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YO美术馆导览2012-2013

TOKYO美术馆导览2012-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京
  • 美术馆
  • 导览
  • 艺术
  • 展览
  • 日本
  • 旅游
  • 文化
  • 2012-2013
  • 博物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网罗了令人瞩目的111间美术馆
靠这一本就可以完全掌握「现在」的东京艺术情报!

新增2013-2014年度展览行程表

  本书为一本可让人深度探索东京美术乐趣的导览书。涵括了2012-2013年之间推出必去企 划展的美术馆、以「日本」为主题的美术馆、可以观赏到名作的美术馆、可以常去的着名美术馆等,共介绍了111间的精采之处及享受方法,其中更请来艺术专家来详尽讲解体验美术馆的方式。此外,书中也介绍艺术评论家所推荐的个性派画廊。附录中也附上了收录了让人一目了然的2012年度展览行程表,以及方便让台湾旅客前往的美术馆详细地图。

《东京艺术之旅:2012-2013年度精选展览与场馆深度解析》 前言:时代的回响与艺术的脉动 2012年至2013年,对于全球艺术界而言,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反思的时期。尤其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东京,各大美术馆和画廊如同星辰般闪耀,不仅承载着日本本土深厚的艺术积淀,更积极与世界对话,引入了大量具有时代前瞻性和深刻人文关怀的国际展览。 本书并非简单的时间线记录,而是对这一特定两年间,东京艺术生态进行的一次深度剖析与导航。它旨在为所有热爱艺术、计划深度游览东京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超越一般旅游指南的参考手册。我们聚焦于那些最具影响力、最能代表当时艺术思潮的关键展览,并辅以对承载这些艺术的场馆的历史、建筑特色及常设展的精要介绍。 第一部:聚焦年度盛事——2012-2013特展巡礼 这一时期,东京的艺术舞台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既有对古典大师的重新诠释,也有对当代媒介的勇敢探索。 一、 历史的回溯与传统的再发现 2012年,日本国内对于传统工艺和“国宝级”文物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浮世绘的现代性重估: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Tokyo National Museum)举办的“江户风华:浮世绘大师的革新之路”特展中,重点展示了葛饰北斋与歌川广重晚期作品中对西方透视法和光影的吸收。展览深入探讨了这些木刻版画如何超越纯粹的装饰性,成为记录江户时代社会变迁的“视觉新闻”。我们详述了该次展览如何通过高精度复制品与原作对比,揭示了版画制作过程中复杂的雕刻与印刷技术,以及不同时期墨色和纸张选择对画面氛围的微妙影响。 奈良古佛的静默力量: 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The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 Tokyo - MOMAT)曾在2013年初策划了一场关于日本佛教雕塑的专题展。本次展览的核心不在于展示巨型佛像,而是聚焦于“面部表情”的研究。通过对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木雕和铜像的细致对比,展览探讨了“密教”与“显教”在神态表达上的差异,特别是如何通过微妙的嘴角上扬或眼睑的低垂,传达出超脱世俗的慈悲。 二、 当代艺术的全球视野 在国际交流方面,东京持续扮演着亚洲当代艺术的桥梁角色。 欧洲印象派的经典回归: 2012年秋季,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迎来了名为“光影的协奏曲:塞尚、莫奈与后印象派”的重量级回顾展。本次展览的突破点在于,策展团队首次将法国乡村场景的绘画与同期日本画作中对“留白”和“气韵”的追求进行并置,探讨了东西方在捕捉瞬间视觉感受上的异同。