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读
照见不同时代地域的客庄生活风貌
出生于苗栗头份的摄影家张阿祥(1916-),为台湾目前硕果仅存,于日本时代开业的摄影师;他的生命历程即是台湾近代历史的缩影,而他朴实的影像作品,也为时代的流转留下重要的见证。本书即是将其影像史与生命史,嵌入台湾历史及头份地区发展史,解读从日本时代后期的皇民化运动、产业概况、战争局势,至光复初期的改朝换代、1950和60年代经济发展等历史背景,及以头份、三湾等地为主的常民生活样貌。
书前有导论介绍摄影家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题导读,书后附有摄影家年表等参考资料。
全书视觉编排兼顾艺术美感与阅读趣味,既是影像美学的欣赏范本,也是丰富多元的客家乡土文化读本。
凡例
1.本丛书主要影像作品源自「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于其筹备阶段时所推动之「20世纪(1975年之前)台湾客籍摄影家调查暨数位典藏计画」,并经摄影家本人或其代表人同意授权出版。
2.本丛书之架构,主要包含:导论、影像作品解读、摄影家年表、图版索引等几个部分。
3.本丛书文图版面之设计,以右页影像作品、左页诠释文本为原则;当影像为连续性主题者,则以多页集锦连作之版面呈现。诠释文本之主标下方特别标示影像拍摄之年代与地点。与影像及诠释文本有关之对照图、历史文献、特别解说,则视内容需要穿插呈现。
4.部分影像作品由于拍摄年代较早,或收藏条件之限制,以致出现脏点、霉斑或刮痕等情形,实非摄影家创作之原貌,因此为尽量呈现画面的完整性,且兼顾视觉的美感,而适度加以修补图像。唯有少数影像受损程度甚难改善,但因拍摄内容极具意义,值得进一步解读,仍保留现况选入书中。
5.为唿应本丛书彰显客家生活文化的题旨,内文主标在遣词用字上,亦尽量表现客语之趣味,常见者如:华语「的」作客语的「□」、「是」作「系」,「和」作「摎」或「同」、「我」作「□□」、「他」作「佢」、「母」作「姆」、「要」作「爱」、「挑」作「□亥」、「小孩」称「细人(仔)」、「一次」为「一摆」、「一起」为「共下」等等。其他使用到的客语字词,则于内文视情况以括弧加註、註释等方式解释字义与用法。为方便阅读,註释採「随页註」形式,直接放在正文之后,但以明显较小的字体与之区隔。
6.客语之用字,以教育部「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为优先参照版本,四县腔(南、北)、海陆腔若有不同用字,则依照影像拍摄之地域而选择运用。
7.内文之历史时代分期,以「清代」、「日本时代」、「光复后」为标示原则。年代标示以西历为主,除了清代纪年以括弧加註之外,不另标示日本时代、光复后至今之纪年。
8.中文之通同字,使用现今通行之较为简化者,如金额之「圆」作「元」、「佔」作「占」、「份」作「分」等。关于罕用字「蕃」,本丛书也改成现行通用的「番」,即使是专有名词(如「蕃」童教育所)也不例外,以避免因混用而造成的困扰。此外,为尊重历史用语,并顾及语词意义的完整传达,不可避免地使用「番地」、「番社」等辞汇,并非有歧视之意。
【主委序】让大家看到客家 3
【凡例】 4
【导论】见证时代个流转──张阿祥的相馆人生 8
●殖民 20
家庭习作 22
家道中落 24
客家本色 26
后山岁月 28
到台北看博览会 30
花样年华 32
四子平安 34
改正前夕 36
新街个诞生 38
发着所 40
双仙会 42
告别式 44
汤本贵藏 46
婚纱礼服 48
喜乐酒家 50
修了纪念 52
晨间朝会 54
共下来种菜 56
揹柴读书个细阿哥仔 58
日本先生个花园 60
高女学生 62
后生阿哥 64
鲜鲜河水 66
皇纪2600 68
●产业 70
日新客运 72
狮头山炭矿 74
铜锣圈制糖工场 76
茶业公司 78
农士训练所 80
制绳工厂 82
望乡山之旅 84
山顶生活 86
望乡山林场 88
●烽火 102
战争时尚 104
转妹家 106
战争童年 108
走空袭个日子 110
新年消防演习 112
防卫团 114
防谍週间 116
健民运动 118
青年特别练成所 120
海军特别志愿兵 122
海军航空队 124
神风特攻队 126
木匠下南洋 128
●交替 130
莎哟拉那 132
告别台湾 134
接收台湾 136
到此一游 138
过渡 140
流亡台湾 142
台湾记念 144
军民一体 146
嫁外省人 148
若草国校 150
大成中学 152
●和平 154
放学后 156
第一摆照身分证相片 158
西河水库 160
