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是现代人最普遍的休闲娱乐,电视机更是家家必备的家电。
但是,电视出现以前呢?
阿公阿嬷的日常生活娱乐是什么?
听广播、看书、读报章杂志、欣赏流行音乐、逛唱片行、看电影、上咖啡馆喝咖啡、去庙口看布袋戏跟歌仔戏、三五亲友相聚打牌、参加学校远足或公司郊游,依循岁时节俗包汤圆、提花灯、吃粽子……这些休闲娱乐似乎与现在大同小异,事实上却「有点像又不太像」!
你一定不知道,以前想听广播不但得先办理收音机登记,还得按月缴交月费;买不起唱片却想听音乐时,可以去参加救国团或公园举办的「唱片欣赏会」。而当年的布袋戏迷就跟现在的歌迷一样疯狂,自动组成「椅子会」,风雨无阻跟着布袋戏棚全台跑透透!
在那个保守的年代里,喝咖啡属于高级休闲,「要不要来去喝咖啡?」其实是男生邀请女生约会的通关密语。如果想去户外走走,学校远足、救国团举办的青年活动、各种公私单位的团体郊游,不论是「八景」还是「十二胜」,都是当时最热门的观光胜地。
《没有电视的年代》以民国五十一年台视开播为年代画分点,将十篇主题:广播、电影、杂志报纸、岁时节庆、庙会祭典、歌仔戏、布袋戏、上咖啡馆、打牌和郊游远足,以浅显的文字,搭配多帧珍贵的影像,带领读者回到「没有电视」的年代,了解阿公阿嬷当年没有电视却同样充满趣味的生活!
作者简介
林芬郁
国立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硕士。
潜心研究台湾文史、艺术,文章散见于《台湾文献》、《台北文献》、《台湾风物》、《台湾民俗艺术汇刊》等学术期刊,同时也努力转型多元化写作,写作之余,亦从事演讲、导览等工作,古道热肠地进行文化资产保存的社会服务。
不爱被拘束的射手座,喜欢旅行,总是对新鲜事抱着好奇、求知的态度。兴趣多元、广泛,醉心于一切美好的事物。
沈佳姗
国立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硕士、国立政治大学博士候选人。
着有《台湾日日新:阿祖ㄟ身体清洁五十年》一书,并入围行政院新闻局第三十四届金鼎奖、国民健康局「二○一一健康好书悦读健康」推荐好书受赏。曾荣获彭明敏文教基金会「二○○七年台湾研究论文奖」、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卫生史研究奖助。
兴趣除了台湾文化和台湾公卫史,也喜欢软软可爱的绵绵羊驼,最大的愿望是依偎在绵绵羊驼的身上看书做梦。正在筹备下一本书《牌牌原来一家亲》。
蔡蕙频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现就读于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博士班。
着有《不纯情罗曼史:日治时期台湾人的婚恋爱欲》一书,并以〈以青春为弹药,一场无尽的反攻:评司马中原《最后的反攻》〉荣获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二○○九年「台湾艺文评论甄选专案」文学评论组佳作。
热爱台湾,喜欢旅行台湾各地找寻每个历史现场,品尝各种台湾小吃,用不同语言和不同的人聊天,蒐集各种纪念章。喜欢怀旧和复古的一切事物,着迷于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生活的活泼氛围,对历史充满好奇,喜欢自己找出历史谜题的答案。
第一章 岁、时、节、俗
第二章 庙会祭典,热闹才是王道
第三章 风华绝代歌仔戏
第四章 锣鼓喧天布袋戏
第五章 就是要听音乐
第六章 报纸期刊好好读
第七章 「卫生一番」:打牌
第八章 泡咖啡,也泡咖啡馆
第九章 人人都爱看电影
第十章 远足、登山、赏花,拢总行!
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是被它那个朴素的名字吸引的。《没有电视的年代:阿公阿嬷的生活娱乐史》。我总觉得,名字里带着“阿公阿嬷”,就有一种暖暖的、充满回忆的味道,仿佛能闻到老家阁楼里尘封的旧时光,听到收音机里沙沙作响的年代曲。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那些没有电视的日子,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消遣时光,又是如何度过那些漫长而有趣的岁月的。书中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就像阿公阿嬷们坐在老榕树下,摇着蒲扇,娓娓道来的故事。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看戏”的章节。当然,这里的“戏”,并非如今屏幕上播出的电视剧,而是指那些走街串巷的戏班,或是村口大戏台上的热闹。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年代人们对戏剧的热情,从台下的观众们挤满了整条街道,到戏班子锣鼓喧天的启程,再到曲终人散后的余韵,都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的唱腔,看到演员们夸张的表演,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兴奋与期待。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戏目,那些我只在老人们口中偶尔听闻的名字,在这里被赋予了更鲜活的生命。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戏剧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集体记忆的载体。
评分读完《没有电视的年代:阿公阿嬷的生活娱乐史》,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找我的长辈们,问问他们关于那个年代的故事。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过去的好奇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时光。 书中关于“手工制作”的篇章,也让我大为惊叹。我一直以为手工制作是小孩子才会玩的东西,但书中描绘的,却是成年人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比如剪纸、编织、竹艺等。这些手工制作,不仅仅是消遣,更是生活技能,是艺术的表达,甚至是家庭经济的补充。作者用充满温度的文字,记录了这些技艺的传承,以及人们在制作过程中的专注和快乐。这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没有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年代,人们也能通过双手创造出如此美好的事物。
评分阅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过暑假的时光。那时候,虽然家里也有了电视,但我们更喜欢跑到院子里,跟小伙伴们一起玩各种各样的游戏。书中提到的很多游戏,比如“跳房子”、“捉迷藏”、“踢毽子”,我小时候都玩过,它们勾起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作者在描述这些游戏时,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玩法,更重要的是,他写出了这些游戏背后蕴含的童真、快乐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那个没有电子游戏的年代,孩子们能找到如此丰富的乐趣,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长辈们的,它也提醒着我们这些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长大的年轻人,去重新认识和感受那些朴素而纯粹的快乐。 书中关于“说书”和“听书”的篇章,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听书”只是电台里的节目,但书里描绘的场景,却是那些说书人在茶馆、在街头,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娓娓道来。人们围坐在那里,屏息凝神,仿佛身临其境。作者通过对说书人技巧的描写,以及听众们的热烈反应,展现了口头文学强大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里对说书人眼神、手势、语气的刻画,这些细节让人物变得立体,故事也更加引人入胜。这让我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这种面对面的、沉浸式的听故事的体验?这本书仿佛在提醒我们,有时候,最动人的故事,就藏在最朴素的传递方式里。