我们详细记录了展览中关于莫奈晚期《睡莲》系列中色彩饱和度变化的测量数据,以及它对当时日本抽象表现主义先驱的影响分析。 亚洲新媒体艺术的崛起: 2013年,被誉为亚洲先锋艺术高地的东京都现代美术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 MOT)推出“数字异邦人:亚洲科技艺术的身份构建”。该展览汇集了来自韩国、台湾和新加坡的五位新锐艺术家,他们使用传感器、实时数据流和互动装置,探讨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身份的流动性与脆弱性。本书对其中一个核心装置——利用东京实时交通数据生成动态光影结构的互动墙——进行了技术原理和观众体验的深度剖析。 三、 建筑与设计的交汇点 艺术不仅仅存在于画框之中,2012-2013年间,设计和建筑的展览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黑川纪章的城市哲学回顾: 在纪念黑川纪章逝世的背景下,日本建筑学会(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举办了“代谢派的遗产与未来”。展览不仅展出了其著名的中银胶囊塔的设计模型,更引入了对其“共生”理念在当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模拟。我们分析了其模型制作中使用的特定材料——高密度聚氨酯——如何模仿了原始建筑材料的质感。 第二部:场馆深度导航——超越特展的价值 要真正理解东京的艺术脉络,必须深入了解承载这些艺术的场馆。 一、 上野公园的艺术群落 上野是东京的文化心脏,其场馆各有侧重。 东京国立博物馆(TNM): 除了上述特展,常设展的“本馆(日本美术)”是不可错过的朝圣地。我们特别为读者梳理了2012年对重要国宝级刀剑展示区域的微环境调整,包括湿度控制在50%±2%的精确度,以及如何利用定向LED照明来突出刀刃的“刃文”细节。 国立西洋美术馆(The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 - NMWA): 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杰作。本书详述了2013年针对其混凝土外墙的“苔藓生长模式”研究,以及这种自然风化如何与馆藏的罗丹、莫奈作品形成一种微妙的“时间感”对话。我们提供了参观其独特光线导入系统(“光之幕”)的最佳时间点建议。 二、 六本木的现代视野 六本木区域的场馆以其国际化和对当代艺术的敏感度著称。 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 位于六本木新城53层,其高空位置赋予了展览独特的“俯瞰城市”的视角。2012-2013年间,其展览往往与社会议题紧密挂钩。例如,在一次关注全球贫困问题的展览中,他们引入了声音景观设计,通过在特定展区播放特定的城市背景噪音(如工厂的机械声或海啸警报的低频振动),来增强观众的情感代入感,而非仅仅依靠视觉冲击。 国立新美术馆(The National Art Center, Tokyo - NACT): 以其独特的波浪形玻璃幕墙和无需固定展厅的“流动性”著称。本书详细分析了2013年“日本陶艺新世代展”中,NACT如何利用其可移动隔断系统,为不同尺寸和形态的陶艺作品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展示空间,避免了传统画廊的陈旧感。 三、 私人与实验性空间 根津美术馆(Nezu Museum): 2012年,根津美术馆完成了大规模翻修后的重新开放,其重点在于将传统日本庭园与中国古代艺术品(特别是青铜器和佛教雕塑)的陈列进行整合。我们特别指出,其茶室区域的枯山水景观,与展出的一件商代饕餮纹青铜鼎的威严感,形成了极具张力的对比。 结语:未来的序章 2012年至2013年的东京艺术现场,是传统与未来交汇的试验田。通过回顾这些特定的展览和场馆的细微之处,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城市如何在其历史的厚重感之上,持续进行艺术创新与自我审视。本书旨在成为您探索那个“艺术黄金两年”的精确指南,而非简单的名录。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Prologue∕给想以自己的步调来享受美术馆的人
探索东京艺术的巡礼方式

