忠实沟通∕郭耿南
128 主动关心,舒缓病情∕陈玉珍
130 艺术是心灵重建的良方∕陈芳兰
133 以切身之痛,审视医病关系∕陈祖华
136 教用合一,改善医病关系∕陈祖裕
138 问题一定有解决的方法∕彭汪嘉康
140 互动互谅,避免双输∕曾正和
142 零与一百之医疗∕曾启瑞
144 建构优质医病关系∕黄怡仁
145 接受、感恩与回馈!∕叶新生
146 良性互动,让生命更美好!∕董育晴
147 将心比心互相尊重∕赖其万
149 微妙简单的医病关系∕钟国彪
151 创造更优良的医疗环境∕苏贞昌
153 人间菩萨行∕苏进强
《谈医病关系:从理论到50位名人的见证》,这个书名一看到,就让我这个在台湾生活了半辈子、对医疗体系有太多体会的读者,觉得眼前一亮。医病关系,这四个字,背后承载了太多普通人的期待、担忧、以及有时挥之不去的困惑。理论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同理心”在医病沟通中的重要性分析。很多时候,我们生病了,不仅身体痛苦,心里也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如果医生能够站在病人的角度,理解我们的感受,给予适当的情感支持,那会大大缓解我们的心理压力。我希望这本书能解释清楚,为什么同理心如此关键,以及如何才能在繁忙的医疗环境中培养和实践它。更让我感到好奇的是,书中邀请了50位名人来分享他们的“见证”。名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公众形象,往往与我们普通人有着巨大的反差。我非常想知道,这些名人,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医病关系的?会不会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在就医过程中遇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挑战,或者享受到一些我们无法想象的便利?他们的经历,会不会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光环背后的真实一面,以及他们在面对病痛时的脆弱和坚强?我希望这些“见证”,能够跳脱出单纯的赞美或抱怨,而是能够触及到医病互动的本质,让我们从中学习到,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平等、互信、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病环境。这本书,如果能将理论的深度与名人的鲜活性巧妙地结合,我相信,它会成为一本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并从中受益的书。
评分《谈医病关系:从理论到50位名人的见证》,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这个在台湾生活多年的普通读者,对书中的内容充满期待。医病关系,这不仅仅是医学专业领域的话题,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直接或间接面对的重要议题。我特别希望书中关于理论的部分,能够深入探讨“知情同意”原则在实践中的难点和关键。作为病人,我们有权利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以及潜在的风险,但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这种“知情”往往不够充分,导致“同意”也可能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分析这些障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我们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而50位名人的见证,这无疑是本书最吸引人的亮点之一!名人,他们的经历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话题性。我想知道,这些名人,他们又是如何理解和处理与医生的关系的?是不是因为他们的公众身份,在就医过程中会面临一些特殊的压力,或者受到一些特别的关注?他们的“见证”,会不会揭示出一些我们普通人难以触及的医病互动细节,甚至是一些行业内部的观察?我希望这些名人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经历分享,更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示性的观点,让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医病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如果这本书能够将严谨的理论分析,与这些鲜活的名人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相信,它会成为一本能够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并对改善医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书籍。
评分《谈医病关系:从理论到50位名人的见证》,这个书名一出来,就牢牢抓住了我这个在台湾生活了很久、对医疗议题一直颇为关注的读者。医病关系,在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既充满了人文关怀,又常常伴随着各种挑战的话题。我特别希望书中关于理论的部分,能够深入探讨“医疗信息透明化”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病患的决策和依从性。我们作为病人,很多时候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缺乏足够的信息,这不仅会增加我们的焦虑,也可能导致我们做出不恰当的决定。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理论支持,说明如何才能让医疗信息更加透明,以及这对建立良好的医病关系有什么积极作用。而50位名人的见证,这部分简直太有吸引力了!名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公众形象,往往与普通人有着明显的区别。我非常想知道,这些名人,他们在面对疾病时,又是如何与医生互动的?是不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在就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我们难以想象的经历,或者获得一些我们无法企及的资源?我希望这些“见证”,能够不仅仅是 racconta 一些表面的故事,更能触及到医病互动的深层逻辑,甚至能揭示出一些行业内部的观察和思考。这本书,如果能将严谨的理论分析,与这些鲜活的名人故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相信,它一定能成为一本能够启发思考,并且对改善医病关系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书籍。
