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歌:马勒的人世心声

大地之歌:马勒的人世心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urgen Maehd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今年是马勒《大地之歌》首演100年,世界各地均有纪念活动,台湾的国家音乐厅亦有相关的展览与演出。本社特别出版这本书,希望喜欢音乐的读者们,透过本书对于马勒的创作、对于《大地之歌》,有更深入的认识。

  由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廿日首演开始,《大地之歌》一直受各方瞩目。马勒选取歌词的内容和排序,传达了作曲家创作时的心境和人生观,有苍凉的叹息,也有对人生的赞颂与不舍。作品结束的「无尽时」,在一百年后,还屡屡震撼着听者。

  本书聚焦于相关的基本议题,探讨歌词来源,并结合一手史料,展现作品复杂的形成历史、透视作曲家的音乐思想、解析作品的音乐内涵,并揭示马勒如何巧手让乐团奏出狂放、也有寂寥,更不乏诗情画意,并泰然面对生死,进入作品静谧的高潮。

  本书由多位作者联手创作,依据个人的研究专长,分从不同的面向解析《大地之歌》的创作缘起、音乐类型、音乐本质、乐团处理与音色配置,以及《大地之歌》所依据的中国诗歌原文本问题,并广及比较文学上的重要议题:译诗、仿作诗与诗意的转化。书末也整理了马勒交响曲的编制表、《大地之歌》的研究资料选编、马勒交响曲创作、首演和出版资讯一览表,对于想更进一步研究马勒的读者而言,助益颇大。

作者简介

罗基敏

  德国海德堡大学音乐学博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欧洲音乐史、歌剧研究、音乐美学、文学与音乐、音乐与文化等。经常受邀于国内外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重要中文着作有《文话/文化音乐:音乐与文学之文化场域》(台北:高谈,1999)、《爱之死──华格纳的《崔斯坦与伊索德》》(台北:高谈,2003)、《杜兰朵的蜕变》(台北:高谈,2004)、《古今相生音乐梦──书写潘皇龙》(台北:时报,2005)、《「多美啊!今晚的公主」──理查.史特劳斯的《莎乐美》》(台北:高谈,2006)、《华格纳.《指环》、拜鲁特》(台北:高谈,2006)、《少年魔号──马勒的音乐泉源》(台北:华滋,2010)等专书及数十篇学术文章。

梅乐亘

  瑞士伯恩大学音乐学博士,柏林自由大学音乐学研究所教授及「浦契尼研究中心」主持人,并曾作曲及导演歌剧。其学术足迹遍及欧、美、亚洲,除有以德、义、英、法等语言发表之数百篇学术论文外,并经常接受委託专案筹组学术会议,以及受邀为欧洲各大剧院、音乐节以及各大唱片公司撰文,对歌剧研究及推广贡献良多。其以中文出版之重要着作有《爱之死──华格纳的《崔斯坦与伊索德》》(台北:高谈,2003)、《杜兰朵的蜕变》(台北:高谈,2004)、《「多美啊!今晚的公主」──理查.史特劳斯的《莎乐美》》(台北:高谈,2006) 、《华格纳.《指环》、拜鲁特》(台北:高谈,2006)、《少年魔号──马勒的音乐泉源》(台北:华滋,2010)等专书及其他学术文章。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大地之歌》歌词中译
贝德格(Hans Bethge)/马勒(Gustav Mahler)原作    罗基敏 译

由中文诗到马勒的《大地之歌》──译诗、仿作诗与诗意的转化
罗基敏 着

马勒的交响曲《大地之歌》之为乐类史的问题
达努瑟(Hermann Danuser)着    罗基敏 译

《大地之歌》之形成历史与原始资料
达努瑟(Hermann Danuser)着    罗基敏 译

谈《大地之歌》的钢琴版
达努瑟(Hermann Danuser)着    沈雕龙 译解析《大地之歌》
一、〈大地悲伤的饮酒歌〉
二、〈秋日寂人〉
三、〈青春〉
四、〈美〉
五、〈春日醉汉〉
六、〈告别〉
达努瑟(Hermann Danuser)着     蔡永凯、罗基敏 译

