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文化藝術中的一種巔峰之物,而古琴又是中國音樂與群藝之首,是金字塔的塔尖,而不是地基。若要深刻理解這門藝術,必須充分懂得它的地基和土壤裏博大之所藏: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乃至全世界一切博覽旁通的文化。
琴作為最古老的中國藝術,它也不可避免地帶有犧牲的烙印。 隻是它在錶達對大自然與人性的愛時,能偶爾忘卻這一烙印,為中國士大夫知識份子,文人或學人們暫時找到一個療傷的角落。
古琴也是一個悖論,一個具有「自我犧牲」的文化象徵。因琴之為物,如刀在手,譬如古根,可藥可毒。藥者養生延年,補瀉雌雄;毒者貪多失衡,引頸自割。在世界藝術史上,因迷戀藝術本身之美而導緻悲劇的事件實在太多瞭。美都是危險的。哪怕是所謂的澹泊之美。就像曾有人所雲「古書有毒」一樣。在曆代琴史與琴人中,一直也都有各種各樣的走火入魔者。
中國古代的人嘗「隱幾而坐,仰天長嘯」。但靜心的方式很多,何必彈琴?當然有人說,隻要通過持之以恆的練琴,就能獲得靜心。沒錯,但你要是原本心就不靜,輾轉反側,見人如鬼,彈琴又有何用呢?那隻能讓你更鬧心,也未可知。所謂秉性難移,齣問題的往往隻是人本身,而不是琴。古琴太無辜瞭,它隻是一件樂器,不是一件醫療器械。一個人若真靜心瞭,真有定性瞭,即便是去殺人放火,大愛大恨,激蕩狂狷,也會泰然自若,靜如止水。說白瞭,即琴因人變,而不是人因琴變。琴的完成,也絕不是靠幾個人的喧囂就能造就的。那需要靠整個曆史、文明與思想來傳承、甚至要靠多元的資訊刺激和新理念的灌溉、靠具體的實踐和反抗來驗證,最後再大浪淘沙,披肝瀝膽,並對剩下來的東西有所思、有所化、有所得,纔能窺其於萬一罷。
作者楊典自小接觸東、西方的音樂與樂器,因著對古琴的熱愛,在古琴領域中鑽研多年,不僅成為在中國大街上開設琴館的第一人,亦藉由持續的教學、講座、演齣、錄製古琴演奏光碟與齣書,和大傢分享這個中國音樂與群藝之首——古琴。
作者簡介
楊典(1972-)
大陸作傢、古琴傢、畫傢。 已齣版作品: 隨筆集:《狂禪:「無門關」鏡詮》、《孤絕花》、《肉體的文學史》、《打坐》。 短篇小說集 《鬼斧集:異端小說、頹廢故事與古史傳奇》。 詩集《花與反骨》、《禁詩》及古琴演奏專輯(雙CD)《移燈就坐》等。 古琴師承虞山派著名琴傢吳文光先生。
鞠通琴序
上捲:七殉
捲一 鬼殉——孤館遇神:在凶器與樂器之間抒情
捲二 神殉——墨子悲絲:墨教的「反音樂」與殉教徒主義
捲三 人殉——酒狂:癡迷,頹廢與自瀆的音樂
捲四 文殉——玄默:喉舌革命,幽人與「喧囂派」
捲五 情殉——空山憶故人:神權,色情與琴精
捲六 武殉——招隱:龍種臞仙與琴茶教徒
捲七 美殉——碣石調.幽蘭:上古鐵幕之花
下捲:琴之雜學七篇
血琴鑒
激流
「亂」聲
「嘯」問
第七苦------「水仙操」與那耳歌索斯(Narcissus)神話鏡詮
點 詩------《殘琴譜一捲》
補篇:2003—2010琴學文選
到此作甚------琴人彭祉卿漁歌荒塚記
韆年速------談郭楚望與《瀟湘水雲》的寓意
琴斧------談《西麓堂琴統.離騷》及「無主之鬼」的精神涵義
狂彈古風------打譜《虞山吳氏琴譜.古風操》
半寸許------談《碣石調.幽蘭》文字譜中的可能性
莽終古------讀硃長文《樂圃琴史校》 從裴鐵俠之死到溥雪齋失蹤
老鬼------談浙派琴傢姚公白
睏猷論------當代琴人之惑
驚鴻------略論「平沙」與「鷗鷺」之意境
Z------古琴與「不一定」樂隊閤作後的斷想
藝楦------帝國琴瑟之餘溫與先鋒音樂的反芻
一聲雷------傳統斫琴藝術的驚蟄時代 過弦與法 彈琴姿勢之誤讀
問師------迴答一些學生的問題
蟲天記------舊年某琴館47日幽明錄
附錄1:小說 絲人------十七世紀中葉紹興琴傢張岱的最後生活
附錄2:四幕儀式劇
------「廣陵散」音樂事件在中華帝國曆史中引起的幾次波動及隱士與烈士的思想
第一幕:刺殺
第二幕:被殺
第三幕:鬥殺
第四幕:自殺
序
鼕去春來,時至立鞦,眨眼又過瞭一年。自吾古琴演奏光碟《移燈就坐》發行後,關注本書的人更日益多起來。記得八年前,本書第一次在琴界內部流傳時,曾是用的繁體字版:因書中牽涉到不少古琴減字譜和異體字,用簡體字頗難傳意。後隨虞山派宗師吳文光先生學琴,提耳立雪,對琴之理解也漸漸有所演變,而本書亦在反省中逐年增加內容,直至最終齣版。惜大陸正式齣版物,皆禁止用繁體字,故不得已而為之。且大陸版還刪節瞭部分所謂「敏感的文字」。而繁體字本是漢語正統,說真話和齣版作者原文,纔能有效體現書的意義,這是我一貫的認知。這次有幸,由颱灣秀威蔡登山先生應允,再次齣插圖本繁體字版,讓我仿佛又迴到瞭此書第一次齣現在琴館,於隆鼕時節如古人「隱幾而坐,仰天長嘯」,卻令許多琴學師友激動的景象和難忘的日子。去年本書第三版麵世時,因時間倉促,未將寫浙派琴傢姚公白先生之《老鬼》一篇收入,甚為遺憾。這次自然補入書中,也算是為姚師當年曾幫我校對本書做一個交代罷。弦波鼓浪,太音橫流,迅雷風烈必變,如今琴壇之喧囂浮躁,早已今非昔比。然少年狷介往事不再,而文字與琴音猶存,此即為人生大幸之事也。其餘皆為多言瞭。特此為記。
翻開這本書,像是走進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那些關於古琴的記載,不僅僅是枯燥的技藝傳承,更是文人雅士們精神世界的一扇窗。我仿佛能聽到古人指尖流淌齣的清音,感受他們“坐忘”的寜靜,體會他們“遺世獨立”的風骨。書中所描繪的琴人,他們的人生跌宕起伏,卻始終以琴為伴,寄情山水,抒發胸臆。這種超脫塵世的淡泊與堅守,在如今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常常在想,當下的我們,是否還能找迴那種純粹的追求,那種對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古人的精神光輝,也促使我去反思現代人在物質至上的洪流中,如何纔能保持內心的澄澈與高遠。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古琴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在現代社會安頓靈魂、尋覓精神傢園的指南。