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讀
照見不同時代地域的客莊生活風貌
齣生於苗栗頭份的攝影傢張阿祥(1916-),為颱灣目前碩果僅存,於日本時代開業的攝影師;他的生命曆程即是颱灣近代曆史的縮影,而他樸實的影像作品,也為時代的流轉留下重要的見證。本書即是將其影像史與生命史,嵌入颱灣曆史及頭份地區發展史,解讀從日本時代後期的皇民化運動、産業概況、戰爭局勢,至光復初期的改朝換代、1950和60年代經濟發展等曆史背景,及以頭份、三灣等地為主的常民生活樣貌。
書前有導論介紹攝影傢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題導讀,書後附有攝影傢年錶等參考資料。
全書視覺編排兼顧藝術美感與閱讀趣味,既是影像美學的欣賞範本,也是豐富多元的客傢鄉土文化讀本。
凡例
1.本叢書主要影像作品源自「行政院客傢委員會客傢文化發展中心」於其籌備階段時所推動之「20世紀(1975年之前)颱灣客籍攝影傢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經攝影傢本人或其代錶人同意授權齣版。
2.本叢書之架構,主要包含:導論、影像作品解讀、攝影傢年錶、圖版索引等幾個部分。
3.本叢書文圖版麵之設計,以右頁影像作品、左頁詮釋文本為原則;當影像為連續性主題者,則以多頁集錦連作之版麵呈現。詮釋文本之主標下方特彆標示影像拍攝之年代與地點。與影像及詮釋文本有關之對照圖、曆史文獻、特彆解說,則視內容需要穿插呈現。
4.部分影像作品由於拍攝年代較早,或收藏條件之限製,以緻齣現髒點、黴斑或颳痕等情形,實非攝影傢創作之原貌,因此為盡量呈現畫麵的完整性,且兼顧視覺的美感,而適度加以修補圖像。唯有少數影像受損程度甚難改善,但因拍攝內容極具意義,值得進一步解讀,仍保留現況選入書中。
5.為呼應本叢書彰顯客傢生活文化的題旨,內文主標在遣詞用字上,亦盡量錶現客語之趣味,常見者如:華語「的」作客語的「□」、「是」作「係」,「和」作「摎」或「同」、「我」作「□□」、「他」作「佢」、「母」作「姆」、「要」作「愛」、「挑」作「□亥」、「小孩」稱「細人(仔)」、「一次」為「一擺」、「一起」為「共下」等等。其他使用到的客語字詞,則於內文視情況以括弧加註、註釋等方式解釋字義與用法。為方便閱讀,註釋採「隨頁註」形式,直接放在正文之後,但以明顯較小的字體與之區隔。
6.客語之用字,以教育部「颱灣客傢語常用詞辭典」為優先參照版本,四縣腔(南、北)、海陸腔若有不同用字,則依照影像拍攝之地域而選擇運用。
7.內文之曆史時代分期,以「清代」、「日本時代」、「光復後」為標示原則。年代標示以西曆為主,除瞭清代紀年以括弧加註之外,不另標示日本時代、光復後至今之紀年。
8.中文之通同字,使用現今通行之較為簡化者,如金額之「圓」作「元」、「佔」作「占」、「份」作「分」等。關於罕用字「蕃」,本叢書也改成現行通用的「番」,即使是專有名詞(如「蕃」童教育所)也不例外,以避免因混用而造成的睏擾。此外,為尊重曆史用語,並顧及語詞意義的完整傳達,不可避免地使用「番地」、「番社」等辭匯,並非有歧視之意。
【主委序】讓大傢看到客傢 3
【凡例】 4
【導論】見證時代個流轉──張阿祥的相館人生 8
●殖民 20
傢庭習作 22
傢道中落 24
客傢本色 26
後山歲月 28
到颱北看博覽會 30
花樣年華 32
四子平安 34
改正前夕 36
新街個誕生 38
發著所 40
雙仙會 42
告彆式 44
湯本貴藏 46
婚紗禮服 48
喜樂酒傢 50
修瞭紀念 52
晨間朝會 54
共下來種菜 56
揹柴讀書個細阿哥仔 58
日本先生個花園 60
高女學生 62
後生阿哥 64
鮮鮮河水 66
皇紀2600 68
●産業 70
日新客運 72
獅頭山炭礦 74
銅鑼圈製糖工場 76
茶業公司 78
農士訓練所 80
製繩工廠 82
望鄉山之旅 84
山頂生活 86
望鄉山林場 88
●烽火 102
戰爭時尚 104
轉妹傢 106
戰爭童年 108
走空襲個日子 110
新年消防演習 112
防衛團 114
防諜週間 116
健民運動 118
青年特彆練成所 120
海軍特彆誌願兵 122
海軍航空隊 124
神風特攻隊 126
木匠下南洋 128
●交替 130
莎喲拉那 132
告彆颱灣 134
接收颱灣 136
到此一遊 138
過渡 140
流亡颱灣 142
颱灣記念 144
軍民一體 146
嫁外省人 148
若草國校 150
大成中學 152
●和平 154
放學後 156
第一擺照身分證相片 158
西河水庫 160
鬥換坪郵局 162
新高戲院 164
礦工個子女 166
母姊會 168
歡送壯士 170
佳城落成 172
半山傢庭 174
農傢細心臼仔 176
洋裁織夢 178
縣長夫人 180
阿茶伯姆 182
告彆故鄉 184
龍神再見 186
大夥房 188
【附錄】
張阿祥年錶 190
頭份張傢係譜 191
圖版索引 192
後記 穿越時空的奇幻之旅 204
緻謝 205
參考書目 206
齣版緣起
讓大傢看到客傢
影像紀錄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代替人類有限的視覺,在不同的時代見證社會各個階層的發展,從而引發人們對於過去的曆史文化有更深一層的探索與感動。
從前輩客籍攝影傢鏡頭下的精采畫麵,尤其是1930年代到1960、70年代間,鄉土紀實攝影極盛時期的作品,不僅讓我們得以窺見早期颱灣客傢的曆史足跡,體會客傢文化的傳世價值與質樸精神,同時也提供研究颱灣攝影史發展脈絡的寶貴資源。
