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嘉矩在颱灣任職的十年期間,從繁華的府城到荒涼的山區,從漢人的曆史遺蹟到原住民的偏僻部落,處處看得到他的踏查足跡。本書為他曆次踏查途中撰寫的私人日記,包括全島教育巡查期間的逐日見聞,以及歸國後舊地重遊的記事。書中披露跋山涉水的艱辛、險遭殺身之禍的始末、病倒異鄉客棧的辛酸,乃至重遊颱灣的喜悅。本書由譯註者楊南郡先生根據日記手稿原件,參照其他文獻譯註成書。
作者簡介
伊能嘉矩(1867-1925)
日本岩手縣遠野市人。早年就讀岩手縣師範學校,因抗爭風波遭校方退學後,即自修苦讀,卓然自立。一八九五年底自願前往甫收歸日本版圖的颱灣,矢誌從事原住民教育工作。在颱期間,曆任總督府雇員、山地事務調查員、囑託等職,利用公私之便,從事颱灣研究,早期以颱灣北部平埔族原住民為研究對象,一八九七年五月起開始一百九十二天的全島視察旅行,其後又多次進行局部的調查旅行,在此期間跋山涉水,曆經種種艱難危險,獲得豐富詳實的田野資料,使得伊能氏成為颱灣族群研究的開創者。一九○六年,辭職返鄉後,仍孜孜於颱灣及故鄉遠野的鄉土研究。一九二五年,由於早年在颱踏查所感染的瘧疾復發,不幸以五十九歲英年逝世。伊能氏一生著作等身,與颱灣相關著作計有《颱灣文化誌》、《颱灣蕃政誌》、《颱灣蕃人事情復命書》、《颱灣年錶》、《領颱十年史》等十餘種;其他相關論文粗估約有七百餘篇,散見於當時報刊、雜誌之中,被學界尊崇為開展「颱灣學」的先驅。
譯者簡介
楊南郡
颱灣省颱南縣人,一九五五年畢業於颱大外文係。曾擔任英文教師、外國駐颱機構職員。在工作之餘,從事登山、颱灣南島諸語族文化、古道、遺址探勘研究,長達三十年之久,為國內最富盛名的登山前輩暨古道、原住民調查專傢。其文筆流暢自然,博聞強記,考證精微,無論調查報告或創作譯述,均獲各界高度評價,曾榮獲中國時報文學奬、順益基金會個人成就奬、省文獻會傑齣文獻工作奬等,並於二○一○年獲國立東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二○一一年獲選為國立颱灣大學傑齣校友。退休後,成立南島文化工作室,專事譯述寫作、高山文化遺址踏勘與研究。
著作包括:《閤歡越嶺古道調查報告》(分東、西段兩本)、《八通關古道調查研究報告》(分東、西段兩本)、《雪霸國傢公園登山步道係統調查研究報告》、《與子偕行》(與徐如林閤著,晨星齣版)、《颱灣百年前的足跡》(玉山社齣版)、《尋找月亮的腳印》(晨星齣版)、《最後的拉比勇》(玉山國傢公園齣版)、《布農抗日雙城記》(南天齣版)、《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林務局齣版)。
譯註有:《探險颱灣》、《平埔族調查旅行》、《生蕃行腳》(以上由遠流齣版)、《鳥居龍藏傳》、《鹿野忠雄傳》(以上二書由晨星齣版)、《颱灣百年花火》(玉山社齣版)、《颱灣百年曙光》、《颱灣原住民係統所屬之研究》(以上二書由南天齣版)。
讀到《颱灣踏查日記(下):伊能嘉矩的颱灣田野探勘(2版1刷)》這個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懷舊而又充滿力量的畫麵。它不像一般的曆史學術著作那樣,上來就拋齣大量理論和數據,而是透著一股腳踏實地的“踏查”精神,讓人感覺非常親切。伊能嘉矩,這個名字,仿佛一位在颱灣土地上留下瞭深深足跡的探險者,一個用生命去體驗、用文字去記錄的記錄者。 “踏查”和“田野探勘”,這兩個詞語的組閤,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意味著作者並非紙上談兵,而是真正地深入到颱灣的每一個角落,去觀察、去發現、去記錄那些最真實、最鮮活的細節。想象一下,在那個年代,要進行這樣的探勘,需要剋服多少的睏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語言障礙、甚至可能存在的生存挑戰,這一切都使得伊能嘉矩的工作顯得尤為可貴。 我非常好奇,書中會披露哪些關於伊能嘉矩探勘過程的細節?他究竟去瞭哪些如今可能已經變得麵目全非的地方?他又是如何記錄他所見到的一切的?“日記”的形式,往往能夠最直接地展現作者當時的心情、觀察到的景象,以及他所麵臨的挑戰。我期待在這本日記中,能夠看到一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片段,比如他對當地風土人情的描繪,他對自然景色的細緻刻畫,甚至是他在旅途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 Moreover, the title itself suggest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s a "volume down," it implies a preceding body of work, indicat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his research. I am eager to learn about the specific areas he focused on. Did he concentrate on the geological formations, the flora and fauna,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s, or perhaps the historical remnants of human settlement? The insights gained from such a dedicated exploration could offer a unique lens through which to understand Taiwan's multifaceted heritage. Ultimately, this book represents more than just a historical record; it'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firsthand observation and persistent inquiry. It offers a window into a bygone era, allowing us to appreciate the immense effort and dedication that went into understanding Taiwan's land and its people. I am excited to delve into its pages and embark on this intellectual expedition alongside伊能嘉矩.
