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研究明清社会,到华南民间宗教,都是由劝善书资料出发,或与善书紧扣一起。而善书与先天道诸篇章,凝聚了作者二十年的心思和功力。本书探讨明末以来善书流通的意义、神明信仰的演变、道教和德教的善业与教化、道脉南传东南亚等主题。研究方法是文献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用一个动态的概念和范式,以掌握民间宗教的实况及善书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游子安
广东新会人,1962年生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中国历史)。曾任教香港树仁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现任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客座助理教授。主要着述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道风百年——香港道教与道观》(主编)、《弘道展慈:香港道院及红卍字会八十周年纪庆》(主编)等书,另编有《中国民间信仰.民间文化资料汇编》(第二辑)等丛书。研究范围为明清劝善书、华南与东南亚地区道教及民间宗教、二十世纪宗教慈善史。
自序
善书结道缘 道缘结人缘——我的学思历程
图片书影
劝善书
1明末清初功过格的盛行及善书所反映的江南社会
2修省者的画像:善书笔下的黄正元与刘山英
3 敷化宇内:清代以来关帝善书及其信仰的传播
4从宣讲圣谕到说善书——近代劝善方式之传承
神明信仰
5天后信仰与香港庙宇的特色: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谈起
6以醉醒迷 ——南宋以来济佛信仰与现代扶鸾结社(与危丁明合着)
7二十世纪上叶粤港地区黄大仙信仰的承传与演变
道教、德教、孔教篇
8 道教与社会——二十世纪上叶香港道堂善业
9从碑记谈广东西樵云泉仙馆的源、流、变
10六十年来香港德教团体的历史与发展
11朱汝珍与香港孔教学院
从岭南到东南亚的宗教传播
12道脉南传:从岭南到越南先天道的传承与变迁
13香港先天道的脉源与发展——兼论道统在港、泰地区之延续
14清末以来吕祖信仰的传播:从广东梅州吕帝庙到泰国曼谷赞化宫
游子安着作目录
索引
自序
《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1999)、《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2005)与《善书与中国宗教:游子安自选集》三部书,是本人二十年来研究历程的阶段成果。《劝化金箴》重心是「善书」,地域是江南,时代是有清一代;《善与人同》重心是「善人」,地域扩至广东,时代伸延自明末至民初;《自选集》除了「善书」,较偏重神祇信仰,以及先天道、德教、啬色园黄大仙祠等宗教慈善团体,时空及于二十世纪的东南亚。
本书选集十四篇论文。按「宗教学者经典」此丛书收录标准,计有重要性、影响性及新近性,我也根据这三项原则选录,再予以分类。就新近性而言,1997年至2006年发表的佔二篇,2007年至2009年见刊的佔七篇,近二年发表或未刊的文章收录五篇。以下分四部分说明。
第一部分劝善书 自博士论文以<清代善书与社会文化变迁>为题,近二十年驰骋于浩瀚的善书世界,我认为重要并兼具代表性的文章还是善书,中国内地、台湾和日本多篇书评对我的两部专书予以肯定和推介。其中善书研究的开拓者——酒井忠夫教授来函切磋砥砺,予以指教;我又曾到先生于东京家中拜会请益,并在图片部分附先生书函以表达对前辈学者深切怀念。因为之前两部专书都写劝善书,本书收录一九九○年代一篇早期文章,以及三篇近年发表的文章。
第二部分神明信仰 包括天后、济公与黄大仙信仰。近年笔者与三数志同道合者,对真武、天后、黄大仙等民间神祇,追溯其国内香火源头,尝往陆丰市碣石镇玄武山、揭西河婆霖田祖庙、莆田天后庙、番禺菩山等地考察。关心的课题,是从鸾文、药签、神诞表文、庙宇建筑多样角度,去探索神明信仰不同时代的承传、演变与地区特点。收入本书三篇文章,是2007年以来着述。此「寻源溯本」的田野历程,还包括道院世界红卍字会、德教等二十世纪初新兴宗教(有学者称为「救世团体」,详见《民俗曲艺》第172期)的探索,笔者前往「潮汕德教原始之第一阁」潮阳市和平镇紫香阁,及济南母院考察,对前贤开拓道务的一番苦心孤诣,别有更深体会。
第三部分道教、德教、孔教 关于道教课题,本人集中在:(1)香港道教文献及其源流历史;(2)香港道堂善业;(3)先天道;(4)华南地区吕祖坛庙以及东南亚吕祖信仰。近年较称心的文章,除了善书外,可说是先天道的着述,包括<香港先天道百年历史概述>、<道脉南传:二十世纪从岭南到越南先天道的传承与变迁>诸篇。收入本书,是香港道堂善业与西樵云泉仙馆二文,而德教与孔教,是我近年颇倾注的范围。
第四部分东南亚的宗教传播 近年展开东南亚华人宗教研究,先后前往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进行田野考察,而其中先天道斋堂、世界红卍字会、德教团体、吕祖信仰是核心的主题。本人关注的是从广东清远、罗浮山、梅县等地「祖堂」,将先天道、吕祖信仰带到东南亚地区传扬的历史及现况。
《自选集》的玉成,首先感谢博扬文化出版负责人杨莲福博士对学术的推动,以及王见川兄的引荐,还有编辑李淑芬小姐细心的协助。岁月不居,环境纵使艰困,这段期间各方好友:侯杰、徐勇、叶涛、李世伟、范纯武、张家麟、谢聪辉、陈玉女、武内房司、丸山宏、小武海樱子、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宗树人(David Palmer)、柯若朴(Philip Clart)、苏庆华、萧国健、黎明钊、邓立光、谭伟伦、黄永豪、邢福增、李广健、罗永生、卜永坚、危丁明、钟洁雄的支持和勉励,还有在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客座讲学,得廖文媛、童袖瑜两位助教的关顾,铭感于心。在山城埔里,得以完成《自选集》,亦是美事一桩。《劝化金箴》一书献给父母,《善与人同》献给业师罗炳绵及师母,《自选集》则献给内子刘素芬与玿珆、玿(王晋)。此刻羇旅飘泊,惟求葆真,更深感亲情和友情,始终是人生中最可靠的支撑。
游子安撰序于台湾水沙连
2011年9月16日
当翻开《善书与中国宗教》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毕竟“善书”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些许古板和说教的意味。然而,仅仅翻阅了几个章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中国宗教思想的奇妙世界。他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来“劝退”读者,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宗教概念变得具体而可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善书作为一种“生活哲学”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宗教教义的传播,更是指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善积德、趋吉避凶的实用指南。作者通过对大量善书文本的分析,展现了它们如何将复杂的因果报应理论,以及各种宗教伦理观念,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给普通民众。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大众化”传播策略,也是中国宗教能够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书中对善书与社会秩序、家庭伦理的关联性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善书在维护社会稳定、传承传统美德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善书并非只是单纯的宗教文本,而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通常对专门研究宗教的书籍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过于学术化、理论化,难以深入。但《善书与中国宗教》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引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中国宗教的古老遗迹。他并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从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文字开始,逐步展开他对善书与中国宗教之间关系的论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善书作为一种“民间智慧”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官方或宗教权威的宣传工具,更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反思、经验总结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指导。