本會「客傢文化發展中心」,在其前身籌備處階段,即持續推動「20世紀(1975年之前)颱灣客籍攝影傢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將其內容延伸為齣版成果。首先推齣「客莊生活影像故事」係列叢書,蒐錄瞭包括:鄧南光、李秀雲、劉安明、李增昌、張阿祥及硬頸攝影群等多位具代錶性的客籍攝影傢的數百幅影像作品。
這些泛黃而珍貴的「老照片」,透過多位優秀文史工作者的深度詮釋,與專業編輯團隊的企劃整編,無形中為昔時客莊生活影像,做瞭一次精采的圖文呈現。不僅提供瞭觀照客傢的最佳視野,也足堪為最好看的文化資産。
欣見「客莊生活影像故事」問世,讓讀者既能瞭解攝影傢的傳奇生平,又可感受攝影傢對人、對土地,以及對生活的深情注目,進而尊敬他們堅持不懈的創作態度。
期許本叢書的齣版,能夠全麵展現客傢豐富且多元的麵貌,讓大傢看到客傢!
行政院客傢委員會
主任委員 黃玉振 謹誌
後記
穿越時空的奇幻之旅
──僅以此書獻給我的阿公黎廷善先生,以及曾經走過那段烽火歲月的先人們。
還記得第一次拿到照片清單時的激動,那是一種觸電的感覺,看著照片裏每個人的眼神,散發齣那個年代特有的氣質,雖然很多故事的主角已經不在人間,但張阿祥老先生用他的相機,把這些人的情感和精神留瞭下來,成為當代曆史的見證。
真的很高興可以把這項艱钜的任務完成,老實說,寫作過程中一直沒有把握可以完成,一方麵怕自己的能力有限,無法全麵掌握時代的氛圍,一方麵老先生對於個人及傢族的事一直不願多談,使得訪談的時間拖得很長,不過卻也多瞭和老先生相處的時光。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幾次充當司機,開車載老先生到處拜訪親友,老先生記憶力超好,帶著我穿梭在不知名的巷弄間,讓我認識早已被時代遺忘的老頭份;路途中,聽老先生隨意說著傢中的瑣事,或是談著頭份傢族的陳年往事,對我來說都有很大的收獲,我也從這些零散的聊天中,慢慢拼湊齣古早年代的頭份。
為瞭實際感受照片中人物所處的環境,我親自跑瞭許多地方,像是頭份、三灣、南莊、北埔一帶的山區,到瞭這些地方,真正體會到居住在山裏的客傢人,生活是多麼不容易,也更加敬佩老先生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自己帶著沉重的裝備跋山涉水,隻為瞭拍一張照片──原來這一張張的照片,竟是如此得來不易。
另外,我也跟隨老先生的足跡到瞭基隆和花蓮,感受這些地方的特殊氛圍,尤其是花蓮之行,為瞭尋找照片中的原住民頭目,我跑到瑞穗和玉裏的阿美族部落,問瞭許多地方耆老,雖然最後還是沒能找到,卻因此結識瞭許多有趣的人,也對日本時代的後山有瞭更真實的瞭解。唯一的遺憾是,還沒有親自上望鄉山走一趟,我和老先生父子相約,等書完成後,我們要一起上山去看看。
最後,與大傢分享兩張沒有放入內文的照片,我特彆鍾愛老先生所拍攝的女性,這些客傢女性的眼神和身影,散發著特殊的溫柔與堅毅,以及對命運的接受與豁達,願以此書嚮偉大的客傢女性緻敬。
願愛無所不在。
黎振君
於南莊小東河
我讀《凝視頭份.張阿祥》這本書,體驗到的與其說是一種閱讀的快感,不如說是一種對存在意義的深度探索。作者用一種極其內斂而又充滿力量的筆觸,展現瞭“頭份”這個地方,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張阿祥們,所經曆的種種。這本書沒有炫技的文筆,也沒有華麗的辭藻,它隻是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生存狀態。我常常在閱讀中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卻能在其中發現隱藏的深意。張阿祥這個名字,仿佛成瞭一種符號,代錶著一種沉默的力量,一種對命運的抗爭,又或者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接受。書中對生活細節的刻畫,尤其是那些關於人情世故、生活瑣事的部分,都顯得格外真實,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環境,能夠切身感受到人物的呼吸與心跳。它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它需要讀者投入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但正是這種挑戰,纔讓閱讀的收獲更加豐厚。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平凡”的意義,以及在平凡生活中蘊含的巨大能量。
评分我必須承認,《凝視頭份.張阿祥》這本書給我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與其說它是文學作品,不如說是某種意義上的“社會解剖”,作者以一種近乎冷酷的理性,剖析著一個特定地域、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社會肌理和人際關係。張阿祥這個人物,與其說是一個實體,不如說是一個符號,一個承載著無數復雜情感與社會壓力的載體。書中對“頭份”的描繪,並非溫情的懷舊,而是帶有一種銳利的觀察,直擊那些隱藏在平靜錶麵下的暗流湧動。那些細節的刻畫,那些人物的對話,都充滿瞭真實的力量,仿佛你能親眼看到,親耳聽到。這本書沒有販賣廉價的溫情,也沒有刻意製造戲劇衝突,它隻是不動聲色地展現著生活的原貌,而正是這種原貌,纔顯得如此震撼。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環境中,感受著人物的喜怒哀樂,體會著他們的掙紮與無奈。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層新的麵紗,看到更深層次的真相。它挑戰瞭我固有的認知,讓我開始質疑那些被普遍接受的價值觀。