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读
照见不同时代地域的客庄生活风貌
出生于屏东竹田的摄影家李秀云(1919-2001),虽然中年才展开摄影之路,却具有独特的影像风格。他的作品却选材以熟悉的农村环境为主,举凡农村中的景物、田事、建筑、节庆、庶民,悉皆入影,构成1960、70年代以六堆为核心的大屏东地区的土地素描。而在逆光的偏好和构图经营下,他的写实影像散发出从容隽永的诗意,并展现舒缓的节奏和气度。本书即以扎实且细腻动人的书写,引领读者走进李秀云镜头下田野阡陌、村头庄尾……所谱成的六堆客庄故事。
书前有导论介绍摄影家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题导读,书后附有摄影家年表等参考资料。
全书视觉编排兼顾艺术美感与阅读趣味,既是影像美学的欣赏范本,也是丰富多元的客家乡土文化读本。
凡例
1.本丛书主要影像作品源自「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于其筹备阶段时所推动之「20世纪(1975年之前)台湾客籍摄影家调查暨数位典藏计画」,并经摄影家本人或其代表人同意授权出版。
2.本丛书之架构,主要包含:导论、影像作品解读、摄影家年表、图版索引等几个部分。
3.本丛书文图版面之设计,以右页影像作品、左页诠释文本为原则;当影像为连续性主题者,则以多页集锦连作之版面呈现。诠释文本之主标下方特别标示影像拍摄之年代与地点。与影像及诠释文本有关之对照图、历史文献、特别解说,则视内容需要穿插呈现。
4.部分影像作品由于拍摄年代较早,或收藏条件之限制,以致出现脏点、霉斑或刮痕等情形,实非摄影家创作之原貌,因此为尽量呈现画面的完整性,且兼顾视觉的美感,而适度加以修补图像。唯有少数影像受损程度甚难改善,但因拍摄内容极具意义,值得进一步解读,仍保留现况选入书中。
5.为唿应本丛书彰显客家生活文化的题旨,内文主标在遣词用字上,亦尽量表现客语之趣味,常见者如:华语的「的」一律作客语的「个」、「是」作「系」,「和」作「摎」或「同」、「我」作「涯(应为人字边)」、「他」作「佢」、「母」作「姆」、「小孩」称「细人(仔)」、「一起」为「共下」等等。其他使用到的客语字词,则于内文视情况以括弧加註、註释等方式解释字义与用法。为方便阅读,註释採「随页註」形式,直接放在正文之后,但以明显较小的字体与之区隔。
6. 客语之用字,以教育部「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为优先参照版本,四县腔(南、北)、海陆腔若有不同用字,则依照影像拍摄之地域而选择运用。客家语之音标,主要亦参照教育部「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以调值(阿拉伯数字)标示音调,调值一般採上标,本丛书考虑字体较小时恐读者不易辨识,因此未作上标,而以等大的数字直接置于拼音字母后,标音以特殊且从字面不易判读音义的字为优先,如掖ie55谷种,而如收涎、阿姆等容易判读者,则不另外加注音标。本书音标以屏东四县腔为标示。
7.内文之历史时代分期,以「清代」、「日本时代」、「光复后」为标示原则。年代标示以西历为主,除了清代纪年以括弧加註之外,不另标示日本时代、光复后至今之纪年。
8.中文之通同字,使用现今通行之较为简化者,如金额之「圆」作「元」、「佔」作「占」、「份」作「分」等。关于罕用字「蕃」,本丛书也改成现行通用的「番」,即使是专有名词(如「蕃」童教育所)也不例外,以避免因混用而造成的困扰。此外,为尊重历史用语,并顾及语词意义的完整传达,不可避免地使用「番地」、「番社」等辞汇,并非有歧视之意。
作者简介
古秀妃
1972年出生于台湾南方农村手巾寮,东海大学历史系毕,就读期间创东海客家社,接触参与美浓反水库运动,毕业后投入美浓社会社区运动,编纂《美浓镇志》。曾任职中央研究院徐正光教授研究助理,服务于台北市政府、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台湾省政府、屏东县政府。现任职高雄市政府。
古秀如(少骐)
1970年生于台湾南方农村手巾寮,台大中文系毕,曾任唱片企画、作词人、报社记者、文史工作者、纪录片摄影、导演。
部落格:
光脚丫 Be barefoot! littlefoot2.pixnet.net/blog
【主委序】 让大家看见客家 3
【凡例】 4
【导论】 恋恋吾乡──李秀云的土地素描 8
●田头地尾 20
打田 22
打盪棍 24
掖谷种 26
秧田 28
莳田 30
踔田 32
细人渡婴孲仔 34
田坵过餐 36
割禾时节 38
晒谷 48
亥(加提手旁)秆 50
堆秆棚 52
挖井 54
打自来水 56
亥(加提手旁)尿桶 58
拉牛车 60
灌药 62
食谷串 64
畜鸭人家 66
畜鸭仔 68
种西瓜 70
西瓜寮 72
水路 74
淋水 76
西瓜收成 78
种豆仔 80
打豆仔 82
弓蕉金蕉 84
牛车班 86
会社工 88
●伙房大细 90
灶下 92
学烧火 94
刷番薯签 96
贴肉丸 98
拜天公 100
拜新丁 102
八音班 104