马勒晚期作品之乐团处理与音响色泽配置:《大地之歌》
梅乐亘(Jurgen Maehder)着     罗基敏 译

魏本听《大地之歌》首演感想
罗基敏 整理

马勒交响曲创作、首演和出版资讯一览表
张皓闵 整理

马勒交响曲编制表
张皓闵 整理

马勒《大地之歌》研究资料选粹
梅乐亘(Jurgen Maehder) 辑

本书重要译名对照表
黄于真 整理

图书序言

前 言

  Ich war sehr fleiBig [...] Mir war eine schone Zeit beschieden und ich glaube, daB es wohl das Personlichste ist, was ich "b"is jetzt gemacht habe.
过去一阵子,我勤快地工作着……我有一段美好的时光,我相信,我到目前完成的,这应是最个人的了。

— 马勒(Gustav Mahler)给华尔特(Bruno Walter)的信,1908年九月初。

  1911年十一月廿日,华尔特在慕尼黑指挥马勒《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首演。此时,作曲家过世正满半年,离作曲家亲自指挥第八号交响曲首演,亦不过十四个月。《大地之歌》与第八号交响曲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正反映了马勒创作两部作品时的不同人生阶段与心境。

  1907年发生的诸多事,是马勒人生的转捩点:转换工作、大女儿过世、自己心脏有问题。在这些事发生前,马勒的指挥生涯一路顺风、作品也开始被接受和演出,第八号交响曲传达了如此的意兴奋发,接下来的《大地之歌》则反映了经过这一连串事件后的心境。1908年夏天,马勒调整生活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后,终于能够再度重新创作,短短一个多月里,作品已接近完成阶段。他在九月初给华尔特的信里,写出的这段话,亦是每一位聆听《大地之歌》的听者,会直接感受到的:「我到目前完成的,这应是最个人的了」。马勒选取歌词的内容和排序,传达了作曲家创作时的心境和人生观,有苍凉的叹息,也有对人生的赞颂与不舍。以六首歌曲串成一部交响曲的方式,更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由首演开始,《大地之歌》就一直受各方瞩目,不仅是音乐会的热门曲目、唱片界的宠儿,亦是音乐学界研究的热门题目。音乐学界关心的是乐类上的问题,究竟这是首交响曲(Symphony)?还是艺术歌曲(Lied)?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大地之歌》与过往的交响曲或艺术歌曲有何异同?与马勒自己之前的作品有何异同?对当代与后世有何影响?仅仅由这几个问题,即可见到,《大地之歌》聚集了诸多音乐上的焦点,不仅在作品创作的时代,甚至在今日,都依旧有其特别处,值得一再地研究与讨论。对华人世界而言,《大地之歌》更特别地是,马勒选用歌词的最原始来源为中文诗;虽然欧美学界对此亦早有相关探讨,华人世界至今依旧乐此不疲地寻找原诗,似乎马勒系以中文谱曲;相形之下,忽略了歌词只是这部杰作的出发点。

  正因为《大地之歌》是如此地多面向,本书试图聚焦在相关的基本议题上,期能让中文世界的爱乐者掌握作品之精华所在,深入倾听与体会其中之奥妙。全书以罗基敏的〈由中文诗到马勒的《大地之歌》— 译诗、仿作诗与诗意的转化〉开始,以马勒时代的艺文氛围为基底,说明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不同艺术的唐诗,如何经过层层转化与误会,打动作曲家心絃,并以他的音乐语言,误打误撞地,不时能让中文母语人士,于音乐里感受到原诗意境。艺术的超时越空,在此又见一例。之后为今日马勒研究泰斗达努瑟(Hermann Danuser)1986年前后出版的相关专文与书籍,针对作品本身几个音乐上的基本议题,做出精密的阐述与讨论。其中,〈马勒的交响曲《大地之歌》之为乐类史的问题〉一文,系作者在写作其《大地之歌》专书时,深感必须先釐清十九世纪交响曲与歌曲乐类发展的问题,方能开展相关论点,而完成了该文,为他自己的《大地之歌》研究,也为其后他人的相关研究,奠定重要的历史与理论基础。〈《大地之歌》之形成历史与原始资料〉与〈解析《大地之歌》〉为作者专着的核心内容,在前文的基础上,结合作品手稿、作曲家书信等相关史料,揭示作品其实相当复杂的形成历史,透视作曲家写作时的音乐思想,再细密解析着作品的音乐内涵。插在两文之间的,为作者稍晚写作的短文〈谈《大地之歌》的钢琴版〉。当年写书时,作者未能得见钢琴版手稿,在该手稿付印问世后,部份回答了作者当年提出的几个重要问题,补足研究上的缺憾。《大地之歌》乐团的大编制,在马勒笔下,奏出狂放、也有寂寥,更不乏诗情画意,并以泰然面对生死的心情,进入作品静谧的高潮。作品结束的「无尽时」,在一百年后,都还屡屡震撼着听者。马勒如何巧手完成这些,至今少见专文讨论,梅乐亘的〈马勒晚期作品之乐团处理与音响色泽配置:《大地之歌》〉,由分析乐团的难处出发,细数马勒晚期作品的乐团手法,点出第八交响曲与《大地之歌》同属晚期作品精义之所在,虽然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诉求全然不同。

