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是現代人最普遍的休閑娛樂,電視機更是傢傢必備的傢電。
但是,電視齣現以前呢?
阿公阿嬤的日常生活娛樂是什麼?
聽廣播、看書、讀報章雜誌、欣賞流行音樂、逛唱片行、看電影、上咖啡館喝咖啡、去廟口看布袋戲跟歌仔戲、三五親友相聚打牌、參加學校遠足或公司郊遊,依循歲時節俗包湯圓、提花燈、吃粽子……這些休閑娛樂似乎與現在大同小異,事實上卻「有點像又不太像」!
你一定不知道,以前想聽廣播不但得先辦理收音機登記,還得按月繳交月費;買不起唱片卻想聽音樂時,可以去參加救國團或公園舉辦的「唱片欣賞會」。而當年的布袋戲迷就跟現在的歌迷一樣瘋狂,自動組成「椅子會」,風雨無阻跟著布袋戲棚全颱跑透透!
在那個保守的年代裏,喝咖啡屬於高級休閑,「要不要來去喝咖啡?」其實是男生邀請女生約會的通關密語。如果想去戶外走走,學校遠足、救國團舉辦的青年活動、各種公私單位的團體郊遊,不論是「八景」還是「十二勝」,都是當時最熱門的觀光勝地。
《沒有電視的年代》以民國五十一年颱視開播為年代畫分點,將十篇主題:廣播、電影、雜誌報紙、歲時節慶、廟會祭典、歌仔戲、布袋戲、上咖啡館、打牌和郊遊遠足,以淺顯的文字,搭配多幀珍貴的影像,帶領讀者迴到「沒有電視」的年代,瞭解阿公阿嬤當年沒有電視卻同樣充滿趣味的生活!
作者簡介
林芬鬱
國立颱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
潛心研究颱灣文史、藝術,文章散見於《颱灣文獻》、《颱北文獻》、《颱灣風物》、《颱灣民俗藝術匯刊》等學術期刊,同時也努力轉型多元化寫作,寫作之餘,亦從事演講、導覽等工作,古道熱腸地進行文化資産保存的社會服務。
不愛被拘束的射手座,喜歡旅行,總是對新鮮事抱著好奇、求知的態度。興趣多元、廣泛,醉心於一切美好的事物。
瀋佳姍
國立颱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候選人。
著有《颱灣日日新: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一書,並入圍行政院新聞局第三十四屆金鼎奬、國民健康局「二○一一健康好書悅讀健康」推薦好書受賞。曾榮獲彭明敏文教基金會「二○○七年颱灣研究論文奬」、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衛生史研究奬助。
興趣除瞭颱灣文化和颱灣公衛史,也喜歡軟軟可愛的綿綿羊駝,最大的願望是依偎在綿綿羊駝的身上看書做夢。正在籌備下一本書《牌牌原來一傢親》。
蔡蕙頻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現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颱灣史研究所博士班。
著有《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颱灣人的婚戀愛欲》一書,並以〈以青春為彈藥,一場無盡的反攻:評司馬中原《最後的反攻》〉榮獲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二○○九年「颱灣藝文評論甄選專案」文學評論組佳作。
熱愛颱灣,喜歡旅行颱灣各地找尋每個曆史現場,品嘗各種颱灣小吃,用不同語言和不同的人聊天,蒐集各種紀念章。喜歡懷舊和復古的一切事物,著迷於日治時期颱灣社會生活的活潑氛圍,對曆史充滿好奇,喜歡自己找齣曆史謎題的答案。
第一章 歲、時、節、俗
第二章 廟會祭典,熱鬧纔是王道
第三章 風華絕代歌仔戲
第四章 鑼鼓喧天布袋戲
第五章 就是要聽音樂
第六章 報紙期刊好好讀
第七章 「衛生一番」:打牌
第八章 泡咖啡,也泡咖啡館
第九章 人人都愛看電影
第十章 遠足、登山、賞花,攏總行!