评分《颱灣踏查日記(下):伊能嘉矩的颱灣田野探勘(2版1刷)》這個書名,一股濃鬱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但又不失探險的意味。它讓我聯想到瞭那種古老而珍貴的治學方式——深入第一綫,用最直接的方式去瞭解事物。伊能嘉矩,這個名字在我眼中,逐漸清晰地勾勒齣一個孜孜不倦、嚴謹求實的學者形象。他不是僅僅坐在空調房裏翻閱資料,而是背起行囊,深入到颱灣的山川湖海,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筆去記錄。 “踏查”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行動力,它暗示著一種主動的、深入的探究過程。而“田野探勘”,更是將這種探究的範圍界定在自然和人文的廣闊天地之中。想象一下,在那個交通不發達、信息不暢通的時代,伊能嘉矩是如何剋服重重阻礙,去完成他的考察工作的?他所麵對的,不僅僅是陌生的地理環境,還有可能存在的語言障礙、文化隔閡,甚至是一些未知的危險。 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的“下”冊中,能夠看到伊能嘉矩具體的研究成果。他究竟發現瞭什麼?記錄瞭哪些我們現在已經很難接觸到的信息?他對颱灣的自然地理、地質礦藏、動植物資源,是否有詳盡的記載?他對颱灣的原住民文化、語言、習俗,又有著怎樣的觀察和解讀?這些“日記”式的記錄,想必會充滿瞭鮮活的現場感,讓我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親眼目睹他所記錄的一切。 Furthermore, I am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methodology and perspective behind his explorations. In what context did he conduct these investigations? Was it purely academic, or did it serve broader purposes? How did he interact with the local communities, and what were his impressions of them? Understanding his approach and his personal reflections would offer invaluable insights into not only Taiwan's past but also the academic practices of that era. Ultimately, reading this book promises to be an enlightening journey into Taiwan's rich history and diverse cultural tapestry. It's an opportunity to connect with the past through the eyes of a dedicated scholar,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s of what we see today, and to appreciate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detailed, ground-level research.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即時讓我的思緒飄迴瞭那個遙遠的年代。那種質樸的排版,字體的選擇,都透露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颱灣踏查日記(下):伊能嘉矩的颱灣田野探勘(2版1刷)》這個標題,無疑是本書內容的精煉概括,但其背後的意涵卻遠不止於此。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位嚴謹的學者,肩負著重要的使命,踏上瞭對颱灣進行全麵深入探究的道路。 “踏查”二字,蘊含著一種積極主動、深入實地的調查行動,它區彆於一般的文獻研究,更側重於親身觀察和實地考察。而“田野探勘”,更是進一步強調瞭其深入自然和社會肌理的探索過程。伊能嘉矩,作為一個曆史人物,他的每一次探勘,都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測繪或民族誌采集,而更可能是在那個特殊時期,對颱灣這片土地及其居民進行的一次全麵而細緻的“畫像”。 我非常好奇,這位伊能嘉矩先生,在進行這些“踏查”時,他所依據的是怎樣的研究框架?他又是如何組織和記錄他的發現的?“日記”的形式,暗示著書中會充斥著大量的個人感悟、即時觀察和細緻入微的描寫。我期待在這本日記中,能夠看到一些充滿時代感的細節,比如當時的交通方式、物價水平、人們的衣著服飾、甚至是他們使用的語言和方言。這些瑣碎但真實的信息,往往能夠勾勒齣那個時代最生動的畫麵。 同時,我也對伊能嘉矩的“勘探”內容本身充滿瞭疑問。他究竟關注瞭哪些方麵?是自然地理、地質礦産,還是民族社會、語言文化?他又是如何處理不同族群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對這些族群的記錄,是否帶有那個時代特有的視角和偏見?這本書的“下”冊,讓我聯想到,他的探勘工作必然是龐大且有體係的,其中肯定包含瞭許多重要的發現和論斷。 最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颱灣的曆史和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伊能嘉矩的田野探勘,是曆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通過閱讀他的日記,我希望能夠撥開曆史的迷霧,更真切地感受那個時代颱灣的脈搏,也更能理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並留下他們的印記的。
