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金鼎奖「最佳人文类图书奖」入围
◎陈芳明教授说:「吕绍理的研究成果,代表现阶段台湾史的领域已开始有了突破性的视野与诠释。」
二十一世纪最初十年间,日本、中国和台湾相继宣称要举办万国博览会。
「博览会」之名的活动在今日社会中早已俯拾皆是,然而回顾过往,此类展示活动却也只有短短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一八五一年英国首度举行「万国博览会」之后,欧美列强即竞相仿效。在进步主义的大旗下,「追求和平与人类褔祉」乃列强举办万国博览会的初衷,然而却无法掩饰其间所流露的帝国夸富与殖民主义。
流风所及,亚洲的日本也不甘人后,不仅在其国内举行一系列的劝业博览会,更在其所领有的殖民地(尤其是台湾)大力推行此一展示体系。五十一年间,台湾参与岛内外所举办的博览展示活动超过三百余次,米、茶、糖、樟脑等农产品因此成为国际上认知台湾的「特产品」。展示活动不仅止局限于各种临时搭建的会场,更扩延到整个台湾,伴随旅游活动逐渐普及,整个台湾的地景与社会都被纳入到展示体系之中。
然而,为何殖民政府要不遗余力举办各种展示活动?它与殖民统治的目标有何关联?在各种展示活动中,殖民者建构了何种「台湾」的形象?在日本及欧西舞台上的博览会「台湾馆」,与放置在台湾岛内的展示会场,究竟表述了何种殖民者的秩序观、知识观与异 / 己观?上述形象的建构,建立在何种殖民知识的权力操作基础之上?日本及台湾的观众又以何种方式理解博览会会场中所蕴涵的秩序、知识与文化观?被殖民者遭遇这个由他者所建立的自我形象时,有何种反应?这种理解与反应对于实体的台湾空间、社会与文化又构成了何种影响?这一连串的疑问,都是本书所欲解答的课题。
作者简介
吕绍理
台湾南投人,一九六一年生。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现任政治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着有《水螺响起: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的生活作息》,执行编纂《深坑乡志》,另撰有〈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的休闲生活与商业活动〉、〈战后台湾乡镇志经济篇的回顾与展望〉、〈始政四十周年记念博览会之研究〉、〈日治时期台湾的旅游活动与地理景象的建构〉、〈日治时期台湾的广播工业与收音机市场的发展〉、〈展示台湾一九○三年大坂内国勤业博览会台湾馆之研究〉等论文近二十篇。
「文史台湾」编辑前言 陈芳明
前言 / 文明与殖民 陈芳明
自序
第一章 序论
第二章 水晶宫的媚惑
??近代博览会的历史
第一节 帝国的建构:欧美的博览会经验
第二节 帝国的想像:日本的博览会经验
第三章 异域的台湾形象
第一节 日本治台初期的展示活动
第二节 1903年大坂第五回内国劝业博览会
第三节 承续、复制与变形:大坂博览会的余波
第四节 博览会空间结构与殖民地的位阶和功能
第四章 揽镜自照
??台湾岛内的展示活动
第一节 从品评会到共进会
第二节 1916年台湾劝业共进会
第三节 始政四十周年记年台湾博览会
第五章 观看文化的兴起与浸透
第一节 典藏台湾:博物馆、商品陈列馆的建置与发展
第二节 消费台湾:广告、消费与百货公司的兴起
第三节 观览台湾:旅游活动下的台湾景象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尪某看博览会新歌
参考书目
本书接受奖助案及部分已发表章节出一览
索引
读罢《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修订版)》,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是“透彻”。作者仿佛拥有一双能够洞穿历史迷雾的眼睛,将殖民统治时期台湾的社会肌理,通过“形象表述”这一独特的切入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权力如何通过空间来施加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被视觉化、符号化,从而形成一种看似自然但实则被精心构建的“表述”,进行了令人拍案叫绝的论述。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所打动,例如地图绘制、摄影作品、甚至是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如何被纳入殖民统治的权力体系,成为驯化和规训的对象。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而是扎根于具体的历史材料,通过对这些“形象”的细致解读,挖掘出殖民者潜藏的意图和策略。这种深入肌理的分析,让我对“殖民统治”这个概念有了更为具象和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历史名词,而是具体到一幅画、一张照片、一个城市规划之中。书中对“空间”的讨论也同样精彩,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更是权力在空间中渗透、划分、改造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群体在空间中的体验差异。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对台湾历史研究的视野,让我意识到,理解历史,不能仅仅依靠事件的叙述,更需要去关注那些塑造我们认知、定义我们身份的“形象”。
评分不得不说,《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修订版)》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为新颖且深刻的视角来解读台湾的历史。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不仅仅在于事件的发生与否,更在于这些事件是如何被记录、被传播、被解读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形象表述”置于研究的核心。书中详尽地描述了殖民统治者如何通过各种视觉和非视觉的媒介,精心构建并传播一个符合其利益的“台湾形象”。这些形象,从殖民地的地图到宣传画报,从城市规划到文化活动,都承载着权力运作的痕迹,旨在塑造当地居民的认知,并为殖民统治提供合法性。作者对“空间”的分析同样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她不仅仅关注地理上的空间,更深入探讨了权力如何在空间中渗透、划分,以及这些空间的变化如何影响了不同社会群体在其中的生活经验和身份认同。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地理、视觉文化等多个领域融会贯通,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