过年个伙房 106
间肚谈尞 108
阿姆同阿姑 110
收涎 114
阿婆渡孙 116
搞猫仔 118
来去读书 120
碛摇头仔 122
挂米筛 124
阿婆肉,敬外祖 126
新娘间 128
等食新娘茶 130
扎门帘 132
●庄头庄尾 134
西栅门 136
东门楼 138
昌黎祠 140
围龙屋 142
打井水 144
大圳洗衫 146
河坝脣洗衫 148
洗衫个细阿妹仔 150
河坝脣洗镬仔 152
买花 154
卖猪肉个阿宗哥 156
牵猪哥 158
请伯公 160
弄狮仔 162
挂纸 164
大士爷 166
有求必应有应公 168
戏棚背 170
破埤头 172
钓虫另仔 174
打窑仔暗番薯 176
火车入站 178
月眉线桥 180
●隔壁邻舍 182
东隆宫迎王 184
叭哈脚 196
削竹皮 198
熨竹仔 200
冲网仔棑 202
恶地讨生活 204
牧羊 206
多纳□「谷抱」 208
石板屋 210
做芋头篮仔 212
童年 部落 214
头目 屋家 216
贵族 屋家 218
牛来了 220
顶上功夫 222
新部落 224
上山 226
【附录】
李秀云年表 228
图版索引 230
后记一 再见农村 古秀妃 242
后记二 饮水思源 古秀如 244
全书各篇文章作者一览表 246
致谢.参考书目 247
出版缘起
让大家看到客家
影像纪录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代替人类有限的视觉,在不同的时代见证社会各个阶层的发展,从而引发人们对于过去的历史文化有更深一层的探索与感动。
从前辈客籍摄影家镜头下的精采画面,尤其是1930年代到1960、70年代间,乡土纪实摄影极盛时期的作品,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早期台湾客家的历史足迹,体会客家文化的传世价值与质朴精神,同时也提供研究台湾摄影史发展脉络的宝贵资源。
本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在其前身筹备处阶段,即持续推动「20世纪(1975年之前)台湾客籍摄影家调查暨数位典藏计画」,并将其内容延伸为出版成果。首先推出「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系列丛书,蒐录了包括:邓南光、李秀云、刘安明、李增昌、张阿祥及硬颈摄影群等多位具代表性的客籍摄影家的数百幅影像作品。
这些泛黄而珍贵的「老照片」,透过多位优秀文史工作者的深度诠释,与专业编辑团队的企划整编,无形中为昔时客庄生活影像,做了一次精采的图文呈现。不仅提供了观照客家的最佳视野,也足堪为最好看的文化资产。
欣见「客庄生活影像故事」问世,让读者既能了解摄影家的传奇生平,又可感受摄影家对人、对土地,以及对生活的深情注目,进而尊敬他们坚持不懈的创作态度。
期许本丛书的出版,能够全面展现客家丰富且多元的面貌,让大家看到客家!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黄玉振 谨志
后记
再见农村
第一次见到李秀云先生的摄影作品是在1992年,当时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参加一场在美浓举办的客家夏令营,授课的钟秀梅老师一边播放秀云先生的作品,一边分析着台湾农业与农民处境的结构性问题,这一堂课,启蒙我的社会意识及日后的公共参与,并对李秀云先生动人的影像纪录留下深刻的印象。
未料18年后,竟有幸与秀云先生的作品再相遇。当二姐秀如推荐我书写李秀云镜头下的农村生活,我迟疑许久,深怕自己不成熟的文字破坏了画面的美感,而这一写,才知道自己对旧日农村生活经验的了解实在太少太肤浅。
虽然出生在农家,小时候也偶尔帮忙农事和家务事,但真正的劳动、而且是1960年代没有机械设备、完全靠技术和劳力的农业社会,我一点经验也没有,顶多听父执辈在与我们比较世代的幸福时才偶然听到过去的生活点滴,因此要将访谈的内容化为文字,开始下笔时感觉千斤重,不知从何着手。
后来书写的这段期间,我经常对着窗外的禾埕发呆,想着这片禾埕曾经是农民祖父在这里晒谷、伙房里十几二十几个的小孩追逐穿梭、母亲在田里和厨房来回奔波忙进忙出……就这样跌入时光隧道,整个人像浸泡在60年代的生活场景一般,此时,照片里停格的画面在我的想像里开始活动,我的身体好像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声音、气味、动作和情绪,然后双手敲下键盘慢慢地揣摩书写。
我是这么样地跟着秀云先生的摄影作品,去体会、理解眉宇之间散发出稳健风骨的妇女何以总是如此坚定?承受极度劳力的农民怎能一生每日如常奋力与天地搏斗、耕耘栽种以抚育下一代?当我缓慢地一篇篇的书写,这些看似琐碎、曾经是先辈们的真实生活已渐渐地影响我的人生,很不可思议地化解了我生命中的挫折,疗癒沉积在心里的苦痛。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这就是土地和人民的力量,是一种包容、净化、接纳、倾听、给予信心的力量,而收获最大的还是我个人啊!
