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馬勒《大地之歌》首演100年,世界各地均有紀念活動,颱灣的國傢音樂廳亦有相關的展覽與演齣。本社特彆齣版這本書,希望喜歡音樂的讀者們,透過本書對於馬勒的創作、對於《大地之歌》,有更深入的認識。
由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廿日首演開始,《大地之歌》一直受各方矚目。馬勒選取歌詞的內容和排序,傳達瞭作麯傢創作時的心境和人生觀,有蒼涼的嘆息,也有對人生的贊頌與不捨。作品結束的「無盡時」,在一百年後,還屢屢震撼著聽者。
本書聚焦於相關的基本議題,探討歌詞來源,並結閤一手史料,展現作品復雜的形成曆史、透視作麯傢的音樂思想、解析作品的音樂內涵,並揭示馬勒如何巧手讓樂團奏齣狂放、也有寂寥,更不乏詩情畫意,並泰然麵對生死,進入作品靜謐的高潮。
本書由多位作者聯手創作,依據個人的研究專長,分從不同的麵嚮解析《大地之歌》的創作緣起、音樂類型、音樂本質、樂團處理與音色配置,以及《大地之歌》所依據的中國詩歌原文本問題,並廣及比較文學上的重要議題:譯詩、仿作詩與詩意的轉化。書末也整理瞭馬勒交響麯的編製錶、《大地之歌》的研究資料選編、馬勒交響麯創作、首演和齣版資訊一覽錶,對於想更進一步研究馬勒的讀者而言,助益頗大。
作者簡介
羅基敏
德國海德堡大學音樂學博士,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音樂係教授。研究領域為歐洲音樂史、歌劇研究、音樂美學、文學與音樂、音樂與文化等。經常受邀於國內外國際學術會議發錶論文。重要中文著作有《文話/文化音樂:音樂與文學之文化場域》(颱北:高談,1999)、《愛之死──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颱北:高談,2003)、《杜蘭朵的蛻變》(颱北:高談,2004)、《古今相生音樂夢──書寫潘皇龍》(颱北:時報,2005)、《「多美啊!今晚的公主」──理查.史特勞斯的《莎樂美》》(颱北:高談,2006)、《華格納.《指環》、拜魯特》(颱北:高談,2006)、《少年魔號──馬勒的音樂泉源》(颱北:華滋,2010)等專書及數十篇學術文章。
梅樂亙
瑞士伯恩大學音樂學博士,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及「浦契尼研究中心」主持人,並曾作麯及導演歌劇。其學術足跡遍及歐、美、亞洲,除有以德、義、英、法等語言發錶之數百篇學術論文外,並經常接受委託專案籌組學術會議,以及受邀為歐洲各大劇院、音樂節以及各大唱片公司撰文,對歌劇研究及推廣貢獻良多。其以中文齣版之重要著作有《愛之死──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颱北:高談,2003)、《杜蘭朵的蛻變》(颱北:高談,2004)、《「多美啊!今晚的公主」──理查.史特勞斯的《莎樂美》》(颱北:高談,2006) 、《華格納.《指環》、拜魯特》(颱北:高談,2006)、《少年魔號──馬勒的音樂泉源》(颱北:華滋,2010)等專書及其他學術文章。
前言
《大地之歌》歌詞中譯
貝德格(Hans Bethge)/馬勒(Gustav Mahler)原作 羅基敏 譯
由中文詩到馬勒的《大地之歌》──譯詩、仿作詩與詩意的轉化
羅基敏 著
馬勒的交響麯《大地之歌》之為樂類史的問題
達努瑟(Hermann Danuser)著 羅基敏 譯
《大地之歌》之形成曆史與原始資料
達努瑟(Hermann Danuser)著 羅基敏 譯
談《大地之歌》的鋼琴版
達努瑟(Hermann Danuser)著 瀋雕龍 譯解析《大地之歌》
一、〈大地悲傷的飲酒歌〉
二、〈鞦日寂人〉
三、〈青春〉
四、〈美〉
五、〈春日醉漢〉
六、〈告彆〉
達努瑟(Hermann Danuser)著 蔡永凱、羅基敏 譯
馬勒晚期作品之樂團處理與音響色澤配置:《大地之歌》
梅樂亙(Jurgen Maehder)著 羅基敏 譯
魏本聽《大地之歌》首演感想
羅基敏 整理
馬勒交響麯創作、首演和齣版資訊一覽錶
張皓閔 整理
馬勒交響麯編製錶
張皓閔 整理
馬勒《大地之歌》研究資料選粹
梅樂亙(Jurgen Maehder) 輯
本書重要譯名對照錶
黃於真 整理
前 言
Ich war sehr fleiBig [...] Mir war eine schone Zeit beschieden und ich glaube, daB es wohl das Personlichste ist, was ich "b"is jetzt gemacht habe.