這本書,說實話,我拿到手的時候,是被它那個樸素的名字吸引的。《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我總覺得,名字裏帶著“阿公阿嬤”,就有一種暖暖的、充滿迴憶的味道,仿佛能聞到老傢閣樓裏塵封的舊時光,聽到收音機裏沙沙作響的年代麯。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想看看那些沒有電視的日子,我們的長輩們是如何消遣時光,又是如何度過那些漫長而有趣的歲月的。書中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就像阿公阿嬤們坐在老榕樹下,搖著蒲扇,娓娓道來的故事。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看戲”的章節。當然,這裏的“戲”,並非如今屏幕上播齣的電視劇,而是指那些走街串巷的戲班,或是村口大戲颱上的熱鬧。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個年代人們對戲劇的熱情,從颱下的觀眾們擠滿瞭整條街道,到戲班子鑼鼓喧天的啓程,再到麯終人散後的餘韻,都栩栩如生。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古老的唱腔,看到演員們誇張的錶演,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興奮與期待。書中還提到瞭一些具體的戲目,那些我隻在老人們口中偶爾聽聞的名字,在這裏被賦予瞭更鮮活的生命。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戲劇在當時社會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僅是娛樂,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集體記憶的載體。
评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快樂,很多時候並不需要太多的物質基礎。在“沒有電視的年代”,人們依然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並且樂在其中。這種能力,恰恰是我們現在最需要學習的。 我被書中關於“自然娛樂”的部分深深打動。書裏描繪瞭人們在自然中尋找樂趣的情景,比如在田野裏奔跑,在河邊嬉戲,在山上采摘野果。作者用詩意的語言,展現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從中獲得的純粹的快樂。我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鳥兒的歌唱,感受到陽光的溫暖。這與我們當下沉迷於虛擬世界的生活形成瞭鮮明對比,也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共鳴。作者並沒有刻意去贊美那個“沒有電視”的年代,但他通過對那個年代人們生活細節的描繪,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即使沒有現代科技的陪伴,人們依然可以過得豐富多彩,充滿樂趣。我記得書中提到“過節”的章節,那些熱鬧的集市,那些充滿儀式感的活動,那些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歡聲笑語,都深深地打動瞭我。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娛樂,不僅僅是感官的刺激,更是心靈的慰藉和情感的交流。 書中關於“閑聊”和“串門”的部分,也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為“閑聊”是一種浪費時間,但書裏卻賦予瞭它新的意義。在那個年代,人們的社交往往是麵對麵的,沒有微信、沒有電話,碰巧遇到瞭,就坐在門口聊上幾句,或者串個門,聊聊傢常。這種看似“無聊”的交流,卻維係著鄰裏之間的情感,傳遞著生活的信息,也化解瞭許多孤獨和煩惱。作者用溫情的筆調,描繪瞭這種樸實的社交方式,讓我體會到人情味的珍貴。這與當下我們越來越依賴虛擬社交的時代,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也引發瞭我對人際關係本質的思考。
评分不得不說,《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這本書,就像一個時間的膠囊,把那些被我們遺忘的、甚至從未經曆過的美好年代,又一次鮮活地呈現在眼前。我之前對那個時代的生活娛樂方式,隻有模糊的印象,以為就是幾個人圍坐著聊天,或者聽聽收音機。但讀完這本書,我纔發現,原來那個年代的人們,擁有如此多元而有趣的消遣方式,而且這些方式都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智慧。 書中對“猜燈謎”和“燈籠製作”的描繪,尤其讓我感到驚喜。我隻知道過節有燈籠,但不知道燈籠的製作過程,以及猜燈謎的樂趣。作者詳細介紹瞭不同形狀的燈籠,以及猜燈謎時人們絞盡腦汁、互相啓發的情景。這種互動式的娛樂,既考驗智力,又增添瞭節日的喜慶氣氛。我仿佛能看到孩子們舉著自己製作的燈籠,在夜色中穿梭,大人們則興緻勃勃地猜著謎語,空氣中彌漫著智慧和歡樂。這種體驗,遠比現在孩子們對著電子屏幕玩遊戲來得更有意義。
评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讓我真正瞭解上一輩人生活經曆的書,而《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它用最真誠、最樸實的文字,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 書中關於“故事會”和“民間傳說”的章節,尤其令我著迷。我一直對民間傳說充滿興趣,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在那個年代,“故事會”是一種多麼普遍而重要的社交活動。人們圍坐在一起,聽老人講古老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僅是娛樂,更是文化的傳承,是智慧的啓迪,是情感的交流。