评分不得不说,《没有电视的年代:阿公阿嬷的生活娱乐史》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的胶囊,把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甚至从未经历过的美好年代,又一次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我之前对那个时代的生活娱乐方式,只有模糊的印象,以为就是几个人围坐着聊天,或者听听收音机。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那个年代的人们,拥有如此多元而有趣的消遣方式,而且这些方式都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智慧。 书中对“猜灯谜”和“灯笼制作”的描绘,尤其让我感到惊喜。我只知道过节有灯笼,但不知道灯笼的制作过程,以及猜灯谜的乐趣。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形状的灯笼,以及猜灯谜时人们绞尽脑汁、互相启发的情景。这种互动式的娱乐,既考验智力,又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我仿佛能看到孩子们举着自己制作的灯笼,在夜色中穿梭,大人们则兴致勃勃地猜着谜语,空气中弥漫着智慧和欢乐。这种体验,远比现在孩子们对着电子屏幕玩游戏来得更有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没有枯燥的理论,也没有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那个年代的生活娱乐史展现在我们面前。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节日庆典”的描写。书里不仅仅描绘了春节、中秋等大节日的热闹场景,还提到了许多地方性的、甚至已经消失的传统节日。作者对这些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人们参与其中的方式,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仿佛能看到,人们在节日里互相拜访,分享美食,载歌载舞,那种浓浓的年味和人情味,至今令人怀念。这些节日不仅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连接家庭、社区和文化的纽带。
评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快乐,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基础。在“没有电视的年代”,人们依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并且乐在其中。这种能力,恰恰是我们现在最需要学习的。 我被书中关于“自然娱乐”的部分深深打动。书里描绘了人们在自然中寻找乐趣的情景,比如在田野里奔跑,在河边嬉戏,在山上采摘野果。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从中获得的纯粹的快乐。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鸟儿的歌唱,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这与我们当下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零散、碎片化的记忆,汇聚成了一部生动的生活画卷。我之前对“阿公阿嬷”那一辈人的生活,总是带着一种模糊的、刻板的印象,觉得他们生活单调、缺乏乐趣。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智慧和情感的世界。 我被书中关于“棋牌游戏”的章节深深吸引。象棋、围棋、麻将,这些棋牌游戏在书中被描绘得格外有趣。作者不仅仅是介绍规则,更重要的是,他写出了人们在棋盘上较量的智慧,以及输赢背后的人情冷暖。我仿佛能看到,几个老人围坐在桌旁,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拍案叫绝,那种专注和投入,让我感受到了棋牌游戏独特的魅力。这不仅仅是打发时间,更是一种智慧的较量,一种精神的交流。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赞美那个“没有电视”的年代,但他通过对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细节的描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即使没有现代科技的陪伴,人们依然可以过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我记得书中提到“过节”的章节,那些热闹的集市,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那些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欢声笑语,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娱乐,不仅仅是感官的刺激,更是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交流。 书中关于“闲聊”和“串门”的部分,也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为“闲聊”是一种浪费时间,但书里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社交往往是面对面的,没有微信、没有电话,碰巧遇到了,就坐在门口聊上几句,或者串个门,聊聊家常。这种看似“无聊”的交流,却维系着邻里之间的情感,传递着生活的信息,也化解了许多孤独和烦恼。作者用温情的笔调,描绘了这种朴实的社交方式,让我体会到人情味的珍贵。这与当下我们越来越依赖虚拟社交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引发了我对人际关系本质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真正了解上一辈人生活经历的书,而《没有电视的年代:阿公阿嬷的生活娱乐史》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用最真诚、最朴实的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 书中关于“故事会”和“民间传说”的章节,尤其令我着迷。我一直对民间传说充满兴趣,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那个年代,“故事会”是一种多么普遍而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围坐在一起,听老人讲古老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文化的传承,是智慧的启迪,是情感的交流。作者对故事会参与者的描述,以及故事内容的选择,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和精神世界的渴求。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读这本书,让我对“娱乐”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以为娱乐就是为了放松和消遣,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娱乐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是社区连接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比如书中关于“戏曲表演”的描写,不仅仅是艺术欣赏,更是一种集体的情感宣泄和文化传承。 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地方戏曲”和“民间曲艺”的段落。作者对不同地方戏曲的特点,以及说唱、评弹等民间曲艺的技巧,都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他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艺术形式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我甚至能感受到,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这些地方性的艺术形式,是人们了解外界、抒发情感的重要窗口。它们承载着历史,也塑造着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