我为着不复存在的生活型态感伤,就如同失去亲人般的伤心,而最让我难过的莫过于面对台湾已是夕阳的农业,面对农村的凋零和农业的萎缩,如今自己身在公门却无能为力,受自于农村而无以回馈,最感叹莫过于此啊!
书写中期,我因新工作重返职场,遂由秀如接手后期书写,包括客语用字、校对等考订。这期间,感谢所有接受过我访谈的亲朋好友以及远流的编辑群,特别是钟铁民老师,在他生前身体欠佳的情形下仍担任我的顾问、帮我看稿,感念在心;还有秀云先生的长子国男先生,他无私地贡献所有的一切,热心协助解决许多问题。
最后,我要向秀云先生致敬,因为他以如此写实的角度观看世界,保留当代弥足珍贵的生命价值;还有众多厚实的农民如我的父母亲,一生岁月奉献于土地,在我心目中远比任何事都伟大。这篇后记,只是一个小小的我表达书写过程的感触,这一切都是学习,谢谢你们!
古秀妃
后记2
饮水思源
记得1996年秀云先生的《吾乡》摄影集出版时,一群美浓的年轻朋友相邀要去竹田拜访他,那时不知何故我没有跟上,时光这么一辗转,再与秀云先生相见,竟已是15年后的2011年。这一次,虽没有机会聊天,却从大量的手稿、影像、访谈,与秀云先生神交,更神奇的是,他书房里那寥寥几张珍藏的剪报里,竟有一份我早期在《中国时报》宝岛版撰写美浓送字纸的报导,看着署有我名字的旧剪报,想着秀云先生收藏的心情,原来,我们很早就打过照面了……。
这一次能有机会为秀云先生的作品撰写文字,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恩和激动。看着他的六堆图像,张张如此熟悉温暖又动人,里头的场景和人物,简直就是我和妹妹从小生活的伙房的一切,此番撰文,追索他从1964到1970年的影像,等于是回到我们出生前十年的南台湾农家生活,那正是父母辈日日挥汗,劳心戮力的与天候、收成、价格交战的年代,那时,伙房是热闹的:我们五个兄弟姊妹,正一个个落地呢。
我和秀妃出生的小村手巾寮,是个闽客夹杂的边缘村落,现在行政区虽划属旗山,日本时代是美浓南隆农场的行政中心。曾祖父在日本时代从美浓第一老街永安路,搬到这南方平原,家族亲戚都在美浓,帮我们盖伙房修伙房的,也都是美浓乡亲。从小,在家里讲客家话,跟同学讲闽南话,跟老师讲国语,阿公还教我们唱日语童谣;族群和历史,在生活里以语言作了分明的印记。
跟许多美浓农民一样,家里从前种稻、种菸,后来香蕉价钱好了,才全面改种香蕉,因此,秀云先生的影像,不论田事、伙房,几乎是我们回顾童年和父母辈生活的一次巡礼,一辈子务农的父母亲,对这些照片,真是再熟悉不过了--那正是他们真真切切走过的生活啊。
在此次访查中,父母亲友和许多不认识的长辈,热切的为我们讲述旧时生活经验,解答许多困惑,秀云先生的影像,让我们和上一代有了再一次的连结,因为,影像的场域和氛围虽然熟悉,农作经验的细节却不是我们所能空想捏造的;而这个连结,却也暴露出更大的空白:连出生于农家的我们,都与上个世代有了许多脱节:语言的脱节、生活经验的脱节,这些客家文化藏身之处,正一点一滴的远离现代生活。
语言是最直接而强烈的,老人家说,做叩庙、框布袋、莳脱仔、捎秧尾、破埤头,每个字词里,蕴含了一大串的生活背景,农事已远,这些伴随农业生活的用语也渐随之杳然,这,该怎么是好呢?怎么去看待这些老东西?许多字眼,遍寻现存的客语字典仍是找不到,许多用法,南北客有着明显差异,文化的丰富多元在这其中,急速流失的担忧也不曾停息,记得铁民老师曾说,客家话是农业的语言,但在现代如何去思索这一切呢?