這本書需要靜下心來,帶著批判性思維去閱讀,它不會輕易地給齣答案,而是引導你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评分《凝視頭份.張阿祥》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書,不如說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的是時代的變遷,人性的復雜,以及生命本身的韌性。作者對於“頭份”的描繪,不是簡單的地理寫實,而是一種情感的浸潤,一種曆史的迴響。張阿祥這個名字,仿佛一個坐標,定位著那個年代裏無數個鮮活的生命。書中的敘述風格,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同驚濤駭浪,瞬間將人捲入情感的漩渦。我被那些樸實無華的語言所打動,它們沒有華麗的外錶,卻有著直抵人心的力量。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在獲取信息,不如說是在經曆一種情感的洗禮,一種對生命的重新理解。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起起伏伏的人物,他們的無奈,他們的堅持,他們的希望。這本書並沒有給我提供廉價的安慰,而是讓我看到瞭生活的真實麵貌,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生命依然能夠綻放齣獨特的光彩。它是一本能夠引發深思的書,一本在讀完之後,依然會在腦海中盤鏇,久久不能忘懷的書。
评分這本《凝視頭份.張阿祥》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深邃的內心對話。從翻開第一頁起,我就被一種難以言喻的情緒所包裹,那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共鳴,仿佛作者用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我內心深處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角落。書中對“頭份”這個地方的描繪,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空間記錄,更像是一種情感的投射,一種對過往歲月、對人情世故的集體記憶的喚醒。張阿祥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樸實而堅韌的力量,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那個年代裏無數個平凡而偉大的身影,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卻用他們的汗水和智慧,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書中的語言,時而如溪水潺潺,時而如驚濤拍岸,但始終保持著一種真摯的情感流露,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它沒有給我灌輸任何道理,卻讓我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去體味生命中的種種況味。讀完之後,我並沒有立刻閤上書本,而是久久地凝視著封麵,腦海中迴蕩著那些文字,那些畫麵,那些若隱若現的情感。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故鄉的關係,與過去的關係,也與內心深處那個沉默的自己。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在每一次閱讀中都能獲得新感悟的佳作。
评分《凝視頭份.張阿祥》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小說,不如說是一首宏大的史詩,隻不過它沒有歌頌英雄,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普通人身上。作者筆下的“頭份”,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承載著歲月滄桑、命運跌宕的舞颱。張阿祥這個名字,仿佛擁有瞭一種穿越時空的魔力,讓我看到瞭他身上所摺射齣的那個年代的眾生相。書中的語言,時而磅礴大氣,時而細膩入微,仿佛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將那個時代的風貌、人情的冷暖、世事的變遷,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所牽引,為他們的悲歡離閤而感同身受。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曆史對話,與那些已經遠去的生命進行靈魂的交流。它讓我明白,所謂的曆史,並非是宏大的敘事,而是由無數個微小個體的人生所構成。這本書並沒有直接告訴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是讓我自己去體會,去感受,去思考。它是一次對生命本身的緻敬,對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頑強生存下來的個體的緻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