過去一陣子,我勤快地工作著……我有一段美好的時光,我相信,我到目前完成的,這應是最個人的瞭。
— 馬勒(Gustav Mahler)給華爾特(Bruno Walter)的信,1908年九月初。
1911年十一月廿日,華爾特在慕尼黑指揮馬勒《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首演。此時,作麯傢過世正滿半年,離作麯傢親自指揮第八號交響麯首演,亦不過十四個月。《大地之歌》與第八號交響麯截然不同的兩個天地,正反映瞭馬勒創作兩部作品時的不同人生階段與心境。
1907年發生的諸多事,是馬勒人生的轉捩點:轉換工作、大女兒過世、自己心髒有問題。在這些事發生前,馬勒的指揮生涯一路順風、作品也開始被接受和演齣,第八號交響麯傳達瞭如此的意興奮發,接下來的《大地之歌》則反映瞭經過這一連串事件後的心境。1908年夏天,馬勒調整生活方式,經過一段時間後,終於能夠再度重新創作,短短一個多月裏,作品已接近完成階段。他在九月初給華爾特的信裏,寫齣的這段話,亦是每一位聆聽《大地之歌》的聽者,會直接感受到的:「我到目前完成的,這應是最個人的瞭」。馬勒選取歌詞的內容和排序,傳達瞭作麯傢創作時的心境和人生觀,有蒼涼的嘆息,也有對人生的贊頌與不捨。以六首歌麯串成一部交響麯的方式,更是「前無古人,後少來者」。由首演開始,《大地之歌》就一直受各方矚目,不僅是音樂會的熱門麯目、唱片界的寵兒,亦是音樂學界研究的熱門題目。音樂學界關心的是樂類上的問題,究竟這是首交響麯(Symphony)?還是藝術歌麯(Lied)?無論是前者或是後者,《大地之歌》與過往的交響麯或藝術歌麯有何異同?與馬勒自己之前的作品有何異同?對當代與後世有何影響?僅僅由這幾個問題,即可見到,《大地之歌》聚集瞭諸多音樂上的焦點,不僅在作品創作的時代,甚至在今日,都依舊有其特彆處,值得一再地研究與討論。對華人世界而言,《大地之歌》更特彆地是,馬勒選用歌詞的最原始來源為中文詩;雖然歐美學界對此亦早有相關探討,華人世界至今依舊樂此不疲地尋找原詩,似乎馬勒係以中文譜麯;相形之下,忽略瞭歌詞隻是這部傑作的齣發點。
正因為《大地之歌》是如此地多麵嚮,本書試圖聚焦在相關的基本議題上,期能讓中文世界的愛樂者掌握作品之精華所在,深入傾聽與體會其中之奧妙。全書以羅基敏的〈由中文詩到馬勒的《大地之歌》— 譯詩、仿作詩與詩意的轉化〉開始,以馬勒時代的藝文氛圍為基底,說明不同時空、不同文化、不同藝術的唐詩,如何經過層層轉化與誤會,打動作麯傢心絃,並以他的音樂語言,誤打誤撞地,不時能讓中文母語人士,於音樂裏感受到原詩意境。藝術的超時越空,在此又見一例。之後為今日馬勒研究泰鬥達努瑟(Hermann Danuser)1986年前後齣版的相關專文與書籍,針對作品本身幾個音樂上的基本議題,做齣精密的闡述與討論。其中,〈馬勒的交響麯《大地之歌》之為樂類史的問題〉一文,係作者在寫作其《大地之歌》專書時,深感必須先釐清十九世紀交響麯與歌麯樂類發展的問題,方能開展相關論點,而完成瞭該文,為他自己的《大地之歌》研究,也為其後他人的相關研究,奠定重要的曆史與理論基礎。〈《大地之歌》之形成曆史與原始資料〉與〈解析《大地之歌》〉為作者專著的核心內容,在前文的基礎上,結閤作品手稿、作麯傢書信等相關史料,揭示作品其實相當復雜的形成曆史,透視作麯傢寫作時的音樂思想,再細密解析著作品的音樂內涵。插在兩文之間的,為作者稍晚寫作的短文〈談《大地之歌》的鋼琴版〉。當年寫書時,作者未能得見鋼琴版手稿,在該手稿付印問世後,部份迴答瞭作者當年提齣的幾個重要問題,補足研究上的缺憾。《大地之歌》樂團的大編製,在馬勒筆下,奏齣狂放、也有寂寥,更不乏詩情畫意,並以泰然麵對生死的心情,進入作品靜謐的高潮。作品結束的「無盡時」,在一百年後,都還屢屢震撼著聽者。馬勒如何巧手完成這些,至今少見專文討論,梅樂亙的〈馬勒晚期作品之樂團處理與音響色澤配置:《大地之歌》〉,由分析樂團的難處齣發,細數馬勒晚期作品的樂團手法,點齣第八交響麯與《大地之歌》同屬晚期作品精義之所在,雖然作品的創作背景與訴求全然不同。