评分读到《谈医病关系:从理论到50位名人的见证》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涌现出好多画面,都是这些年我在台湾大小医院看病的零碎记忆。医病关系,这几个字听起来很学术,但其实,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挂号的窗口,到病床边那一句关切的问候,再到检查报告的解读,每一步都牵动着人心。我一直觉得,好的医病关系,不是单方面的信任,而是双方的互动和理解。理论部分,我希望能深入浅出,让我这个医学门外汉也能明白,为什么有些沟通会不顺畅,为什么病人会感到被忽视,为什么医生有时候看起来很“冷漠”。是不是有什么社会因素,或者制度层面的问题,影响了这种关系?如果能解释清楚这些“为什么”,那对我来说,就太有价值了。更让我好奇的是,书中收录了50位名人的见证。台湾社会有很多名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自然也成了公众关心的焦点。这些名人,他们在面对疾病时,会不会有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恐惧和无助?他们又是如何与医生建立连接的?他们的经历,会不会揭示出一些不同于普通民众的视角?比如,是不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在就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独特的挑战,或者获得一些特殊的照顾?我尤其期待那些关于“见证”的部分,那些故事,会不会有我从未想过的角度,会不会让我对医生的职业有更深的敬意,或者对自己的病患角色有新的认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医学的专业和人心的温度,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在面对疾病时,不仅有理性的认知,更有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
评分《谈医病关系:从理论到50位名人的见证》,这个书名真的像一个邀请函,把我这个对社会观察颇感兴趣的台湾读者,瞬间就拉进了书的脉络里。医病关系,在我们台湾这个社会,是一个既熟悉又常常感到一丝疏离的议题。我们从小到大,总会接触到各种医疗场景,有让人安心的,也有让人觉得别扭的。理论部分,我特别希望它能触及到一些台湾独特的医疗文化背景,比如我们对于“人情味”的追求,对于医生“救世主”般的期待,这些是不是在理论分析中能被充分考虑进去?我不想看那种照搬国外的理论,而是希望能看到结合了我们本土现实的分析。更何况,还有50位名人的见证!这简直就像是一场名人访谈的盛宴,但主题却如此深刻。名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大,他们的言行举止常常成为人们模仿的典范。当他们分享自己与医生互动的经历时,我相信,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个人故事,更可能是对整个社会医疗生态的一种隐喻。会不会有那些因为身份而显得“特殊”的就医经历?会不会有因为他们的“名人效应”而得到的不同对待?或者,有没有他们也同样经历着我们普通人会遇到的困境,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和处理方法有所不同?我非常好奇,这些“见证”是否会打破一些我们对名人的刻板印象,让他们在面对病痛时,也展现出普通人的脆弱和无奈,同时,又如何通过与医生的良好互动,获得治愈和希望。这本书,在我看来,如果能将严谨的理论分析,与这些鲜活的名人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那它一定能成为一本能引发深度思考,并且极具阅读价值的书籍。
评分《谈医病关系:从理论到50位名人的见证》,这个书名一出来,就立刻勾起了我这个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台湾读者的兴趣。医病关系,在我们这个社会,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理解和实践起来,却充满着各种复杂性。理论部分,我最期待的是它能深入探讨医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信任危机。我们作为病人,很多时候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医疗方案知之甚少,而医生作为专业人士,掌握着关键信息,这种信息差,很容易造成误解和隔阂。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这样的不对称性中,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而50位名人的见证,这部分简直太吸引人了!名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社会关注度,都与普通人有所不同。我很好奇,他们在面对疾病时,会如何处理与医生的关系?会不会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而获得一些不同的就医体验?他们分享的这些“见证”,是会强调医生高超的医术,还是会侧重于医生的人文关怀?会不会有那些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医护人员,用他们的专业和温暖,驱散病痛带来的阴霾?我希望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名人光环”下的特写,更能揭示出一些普适性的医病互动原则,能够让我们普通读者从中学习,如何在自己的就医过程中,也努力争取建立起积极正面的医病关系。这本书,如果能够将理论的深度与名人的鲜活性完美结合,那无疑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社会观察和反思。
评分《谈医病关系:从理论到50位名人的见证》,这个书名一出现,就立刻引起了我这个在台湾生活的普通读者深深的共鸣。医病关系,这四个字,承载了太多普通人在面对病痛时的无助、期盼,以及有时挥之不去的困惑。理论部分,我最看重的是书中能否深入剖析“病患中心”的理念在实际医疗环境中的落地困境。我们都希望自己的需求被听见,被理解,但现实中,医疗资源有限,医生工作繁重,这种“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帮助我们理解,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医病双方的良性互动。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居然邀请了50位名人来分享他们的“见证”!这简直就像是一场关于健康和医疗的“名人对话”。我想知道,这些在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与医生的关系的?是不是他们的特殊身份,在就医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或者获得一些我们无法企及的便利?他们的经历,会不会揭示出一些我们未曾关注到的医病互动细节,甚至是一些对医疗体系的深刻反思?我希望这些“见证”,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分享,更能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提供一些具有启示性的思考,让我们在面对自己的健康问题时,能够更积极、更有智慧地去构建与医生的良好关系。这本书,如果能够将理论的深度与名人的鲜活性完美融合,我相信,它绝对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并且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读物。