斗换坪邮局 162
新高戏院 164
矿工个子女 166
母姊会 168
欢送壮士 170
佳城落成 172
半山家庭 174
农家细心臼仔 176
洋裁织梦 178
县长夫人 180
阿茶伯姆 182
告别故乡 184
龙神再见 186
大伙房 188
【附录】
张阿祥年表 190
头份张家系谱 191
图版索引 192
后记 穿越时空的奇幻之旅 204
致谢 205
参考书目 206
出版缘起
让大家看到客家
影像纪录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代替人类有限的视觉,在不同的时代见证社会各个阶层的发展,从而引发人们对于过去的历史文化有更深一层的探索与感动。
从前辈客籍摄影家镜头下的精采画面,尤其是1930年代到1960、70年代间,乡土纪实摄影极盛时期的作品,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早期台湾客家的历史足迹,体会客家文化的传世价值与质朴精神,同时也提供研究台湾摄影史发展脉络的宝贵资源。
本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在其前身筹备处阶段,即持续推动「20世纪(1975年之前)台湾客籍摄影家调查暨数位典藏计画」,并将其内容延伸为出版成果。首先推出「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系列丛书,蒐录了包括:邓南光、李秀云、刘安明、李增昌、张阿祥及硬颈摄影群等多位具代表性的客籍摄影家的数百幅影像作品。
这些泛黄而珍贵的「老照片」,透过多位优秀文史工作者的深度诠释,与专业编辑团队的企划整编,无形中为昔时客庄生活影像,做了一次精采的图文呈现。不仅提供了观照客家的最佳视野,也足堪为最好看的文化资产。
欣见「客庄生活影像故事」问世,让读者既能了解摄影家的传奇生平,又可感受摄影家对人、对土地,以及对生活的深情注目,进而尊敬他们坚持不懈的创作态度。
期许本丛书的出版,能够全面展现客家丰富且多元的面貌,让大家看到客家!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黄玉振 谨志
后记
穿越时空的奇幻之旅
──仅以此书献给我的阿公黎廷善先生,以及曾经走过那段烽火岁月的先人们。
还记得第一次拿到照片清单时的激动,那是一种触电的感觉,看着照片里每个人的眼神,散发出那个年代特有的气质,虽然很多故事的主角已经不在人间,但张阿祥老先生用他的相机,把这些人的情感和精神留了下来,成为当代历史的见证。
真的很高兴可以把这项艰鉅的任务完成,老实说,写作过程中一直没有把握可以完成,一方面怕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全面掌握时代的氛围,一方面老先生对于个人及家族的事一直不愿多谈,使得访谈的时间拖得很长,不过却也多了和老先生相处的时光。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几次充当司机,开车载老先生到处拜访亲友,老先生记忆力超好,带着我穿梭在不知名的巷弄间,让我认识早已被时代遗忘的老头份;路途中,听老先生随意说着家中的琐事,或是谈着头份家族的陈年往事,对我来说都有很大的收获,我也从这些零散的聊天中,慢慢拼凑出古早年代的头份。
为了实际感受照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我亲自跑了许多地方,像是头份、三湾、南庄、北埔一带的山区,到了这些地方,真正体会到居住在山里的客家人,生活是多么不容易,也更加敬佩老先生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自己带着沉重的装备跋山涉水,只为了拍一张照片──原来这一张张的照片,竟是如此得来不易。
另外,我也跟随老先生的足迹到了基隆和花莲,感受这些地方的特殊氛围,尤其是花莲之行,为了寻找照片中的原住民头目,我跑到瑞穗和玉里的阿美族部落,问了许多地方耆老,虽然最后还是没能找到,却因此结识了许多有趣的人,也对日本时代的后山有了更真实的了解。唯一的遗憾是,还没有亲自上望乡山走一趟,我和老先生父子相约,等书完成后,我们要一起上山去看看。
最后,与大家分享两张没有放入内文的照片,我特别钟爱老先生所拍摄的女性,这些客家女性的眼神和身影,散发着特殊的温柔与坚毅,以及对命运的接受与豁达,愿以此书向伟大的客家女性致敬。
愿爱无所不在。
黎振君
于南庄小东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