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文化艺术中的一种巅峰之物,而古琴又是中国音乐与群艺之首,是金字塔的塔尖,而不是地基。若要深刻理解这门艺术,必须充分懂得它的地基和土壤里博大之所藏: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乃至全世界一切博览旁通的文化。
琴作为最古老的中国艺术,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牺牲的烙印。 只是它在表达对大自然与人性的爱时,能偶尔忘却这一烙印,为中国士大夫知识份子,文人或学人们暂时找到一个疗伤的角落。
古琴也是一个悖论,一个具有「自我牺牲」的文化象征。因琴之为物,如刀在手,譬如古根,可药可毒。药者养生延年,补泻雌雄;毒者贪多失衡,引颈自割。在世界艺术史上,因迷恋艺术本身之美而导致悲剧的事件实在太多了。美都是危险的。哪怕是所谓的澹泊之美。就像曾有人所云「古书有毒」一样。在历代琴史与琴人中,一直也都有各种各样的走火入魔者。
中国古代的人尝「隐几而坐,仰天长啸」。但静心的方式很多,何必弹琴?当然有人说,只要通过持之以恆的练琴,就能获得静心。没错,但你要是原本心就不静,辗转反侧,见人如鬼,弹琴又有何用呢?那只能让你更闹心,也未可知。所谓秉性难移,出问题的往往只是人本身,而不是琴。古琴太无辜了,它只是一件乐器,不是一件医疗器械。一个人若真静心了,真有定性了,即便是去杀人放火,大爱大恨,激荡狂狷,也会泰然自若,静如止水。说白了,即琴因人变,而不是人因琴变。琴的完成,也绝不是靠几个人的喧嚣就能造就的。那需要靠整个历史、文明与思想来传承、甚至要靠多元的资讯刺激和新理念的灌溉、靠具体的实践和反抗来验证,最后再大浪淘沙,披肝沥胆,并对剩下来的东西有所思、有所化、有所得,才能窥其于万一罢。
作者杨典自小接触东、西方的音乐与乐器,因着对古琴的热爱,在古琴领域中钻研多年,不仅成为在中国大街上开设琴馆的第一人,亦借由持续的教学、讲座、演出、录制古琴演奏光碟与出书,和大家分享这个中国音乐与群艺之首——古琴。
作者简介
杨典(1972-)
大陆作家、古琴家、画家。 已出版作品: 随笔集:《狂禅:「无门关」镜诠》、《孤绝花》、《肉体的文学史》、《打坐》。 短篇小说集 《鬼斧集:异端小说、颓废故事与古史传奇》。 诗集《花与反骨》、《禁诗》及古琴演奏专辑(双CD)《移灯就坐》等。 古琴师承虞山派着名琴家吴文光先生。
鞠通琴序
上卷:七殉
卷一 鬼殉——孤馆遇神:在凶器与乐器之间抒情
卷二 神殉——墨子悲丝:墨教的「反音乐」与殉教徒主义
卷三 人殉——酒狂:痴迷,颓废与自渎的音乐
卷四 文殉——玄默:喉舌革命,幽人与「喧嚣派」
卷五 情殉——空山忆故人:神权,色情与琴精
卷六 武殉——招隐:龙种臞仙与琴茶教徒
卷七 美殉——碣石调.幽兰:上古铁幕之花
下卷:琴之杂学七篇
血琴鉴
激流
「乱」声
「啸」问
第七苦------「水仙操」与那耳歌索斯(Narcissus)神话镜诠
点 诗------《残琴谱一卷》
补篇:2003—2010琴学文选
到此作甚------琴人彭祉卿渔歌荒冢记
千年速------谈郭楚望与《潇湘水云》的寓意
琴斧------谈《西麓堂琴统.离骚》及「无主之鬼」的精神涵义
狂弹古风------打谱《虞山吴氏琴谱.古风操》
半寸许------谈《碣石调.幽兰》文字谱中的可能性
莽终古------读朱长文《乐圃琴史校》 从裴铁侠之死到溥雪斋失踪
老鬼------谈浙派琴家姚公白
困猷论------当代琴人之惑
惊鸿------略论「平沙」与「鸥鹭」之意境
Z------古琴与「不一定」乐队合作后的断想
艺楦------帝国琴瑟之余温与先锋音乐的反刍
一声雷------传统斫琴艺术的惊蛰时代 过弦与法 弹琴姿势之误读
问师------回答一些学生的问题
虫天记------旧年某琴馆47日幽明录
附录1:小说 丝人------十七世纪中叶绍兴琴家张岱的最后生活
附录2:四幕仪式剧
------「广陵散」音乐事件在中华帝国历史中引起的几次波动及隐士与烈士的思想
第一幕:刺杀
第二幕:被杀
第三幕:斗杀
第四幕:自杀
序
冬去春来,时至立秋,眨眼又过了一年。自吾古琴演奏光碟《移灯就坐》发行后,关注本书的人更日益多起来。记得八年前,本书第一次在琴界内部流传时,曾是用的繁体字版:因书中牵涉到不少古琴减字谱和异体字,用简体字颇难传意。后随虞山派宗师吴文光先生学琴,提耳立雪,对琴之理解也渐渐有所演变,而本书亦在反省中逐年增加内容,直至最终出版。惜大陆正式出版物,皆禁止用繁体字,故不得已而为之。且大陆版还删节了部分所谓「敏感的文字」。而繁体字本是汉语正统,说真话和出版作者原文,才能有效体现书的意义,这是我一贯的认知。这次有幸,由台湾秀威蔡登山先生应允,再次出插图本繁体字版,让我仿佛又回到了此书第一次出现在琴馆,于隆冬时节如古人「隐几而坐,仰天长啸」,却令许多琴学师友激动的景象和难忘的日子。去年本书第三版面世时,因时间仓促,未将写浙派琴家姚公白先生之《老鬼》一篇收入,甚为遗憾。这次自然补入书中,也算是为姚师当年曾帮我校对本书做一个交代罢。弦波鼓浪,太音横流,迅雷风烈必变,如今琴坛之喧嚣浮躁,早已今非昔比。然少年狷介往事不再,而文字与琴音犹存,此即为人生大幸之事也。其余皆为多言了。特此为记。
翻开这本书,像是走进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那些关于古琴的记载,不仅仅是枯燥的技艺传承,更是文人雅士们精神世界的一扇窗。我仿佛能听到古人指尖流淌出的清音,感受他们“坐忘”的宁静,体会他们“遗世独立”的风骨。书中所描绘的琴人,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却始终以琴为伴,寄情山水,抒发胸臆。这种超脱尘世的淡泊与坚守,在如今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常常在想,当下的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种纯粹的追求,那种对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的精神光辉,也促使我去反思现代人在物质至上的洪流中,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澄澈与高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琴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安顿灵魂、寻觅精神家园的指南。