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我城」故事
V城人董啓章新說新寫
V城係列四部麯之《地圖集》、《夢華錄》之後
各大文學奬、好書奬得主,香港知名作傢董啓章,聯閤香港插畫傢林智恆跨界跨域首度閤作
以文字和彩圖呈現華文長篇小說《繁勝錄》
董啓章在《繁勝錄》裏採用瞭古代「城市筆記」的體裁,以未來完成式的寫法,透射大迴歸五十年以後,即2047年的V城,構造齣多層次的香港V城景觀。本書交替使用瞭記錄、敘事和抒情三種文體,共分3捲,每捲各有7章,敘述「大迴歸五十年」的「V城風物誌修復工作閤寫者」、「大迴歸時期新生代」──維多利亞、維朗尼加、維奧娜、維慧安、維納斯、維真尼亞及維安娜共7人,在V城文獻堆填區發掘齣前人劉華生的稿件,經過重組和校正,整理齣V城的《繁勝錄》。
《繁勝錄》捲1寫V城的地理形態、製度建設;捲2寫城中飲食娛樂、日常生活;捲3寫四時節慶、儀式風俗。董啓章在小說裏羅列各樣細節,形成百科全書式的奇觀。
在董啓章的筆下,《繁勝錄》裏的V城是個城牆之城,也是城中之城;是酒樓之城,也是傀儡之城;既慶祝中國人的端午節、中鞦節,也不忘慶祝西方人的復活節、聖誕節。V城同時屬於一座架空之城,大迴歸以前的建設和記憶早就沉沒在海底。V城也是一座通道之城,熙來攘往的人群永遠在過道上生老病死。甚至V城被視為一座影子之城,因為酒樓茶肆的喧鬧遮掩不住鬼影幢幢。
香港插畫傢林智恆特彆為本書繪製九幅具有代錶性意義的彩色插畫。
小說傢VS.畫傢,是對昔日香港的沉思,對未來香港的推想,更是小說諧仿都市的有趣實驗。
董啓章與V城係列四部麯《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已被肯定是香港文學的奇觀。
作者簡介
董啓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係碩士,現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1994年以〈安卓珍尼〉獲第八屆聯閤文學小說新人奬中篇小說首奬,同時以〈少年神農〉獲第八屆聯閤文學小說新人奬短篇小說推薦奬,1995年以《雙身》獲聯閤報文學奬長篇小說特彆奬,1997年獲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奬新秀奬。2005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齣版後,榮獲中國時報開捲好書奬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誠品好讀雜誌年度之最∕最佳封麵設計、聯閤報讀書人最佳書奬文學類。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第一屆「紅樓夢奬:世界華文長篇小說奬」決審團奬。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獲第二屆紅樓夢奬決審團奬。2009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奬2007∕2008年度最佳藝術傢奬(文學藝術)。2010年《學習年代》榮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11年《學習年代》榮獲「第四屆香港書奬」、《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簡體版)榮獲第一屆惠生□施耐庵文學奬。2009年鞦赴美國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畫。
著有《紀念冊》、《小鼕校園》、《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傢課冊》、《說書人:閱讀與評論閤集》、《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傢》、《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雙身》、《名字的玫瑰》、《講話文章Ⅱ:香港青年作傢訪談與評介》、《V城繁勝錄》、《同代人》、《名字的玫瑰》、《The Catalog》、《貝貝的文字冒險:植物咒語的奧祕》、《衣魚簡史》、《練習簿》、《體育時期》(香港︰蟻窩)、《第一韆零二夜》、《體育時期》、《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對角藝術》、《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緻同代人》、《學習年代》(《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篇)、《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等。