作者對故事會參與者的描述,以及故事內容的選擇,都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人們對知識和精神世界的渴求。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评分讀這本書,讓我對“娛樂”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我一直以為娛樂就是為瞭放鬆和消遣,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娛樂更是人們情感的寄托,是社區連接的紐帶,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比如書中關於“戲麯錶演”的描寫,不僅僅是藝術欣賞,更是一種集體的情感宣泄和文化傳承。 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地方戲麯”和“民間麯藝”的段落。作者對不同地方戲麯的特點,以及說唱、評彈等民間麯藝的技巧,都進行瞭細緻的介紹。他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藝術形式在當地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瞭當時人們的思想和情感。我甚至能感受到,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這些地方性的藝術形式,是人們瞭解外界、抒發情感的重要窗口。它們承載著曆史,也塑造著文化。
评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沒有枯燥的理論,也沒有空泛的口號,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將那個年代的生活娛樂史展現在我們麵前。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反而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節日慶典”的描寫。書裏不僅僅描繪瞭春節、中鞦等大節日的熱鬧場景,還提到瞭許多地方性的、甚至已經消失的傳統節日。作者對這些節日的起源、習俗,以及人們參與其中的方式,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我仿佛能看到,人們在節日裏互相拜訪,分享美食,載歌載舞,那種濃濃的年味和人情味,至今令人懷念。這些節日不僅僅是時間的節點,更是連接傢庭、社區和文化的紐帶。
评分讀完《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去找我的長輩們,問問他們關於那個年代的故事。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過去的好奇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時光。 書中關於“手工製作”的篇章,也讓我大為驚嘆。我一直以為手工製作是小孩子纔會玩的東西,但書中描繪的,卻是成年人利用各種材料,製作齣精美的工藝品,比如剪紙、編織、竹藝等。這些手工製作,不僅僅是消遣,更是生活技能,是藝術的錶達,甚至是傢庭經濟的補充。作者用充滿溫度的文字,記錄瞭這些技藝的傳承,以及人們在製作過程中的專注和快樂。這讓我意識到,即使在沒有工業化流水綫生産的年代,人們也能通過雙手創造齣如此美好的事物。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那些零散、碎片化的記憶,匯聚成瞭一部生動的生活畫捲。我之前對“阿公阿嬤”那一輩人的生活,總是帶著一種模糊的、刻闆的印象,覺得他們生活單調、缺乏樂趣。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活力、智慧和情感的世界。 我被書中關於“棋牌遊戲”的章節深深吸引。象棋、圍棋、麻將,這些棋牌遊戲在書中被描繪得格外有趣。作者不僅僅是介紹規則,更重要的是,他寫齣瞭人們在棋盤上較量的智慧,以及輸贏背後的人情冷暖。我仿佛能看到,幾個老人圍坐在桌旁,時而眉頭緊鎖,時而拍案叫絕,那種專注和投入,讓我感受到瞭棋牌遊戲獨特的魅力。這不僅僅是打發時間,更是一種智慧的較量,一種精神的交流。
评分閱讀這本書,讓我想起瞭小時候在鄉下過暑假的時光。那時候,雖然傢裏也有瞭電視,但我們更喜歡跑到院子裏,跟小夥伴們一起玩各種各樣的遊戲。書中提到的很多遊戲,比如“跳房子”、“捉迷藏”、“踢毽子”,我小時候都玩過,它們勾起瞭我太多美好的迴憶。作者在描述這些遊戲時,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玩法,更重要的是,他寫齣瞭這些遊戲背後蘊含的童真、快樂和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在那個沒有電子遊戲的年代,孩子們能找到如此豐富的樂趣,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智慧。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長輩們的,它也提醒著我們這些在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長大的年輕人,去重新認識和感受那些樸素而純粹的快樂。 書中關於“說書”和“聽書”的篇章,也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聽書”隻是電颱裏的節目,但書裏描繪的場景,卻是那些說書人在茶館、在街頭,用抑揚頓挫的聲音,將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娓娓道來。人們圍坐在那裏,屏息凝神,仿佛身臨其境。作者通過對說書人技巧的描寫,以及聽眾們的熱烈反應,展現瞭口頭文學強大的生命力。我特彆喜歡書裏對說書人眼神、手勢、語氣的刻畫,這些細節讓人物變得立體,故事也更加引人入勝。這讓我意識到,在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已經失去瞭這種麵對麵的、沉浸式的聽故事的體驗?這本書仿佛在提醒我們,有時候,最動人的故事,就藏在最樸素的傳遞方式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