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嘉矩在台湾任职的十年期间,从繁华的府城到荒凉的山区,从汉人的历史遗蹟到原住民的偏僻部落,处处看得到他的踏查足迹。本书为他历次踏查途中撰写的私人日记,包括全岛教育巡查期间的逐日见闻,以及归国后旧地重游的记事。书中披露跋山涉水的艰辛、险遭杀身之祸的始末、病倒异乡客栈的辛酸,乃至重游台湾的喜悦。本书由译註者杨南郡先生根据日记手稿原件,参照其他文献译註成书。
作者简介
伊能嘉矩(1867-1925)
日本岩手县远野市人。早年就读岩手县师范学校,因抗争风波遭校方退学后,即自修苦读,卓然自立。一八九五年底自愿前往甫收归日本版图的台湾,矢志从事原住民教育工作。在台期间,历任总督府雇员、山地事务调查员、嘱託等职,利用公私之便,从事台湾研究,早期以台湾北部平埔族原住民为研究对象,一八九七年五月起开始一百九十二天的全岛视察旅行,其后又多次进行局部的调查旅行,在此期间跋山涉水,历经种种艰难危险,获得丰富详实的田野资料,使得伊能氏成为台湾族群研究的开创者。一九○六年,辞职返乡后,仍孜孜于台湾及故乡远野的乡土研究。一九二五年,由于早年在台踏查所感染的疟疾复发,不幸以五十九岁英年逝世。伊能氏一生着作等身,与台湾相关着作计有《台湾文化志》、《台湾蕃政志》、《台湾蕃人事情复命书》、《台湾年表》、《领台十年史》等十余种;其他相关论文粗估约有七百余篇,散见于当时报刊、杂志之中,被学界尊崇为开展「台湾学」的先驱。
译者简介
杨南郡
台湾省台南县人,一九五五年毕业于台大外文系。曾担任英文教师、外国驻台机构职员。在工作之余,从事登山、台湾南岛诸语族文化、古道、遗址探勘研究,长达三十年之久,为国内最富盛名的登山前辈暨古道、原住民调查专家。其文笔流畅自然,博闻强记,考证精微,无论调查报告或创作译述,均获各界高度评价,曾荣获中国时报文学奖、顺益基金会个人成就奖、省文献会杰出文献工作奖等,并于二○一○年获国立东华大学颁赠名誉博士学位、二○一一年获选为国立台湾大学杰出校友。退休后,成立南岛文化工作室,专事译述写作、高山文化遗址踏勘与研究。
着作包括:《合欢越岭古道调查报告》(分东、西段两本)、《八通关古道调查研究报告》(分东、西段两本)、《雪霸国家公园登山步道系统调查研究报告》、《与子偕行》(与徐如林合着,晨星出版)、《台湾百年前的足迹》(玉山社出版)、《寻找月亮的脚印》(晨星出版)、《最后的拉比勇》(玉山国家公园出版)、《布农抗日双城记》(南天出版)、《能高越岭道,穿越时空之旅》(林务局出版)。
译註有:《探险台湾》、《平埔族调查旅行》、《生蕃行脚》(以上由远流出版)、《鸟居龙藏传》、《鹿野忠雄传》(以上二书由晨星出版)、《台湾百年花火》(玉山社出版)、《台湾百年曙光》、《台湾原住民系统所属之研究》(以上二书由南天出版)。
《台湾踏查日记(下):伊能嘉矩的台湾田野探勘(2版1刷)》这个书名,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又不失探险的意味。它让我联想到了那种古老而珍贵的治学方式——深入第一线,用最直接的方式去了解事物。伊能嘉矩,这个名字在我眼中,逐渐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孜孜不倦、严谨求实的学者形象。他不是仅仅坐在空调房里翻阅资料,而是背起行囊,深入到台湾的山川湖海,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笔去记录。 “踏查”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行动力,它暗示着一种主动的、深入的探究过程。而“田野探勘”,更是将这种探究的范围界定在自然和人文的广阔天地之中。想象一下,在那个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畅通的时代,伊能嘉矩是如何克服重重阻碍,去完成他的考察工作的?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陌生的地理环境,还有可能存在的语言障碍、文化隔阂,甚至是一些未知的危险。 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的“下”册中,能够看到伊能嘉矩具体的研究成果。他究竟发现了什么?记录了哪些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接触到的信息?他对台湾的自然地理、地质矿藏、动植物资源,是否有详尽的记载?他对台湾的原住民文化、语言、习俗,又有着怎样的观察和解读?这些“日记”式的记录,想必会充满了鲜活的现场感,让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他所记录的一切。 Furthermore, I am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methodology and perspective behind his explorations. In what context did he conduct these investigations? Was it purely academic, or did it serve broader purposes? How did he interact with the local communities, and what were his impressions of them? Understanding his approach and his personal reflections would offer invaluable insights into not only Taiwan's past but also the academic practices of that era. Ultimately, reading this book promises to be an enlightening journey into Taiwan's rich history and diverse cultural tapestry. It's an opportunity to connect with the past through the eyes of a dedicated scholar,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s of what we see today, and to appreciate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detailed, ground-level research.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即时让我的思绪飘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那种质朴的排版,字体的选择,都透露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台湾踏查日记(下):伊能嘉矩的台湾田野探勘(2版1刷)》这个标题,无疑是本书内容的精炼概括,但其背后的意涵却远不止于此。