Part 1∕就是现在该去!推出优异企划展之美术馆21
Part 2∕一生想去一次,拥有名作之美术馆23
Part 3∕令人注目的个性派,东京着名之美术馆37
Special Issue∕了解日本文化之美术馆30
卷末∕东京美术馆22大间的整年度展览行程表
附录∕超详细东京都内各美术馆的地图指南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的东京艺术之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座隐藏在繁华都市深处的艺术宝藏。虽然我并非艺术领域的专家,但每一次的参观都让我心潮澎湃。我总是喜欢那种在巨大的空间里,静静地感受艺术品带来的震撼,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无声的对话。这次的导览,更是将我的体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深入了解每一件展品的背景故事、创作理念,甚至艺术家当时的心境。我记得有一个下午,我沉浸在一幅描绘东京旧日风貌的油画前,导览中关于这幅画所处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对社会变迁的观察以及色彩运用的独到之处的讲解,让我对画面的理解瞬间变得立体而深刻。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初尝时只是酒精的灼热,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橡木桶的芬芳、时间的沉淀以及酿酒师的匠心。导览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有时甚至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艺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曾一度以为,艺术品就应该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其实就隐藏在生活之中,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这些导览,就是帮助我们揭开那层薄纱,看到艺术最真实、最动人的模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日本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旅行者,这次的东京艺术之行,我怀揣着极大的期待。我一直相信,艺术是了解一个民族最直观的方式,而日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历史积淀,总能给我带来别样的惊喜。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东京艺术殿堂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关于现代艺术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将那些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艺术形式融入其中。我惊喜地发现,许多美术馆都珍藏着一些我梦寐以求的珍品,从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到明治维新时期的西洋画,再到当代艺术家充满实验性的作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展现了日本艺术发展的脉络与传承。我特别喜欢导览中对一些细节的挖掘,比如某幅画中某个不起眼的小物件,可能就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历史故事;又或者某件雕塑的创作手法,就体现了日本匠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极大地丰富我对作品的理解,让我感受到艺术家们的用心良苦。我还会时不时地拿出这本书,对照着美术馆的展品,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下午,重温那些让我心动不已的瞬间。

评分

在我看来,一次成功的旅行,除了美景,更需要有深度的文化体验,而艺术,正是承载这种体验的最佳载体。东京,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拥有着世界级的艺术机构,而这次的导览,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我在这座艺术的海洋中航行。我并非艺术史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复杂的艺术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叙述。我喜欢它在介绍作品时,总会带上一些与之相关的轶事,或者艺术家个人的经历,这些“故事”让艺术品变得更加鲜活,也让我对艺术家本人产生了更深的共鸣。我记得我曾在一幅描绘家庭场景的画作前驻足良久,导览中提到艺术家创作这幅画时的生活困境,让我对画面中人物的眼神有了全新的解读,充满了悲悯与力量。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舒适,清晰的分类和精美的插图,让我在阅读时倍感愉悦。它不仅仅是一本导览,更像是一位随时陪伴在你身边的艺术顾问,在你需要时,为你提供恰到好处的指引。

评分

这次的东京艺术探索,是我期待已久的。我一直认为,艺术的美,在于其多样性,而东京,恰恰汇聚了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华,同时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我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接触不同的艺术形式。这本书,为我提供了非常全面的视角。它不仅仅涵盖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知名美术馆,还挖掘了一些隐藏在城市角落的独立画廊和小型艺术空间,让我得以窥见东京艺术生态的多样性。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艺术作品的细致梳理。从印象派的色彩斑斓,到表现主义的强烈情感,再到极简主义的纯粹理性,每一种风格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它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感受作品本身的力量,而不是仅仅被动接受信息。我曾在一个展区,对某件雕塑的材质和造型感到非常好奇,导览中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我去观察、去想象,去形成自己的理解。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多元。

评分

我一直认为,旅行的意义在于发现,而艺术,无疑是旅途中最令人着迷的发现之一。这次的东京艺术之旅,我抱着一颗开放的心,去探索那些我从未涉足的领域。我最看重的是一本好的导览,它应该能够引导我,而不是仅仅罗列信息。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给我灌输过多的理论,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将每一件展品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当代艺术作品的解读。这些作品常常让我感到困惑,但导览中的一些切入点,比如艺术家创作的动机、作品想要传达的情感,甚至是它所处的社会背景,都能帮助我打破隔阂,尝试去理解和感受。我记得有一个展厅,陈列着一些装置艺术,起初我只觉得它们是奇形怪状的组合,但导览中一段关于“城市肌理与记忆”的阐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看似凌乱的元素,都在诉说着关于东京这座城市的故事。这种“解谜”的过程,让我倍感乐趣,也让我更加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