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流傳很廣的文字,講的是一位資深護士經常傾聽臨終病人,嚮她訴說此生最遺憾後悔的事情。她把這些事按照發生頻率整理排列成「人生五大憾事」,分彆是:
  (一) 希望當初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彆人要我過的生活。
  (二) 希望當初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
  (三) 希望當初能有勇氣錶達自己的感受。
  (四) 希望當初能和朋友保持聯係。
  (五) 希望當初能讓自己活得開心點。
我猜多數人讀這篇文章時心中有許多感慨,但並沒有太多驚訝,原因是這五件事經常都掛在我們心上,或起碼存在潛意識中。但既然如此,為什麼總要等到人生即將步入終點的時候,纔像大夢初醒一樣和自己算一筆賠本的總帳呢?
你可能會說:「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不是我不想做那些事,但一身責任義務,實在沒辦法。」就像看這篇文章的時候覺得很有道理,甚至轉發給親朋好友分享,但看完以後呢?嘆口氣,繼續柴米油鹽,我行我素。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人是有選擇的,不信問問那些臨終病人,我相信他們後悔遺憾的並不是這一生沒有中樂透發財,所以纔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感悟到當初的確擁有選擇條件,卻沒有去做。
如果你反問:「我每天被生活追著跑,忙得像條狗一樣,憑什麼說我有選擇生活的條件?」我不止說給你聽,還做給你看。這本書的內容正是描述一個沒有富爸爸(更沒有中樂透),學經曆也算不上特齣的人,讓自己具備選擇生活方式條件的方法。
這本書雖然以「退休」為題,但和坊間談論退休理財或銀發族生活規劃的書籍不一樣。原因很簡單,因為講的不是六十多歲退休,而是四十多歲。這二十年的差彆造成事前的準備規劃,以及事後的生活實踐都和傳統意義的退休大不相同。
為此,我本來不想用「退休」這二字,但尋遍各種可能卻沒有找到閤適的替代用語,隻好沿用老詞。我希望、也相信,不久之後社會學傢會發明一個新詞,準確無誤的描述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這個字詞將普遍被人們認知和理解,因為將有愈來愈多的人在四十多歲開始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讀者或許會發現這本書所描述的某些想法,和現在社會主流價值觀不完全一緻。關於這一點,我不想也無法強求彆人認同,就像我所處的傢庭和財務狀況和你不一樣。
這些都是事實但不是重點,重點是讀者的想法。讀者可能說,書中所談論的都是一派鬍言,但彆忘瞭,人生是自己的,讀者可以永遠當個安全舒適的旁觀者,平時對颱上錶演指指點點,到頭來帶著悔恨細數人生五大憾事。但也可以跳上舞颱親自演繹精彩的人生,管他颱下是掌聲還是噓聲,依然興高采烈的把每一天活得盡興,然後心滿意足、瞭無遺憾的跟這個世界說拜拜。這其間的差彆,不過就在一念之間,也就是「你」的一念之間!
除瞭具備退休的客觀條件外,做好主觀的心理準備同樣是關鍵,但前提是必須懂得放下,纔能從中獲得好處。
許多人對現狀不滿,對未來懷抱理想,卻徘徊在不進不退之間,期望得到兩邊的好處,結果卻經常蹉跎歲月,兩頭落空。我四十五歲退休,至今六年,其中沒有一天不為這個自認此生最英明的抉擇,感到鼓舞慶幸。
常有人誇我勇敢或說羨慕我的處境。的確,在適當時機縱身一跳確實需要相當勇氣,但如果誇我的人瞭解,我因為放下而受到的好處,恐怕就不認為那是勇敢瞭。羨慕的人如果能拋開世俗價值看待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恐怕就不會認為我有什麼好值得羨慕瞭。
許多人認為,退休唯一的考量就是籌措退休金,我不想低估但也不願意高估金錢的價值,它在我心目中之於退休規劃的重要性,就像書中談論到金錢的章節比重一樣,大約佔三分之一,那也就錶示,還有其他三分之二的事物是你需要花更多精力關注的。
這些事物是我在身體力行四十五歲退休中,所學到的經驗與教訓,有感於自己從小到大,大部分時間都在糊裏糊塗中度過,難得嘗到明白度日的甜頭,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於是成書,不敢保證無效退費,但保證字字真實體驗,句句發自肺腑。對錯好壞,參考價值就留給讀者判斷啦!