书写的过程里,感怀和焦虑经常如此併发,而眼前所能做的,就是深冀透过访调文字,把影像未能陈述的生活史料,于每帧作品的感性外,铺上一层知性和历史的基底,让影像兼具有情感和知识的层面,而有更多有形无形的延伸,这一次,相信我们离这个目标并不很远。
书写的最后,无法自抑的仍要特别感激父母,他们一如李秀云影像中的所有劳动农民,苦心栽培稻作或瓜苗般的培育我们,假如我们今天能在文字上或工作上,对社会有细微的贡献,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至今仍在田地里辛劳的双亲。
古秀如(少骐)
我带着一种想要深入了解台湾南部历史脉络的心情翻开了《显影六堆.李秀云》。这本书的标题很直白,却又蕴含着一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六堆”本身就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而“显影”则似乎在暗示一种拨开迷雾、揭示真相的过程。我非常好奇,作者李秀云是如何将这个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通过扎实的史料研究,还是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是专注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还是勾勒出六堆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六堆客家人的形成过程,他们的迁徙、聚落的形成,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不同“堆”之间差异性的描绘,也许是地理上的,也许是文化上的,又或者是社会结构上的。李秀云这个名字,我猜测她可能是一位历史学者,也可能是一位深耕当地的文化工作者,抑或是一位本身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但她的视角一定非常独特。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六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符号和身份认同的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显影六堆.李秀云》着实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尤其是“显影”二字,给我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感,仿佛能看到一些模糊的影像在作者李秀云的笔下逐渐清晰起来。我对于“六堆”这个地域概念本身就很好奇,它不仅仅是台湾南部一个地理区域的代称,更是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挖掘六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社会组织、经济活动、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形成独特的文化认同。李秀云这个名字,我猜测她是一位在当地有着深厚渊源的人,她对六堆的理解可能远超一般的研究者,她可能能够捕捉到那些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和细节。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当地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的深入剖析,通过这些具体的“显影”,来展现六堆地区宏大的历史图景。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关于地域文化探索的旅程,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深刻的启发和感动。
评分《显影六堆.李秀云》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感和历史的厚度。“显影”二字,让我立刻联想到摄影中的过程,是将隐藏的影像通过某种方式显露出来,这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六堆”这个地名的简单介绍,而是通过作者李秀云的视角,将六堆地区深厚的客家文化、历史变迁以及人文风情一一“显影”出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六堆客家人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又如何与其他族群交流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李秀云这个名字,我感觉她可能是一位对历史有着敏锐洞察力,同时又饱含深情的人,她用她的文字,将那些模糊的历史片段、被遗忘的人物故事,重新带回到我们的视野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部影像记录片一样,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六堆地区生动而鲜活的画面,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他们的故事。
评分《显影六堆.李秀云》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我想到那些古老的客家围龙屋,在阳光下被“显影”得轮廓分明,那些斑驳的墙壁上仿佛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我也想到,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作者李秀云或许正穿梭于六堆的村落之间,用她的眼睛和心去“显影”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淳朴的笑容,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我对书中关于六堆地区客家文化的具体呈现充满期待。比如,那些独特的客家山歌,那些精巧的手工艺,那些在祭祀庆典中流传下来的仪式,是否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生动的描绘?李秀云这个名字,我感觉她是一位非常细致且富有情感的记录者,她可能不仅仅是冷冰冰地陈述事实,更会用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将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转化为充满温度的文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更多人能够“显影”并认识六堆,认识李秀云。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显影六堆.李秀云》首先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之前对“六堆”这个地方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晰,只知道它大概是指台湾南部客家人的聚居地,但“显影”二字却给它增添了一层艺术和历史的意味。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对六堆地区的一次简单介绍,更像是通过某种“显影”的方式,将隐藏在时间长河中的故事、人物、风土人情一点点勾勒出来。李秀云这个名字,作为一个作者或书中人物,也让我产生了联想,她是否是连接这些“显影”的关键人物?是她的视角,还是她的人生经历,构成了这本书的核心?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六堆地区独特的客家文化,例如那些古老的建筑、传承的技艺、淳朴的民风,甚至是他们在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挑战和适应。同时,“显影”二字也让我联想到摄影、绘画或者某种文献的挖掘,这本书会不会通过图像、文字资料的呈现,让读者如同亲临其境,感受到六堆那份别样的生命力?我对它如何将历史的厚重感与鲜活的现实感结合在一起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