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谊儿童文学特别贡献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得主
桂文亚最经典优美的故事集
16篇真挚故事.16段感人回忆
记忆中,永不褪色的蓝影子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但世界怎么变化,有一件事却是永远不会变的……
《我爱蓝影子》一共收录16篇故事,书中的女孩阿桂桂,即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桂文亚的童年身影,从字里行间可以读见她的善良、爱心,以及对人事物的关怀。一篇继一篇真挚的好故事,不仅让读者看见阿桂桂眼中所见的生老病死,更能深刻感受到人生的喜怒、悲伤,进而启发探索生命的思考。
作者优美、洗练的故事文字,配上金鼎奖绘者孙心瑜如电影画面般动人的插画,《我爱蓝影子》有如一本生动耐看的照相本,以纯净的心灵笔触和视野,让读者相信「爱」和记忆中永不褪色的「感动」。
作者简介
桂文亚
台湾出生,祖籍安徽。
曾任职联合报系三十六年,其中三十年从事儿童文化媒体推广工作。主编《民生报》儿童版与週刊,编辑童书四百五十册,并出版过成人、青少年及儿童散文近五十册。曾获信谊儿童文学特别贡献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儿童文学奖与世新大学杰出校友等。作品广收两岸小学语文课本及各类读本。
现任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思想猫儿童文学研究室」负责人。
个人网站:www.cat-kuei.com
绘者简介
孙心瑜
1969年生,台北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毕业。学生时代即获各绘画比赛大奖,曾到过长江源头,旅居美、加、上海,游历欧、亚各地,现为宅女,隐身于大安区。从事各类视觉设计工作多年,发觉自己最喜欢的还是画画,连续两年获得信谊幼儿文学奖的肯定,尝试专注于插画及绘本创作。嗜啖美食、于巷弄中散步、读图书馆借的书、搭公车和捷运代步。
出版绘本有《安安的新朋友》、《午后》、《一日游》、《尾巴不见了》、《我的宝贝》;插画作品有《林海音童话故事》,并以《柿子色的街灯》荣获金鼎奖儿童及少年图书奖。
【推荐序】是好故事,也是生动耐看的照相本 马景贤
【推荐序】我老姊 桂文飞
到底是谁的「错」?
雪山马兰
老师的小贝贝
我爱蓝影子
爸爸讨厌
阿公您安睡
一块钱
泪的小花
秋情三部曲
六姨婆的故事
二郎桥那个野丫头
生日快乐
阿ㄉㄡˇ
白雪公主
生日宴
婆,四月的春草绿了
【后记】永远盛开的花朵──献给永远的美好岁月 桂文亚
推荐序
是好故事,也是生动耐看的照相本
马景贤
文亚喜欢写作也喜欢拍照,看她(口卡)嚓(口卡)嚓拍个不停的取景、找角度的样子,就像写文章时一字一句,都很细心思考怎样下笔布局。过去她送给我一张照片,取景是老北京一家住户的小门楼。正门是关住的,左右一边一扇小门,一扇关住一扇开着。
关住的大门前放了一辆小推车,上面放了一些杂物。右边小门旁放了三部脚踏车,墙角放了三把长把的大扫帚。从墙外看,院子里有十棵落光叶子的树,看来似乎是秋末冬初的季节。树枝参差不齐,但在杂乱中带有另一种美感,看上去在上空中,像一幅出色的现代抽象画,乱中有序,就像《我爱蓝影子》中的文章,写亲情友情,写生老病死,看似有些「杂乱」,但篇篇有完整感人的故事,就像她给我的那些照片一样,愈看愈有味道,杂乱中有一种「残缺美」。
那张小门楼照片,有小推车、脚踏车、扫帚、院中的大树,取景安排,就像《我爱蓝影子》里的文章,每一篇都像一幅生动的影像,读后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我爱蓝影子》里的文章,写人、写事,就像一般作者一样,在文字中很少没有「我」的影子,书中的阿桂桂就是作者本人的「童年往事」,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她的善良的爱心,还有她对人的关怀,〈二郎桥那个野丫头〉的影子,一直在「活蹦乱跳」,读者会跟着她的文字感受喜怒、悲伤,是好故事,也是生动耐看的照相本。
书中写了生老病死、探索生命的文字,这样主题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很难处理,一般是不愿去碰这样严肃的问题。但在她写祖孙情的〈婆,四月的春草绿了〉,其他如〈泪的小花〉,写同学病逝,给人的是感动,哀而不伤。在〈老师的小贝贝〉中,给老师送一罐奶粉,在她幼小心中是件大事,又看出她天真的一面。
〈秋情三部曲〉中的「橄榄香」、「星星鱼」,从野丫头翻墙跳进树林,到和康康两个人的互动,一景一物的描述,情境优美;可以说笑中带泪,一景一物如在眼前,一闪一闪的画面,很难不让人着迷,进入她的动人故事情境里。
读《我爱蓝影子》,从流畅的文字和故事中,我对她更多了一层认识:为什么在朋友聚会相处,或开会时,她的行动就像野丫头翻墙,又快又麻俐,正可以说是「文如其人」吧!