感謝Prof. Hermann Danuser慨然應允,同意我們翻譯他的大作。感謝蔡永凱、瀋雕龍幫忙翻譯,吳宇棠、張皓閔、黃於真協助搜尋及整理資料等許多瑣碎事務,黃於真並協助繁瑣的校對工作。高談文化許麗雯總編和同仁們的大力相挺,耐心配閤我們的要求,自是催生這本書的功臣。
期待這本《大地之歌》專書能在作品首演一百年後,為華人世界提供一個寬闊的音樂視野,對馬勒的這部傑作,能有更深的體會與共鳴。
羅基敏
2011年八月於柏林
我一直以為,要理解像馬勒這樣偉大的作麯傢,必須具備相當深厚的音樂理論知識,或者是對古典音樂史有著深入的瞭解。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固有觀念。它以一種極其個人化、卻又觸及靈魂的方式,將我帶入瞭馬勒的精神世界。書中並沒有充斥著我無法理解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易於接近的語言,描繪瞭馬勒在創作過程中所經曆的情感起伏。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麵臨著巨大的壓力和內心的掙紮。那些關於生與死、關於神性與人性的思考,通過書中對馬勒內心獨白的描繪,變得異常真實和可感。特彆是書中對於馬勒音樂中那些“悲憫”和“希望”並存的描繪,讓我深刻體會到,即便是身處黑暗,人類依然能夠發齣微弱卻堅韌的光芒。我從中看到瞭馬勒對生命的熱愛,即使是麵對死亡的陰影,他依然試圖在音樂中尋找和傳遞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位偉大藝術傢背後,那顆同樣脆弱而又充滿力量的心靈。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生命和情感的理解,也讓我對馬勒的音樂有瞭更深層次的共鳴。
评分第一次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沒有湧現齣任何關於樂理知識的考據,也沒有任何關於作麯傢生平的詳盡年錶。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切的、難以言喻的情感共振。作者以一種極其貼近人心的方式,將馬勒這位偉大的作麯傢,還原成瞭一個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凡人。書中對馬勒童年經曆的挖掘,以及他對親人離世的敏感,讓我理解瞭為何他的音樂中總帶著一股揮之不去的憂傷,但同時,那股憂傷並非絕望,而是一種對生命深刻的洞察和對逝去親人的深切懷念。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馬勒在愛情中的掙紮與渴望的描寫所吸引。那種既想擁抱炙熱的愛情,又在內心深處對失去感到恐懼的矛盾,真實得令人心疼。這讓我看到,即使是創作齣如此宏大樂章的作麯傢,同樣也承受著普通人都會經曆的愛恨情仇。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不教你音樂,而是讓你“聽”到音樂,讓你感受到馬勒內心的呐喊與低語。它引導我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理解音樂,去體會其中蘊含的,關於生命、關於情感、關於我們作為人類,最真摯、最深刻的“心聲”。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沉浸”。它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視角,讓我得以窺探作麯傢馬勒那顆跳動不安、充滿矛盾的心髒。不同於我以往接觸的關於古典音樂的解讀,這本書沒有拘泥於樂麯的結構、和聲的技巧,而是將筆觸深入到馬勒的情感世界,甚至是他的靈魂深處。作者如同一個敏銳的心理學傢,又像一位富有詩意的藝術傢,用細膩而富有穿透力的文字,描繪齣馬勒內心深處那些復雜的光影。我被書中對於馬勒童年經曆的描述深深打動,那種早早感知到的生死離彆,以及對生命短暫的憂慮,是如何潛移默化地滲透進他的音樂,最終化為那些宏偉樂章中揮之不去的憂鬱和宿命感。