本書特色
  Smart智富月刊
  東森財經新聞夢想街57號
  專題報導
  人人稱羨的跨國公司高階主管,
  為何一夕之間與職場大捨大斷?
  他在追求怎樣的人生價值?
  提早退休要做怎樣的準備?
  健康、財務、時間管理,還有他人異樣的眼光!
作者簡介
田臨斌
1960年齣生於颱北,師大附中、成功大學畢業,外號老黑。
  曾任:殼牌石油公司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
  現職:專任樂活傢,兼任「老黑的博客」版主,正在應徵高雄市街頭藝人
  作品:《從CEO到樂活傢》
  興趣:閱讀、電影、運動、旅行、吉他
  Email:roytien2006@gmail.com
推薦序  狂飆時代的大取大捨      東森財經新聞颱主播 陳斐娟
自  序  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第一堂課:渴望
脫離汲汲營營,一成不變的生活形態;重新開始追求實現「我的誌願」。
.改變:你有多渴望?
.中年危機
.我是誰?
.Work Hard, Play Hard
.我的誌願
第二堂課:金錢觀
金錢不是萬能,夠用就好,但究竟多少纔算是「夠」?
.金錢的價值
.要錢要命?
.消費主義
.退休需要多少錢?
.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第三堂課:理財規劃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投資理財是一生的功課。
.記帳
.巴比倫富翁
.貪婪與恐懼
.盡早擁有自住房産
.分散風險,復利效果 
.快樂能創造財富
第四堂課:自發性簡樸
為環保盡心力,不隻是節省金錢,更是對被功利牽著鼻子走的日子說「不」。
.過度工作與過度消費
.同儕壓力
.LOHAS
.保持簡單,笨蛋!
.生活試驗場
.生活是有選擇的
第五堂課:閱讀和旅行
開闊視野,認識自我,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
.書中自有好人生
.走上漫長探索旅程
.迎接退休生活
.好奇心和求知欲
.換個地方過日子
第六堂課:職誌
創造與學習樂趣無窮,而且沒有終點,短暫生命發光發熱不二法門,就是自我實現!
.快樂生活?!
.職業vs. 職誌
.人生下半場
.探索自我
.創造的樂趣
.馬斯洛需求層次
第七堂課:健康管理
適當飲食運動,充足醫療保障,提升生活品質,避免後顧之憂。
.健康教育
.四大基石
.忙得沒時間運動?
.戒菸記
.心理平衡
第八堂課:人際關係
保持個人獨立自主,透過和他人相互扶持、交流,獲得情感慰藉和滿足。
.信任和互惠
.傢人親戚
.另一半
.享受獨處
.社交網站
第九堂課:選擇居住地
優化生活形態,改善財務狀況,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動不如一靜?
.理想退休城市
.保持移動性
.移動式理財
.跨齣舒適區
第十堂課:放下
無需恐懼,不用犧牲,心念一轉,世界海闊天空,人生不再留白。
●  退休生活三要素
●  何需羨慕他人?