推荐序
我老姊
桂文飞
老姊要出书,来信要我为她的新书写序,对我这久居国外、生性疏懒之人还真是个大考验。自小就调皮捣蛋、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的桂文亚,总有各式各样的鬼点子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与精力」,而我就是在她身边那个傻楞的妹妹,永远以姊姊马首是瞻,不论有任何疑难杂症,从妈妈在生气该如何应对,到电影中的各种看不懂的情节,只要问她,莫不有解答。似乎天下无难事,在姊姊的嘻笑中都能迎刃而解。
细细想来,我们的童年是酸甜苦辣综合而成,但是在姊姊的笔下挥洒出另一番风景,像酿过的红酒,经过岁月淬鍊,没有酸涩,只有美丽宝石般的瑰丽,与香醇,而在真实人生中的不完美与痛,因为她宽厚与单纯的心,将它们化成动人、好笑、有趣的情节。
姊姊总是对人、事、物保持赤子之心、好奇之心兼好学之心,因为单纯「想知道」,所以爱旅行,爱读书,爱看各式展览、戏剧演出,连看电视也只爱看Discovery频道。学习知识是她最大的兴趣,一个生活中没有八卦的人,听起来很严肃,其实不然,她总是能够在平凡平淡的生活中,兴味盎然的找到有趣的事物,然后风趣的写入文章之中,因为她就是一个有趣的人。
童年时,父亲望女成凤,六、七岁时就要我们背诵古书,姊姊背《古文观止》,我读《菜根谭》,炎炎夏日,不能出门玩耍,关在家中背书,调皮的姊姊竟然将一篇〈出师表〉时而京剧老生,时而黄梅调,大声唱将起来,左邻右舍惊为天人。
因为爱看武侠小说,常在后院练习飞檐走壁,将大黑狗保安扮成坐骑大跑大跳大叫大笑,没有惊动武林、轰动万教,倒是吵得妈妈火大,正当准备家法侍候,机伶的桂姊姊立刻乖巧的说:「妈妈我要去阿玉家写功课。」然后一熘烟闪人,说时迟,那时快,一旁观看的妹妹,配角变成主角……于是等到大小姐开开心心回家吃晚饭时,倒楣的妹妹已经成了她笔下那个坐在小板凳兀自伤春悲秋的模样儿,至今还常在书中出现……
姊姊文笔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她其实很有艺术天分,在校时还担任书画社社长,校刊上有她的文章不稀奇,学校画展她也有许多画作参展,我班上有女同学以为她是男生,想要认识她,竟然向我打听:「桂文亚是妳哥哥吗?」至于这位被误认为哥哥的文亚女士,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是个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做事果断,绝不拖泥带水,行事为人有侠士风范。如今虽不画画了,却是摄影高手,用相机记录许多凡人有看没有到的美景,并赋予新的体验与意义,配上她的文章,更是画龙点睛、美不胜收。
父亲生前总是遗憾没有儿子,其实姊姊的努力和成就应该早就弥补爸爸的遗憾了吧!做为桂文亚的妹妹,从小到大,都有人羡慕的说:「哇!桂文亚是妳姊姊吗?」……然后我马上直接被归类为气质派书卷女郎,形象超优,真怕写完这篇序,马上变成端午节喝下雄黄酒的白娘娘被打回了原形。现在我最想说的话,是我小时候玩跳棋、眼看要输了时,常对姊姊说的那句话:「讨厌,我不要玩了啦!」只是得改一个字,就是:「讨厌,我不要写了啦!」
后记
永远盛开的花朵 ──献给永远的美好岁月
爸爸手里提着礼盒,悄悄走上二楼书房,对我说:「这盒冰糖燕窝替我送给她。」这「她」,指的是妈妈,爸爸还真直截了当。
「她在美国?!」我的意思是:那么远,礼物怎么送?