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严谨的学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踏上了对台湾进行全面深入探究的道路。 “踏查”二字,蕴含着一种积极主动、深入实地的调查行动,它区别于一般的文献研究,更侧重于亲身观察和实地考察。而“田野探勘”,更是进一步强调了其深入自然和社会肌理的探索过程。伊能嘉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每一次探勘,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测绘或民族志采集,而更可能是在那个特殊时期,对台湾这片土地及其居民进行的一次全面而细致的“画像”。 我非常好奇,这位伊能嘉矩先生,在进行这些“踏查”时,他所依据的是怎样的研究框架?他又是如何组织和记录他的发现的?“日记”的形式,暗示着书中会充斥着大量的个人感悟、即时观察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我期待在这本日记中,能够看到一些充满时代感的细节,比如当时的交通方式、物价水平、人们的衣着服饰、甚至是他们使用的语言和方言。这些琐碎但真实的信息,往往能够勾勒出那个时代最生动的画面。 同时,我也对伊能嘉矩的“勘探”内容本身充满了疑问。他究竟关注了哪些方面?是自然地理、地质矿产,还是民族社会、语言文化?他又是如何处理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族群的记录,是否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视角和偏见?这本书的“下”册,让我联想到,他的探勘工作必然是庞大且有体系的,其中肯定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论断。 最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台湾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伊能嘉矩的田野探勘,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通过阅读他的日记,我希望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更真切地感受那个时代台湾的脉搏,也更能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并留下他们的印记的。
评分读到《台湾踏查日记(下):伊能嘉矩的台湾田野探勘(2版1刷)》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怀旧而又充满力量的画面。它不像一般的历史学术著作那样,上来就抛出大量理论和数据,而是透着一股脚踏实地的“踏查”精神,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伊能嘉矩,这个名字,仿佛一位在台湾土地上留下了深深足迹的探险者,一个用生命去体验、用文字去记录的记录者。 “踏查”和“田野探勘”,这两个词语的组合,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意味着作者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地深入到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去观察、去发现、去记录那些最真实、最鲜活的细节。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要进行这样的探勘,需要克服多少的困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语言障碍、甚至可能存在的生存挑战,这一切都使得伊能嘉矩的工作显得尤为可贵。 我非常好奇,书中会披露哪些关于伊能嘉矩探勘过程的细节?他究竟去了哪些如今可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的地方?他又是如何记录他所见到的一切的?“日记”的形式,往往能够最直接地展现作者当时的心情、观察到的景象,以及他所面临的挑战。我期待在这本日记中,能够看到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比如他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绘,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致刻画,甚至是他在旅途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 Moreover, the title itself suggest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s a "volume down," it implies a preceding body of work, indicat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his research. I am eager to learn about the specific areas he focused on. Did he concentrate on the geological formations, the flora and fauna,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s, or perhaps the historical remnants of human settlement? The insights gained from such a dedicated exploration could offer a unique lens through which to understand Taiwan's multifaceted heritage. Ultimately, this book represents more than just a historical record; it'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firsthand observation and persistent inquiry. It offers a window into a bygone era, allowing us to appreciate the immense effort and dedication that went into understanding Taiwan's land and its people. I am excited to delve into its pages and embark on this intellectual expedition alongside伊能嘉矩.