  感谢Prof. Hermann Danuser慨然应允,同意我们翻译他的大作。感谢蔡永凯、沈雕龙帮忙翻译,吴宇棠、张皓闵、黄于真协助搜寻及整理资料等许多琐碎事务,黄于真并协助繁琐的校对工作。高谈文化许丽雯总编和同仁们的大力相挺,耐心配合我们的要求,自是催生这本书的功臣。

  期待这本《大地之歌》专书能在作品首演一百年后,为华人世界提供一个宽阔的音乐视野,对马勒的这部杰作,能有更深的体会与共鸣。

罗基敏
2011年八月于柏林

图书试读

众所週知,1907年是马勒生命中一大转捩点,家庭变故、事业打击接踵而来,自己的身体状况亦发出警讯。一年后,作曲家谱写了《大地之歌》,当时的人生慨叹和个人心境,反映在歌词的选取上,自是理所当然。对欧洲人来说,作品中的苍凉和对人生的慨叹,无疑是马勒挥别人间思想的呈现,虽然中文原诗中并不见此点;对华人世界而言,仅就歌词内容,亦未必会见到作曲者的辞世之意。然则,由于《大地之歌》的成功,马勒的歌词和中文原诗的关系,亦成为这部作品常常引发的另一个问题。不仅对华人而言,接触这部作品的第一个念头在于找寻中文原诗,众多以不同语言完成的马勒传记中,作者亦尝试在中国人的协助下,找出中文原诗,证明这些诗的原产地确是中国,并进而将原诗与译作对照列出,使《大地之歌》和他们的书都染上一抹异国情调的色彩;最早引发笔者进行《大地之歌》研究的出发点亦在于此。

在不同的相关研究中,寻找中文原诗的重点在于批判不同的「译本」对原诗的忠实性,以及探讨各「译者」之译法及风格。这些结论里,亦引经据典,论断《大地之歌》的歌词中,优雅精美的唐诗经过多位欧美人士之手,早已原味尽失,但见内容,不见意境。然则,不可或忘地,尽管歌词如此地「不中国」,马勒的音乐却能引起中外人士的共鸣,不仅令欧美人士有「中国氛围」的联想,亦让华人深感,《大地之歌》的音乐的确时常能勾画出原诗的意境。这一个音乐的事实正是本文所关心的议题,换言之,「译本」再如何品质不良,依然提供了马勒谱曲的基础。

本文之中心诉求在于,十九世纪后半里,中文原诗如何转化成不同语言的翻译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仿作诗(Nachdichtung),最后成为马勒《大地之歌》歌词的过程。比较这个过程的每个阶段,对于当时欧洲艺文界对中文诗的欣赏和接受情形,可以一窥端倪。并且,由翻译上的困难,更可以看到中西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等等现象。检视此一过程,不仅对原诗到马勒歌词之间的多层次误解,能有具体的了解,更可以看到,这些诗的内容和形式,其实对《大地之歌》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以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说明《大地之歌》歌词诞生时代的欧洲文学里的中文诗氛围,并对已有之相关研究资料做一解析,以釐清《大地之歌》歌词源头的问题;第二阶段探讨自中国原诗到马勒歌词的转化过程,重点部份在于歌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更在于呈现歌词转化过程对于马勒谱曲的影响;第三阶段则尝试就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文学世界的潮流,看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马勒选取之诗作与其音乐的多元关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