「她好吗?」爸爸一愣,显然从没有人告诉他妈妈的生活。
「很好啊!」我扬声回答。
「她今年六十岁,就说是我送的生日礼物。」
爸爸没多问什么,默默的下楼去了。我看着包装精美的礼盒,心想:何苦呢?都分手几十年了,不如我自己吃掉算了,也不必再惹妈妈伤感。再一想,这样做,似乎「不太孝顺」,还是如实禀报母亲大人,这是爸爸的一片心意。
没想到,妈妈竟在电话那端开朗的笑了。「妳就把东西交给弟弟吧!他下个月会来我这儿。」
唉,我原以为妈妈会冷淡的说:「太远了,不好寄,妳留着代我谢谢妳爸爸。」
这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爸爸离开人世已经十六年,长住国外的妈妈明年就要过八十大寿了,而外婆、五姨婆、六姨婆、新妈妈,还有出现在我生命中的那些好朋友、可爱猫、聪明狗,也多成为一缕蓝色的轻烟,飘进岁月的迷雾中,再也不回头了。
记忆永远不会消退。记忆是盛开的花朵,有时比想像更真实,记忆甚至像一张泸网,过泸了岁月磨难的伤痕与心酸,产生了新的意义和喜悦。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重要的是更加珍惜现在和未来。爸爸和妈妈的这一段往事,对有相同经历的儿女来说,应该会有启发的吧!
回忆童年的我,由于家庭因素,比一般同龄的孩子敏感。有一位小学同学家里开杂货铺,妈妈常去买东西,熟识之后,也就知道了我们家的情况。有一天,她把我拉到操场,神祕兮兮的问:「听说妳有两个妈妈?」我傻傻的点着头:「有两个妈妈很好啊!两个妈妈对我都很好。」她忽然大笑,边拍手边跑着喊:「好好笑呀!她有两个妈妈,她有两个妈妈!还说很好。」
好像就从那时候开始,我忽然意识到有「两个妈妈」似乎不是什么「好事」,这种家庭私事,看来是愈少人知道愈「保险」。受伤的感觉不好受,但我也因此学会了尊重旁人的隐私;在长期的观察中,也渐渐体会到,一个缺失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身心变化与各自立场的复杂度,都是需要关心和体谅的。
本书中<到底是谁的「错」?>、<雪山马兰>、<爸爸讨厌>、<阿公您安睡>和<婆,四月的春草绿了>等篇,正贯穿着许多生活的真实感受。篇中「妈妈」的角色,事实上,正是两个妈妈的综合体,读者无需猜测谁「新」谁「旧」,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两个妈妈既生我也养我,对我的影响和教诲都一样重要,虽然她们的人生,各有截然不同的际遇。此外,外婆、爸爸、妹妹和学校老师、同学,自然也是一般孩子围绕在童年生活中的核心人物,他们都是这些故事里不可或缺的人物。
本书作品曾自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陆续在《儿童日报》连载,一九九六年八月由《民生报》初版,插画者刘宗慧。当时我写下这些篇章,距离童年,已有三十五年之久,严格说起来,它们原是在记忆储存盒里零散的小珍珠和小钻石,除了需要重新衔接整理,也要罗织细节添加故事血肉。
说起来是多么神奇啊!我原是一个健忘的人,但在试图还原这些历史片段的同时,发现自己竟轻易的回到从前了,原来,童年从未离我远去,原来,记忆为我保存了一个孩子纯净的心灵。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但世界怎么变化,有一件事却是永远不会变的,那就是相信「爱」和记忆中永不褪色的「感动」,聪明的读者,当你读完本书,应该就能明白我说的意思了。
经过十六年岁月的淘洗,原本的书名《二郎桥那个野丫头》,在二○○九年曾更名为《到底是谁的错?》由《联合报》重版,现在,又幸运的重新出发了。
由衷感谢小天下李党女士、侯维玲女士和为本书精心绘图的孙心瑜小姐,让我这些心爱的故事,有了更持久的安身之地,让书中人物,继续倾露他们诚挚的心声……
读完这本故事集,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细腻又充满力量的生命旅程。作者的文字啊,就像台湾夜市里那些小摊贩的叫卖声,一开始或许只是平淡的招呼,但仔细一听,里面藏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桂文亚的故事,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英雄史诗,而是关于我们身边那些平凡人的喜怒哀乐。她笔下的人物,有迷茫的青年,有坚韧的母亲,有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小人物,每个人物都带着各自的伤痕和希望。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美化或批判,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去呈现人性的复杂和真实。故事的背景多半是台湾的社会变迁,从早期的经济起飞到后来的民主化进程,这些历史的脉络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台湾这片土地的温度和活力。读完之后,我忍不住想起外婆讲过的那些老故事,那些关于勤劳、善良和坚韧的故事,桂文亚的文字,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记忆。这本故事集,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现在的小说,要么是矫揉造作的爱情故事,要么是充满套路的悬疑推理,很少有真正能触动心灵的作品。但读了桂文亚的这本故事集之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她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就像一杯醇厚的台湾高山茶,入口清香,回味无穷。