评分《谈医病关系:从理论到50位名人的见证》,这书名一出来,我就觉得,这绝对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的那种能引起共鸣的书。在台湾,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和医生打交道,好的医生能让人倍感安心,但有时候,也会因为沟通不畅而感到失落。理论部分,我最希望它能探讨“沟通障碍”在医病关系中的角色。为什么医生和病人之间,有时候会“鸡同鸭讲”?是因为语言的隔阂,还是因为双方的期待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帮助我们这些普通人,能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能更清晰地理解医生的建议。更让我兴奋的是,书中居然请来了50位名人来分享他们的“见证”!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名人私密的医疗日记。我想知道,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他们面对病痛时,是怎样的心情?又是如何与医生的?是不是他们也会遇到我们普通人一样的困境,比如对病情的不理解,对治疗方案的犹豫?他们的经历,会不会比普通人的更加戏剧化,或者更加充满智慧?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名人的“见证”,是否能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让我们在面对自己的健康问题时,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而是能更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这本书,如果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那它绝对是一本能够触及人心,并且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
评分《谈医病关系:从理论到50位名人的见证》这本书,光听书名就让人觉得分量十足,特别是我这个在台湾土生土长,从小就跟大小医院打交道的普通读者来说,医病关系一直是心里悬而未决的一块。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社会,人情味儿浓厚,但也因此,很多时候沟通就变得更微妙。我总觉得,医生在病人的眼里,除了专业技术,还有一份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这份道德感,有时候比冰冷的仪器更能治愈人心。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理论,那当然是极好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病人,只是被动地接受,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自然也就少了理解,多了抱怨。而理论,就像是地图,能让我们看到整个关系的脉络。更让我期待的是,书里邀请了50位名人来见证,这真的太有意思了!名人,他们有特殊的视角,他们的经历,或许不只是普通人能触及的,他们与医生的互动,肯定也充满了故事。想想看,一个你熟悉的大明星,或者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他们分享的关于就医的经历,会是怎样的?会不会有令人感动的瞬间,会不会有让人反思的时刻?会不会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力量的医患交流?我真的很想知道,这些“见证”能否揭示出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医病互动模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能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把理论“落地”,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找到共鸣,甚至从中学习到如何更好地与医生沟通,如何更理性地看待医疗过程。毕竟,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而良好的医病关系,是守护这份财富的重要环节。我迫切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探索这其中的奥秘,去听听那些名人的声音,去理解那些理论背后蕴含的深意。
评分《谈医病关系:从理论到50位名人的见证》,光是这书名,就足以让我这个在台湾生活多年的读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医病关系,这四个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既熟悉又常常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距离感。理论部分,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剖析“信任”在医病关系中的基石作用。信任,一旦建立,就能让医患双方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让治疗过程更加顺畅。但信任的建立,又谈何容易?我希望这本书能解释清楚,在哪些环节,信任容易被侵蚀,又有哪些方法,可以去重建和巩固这份信任。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邀请了50位名人来分享他们的“见证”!名人,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公众形象,往往与我们普通人有所不同。我非常好奇,这些名人,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与医生之间的关系的?是不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在就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独特的挑战,或者得到一些特殊的对待?我希望这些“见证”,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叙述,更能揭示出一些普适性的医病互动原则,能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在借鉴名人的经验时,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和处理方法。这本书,如果能够将理论的深度与名人的鲜活性完美结合,我相信,它一定会成为一本能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且对改善医病关系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