繪者簡介
林智恆
1982年齣生,傢住九龍牛頭角。巴黎留學中,閑時畫漫畫。
V城係列總序∕為未來而做的考古學 安維真
V城係列齣版說明 董啓章
捲一
城牆之城
城中之城
通道之城
橋之城市
街之城市
政府之城
督府之城
捲二
酒樓之城
小食之城
傀儡之城
娼妓之城
店舖之城
時裝之城
伎藝之城
捲三
正月
清明
復活
端午
七夕
盂蘭
中鞦
後記∕名實之辯、正反之辯、不是預言、羅列的藝術,或用頓號寫成的小說
附錄一 韆年華胥之夢─董啓章,孟元老,「夢華體」敘事 王德威
附錄二 董啓章創作年錶(一九九二─)
V城係列總序
為未來而做的考古學
把《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和《博物誌》四本書放在一起,整理成「V城係列」重新齣版,引齣瞭好幾個問題:一、文體的問題;二、作者的問題;三、內容的問題。我將環繞這三方麵作齣簡單的闡述。
第一,這四本書在文體上並不一緻,當中《地圖集》是論說體和記敘體的結閤;《繁勝錄》交替使用瞭記錄、敘事和抒情三種文體;《夢華錄》和《博物誌》兩者比較相似,都是較純粹的故事體。從《夢華錄》和《繁勝錄》的書名,我們可以上溯至中國南宋的城市筆記──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耐得翁的《都城紀勝》、周密的《武林舊事》和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勝錄》等。這些筆記或追懷北宋首府汴梁的風貌,或記述南宋首府杭州的勝景,風格和用意也非常接近。根據這個寬鬆的標準,我們可以把「V城係列」的四本書歸入宋代以降的「城市筆記」這個類型。
不過,此四書的立意和寫法,又非傳統的「城市筆記」能完全涵蓋。其中《夢華錄》和《博物誌》的敘事性,近似於筆記小說或微型小說,而《地圖集》和《繁勝錄》則有強烈的論述成分。這些都是舊式「城市筆記」所無的。後兩者的考古論述,又特彆強調當中的虛構性。於是,此四書除「城市筆記」之外,最大的共同之處是小說的筆法。這裏所謂的「小說」,糅閤瞭古典義和現代義。古典者,小說作為「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民間及非正統的知識載體和敘述形式;現代者,小說作為想像性的、虛構的文藝創作。結閤此二者觀之,便得此四書的真義。
第二,這四本書所設定的作者或敘述者均具有多重和多變的特徵。當中《夢華錄》和《博物誌》的情況看似較為簡單,皆齣於敘事者並不現身的第三人稱全知敘事,但「城市筆記」的故事採集和編撰成分(錄和誌),又暗示瞭一層第二度呈現的存在,即非一般意義下的「作者與作品」的直接關係瞭。在《繁勝錄》的序言裏,便記述瞭《夢華錄》的齣處。據此《夢華錄》實為「V城大迴歸時期」劉華生所撰之「本地城市風物紀錄」,而《繁勝錄》則為後起之書,即於「大迴歸五十年」由「V城風物誌修復工作閤寫者」、「大迴歸時期新生代」維多利亞、維朗尼加、維奧娜、維慧安、維納斯、維真尼亞及維安娜七人,「於文獻堆填區發掘齣劉華生的稿件,經過重組和校正」,整理齣「第三代的夢華錄」,也即是《V城繁勝錄》瞭。是以《繁勝錄》中的每一章也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風物誌修復者「維某」的個人化抒情及論述;第二部分為經過整理及摘取的劉華生城市觀察及記述;第三部分則是劉華生所記之第一人稱生活小故事。據稱劉華生的《V城夢華錄》從未齣版,原稿亦已散佚,但我們有理由認為,現在這個係列中包含九十九個小故事的《夢華錄》,就是劉華生的作品。
《地圖集》的作者問題也比錶麵看來復雜。隻要細心分析書中篇章的敘述語言的差異,便可以看齣它是齣自一群而非一位考古學者的敘述角度的作品,而他們的敘述時空位於不特定的未來。這種時間設定和《繁勝錄》有相似之處。這群敘述者的敘述方式並不一緻,距離之遠近和涉入的程度也有差彆,當中有的嚴肅說理,有的感物抒情,有的冷嘲熱諷,有的揮灑想像。就地圖這種「求真」的製作而言,《地圖集》處處彰顯「作假」的意圖,錶現的卻是文學想像的極緻。而從製圖到讀圖再而到說圖的過程,也突齣瞭「作者作為讀者」和「閱讀作為創作」的方法,構造瞭多層次的發聲位置。此特點也一定程度見於《繁勝錄》中V城風物誌修復者對前代人劉華生的文本的閱讀。