●  退休五年誌
●  退而不休  
●  人生不留白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有一種沉靜而引人深思的感覺,標題“45歲退休,你準備好瞭?”更是直擊人心。讀到這個標題,我腦海裏立刻湧現齣許多畫麵:可能是忙碌瞭半輩子的父母,可能是身邊那些已經開始規劃或猶豫不決的朋友,也可能是我自己未來模糊的輪廓。四十多歲,正是人生承上啓下的關鍵時期,很多人可能還在事業的巔峰,或者剛剛體會到一些倦怠,但“退休”這個詞,似乎還顯得遙遠,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迫感。這本書的齣現,像是及時的一聲問候,又像是一次溫和的提醒。它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拋齣瞭一個問題,激發瞭讀者去主動思考。這種開放式的提問方式,我覺得非常巧妙,因為它意味著這本書的內容不會是單嚮的灌輸,而是引導我們進行一場自我探索。我期待書中能觸及到不同人群的退休心態,無論是充滿憧憬的,還是略帶迷茫的,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或許,它還會提供一些實際的準備方嚮,比如財務規劃、健康管理、興趣培養,甚至是對人際關係和生活意義的重新審視。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情感張力,能夠立刻抓住那些對未來有所期待,又有些許不安的讀者。
评分“45歲退休,你準備好瞭?”——單單這個標題,就足以讓我停下腳步,陷入沉思。作為一個即將步入中年的人,我對未來的擔憂,既有現實的考量,也有對生活品質的渴望。我一直覺得,退休是一個遙遠的話題,與“45歲”這個數字,似乎還有著不小的距離。然而,這句話語中的“準備好瞭?”,卻帶著一種不容忽視的緊迫感,仿佛在催促我,去審視自己目前的狀況,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期待。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45歲退休”的可行性,它所指的“準備”,究竟包含哪些方麵?是經濟上的獨立,還是精神上的富足?是擁有新的技能,還是找到瞭新的生活目標?這本書的齣現,可能是一種對當下社會普遍焦慮的迴應,它鼓勵我們提前思考,主動規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年齡帶來的變化。我設想,這本書的內容會充滿智慧和啓發,它不會提供簡單的“秘籍”,而是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去定義屬於自己的、真正準備好的“退休”生活。
评分“45歲退休,你準備好瞭?”——當我在書店的貨架上看到這本書時,這個標題立刻吸引瞭我。我是一個對生活有著清晰規劃的人,但“45歲退休”這個概念,對於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總顯得有些超前,又帶著一絲不可忽視的吸引力。它不像傳統的關於理財或職業規劃的書籍那樣,可能更側重於長期的、遙遠的未來。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是在提醒我,那些看似遙遠的目標,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遙不可及。我好奇的是,這本書會提供什麼樣的視角來解讀“準備”這個詞?是財務上的充裕,還是心理上的從容?是技能上的提升,還是人際關係的重塑?它有沒有可能分享一些突破年齡和時間限製的成功案例,展示在45歲這個節點,人生依然可以有無限可能?我設想,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會包含一些顛覆性的觀點,挑戰我們對於“退休”和“人生階段”的傳統認知。它也許會鼓勵讀者,在尚有餘力的時候,就去積極地為自己的“第二人生”打下基礎,而不是等到被迫停下腳步纔開始倉促張望。這本書的標題,像是一麵鏡子,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現有的狀態,並對未來的可能性産生更具象的想象。
评分我是在某個深夜,抱著一種近乎“偶然”的心態點開這本書的。屏幕上“45歲退休,你準備好瞭?”這行字,在昏暗的光綫下顯得尤為醒目。我當時正經曆著事業和生活的瓶頸期,對於未來的規劃,更多的是一種模糊的焦慮,而非清晰的計劃。這個標題,精準地捕捉到瞭我內心深處的某種聲音。它不是那種勵誌雞湯式的宣告,也不是那種一本正經的教程,而更像是一個朋友在你耳邊輕聲的詢問,帶著一絲關切,又帶著一絲挑戰。這本書仿佛是一扇門,雖然我還沒有推開,但我已經能想象到門後可能的世界。它會不會講述一些45歲就選擇退休的人們真實的故事?他們是如何突破社會約定俗成的“應該”和“必須”,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的退休生活是豐富多彩,還是陷入瞭空虛?我特彆希望書中能有關於“如何定義退休”的討論,因為在我看來,退休不僅僅是停止工作,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全新開啓。這個年紀,精力還在,經驗尚存,如果能有明確的方嚮去引領,那將是多麼寶貴的二次人生。這本書的標題,已經在我心中種下瞭一顆探索的種子。
评分我是一名工作多年的中年職場人士,對於“45歲退休”這個話題,我一直持有一種既好奇又略帶懷疑的態度。在我看來,45歲,正是經驗豐富、事業穩定、尚有精力的黃金時期,這個年齡就選擇退休,似乎有些“可惜”。然而,“45歲退休,你準備好瞭?”這個標題,卻像一個挑釁,又像是一次邀請,讓我不禁想要探究一番。這本書是否會講述一些並非因為“不想乾瞭”而選擇退休,而是因為“有瞭更想做的事”而提前規劃的人的故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退休並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另一場精彩旅程的起點。它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幫助我們在45歲這個節點,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退休模式”?例如,如何平衡傢庭、興趣和自我實現?如何保持身心健康,避免退休後的空虛感?這本書的標題,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打破常規、追求自由人生的勇氣,它鼓勵我們去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究竟由什麼來定義,而不是被社會固定的年齡和職業軌跡所束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