读罢掩卷,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仿佛与那些古老的灵魂产生了一种共鸣,一种对生命本真的渴望。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惊艳的作品。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述引人入胜,将古代琴人的精神风貌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书中所展现的古琴艺术,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深刻情感和人生哲理的载体。我仿佛能透过琴声,感受到古人内心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才情、他们的孤傲、他们的豁达,都在指尖流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本书局限于对古代文化的追溯,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社会精神生活的症结。在高度物质化和功利化的今天,我们常常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呼唤。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精神世界的盲区,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它让我看到了在喧嚣之外,还有一种沉静而高远的精神追求,一种可以安抚浮躁心灵的力量。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那些关于古代琴人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片段,更是活生生的精神样本。我被他们身上那种“独立不羁”的风骨所深深吸引,他们不为世俗所累,不为名利所惑,始终保持着一颗纯净的心,在琴声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我读到了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与豁达,读到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而书中对当代精神困境的探讨,更是切中要害。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很多人反而感到精神上的空虚和迷茫。作者以古人的精神为参照,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回归的道路。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去发掘自己内心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上的堆砌,而是精神上的充盈和内心的安宁。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深刻,更在于它能否在不同时代都能引起共鸣。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以古琴这一古老艺术为载体,挖掘出古代文人心中的那份“风骨”,那份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精神气质。这些品质,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我被书中那些关于琴人人生选择、精神坚守的故事所打动,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在体验人生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精神世界的敬畏与追求。而作者对当下精神困境的精准剖析,更是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我们常常被外在的评价体系裹挟,迷失了自我,遗忘了内心深处的渴望。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清流,涤荡了我们浮躁的心灵,提醒我们去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真正重要的东西。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和力量的注入。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潜移默化的触动。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专注于介绍古琴技法或历史的书籍,但它所呈现的内容远超我的想象。作者巧妙地将古代琴人的精神世界与当下的生存困境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幅既古老又极具现代意义的图景。我看到了古人在风雨飘摇中对艺术的坚守,看到了他们在逆境中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那些“弦外之音”里蕴含的深邃哲思,让我反复品味,久久不能忘怀。而书中对当代精神处境的描绘,更是直击人心。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焦虑、迷茫、功利成为了普遍的情绪。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通过对比古人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欲望、回归内心宁静的可能性。这种对比,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读的书,每一页都可能开启新的思考,每一个字都可能触碰到内心的柔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