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嘉矩在台湾任职的十年期间,从繁华的府城到荒凉的山区,从汉人的历史遗蹟到原住民的偏僻部落,处处看得到他的踏查足迹。本书为他历次踏查途中撰写的私人日记,包括全岛教育巡查期间的逐日见闻,以及归国后旧地重游的记事。书中披露跋山涉水的艰辛、险遭杀身之祸的始末、病倒异乡客栈的辛酸,乃至重游台湾的喜悦。本书由译註者杨南郡先生根据日记手稿原件,参照其他文献译註成书。
作者简介
伊能嘉矩(1867-1925)
日本岩手县远野市人。早年就读岩手县师范学校,因抗争风波遭校方退学后,即自修苦读,卓然自立。一八九五年底自愿前往甫收归日本版图的台湾,矢志从事原住民教育工作。在台期间,历任总督府雇员、山地事务调查员、嘱託等职,利用公私之便,从事台湾研究,早期以台湾北部平埔族原住民为研究对象,一八九七年五月起开始一百九十二天的全岛视察旅行,其后又多次进行局部的调查旅行,在此期间跋山涉水,历经种种艰难危险,获得丰富详实的田野资料,使得伊能氏成为台湾族群研究的开创者。一九○六年,辞职返乡后,仍孜孜于台湾及故乡远野的乡土研究。一九二五年,由于早年在台踏查所感染的疟疾复发,不幸以五十九岁英年逝世。伊能氏一生着作等身,与台湾相关着作计有《台湾文化志》、《台湾蕃政志》、《台湾蕃人事情复命书》、《台湾年表》、《领台十年史》等十余种;其他相关论文粗估约有七百余篇,散见于当时报刊、杂志之中,被学界尊崇为开展「台湾学」的先驱。
译註者简介
杨南郡
台湾省台南县人,一九五五年毕业于台大外文系。曾担任英文教师、外国驻台机构职员。在工作之余,从事登山、台湾南岛诸语族文化、古道、遗址探勘研究,长达三十年之久,为国内最富盛名的登山前辈暨古道、原住民调查专家。其文笔流畅自然,博闻强记,考证精微,无论调查报告或创作译述,均获各界高度评价,曾荣获中国时报文学奖、顺益基金会个人成就奖、省文献会杰出文献工作奖等,并于二○一○年获国立东华大学颁赠名誉博士学位、二○一一年获选为国立台湾大学杰出校友。退休后,成立南岛文化工作室,专事译述写作、高山文化遗址踏勘与研究。
着作包括:《合欢越岭古道调查报告》(分东、西段两本)、《八通关古道调查研究报告》(分东、西段两本)、《雪霸国家公园登山步道系统调查研究报告》、《与子偕行》(与徐如林合着,晨星出版)、《台湾百年前的足迹》(玉山社出版)、《寻找月亮的脚印》(晨星出版)、《最后的拉比勇》(玉山国家公园出版)、《布农抗日双城记》(南天出版)、《能高越岭道,穿越时空之旅》(林务局出版)。
译註有:《探险台湾》、《平埔族调查旅行》、《生蕃行脚》(以上由远流出版)、《鸟居龙藏传》、《鹿野忠雄传》(以上二书由晨星出版)、《台湾百年花火》(玉山社出版)、《台湾百年曙光》、《台湾原住民系统所属之研究》(以上二书由南天出版)。
这本书的书名,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伊能嘉矩,这个名字仿佛召唤出一位老派学者,戴着眼镜,一丝不苟地审视着脚下的土地。“踏查日记”四个字,又生动地描绘出他行走四方的身影,不是那种蜻蜓点水的游览,而是深入骨髓的探访,是亲身感受、细致描摹的劳动。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可能的场景:他在破旧的草屋里,与当地的原住民交流,倾听他们的古老传说;他在崎岖的山路上,小心翼翼地采集植物样本,记录它们的形态和特性;他可能也会在集市上,观察商贩的交易,了解当地的物价和生活习惯。这不仅仅是地理的勘探,更是文化的探寻。上册,似乎暗示着这是一段漫长而深刻的旅程,伊能嘉矩将他的足迹和所见所闻,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如同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时间胶囊,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台湾。二版一刷,更是增添了它的权威性,证明了它并非一时兴起的产物,而是经过反复打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我特别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他如何能接触到如此广泛的知识,并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他的研究方法,他的观察角度,以及他所记录下来的那些细微之处,一定能给我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亲临其境”的体验,仿佛我就是那个跟随他一同踏查的助手,一同感受那份求知若渴的激情。
评分“台湾踏查日记(上):伊能嘉矩的台湾田野探勘(2版1刷)”——这书名就像一句古老的咒语,瞬间点燃了我对历史和地理的好奇。伊能嘉矩,这个名字带着一丝历史的厚重感,而“踏查日记”和“田野探勘”更是直接表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一位探险家,不畏艰辛,深入台湾的每一个角落,进行细致的考察和记录。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他可能在酷热的夏天,汗流浃背地攀爬陡峭的山峰;也可能在寒冷的冬季,冒着风雪深入原始的森林。上册,意味着这只是一个宏大而精彩的开始,我期待着跟随他的笔触,去探索那些我所不了解的台湾。二版一刷,这个小小的注记,却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它代表着这本书的质量得到了认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并且被广大读者所喜爱。我特别好奇,伊能嘉矩的“田野探勘”是如何进行的?他关注的重点是什么?他记录的方式是怎样的?他所看到的台湾,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台湾,又会有怎样的不同?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让我有机会去了解那个时代台湾的真实面貌,去感受那份纯粹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我希望从中能够获得关于台湾本土的知识,了解那些可能已经被遗忘的文化习俗,以及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感人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串古老的钥匙,预示着即将开启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门后是那个充满神秘与未知的年代。“台湾踏查日记”,简洁而有力地概括了它的核心内容,让我立刻联想到一位身处异乡、不畏艰辛的探险家。“伊能嘉矩”这个名字,虽然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结合“台湾田野探勘”的描述,我能够想象到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上册,意味着这仅仅是一段漫长旅程的开始,我期待着跟随他的笔触,去探索那些可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台湾风貌,去感受那份纯粹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二版一刷,这个小小的标记,却传递着重要的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市场和读者的双重认可,这意味着它拥有着不容忽视的品质和深度。我特别好奇,在那个通讯不发达、交通不便的年代,伊能嘉矩是如何完成如此全面而细致的田野调查的?