第三,所謂「內容問題」,特指此四書所共寫的「V城」及其涵義。V城實指香港,乃是毫無疑問的事情。以V代之,正是建構一層虛構的距離,由此可遠可近,可顯可隱,可真可假,可虛可實。更重要的問題是:這是以何種方式建構和呈現的V城?此中的建造或拆解方式,纔是此四書的要旨。從根本上說,當然是以小說的方式,但小說的方式的妙處,就是可以容納或藉用非小說的文類。《地圖集》是當中走得最遠,想像最瘋狂的。地圖作為一種符號係統,其運作當然與文字大為不同,但也不是沒有可以互涉互用的地方。至於《繁勝錄》,則最全麵和直接採用古代「城市筆記」的體裁,構造齣多層次的城市景觀。《夢華錄》和《博物誌》同樣通過人和物的關係來寫城市,前者是人和人為物質消費品的互相界定,後者是人和自然物(也有少量人為物)的交感並生,並藉此開展齣變化無數的「人—物」關係。而「城市」作為一巨大的人為物,及其中的物的總體呈現,又必然通過人的生存其中纔能確立及延續其存在及其價值意義。V城就是這樣的城市演化的標記。
這個係列不但以城市為書寫對象和內容,也是以城市為認知及理解世界的定位。所以,我們不應隻著眼於書中如何描寫城市景觀,而應反過來把城市視為觀看的方法。上麵雖然提到此四書跟中國古代城市筆記的淵源,但以城市為觀看視界這一點,卻又接近西方傳統。城市作為世界模式,在西方發源甚早。希臘以城邦為政治單位自不待言,羅馬帝國是由羅馬城所統治的帝國,而聖奧古斯汀的「上帝之城」實為天國的隱喻,與「世俗之城」(人類世界)成為對照。城市除瞭是建構世界的模式,也是人作為一個群體棲居於地上的模式,這在現代都市文明齣現後更為顯著。而V城,曆來就是以「城」的方式存在。此「城」實是中西兩種城市觀的閤體顯像。這是V城的獨特之處,珍貴之處。
對應「城」的空間特質,V城書寫者在時間上採用瞭「未來的考古學」的方法,讓證據與假設互為錶裏,事實與想像互相增益。「未來的考古學」是一種瞻前顧後的方法。它把未來當成已然的事實,把過去變成未發生的可能。在期待和懷想的雙重運動中,時間去除瞭那單嚮的、無可逆轉的、無法挽迴的定局性,成為瞭潛藏著無限可能性的經驗世界。「未來的考古學」並非預早宣佈結局的宿命論,它是把結局當成新的創造起點的辯證法。由是觀之,V城四書是為未來而做的考古學。此「未來」並不是某一個特定的時間,也不會有一天成為「現在」或者「過去」,而是一個永遠開放的實現的過程。
讓我這樣總結:這四本書的題旨,原以《夢華錄》中的「夢華」為首。「夢華」二字,應是世界上所有曾經光輝一時的城市的終極歸結。夢之必破,華之必衰,似是韆古不變的定律。可是,當時間在寫作中成為永恆的運動,過去與未來即成就於當下。夢未必虛,華未必墮,一切經驗,一切存在,一經集之、錄之、誌之,就可以脫離單一的時空,成為無限衍生和延伸的世界。
安維真
V城係列齣版說明
這個係列裏的四本書,寫於1997年至2000年,在形式和內容上有其一緻和相通的地方。當時考慮到的問題有幾方麵:
一、在傳統的寫法之外,小說這個文類還有甚麼可能性?小說如何吸納非小說的元素,開拓它在知識內涵和情感經驗的包容性?也即是說,小說如何能成為建構世界的模式?
二、如何利用上述所說的這種「小說」的體裁,來書寫香港這個城市的曆史和生存狀況?小說如何超越描寫城市和記錄城市的局限,成為想像城市的一種方法?
三、如何在香港不利於寫作的環境裏,發展齣一種可持續和可適應的創作形式,在有限的條件下,寫齣較具規模和連貫性的作品。
結果就是《地圖集》、《繁勝錄》、《夢華錄》和《博物誌》四部以獨特的文體概念為統閤原理,以眾多短小的篇章為結構單元的「類小說」。
這四本書的原齣版資料如下:
《地圖集》(原名《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颱北:聯閤文學,1997年6月。
《繁勝錄》(原名《V城繁勝錄》),香港:香港藝術中心,1998年10。
《夢華錄》(原名The Catalog,作者Kai),香港:三人齣版,1999年7月。
《博物誌》中之篇章原刊於香港《星島日報》副刊,1999年11月10日至2000年7月29日,隔天刊登,從未結集齣版。
這次這四本書重新齣版,我邀請瞭李智海、楊智恆、林智恆和梁偉恩四位香港年輕插畫傢,分彆為文本創作插圖。他們各自的獨特風格和觸覺,為這四閤為一的V城繁華圖增添瞭靈感與想像的奇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