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兹纪念「国宝-茂伯」。
北管是台湾社会中重要的民俗音乐形式,成立于1930年的板桥潮和社,为现今活动最为频繁的北管子弟馆阁之一。本书将介绍这群对北管音乐充满热情与使命感的憨子弟,如何在这81年来永续香火。
本书附有光碟一片,希望能透过实际的影像,传递出浓浓的在地情感,更能够由在地人的角度出发,发现台湾北管之美。
作者简介
黄怡瑄
1987年出生,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学系,主修音乐理论。2008年投入板桥潮和社之研究。2010年获国科会大专生研究创意奖。目前为游走艺文圈的自由工作者。
序 关于潮和社 6
绪论、北管音乐 8
一、北管音乐与社会 8
二、北管音乐展演形式 9
三、板桥江子翠的北管馆阁概况 12
壹、 潮和社的历史 16
一、1930 ~ 1944 年 初期 16
二、1945 ~ 1960 年 二次大战后 16
三、1961 ~ 1980 年 电视电影发达时期 17
四、1981 ~ 2007 年 近十年 20
五、2008 年电影《海角七号》中的「茂伯」林宗仁 28
六、2009 ~ 2010 年八十年社庆 31
七、2011 年及未来展望 36
贰、 潮和社的发展 44
一、祭祀 44
二、组织 49
三、师承 57
四、艺员介绍 58
参、 潮和社的音乐与文物 80
一、演出形式 80
二、乐器与曲谱 115
三、文物与神将 123
四、演出服装 150
附件一:历代艺员表 154
附件二:历代演出表 159
附件三:潮和社兴建新社馆工程费捐献者芳名与金额 166
附件四:演艺团队登记证 167
附件五:匾额 168
附件六:感谢状 171
参考书目 173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的心情就像是踏入了一个被时光封存的老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沉静而悠远的韵味。书名“响.北管:板桥潮和社”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神秘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板桥,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台湾地名,而“潮和社”又似乎暗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传承的社团。北管,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唱腔、锣鼓和表演,总能勾起我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夜幕降临,古老的戏台上,北管艺人们身着华丽的戏服,敲击着铿锵的锣鼓,唱念之间,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其中又与板桥的“潮和社”有着怎样的联系?是艺人们的聚集地?是传承技艺的场所?亦或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这本书是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艺术魅力,探寻“潮和社”在北管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我尤其好奇,在现代社会,这种古老的艺术是如何被延续和创新,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评分拿到这本“响.北管:板桥潮和社”,我第一个联想到的便是“传承”二字。板桥,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城市,而“潮和社”则像一个承载着记忆的文化符号,而北管,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颗明珠。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画面:老一辈的艺人,用他们饱经风霜的手,传递着古老的乐器和唱腔,而年轻一代,则带着好奇和热情,学习、模仿,并最终创新。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窥见“潮和社”在板桥地区,乃至更广阔的范围内,在北管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记录了那些默默奉献的老艺人们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克服时代变迁带来的挑战,将这项古老的艺术延续至今?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理解“潮和社”不仅仅是一个组织名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一种对未来艺术形式的探索与期许,从而让这份“响”声,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永不止息。
评分手捧“响.北管:板桥潮和社”,我仿佛能听到来自遥远时空的呼唤。板桥,这座城市,在我心中一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紧密相连。而“潮和社”,又像是一位饱经沧桑却依然充满活力的守护者,默默地传承着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北管,那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潮和社”与板桥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探讨北管艺术在这一区域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的历程。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北管的艺术特点,例如其独特的唱腔、伴奏乐器以及表演形式?又或者,它会更侧重于讲述“潮和社”的历史变迁,社员们的成长故事,以及他们为传承北管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活力,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潮和社”在板桥这片土地上,如何用“响”声,奏响了一曲关于文化传承与艺术生命力的华丽乐章。
评分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当我触碰到“板桥潮和社”这个词组时,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看到了许多热心于传统文化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热爱而努力。板桥,这个我曾耳闻过的地方,总是与浓厚的历史气息联系在一起,而“潮和社”更像是一股不息的文化潮流,在板桥的土地上悄然涌动。北管,更是我心中一个遥远而又充满力量的符号。它的声音,如同历史的回响,带着岁月的沧桑和人间的悲喜。我很好奇,“潮和社”是如何孕育出如此动人的北管艺术的?是社团成员们的精湛技艺,还是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本书能否带领我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他们排练时的汗水,舞台上的光彩,以及传承过程中的不易?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潮和社”成员们的热情与 dedication,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的,让这份声音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而不是仅仅成为一段过往的回忆。
评分“响.北管:板桥潮和社”这个书名,唤醒了我心中对怀旧与创新的复杂情感。板桥,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总是能勾起我对往昔岁月的美好回忆。而“潮和社”,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活力,仿佛一股清泉,在古老的文化土壤中滋养生长。“北管”,更是我心中一种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形式,它的每一个音符,都似乎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人生的百味。我好奇,这本书是否能带我深入了解“潮和社”的运作机制?它是一个怎样的组织?社员们是如何聚集在一起,又是如何分工合作,共同将北管艺术发扬光大的?我特别想知道,他们是否在这个过程中,将传统的北管进行了怎样的创新和改良,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我期望书中能够展现出“潮和社”在艺术上的探索精神,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让北管的“响”声,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未来的序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