他的观察角度和记录方式,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理或历史的书,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邀请,一次深入了解台湾本土文化的绝佳机会。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发现那些被现代社会所忽略的宝贵财富,能够感受到那份对土地深沉的热爱,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对台湾这片土地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犹如一本古老地图的扉页,带着神秘和诱惑。“台湾踏查日记”,几个字就勾勒出一种跋涉、探索的画面感。伊能嘉矩,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有些陌生,但结合“田野探勘”的描述,我立刻联想到一位勤勉的学者,不辞辛劳地深入到台湾的各个角落,去实地考察、去细致记录。上册,意味着这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探索旅程的开始,我期待着跟随他的脚步,去发现隐藏在台湾各个山林、村落、海岸线下的故事。我想象着他,在日复一日的跋涉中,用他的眼睛观察,用他的笔记录,将那些曾经鲜活的景象,以一种最真实、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二版一刷,这个信息让这本书显得更加可靠和有分量,说明它并非一次性的出版物,而是经过市场的检验和读者的认可。我特别好奇,伊能嘉矩在进行田野探勘的时候,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他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在那个时代,他如何才能获得如此详尽的关于台湾的资料?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理或历史的书,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一位先行者心灵的交流,一次重新认识和理解台湾的机会。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那种纯粹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也能从中学习到关于台湾本土的独特文化和知识,发现那些被遗忘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仿佛在对我发出一个遥远的邀请,邀请我走进一段充满未知与发现的旅程。伊能嘉矩,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历史的厚度和探索的精神。“台湾踏查日记”,简洁明了地勾勒出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一位探险者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文字记录所见所闻的真实过程。“上”的标记,则让我知道这仅仅是故事的开端,一个巨大的世界等待着我继续探索。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他可能遇到的情景:晨曦微露时,他在薄雾笼罩的山野间穿行;正午烈日下,他在古老的庙宇中探访;黄昏时分,他可能在渔村的海边,观察渔民的劳作。他的“田野探勘”,必定充满了艰辛与汗水,但也一定收获了无数珍贵的资料和深刻的感悟。二版一刷,这个信息让我对这本书的可靠性又添了一份信心,证明了它并非昙花一现,而是经过时间的考验,被读者所认可的优秀作品。我特别好奇,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他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与当地人建立信任,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如此详尽的记录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透过历史的尘埃,窥见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台湾。我希望从中能够学到一些关于台湾本土的知识,了解那些我从未听过的地名、风俗、传说,甚至是一些已经被遗忘的角落。
评分“台湾踏查日记(上):伊能嘉矩的台湾田野探勘(2版1刷)”——仅是这书名,就足够勾起我对探秘和历史的好奇心。伊能嘉矩,这位未曾谋面的探险家,他的名字带着一丝日式的严谨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我仿佛能想象到他,身处在台湾的某个偏远角落,面对着陌生的景象,一丝不苟地记录着。他的“踏查日记”,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测量,而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从山川河流到风土人情,从动植物到民俗习惯——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上”字,则暗示着这仅仅是一个宏大的叙事的开端,如同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里面还有更多的故事和发现等待着我去揭晓。我期待着,在他详尽的文字描述中,重现那些可能已经消失的台湾风貌,感受那个年代的独特气息。二版一刷,这个信息则像是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说明这本书经过时间的沉淀,获得了读者的肯定,其内容的价值和可读性都得到了保证。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信息传播远不如今日便捷的时代,他是如何进行如此全面而深入的田野调查的?他的观察视角是如何形成的?他记录下来的那些细节,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信息?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时光胶囊,里面封存着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也蕴含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我所不知道的台湾,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细节,以及那些能够触动我灵魂的真切情感。
评分“台湾踏查日记(上):伊能嘉矩的台湾田野探勘(2版1刷)”——仅仅是书名,就足以激发我内心深处对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我仿佛能看见一位身着朴素行装的学者,背着沉重的行囊,手持罗盘和笔记本,踏上了这片充满异域风情又略显神秘的土地。伊能嘉矩,这个名字如同一个标签,预示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踏查日记”,更是将这种学术的严谨与个人的情感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并非冰冷的学术报告,而是带有温度的观察和记录。上册,暗示了这是一个宏大工程的开端,我期待着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丈量这片土地的广袤,感受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我脑海中浮现出他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崎岖的山路、陌生的语言、不为人知的习俗……但正是这些挑战,才使得“田野探勘”显得尤为珍贵和令人钦佩。二版一刷,让我确信这本书的价值和品质,它经过时间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他的笔下,台湾的自然风光是如何被描绘的?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故事,又是怎样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重新认识台湾的契机。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忽视的细节,以及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深处的真实故事。