评分拿到《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修订版)》这本书,我便被它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作者似乎下定决心要以一种颠覆性的视角,来审视台湾在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这本书并非易读之物,但其所提供的洞见却价值连城。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形象表述”的细致解读。在书中,作者深入剖析了殖民统治者是如何通过各种视觉和非视觉的媒介,例如地图、摄影、宣传画报、甚至是殖民地展览,来构建并传播一个有利于其统治的“台湾形象”。这些形象并非是客观的记录,而是被权力精心设计和传播的意识形态载体,它们旨在影响殖民地居民的自我认知,并为殖民统治提供合法性。同时,书中对“空间”的探讨也同样发人深省,它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更是权力在其中渗透、划分、改造的载体,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群体在空间中的体验差异。
评分这本《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修订版)》初拿到手,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和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研究的深度,预示着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品读的作品。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对台湾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度解剖的决心。作者似乎并非满足于表面的叙述,而是试图剥离历史的层层伪装,直击那些塑造了台湾社会形态的权力运作机制。特别是“形象表述”这个词,让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事件的记录,更关乎那些被建构、被传播、被接受的视觉与非视觉的符号,它们如何被用来巩固统治、定义身份、描绘地域。我期待着作者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殖民统治者是如何通过影像、地图、宣传品等多种形式,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构建一种特定的叙事,以此来合法化其统治,并影响当地居民的自我认知。同时,“修订版”的出现,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意味着作者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补充了新的史料,或者对原有的论点进行了更精细的修正和完善。这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更为成熟和丰富的学术成果的呈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台湾复杂的历史进程,以及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更为深刻的权力与空间的关系。
评分拿到《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修订版)》这本书,我便被其庞大的体量和深邃的书名所吸引。作者似乎决心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来审视台湾在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这本书并非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形象表述”的关注。在传统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往往关注政治事件、经济发展,但这本书却将焦点放在了那些无声无息但影响深远的力量——即视觉和非视觉的符号,它们如何被用来构建和传播权力。作者详细地阐述了殖民统治者如何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殖民地的地图绘制、摄影展览、甚至当地的民间艺术,来塑造一种特定的“台湾形象”,以期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并影响当地居民的自我认知。这种对“形象”的细致解构,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视觉信息,意识到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权力运作。同时,书中对于“空间”的探讨也同样发人深省,它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更是权力在其中渗透、划分、改造的载体,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群体在空间中的体验差异。