故事的内容,也并非像我想象的那样沉重或悲伤,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幽默感。作者擅长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我特别喜欢她对台湾本土文化的描写,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小细节,那些独特的方言俚语,都让我感到亲切和温暖。读着读着,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在乡下生活的日子,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蝉鸣的声音。这本故事集,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的文化记忆,一部关于人生的哲理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并不太感兴趣。总觉得台湾本土文学,要么过于强调政治议题,要么过于沉溺于个人情感,很少有能够兼顾两者,并且写出深刻内涵的作品。但桂文亚的这本故事集,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她的文字,既有对台湾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又有对人性的细腻刻画。故事的内容,涵盖了台湾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从农民工到知识分子,从商人到艺术家,每个人物都带着各自的身份和立场,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和奋斗。作者并没有试图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用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呈现不同的观点和声音。我最欣赏的是,桂文亚的文字,充满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她能够看到台湾的过去,也能够展望台湾的未来。她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文化根基,勇敢地面对挑战,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读完这本故事集,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鼓舞和希望。它让我更加热爱台湾,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评分桂文亚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像台湾冬天的阳光,温暖却又有些冷清。她的故事,不是那种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而是像一幅幅水墨画,平淡而隽永。她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事迹,但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改变他们的命运,而是用一种客观的视角,去记录他们的生活,去展现他们的坚韧和善良。我最欣赏的是,桂文亚的文字,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和理解。她能够看到每个人物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能够理解他们的选择和行为。她不会轻易地去评判他们,而是用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读完这本故事集,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感动和震撼。它让我意识到,生活并非总是充满阳光和快乐,也会有阴影和痛苦。但正是这些阴影和痛苦,才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懂得感恩。
评分这本故事集,读起来有点像在听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她的人生经历。桂文亚的文字,朴实而真诚,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深沉的哲理,但却能够直击人心。她笔下的人物,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普通的人一样,有缺点,有烦恼,有梦想,也有希望。故事的背景,多半是台湾的乡村生活,那些田园风光,那些人情世故,都让我感到亲切和怀念。作者擅长用细节描写,去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对话,都能够让人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我特别喜欢她对台湾传统文化的描写,那些古老的习俗,那些精美的工艺品,都让我感到自豪和骄傲。读完这本故事集,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台湾,也让我更加了解了自己。这本故事集,值得推荐给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台湾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