评分初次翻開這本書,就被那泛黃的紙張和略帶滄桑感的封麵深深吸引。雖然我並非曆史研究的專業人士,但對於颱灣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故事,一直懷有濃厚的好奇心。這本書的標題——《颱灣踏查日記(下):伊能嘉矩的颱灣田野探勘(2版1刷)》——便透露齣一種深入肌理、細緻入微的探尋意味。我尤其對“踏查”和“田野探勘”這幾個詞産生瞭聯想,仿佛能夠看到一位執著的學者,背著行囊,穿梭於颱灣的山林、溪流、村落之間,用他的腳步丈量這片土地,用他的眼睛捕捉那些被遺忘的細節。 伊能嘉矩這個名字,對我而言並非全然陌生,但將其與“颱灣田野探勘”聯係起來,卻又充滿瞭新鮮感。我腦海中浮現齣一個畫麵:在百年前那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時代,一位來自異鄉的學者,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深入到最偏遠的角落?他又是帶著怎樣的目的和心態去進行的?是純粹的學術研究,還是帶有某種更深層次的思考?書中那些“日記”式的記錄,想必會為我們揭開那層神秘的麵紗,讓我們窺見一個真實而鮮活的探險過程,而非僅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 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颱灣的自然風貌,那些如今可能已經消失的山川景色、植被形態,以及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伊能嘉矩的“踏查”,必然是伴隨著對自然環境的細緻觀察,也許還有他對原住民文化的獨特視角。我想象著他如何與當地居民交流,如何記錄他們的語言、習俗、神話傳說,這些都是構成一個地方獨特性的重要元素。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一份曆史記錄,更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迴溯時光,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理解這片土地的根源。 作為一個讀者,我更關注的是書中是否能傳遞齣一種“人”的故事。伊能嘉矩本人,作為一個曆史的實踐者,他的個人經曆、他的情感起伏,是否能在字裏行間得以體現?他是否曾遇到過意想不到的危險,是否有過令人難忘的邂逅?這些個人化的敘述,往往比純粹的學術論述更能打動人心,更能拉近我們與曆史的距離。這本書的“下”冊,也暗示瞭前麵必定有更詳盡的鋪墊,這讓我對伊能嘉矩的整個探勘曆程充滿瞭期待,想要瞭解他從最初的萌芽到最終的完成,所經曆的每一個重要節點。 最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曆史的陳述,更能引發我們對於當下颱灣社會發展的思考。伊能嘉矩的田野探勘,是對過去的一種迴溯,而我們現在身處其中,又將如何看待這片土地的現在與未來?這本書所承載的曆史深度,或許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審視當代颱灣的文化傳承、社會變遷,甚至是我們自身對於“傢鄉”或“故土”的認知。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土地、關於人、關於時間、關於一切的思考之書。
评分讀到《颱灣踏查日記(下):伊能嘉矩的颱灣田野探勘(2版1刷)》這個標題,立刻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對這種“踏查”性質的書籍一直情有獨鍾,總覺得它蘊含著一種最原始、最真切的探索精神。伊能嘉矩,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位勤勉的學者形象,他並非坐在書齋裏閉門造車,而是親身深入到颱灣的每一個角落,用腳步去丈量、用眼睛去觀察、用筆去記錄。這種“田野探勘”的方式,在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顯得尤為珍貴,它代錶著一種紮實的求知態度,一種對事實的尊重。 想象一下,在那個年代,交通、通訊都遠不如現在便利,伊能嘉矩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完成他的颱灣之行的?他所麵對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可能存在的未知風險,都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這本書的“下”冊,預示著這是一段漫長而復雜的旅程,其中必然充滿瞭無數的細節和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他究竟去瞭哪些地方?記錄瞭哪些具體的風土人情?那些曾經鮮活的生活場景,如今是否還存在?他與當地居民的互動,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對於“伊能嘉矩的颱灣田野探勘”,我充滿瞭好奇。他是如何規劃他的行程的?他的研究方法是什麼?他是否受到瞭當時日本殖民政策的影響,又如何在其中保持獨立的學術立場?書中收錄的“日記”,我想象中會是充滿個人情感和現場感的第一手資料,它會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真實的曆史脈絡,而非經過後人加工的宏大敘事。我期待在這本日記中,能夠看到一個鮮活的伊能嘉矩,一個充滿熱情、不畏艱辛的探險者。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內容能夠帶給我怎樣的啓發?通過伊能嘉矩的眼睛,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瞭解颱灣的曆史文化,理解這片土地的獨特性。他對於自然環境、民族習慣的細緻觀察,是否能為我們今天的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育提供一些藉鑒?現代社會的發展,有時會讓我們忽略瞭曆史的根基,這本書的齣現,或許能提醒我們,去關注那些被遺忘的、卻又至關重要的東西。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文獻,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代錶著一種深入基層、尊重事實的治學態度,一種對未知領域不懈探索的勇氣。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一次身臨其境的曆史體驗,感受伊能嘉矩的足跡,也重溫那段充滿故事的颱灣歲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