评分读到《台湾踏查日记(下):伊能嘉矩的台湾田野探勘(2版1刷)》这个标题,立刻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对这种“踏查”性质的书籍一直情有独钟,总觉得它蕴含着一种最原始、最真切的探索精神。伊能嘉矩,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位勤勉的学者形象,他并非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而是亲身深入到台湾的每一个角落,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观察、用笔去记录。这种“田野探勘”的方式,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它代表着一种扎实的求知态度,一种对事实的尊重。 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交通、通讯都远不如现在便利,伊能嘉矩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他的台湾之行的?他所面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可能存在的未知风险,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本书的“下”册,预示着这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旅程,其中必然充满了无数的细节和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他究竟去了哪些地方?记录了哪些具体的风土人情?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场景,如今是否还存在?他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对于“伊能嘉矩的台湾田野探勘”,我充满了好奇。他是如何规划他的行程的?他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他是否受到了当时日本殖民政策的影响,又如何在其中保持独立的学术立场?书中收录的“日记”,我想象中会是充满个人情感和现场感的第一手资料,它会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真实的历史脉络,而非经过后人加工的宏大叙事。我期待在这本日记中,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的伊能嘉矩,一个充满热情、不畏艰辛的探险者。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能够带给我怎样的启发?通过伊能嘉矩的眼睛,我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台湾的历史文化,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性。他对于自然环境、民族习惯的细致观察,是否能为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和文化保育提供一些借鉴?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时会让我们忽略了历史的根基,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提醒我们,去关注那些被遗忘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东西。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代表着一种深入基层、尊重事实的治学态度,一种对未知领域不懈探索的勇气。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次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感受伊能嘉矩的足迹,也重温那段充满故事的台湾岁月。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那泛黄的纸张和略带沧桑感的封面深深吸引。虽然我并非历史研究的专业人士,但对于台湾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一直怀有浓厚的好奇心。这本书的标题——《台湾踏查日记(下):伊能嘉矩的台湾田野探勘(2版1刷)》——便透露出一种深入肌理、细致入微的探寻意味。我尤其对“踏查”和“田野探勘”这几个词产生了联想,仿佛能够看到一位执着的学者,背着行囊,穿梭于台湾的山林、溪流、村落之间,用他的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他的眼睛捕捉那些被遗忘的细节。 伊能嘉矩这个名字,对我而言并非全然陌生,但将其与“台湾田野探勘”联系起来,却又充满了新鲜感。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在百年前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时代,一位来自异乡的学者,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到最偏远的角落?他又是带着怎样的目的和心态去进行的?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还是带有某种更深层次的思考?书中那些“日记”式的记录,想必会为我们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窥见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探险过程,而非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 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台湾的自然风貌,那些如今可能已经消失的山川景色、植被形态,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伊能嘉矩的“踏查”,必然是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也许还有他对原住民文化的独特视角。我想象着他如何与当地居民交流,如何记录他们的语言、习俗、神话传说,这些都是构成一个地方独特性的重要元素。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一份历史记录,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回溯时光,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这片土地的根源。 作为一个读者,我更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传递出一种“人”的故事。伊能嘉矩本人,作为一个历史的实践者,他的个人经历、他的情感起伏,是否能在字里行间得以体现?他是否曾遇到过意想不到的危险,是否有过令人难忘的邂逅?这些个人化的叙述,往往比纯粹的学术论述更能打动人心,更能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这本书的“下”册,也暗示了前面必定有更详尽的铺垫,这让我对伊能嘉矩的整个探勘历程充满了期待,想要了解他从最初的萌芽到最终的完成,所经历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陈述,更能引发我们对于当下台湾社会发展的思考。伊能嘉矩的田野探勘,是对过去的一种回溯,而我们现在身处其中,又将如何看待这片土地的现在与未来?这本书所承载的历史深度,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当代台湾的文化传承、社会变迁,甚至是我们自身对于“家乡”或“故土”的认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土地、关于人、关于时间、关于一切的思考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