书中对善书在塑造个体道德、家庭伦理、社会和谐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分析,让我对善书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探讨善书与主流宗教的关系时,也展现了高超的分析能力。他并没有简单地说善书是佛教的、道教的,而是揭示了它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是如何相互借鉴、彼此融合,最终共同塑造了中国宗教的多元格局。读到关于善书如何将宗教理念“世俗化”,使其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接受的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宗教在民间传播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没有深厚的宗教背景,也能轻松阅读,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评分初读《善书与中国宗教》,我被书中“善书”这个概念所吸引,但对于它在中国宗教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却一直有些模糊。《善书与中国宗教》这本书,则如同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这条探索之路。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将善书置于中国宗教发展的大历史中,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善书作为一种“民间宗教文本”的定位。它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教义经典,而是根植于民间,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着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深奥的宗教观念。书中对善书如何融合佛教、道教以及本土民间信仰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宗教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我惊叹于作者能够从浩瀚的善书文献中,提炼出清晰的脉络,并对其内容、形态、传播方式进行细致的考察。书中关于善书在塑造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甚至政治思想方面的作用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善书的深远影响。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善书不仅仅是劝人向善的文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走向。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领域,让我对中国宗教的复杂性与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善书与中国宗教》这本书,读来如同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微涩,细细品味则甘醇绵长,回味无穷。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宗教发展脉络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善书。我原本对“善书”这个概念有些模糊,总觉得它不过是些劝人向善的说教文字,但读了这本书,才真正认识到它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远影响。作者并没有将善书简单化、标签化,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细致地考察了它如何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如何与儒、释、道等主流宗教以及民间信仰发生互动,相互渗透。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善书的分类和分析,让我大开眼界。我惊叹于作者对大量原始文献的梳理能力,能够从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并将其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清晰的论述逻辑。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善书仅仅视为宗教文本,而是将其看作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生死观,甚至是社会治理的思路。读到关于善书如何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宗教和伦理思想传播给广大民众的部分,我更是深有感触。这是一种“入情入理”的传播方式,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能引导社会风尚。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上的原创性,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被低估的这部分精神财富。
评分《善书与中国宗教》这本书,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一本关于“善书”的书,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得以窥见中国宗教那深邃而广阔的海洋。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将“善书”这一看似边缘的文本,置于中国宗教史的宏大叙事中,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梳理与解读。我曾以为善书只是些劝善的口号,但通过这本书,我才认识到,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精神体系,承载着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生死观念,甚至是政治理想。书中对善书的起源、演变、传播的详细考察,让我对中国宗教的“中国化”进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特别是作者对善书与民间信仰之间紧密联系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宗教在普通民众生活中的生动实践。那些充满市井气息的劝诫,那些贴近生活的因果报应故事,都展现了宗教如何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善书文本的细致解读,作者能够从看似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哲学内涵,并将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进行精辟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善书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应对现实困境的“生存策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普通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评分《善书与中国宗教》这本书,如同一本沉甸甸的文化地图,它为我指引了一条探索中国宗教隐秘角落的路径。作者并非从高高在上的理论出发,而是以一种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视角,去解读“善书”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我原以为善书只是些陈旧的道德说教,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们作为中国宗教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书中对善书如何将外来的佛教、道教教义,以及本土的民间信仰,进行“本土化”改造,并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给普通大众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种“草根”的宗教传播力量,它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精神世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善书如何塑造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社会责任感的分析所打动。那些关于孝道、仁爱、诚信的劝诫,那些关于积德行善、回向功德的叙述,都成为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的叙述流畅而富有逻辑,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善书的内容,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展现了善书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精神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那些被“遗忘”的文本所蕴含的巨大智慧。