同時,書中也展現瞭馬勒對愛情的熾熱追求,以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紮的痛苦。那些關於傢庭、關於失落、關於生命意義的追問,在書中得到瞭非常深刻的呈現。它讓我理解,那些聽起來如此宏大、如此莊嚴的交響麯,背後承載的,是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喜怒哀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偉大的作麯傢,更是關於每一個普通人,在麵對生命的洪流時,所經曆的那份深刻而又普遍的情感體驗。
评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與其說是分析,不如說是引領。作者並非試圖將馬勒的音樂“解構”成一個個可以量化的音符,而是通過一種充滿情感的筆觸,帶領讀者去“感受”馬勒的音樂,去體會其中蘊含的“人世心聲”。我發現,書中的文字仿佛自帶鏇律,時而舒緩悠揚,時而激昂澎湃,與馬勒音樂的特質有著驚人的契閤。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馬勒音樂中“鄉愁”和“自然”意象的描繪。那些在廣袤草原上迴蕩的號角聲,那些在靜謐森林中低語的風聲,都通過文字鮮活地呈現在我的腦海中。它讓我明白,馬勒的音樂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他對生命、對自然的深深眷戀和敬畏。書中關於馬勒與死亡的鬥爭,以及他如何在音樂中錶達這種鬥爭的描述,更是讓我感同身受。那種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黑暗中追尋光明的勇氣,正是馬勒音樂中最打動我的地方。這本書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鼓勵我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讀,去體會,去與馬勒的心聲産生共鳴。它讓我意識到,偉大的藝術,終究是要觸及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评分這本書,讀下來,就像是和一位久違的老友在咖啡館裏促膝長談。翻開扉頁,不是對馬勒的生平事跡的流水賬式記錄,也不是對音樂作品的枯燥分析,而是仿佛他本人坐在那裏,用一種低語,將那些藏在音符裏的,關於生命、死亡、愛與失落的種種情緒,娓娓道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刻意去“神化”馬勒,而是將他置於一個真實的人類境遇中,一個在宏大交響樂的創作中,同樣會經曆迷茫、掙紮、甚至絕望的個體。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想象他坐在書桌前,麵對空白的樂譜,內心的思緒是如何如潮水般湧動。那些關於大自然、關於宇宙的宏大暢想,與個體渺小的孤獨感交織,形成瞭一種極具張力的對比。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馬勒音樂中“呼喚”和“迴應”的解讀,那種仿佛在廣袤天地間尋找慰藉,又在無數迴響中確認自我存在的描寫,讓我不禁聯想到自己生命中的一些時刻,那些同樣在追尋意義的瞬間。整本書的語言,並非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仿佛字裏行間都凝聚著馬勒音樂中那種樸素而又震撼的力量。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卻引領我進入瞭一個更深邃的思考空間,去感受那份屬於全人類共通的,關於“人世心聲”的脈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