评分“台湾踏查日记(上):伊能嘉矩的台湾田野探勘(2版1刷)”——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对于历史、地理以及未知探索的强烈好奇。伊能嘉矩,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而“踏查日记”和“田野探勘”更是将这种气息具象化,让我仿佛能看到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背着沉重的装备,行走在台湾的各个角落,用他的眼睛去观察,用他的笔去记录,用他的心去感受。上册,意味着这是一个宏大叙事的开端,我期待着跟随他的脚步,去揭开台湾古老面纱下的秘密。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各种生动的场景:他可能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中,细致描绘着当地的植物;也可能在古老的村庄里,倾听着世代相传的故事。二版一刷,这个细微的标注,却传递着重要的信息——这本书的质量得到了认可,并且被读者所接受,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信心。我迫切想知道,在那个交通不发达、信息传播缓慢的时代,伊能嘉矩是如何完成如此大规模、如此细致的田野探勘的?他所记录下来的那些细节,是否能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穿越时空的阻隔,去窥见那个真实而鲜活的台湾,去感受那份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土地的热爱。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挖掘出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片段,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风土人情,以及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深处的台湾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探寻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去感受一位探险家的足迹。伊能嘉矩,这个名字虽然不熟悉,但“台湾踏查日记”和“田野探勘”几个字,已经足以让我联想到一位严谨、勤奋、不畏艰险的学者。我仿佛能看见他,背着简单的行囊,在台湾的青山绿水间,在古老的村落里,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的笔触,记录下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上册,意味着这只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序曲,我期待着在这个序曲之后,能够跟随伊能嘉矩的脚步,深入了解台湾的过去。二版一刷,这个信息让我感到这本书的价值和可靠性,它经过市场的检验,被读者所认可,这意味着它一定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我特别好奇,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伊能嘉矩是如何进行如此详尽的田野探勘的?他所记录的内容,又会包含哪些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细节?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重新认识和理解台湾的契机。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真相,那些被现代社会所忽略的宝贵财富,以及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深处的台湾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很多画面,像是翻开一本尘封的泛黄笔记本,里面细致入微地记录着遥远年代里,一位探险家对这片土地的观察与思考。伊能嘉矩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结合“踏查日记”和“田野探勘”,我仿佛已经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虫鸣鸟叫,看到他在陌生的山林间、小镇上,用笔和纸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景象。我想象着他在烈日下、风雨中,不辞辛劳地穿梭于台湾的各个角落,用他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和记录这片土地的人文地理。上册,意味着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引人入胜的序章,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二版一刷,又增添了一层可靠性,说明这本书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并且被读者所认可,这让我更加期待它的品质。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交通尚不发达、信息不甚通畅的年代,他是如何做到如此详尽的田野探勘的?他的记录中,会包含哪些我们现在已经难以见到的风土人情?那些曾经存在但如今已消失的角落,是否会在他的笔下重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理或历史的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有机会去聆听一位先行者对台湾这片土地最真挚的肺腑之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眼中的台湾,是什么样的?那些被他描绘出来的人物、景物、习俗,会给我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启发?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找到属于我自己的“踏查”的乐趣,去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台湾的另一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