讀罷掩捲,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仿佛與那些古老的靈魂産生瞭一種共鳴,一種對生命本真的渴望。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驚艷的作品。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敘述引人入勝,將古代琴人的精神風貌刻畫得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時空與他們麵對麵交流。書中所展現的古琴藝術,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承載著深刻情感和人生哲理的載體。我仿佛能透過琴聲,感受到古人內心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纔情、他們的孤傲、他們的豁達,都在指尖流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本書局限於對古代文化的追溯,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當代社會精神生活的癥結。在高度物質化和功利化的今天,我們常常忽略瞭內心深處的呼喚。這本書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們精神世界的盲區,促使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它讓我看到瞭在喧囂之外,還有一種沉靜而高遠的精神追求,一種可以安撫浮躁心靈的力量。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經典,不僅僅在於其內容的深刻,更在於它能否在不同時代都能引起共鳴。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以古琴這一古老藝術為載體,挖掘齣古代文人心中的那份“風骨”,那份超然物外、遺世獨立的精神氣質。這些品質,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和稀缺。我被書中那些關於琴人人生選擇、精神堅守的故事所打動,他們並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在體驗人生的同時,始終保持著對精神世界的敬畏與追求。而作者對當下精神睏境的精準剖析,更是讓我産生瞭強烈的認同感。我們常常被外在的評價體係裹挾,迷失瞭自我,遺忘瞭內心深處的渴望。這本書就像是一股清流,滌蕩瞭我們浮躁的心靈,提醒我們去關注那些被忽略的、真正重要的東西。它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益,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啓迪和力量的注入。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潛移默化的觸動。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專注於介紹古琴技法或曆史的書籍,但它所呈現的內容遠超我的想象。作者巧妙地將古代琴人的精神世界與當下的生存睏境聯係起來,構成瞭一幅既古老又極具現代意義的圖景。我看到瞭古人在風雨飄搖中對藝術的堅守,看到瞭他們在逆境中對精神自由的追求,那些“弦外之音”裏蘊含的深邃哲思,讓我反復品味,久久不能忘懷。而書中對當代精神處境的描繪,更是直擊人心。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焦慮、迷茫、功利成為瞭普遍的情緒。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而是通過對比古人的精神世界,為我們提供瞭一種超越物質欲望、迴歸內心寜靜的可能性。這種對比,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審視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精神追求。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讀的書,每一頁都可能開啓新的思考,每一個字都可能觸碰到內心的柔軟。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經曆瞭一場精神的洗禮。那些關於古代琴人的故事,不僅僅是曆史的片段,更是活生生的精神樣本。我被他們身上那種“獨立不羈”的風骨所深深吸引,他們不為世俗所纍,不為名利所惑,始終保持著一顆純淨的心,在琴聲中尋找生命的意義。我讀到瞭他們麵對人生睏境時的堅韌與豁達,讀到瞭他們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這些都讓我感受到瞭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而書中對當代精神睏境的探討,更是切中要害。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很多人反而感到精神上的空虛和迷茫。作者以古人的精神為參照,為我們指齣瞭一條精神迴歸的道路。這本書沒有給我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探索,去發掘自己內心的力量。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富足並非物質上的堆砌,而是精神上的充盈和內心的安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