评分《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修订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历史研究之门。作者以其敏锐的学术触角,将“形象表述”作为理解殖民统治的关键维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深刻的台湾历史图景。书中对殖民者如何利用视觉元素,如摄影、绘画、地图等,来建构并传播一种特定的“台湾形象”,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和文化霸权,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这些“形象”并非是简单的记录,而是经过权力精心策划和传播的意识形态载体,它们塑造了殖民地居民的自我认知,也影响了外部世界对台湾的看法。作者对“空间”的论述同样令人着迷,她深入探讨了殖民统治者如何通过改造台湾的地理空间,例如城市规划、交通网络建设、土地利用模式等,来施加权力,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这种将抽象的权力运作具体化到视觉符号和物理空间的研究方法,让历史变得鲜活而富有洞察力。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修订版)》这本书时,立刻被它深邃的书名所吸引。它暗示着这本书将带领我深入探索台湾历史上权力运作的复杂性,以及殖民统治是如何通过“形象表述”来塑造和控制空间。作者在书中对殖民者如何利用各种视觉元素,例如殖民地博览会、摄影作品、甚至是官方出版物中的插图,来构建一种特定的“台湾形象”,进行了令人惊叹的分析。这些形象并非是客观的呈现,而是被权力精心设计和传播的意识形态载体,它们旨在影响殖民地居民的自我认知,以及外部世界对台湾的看法。作者在“空间”的探讨上同样独具匠心,她不仅仅关注地理上的空间,更深入分析了殖民统治者如何通过改造台湾的物理环境,例如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来施加权力,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这种深入肌理的研究,让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叙述,而是与具体的视觉符号和空间改造紧密相连。
评分《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修订版)》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近代史深处的大门。作者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将“形象表述”作为理解殖民统治的关键切入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而多维的台湾历史图景。书中对殖民者如何利用视觉元素,如摄影、绘画、地图等,来建构并传播一种特定的“台湾形象”,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和文化霸权,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这些“形象”并非是简单的记录,而是经过权力精心策划和传播的意识形态载体,它们塑造了殖民地居民的自我认知,也影响了外部世界对台湾的看法。作者对“空间”的论述也同样令人着迷,她深入探讨了殖民统治者如何通过改造台湾的地理空间,例如城市规划、交通网络建设、土地利用模式等,来施加权力,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这种将抽象的权力运作具体化到视觉符号和物理空间的研究方法,让历史变得鲜活而富有洞察力。本书的“修订版”意味着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成熟的学术成果。
评分《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修订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台湾的历史。我过去对于殖民统治的理解,更多地集中在政治和经济层面,而这本书则将焦点放在了“形象表述”这个更为微妙但影响更为深远的层面。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的梳理,细致地揭示了殖民统治者如何通过视觉和非视觉的手段,建构并传播一个符合其利益的“台湾形象”。这些形象,从殖民地的地图绘制到宣传画报,从城市规划到文化活动,都承载着权力运作的痕迹,旨在塑造当地居民的认知,并为殖民统治提供合法性。作者对“空间”的分析同样令人折服,她不仅仅关注地理上的空间,更深入探讨了权力如何在空间中渗透、划分,以及这些空间的变化如何影响了不同社会群体在其中的生活经验和身份认同。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地理、视觉文化等多个领域融会贯通,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
评分《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修订版)》这本书,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深度”的力量。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严谨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史料功底,令人印象深刻。从一个读者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理解台湾历史的新维度——即权力是如何通过“形象表述”来运作和固化的。书中对殖民统治者如何利用各种媒介,例如宣传画报、殖民地博览会、甚至教科书中的插图,来构建一个有利于其统治的“台湾形象”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形象并非是客观的记录,而是经过意识形态筛选、加工和传播的产物,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殖民地居民的认知,培养其对殖民者的认同,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上塑造一个符合殖民者需求的“他者”形象。作者对“空间”的论述同样引人深思,她探讨了殖民者如何改造台湾的物理空间,例如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农业布局,以及这些空间改造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这些空间的变化,既是权力施加的痕迹,也反过来塑造了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和身份认同。本书的“修订版”的身份,更增加了其价值,让我确信书中提供的分析是经过时间检验、并且不断精进的学术成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