评分读完《善书与中国宗教》,我才真正意识到,“善书”在中国宗教史上并非是一个小众或边缘的范畴,而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洞察力,将善书置于中国宗教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梳理与解读。我原本对善书的印象,停留在一些古老的道德训诫,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善书是一个极其丰富而多元的文本类型,它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关于道德、伦理、生死、轮回等诸多方面的观念。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善书如何将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中的思想元素融合,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广大民众。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善书作为一种“精神慰藉”功能的论述。在古代社会,人们面对生活的苦难、对死亡的恐惧,善书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希望,它通过宣扬因果报应、来世福报,给予人们行为的指导和内心的安宁。这种“普度众生”的理念,使得善书在中国社会具有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作者的分析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关怀,他用平实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那股古老而强大的劝善力量。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劝善”思想很感兴趣,但总是觉得这些劝善的文本,要么过于说教,要么内容比较零散。《善书与中国宗教》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视角。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研究,将“善书”这一概念,提升到了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并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善书如何将抽象的宗教理念,“接地气”地转化为普通民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生活准则的部分。作者通过对大量善书文本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如何将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复杂的宗教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人际关系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具宗教色彩,又充满世俗智慧的文化现象。书中对于善书在民间社会的传播机制,以及其对社会风尚、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的论述,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了解到,善书不仅仅是宗教文本,更是中国社会一种重要的精神读物,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塑造着社会价值。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总能在看似平凡的善书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揭示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窗口,让我对中国宗教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读罢《善书与中国宗教》,心中感慨万千,仿佛踏入了一条前所未见的精神探索之路。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善书”这一特定文本类型的梳理,更是一次深入中国宗教肌理的精妙解读。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又带着哲学家的思辨,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善书,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宗教画卷。从早期的道德训诫、因果报应的朴素观念,到后期融入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的复杂体系,这本书都给予了深刻的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对善书在社会传播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论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宗教教义的载体,更是普通民众理解世界、规范行为、寻求慰藉的重要途径。作者没有停留在文本层面,而是深入挖掘善书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探讨了政治、经济、伦理、民俗等诸多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善书的形态与内涵。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生活气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善书代表作的分析,如《太上感应篇》、《阴骘文》等,都详略得当,既能让读者了解到其基本内容,又能体会到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总能在看似寻常的善书中发现不寻常的意义,揭示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与力量。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让我对中国宗教的复杂性与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善书与中国宗教》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的众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的书籍中,算得上是一股清流,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善书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平实而富有感染力,他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或夸大善书的地位,而是用一种客观严谨的态度,将善书置于中国宗教发展的长河中,细致地考察其起源、演变、内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善书“平民化”宗教传播功能的论述。在古代社会,宗教经典往往晦涩难懂,难以被广大民众理解。而善书则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故事,将宗教的教义、伦理观念,以及对来世的期盼,有效地传递给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方式,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书中对不同时期善书代表作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善书的内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惊叹于作者能够从浩瀚的善书文献中,梳理出如此清晰的脉络,并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关于中国传统精神的生动记录,它让我们看到了宗教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