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京都食导览

小巧京都食导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京都美食
  • 京都旅游
  • 美食指南
  • 小吃
  • 当地特色
  • 旅行
  • 日本料理
  • 探店
  • 食谱
  • 文化体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从麻生圭子开始学习怀石料理及茶道之后,对于京都,比起之前有了更深的理解。改变最大的,是能够从料理的美味当中,体会到季节感。

  「吃」,是效率最好的学习方式。曾有一位作家写道:若想要早些了解某个地区的性质,首先要到这个地区的市场去,并且吃当地人们所吃的东西。这个态度放在京都,也是适用的。作者从身旁的「食」为起始,并且用心、而非用眼,率直地将见到的京都表现出来。

  在京都,食又分为「日常」与「非日常」。「日常」(一般饮食)的部分,最近都已被标准化了,因此作者所筛选的下笔条件,是希望能够展现出她喜爱的京都,也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一本美食导览书。麻生将本书依照春夏秋冬四季,分为「花果子.春摘之旅」、「祭典食之乐.夏日寻凉」、「品尝丰硕果实.因缘际会之秋」、「将古都盛入冬日茶碗」等四个部分,内容含括京都料理至立即可食用的小吃,并且以祇园、中京区为中心,这些店对观光客来说也容易造访。有些较为特别的内容,可能是依照作者当时心情而加入的,这些都属于京都的一部分,请读者当成另一个角度的京都来参考。

  麻生圭子说:「请务必于造访京都时,携带本书─这本《小巧京都食导览》。」

本书特色

  品尝美食、学习京都
  料亭、餐厅、茶道、果子、锦市场…
  围绕着京都美味的故事。

  本书将京都的美食及店家,依照春夏秋冬四季分门别类,将各个季节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以清新的文字将「食」的真谛,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麻生圭子在本书中,以「食」为起点,并且用心、而非用眼,率直地将她心目中的京都表现出来。

作者简介

麻生圭子

  一九五七年大分县出生。曾任作词家,现为散文家。曾为许多唱修流行歌曲填词,自一九九二年起停止作词家活动,一九九六年因结婚移住京都。一九九九年租借了有七十年历史的小町家,与建筑家丈夫一同以传统工法修复。二○○五年,迁居至八十年历史的町家,更加深入体验京都传统文化。着书有《东京达人游京都》、《麻生圭子的京都「小巧生活」》(天下杂志出版)等,表达出传统京都生活的情怀。

  (作者网页:www.keiko-aso.com)


译者简介

王文萱

  曾主修大提琴及理论作曲,台大日本语文学研究所硕士。二○○九年获日本交流协会奖学金,于京都大学研究日本美术,并学习三味线、日本筝、茶道、能乐等传统艺术文化。曾任天下杂志日本馆责任编辑,从事日文教师、口译、戏剧表演及配乐、艺术推广等工作。译有《东京达人游京都》、《音乐脑》、《麻生圭子的京都「小巧生活」》、《山崎丰子自述:我的创作,我的大坂》(天下杂志日本馆)等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小巧京都食导览》的书籍的简介,这份简介将详细描述本书所涵盖的内容,但不会提及任何与该书名直接相关的食物或京都的特定信息。 --- 《巷陌深处的寻味之旅: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蕾探险》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索城市肌理与生活哲学的美食散文集,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踏入那些被时间打磨、隐藏在现代喧嚣之下的生活角落。这不是一本传统的食谱,也不是一本纯粹的旅游指南,而是一场关于“吃”这一古老行为的深度文化解码,一次对地方风物与人情世故的细腻描摹。 第一部:光影中的市井烟火——城市脉搏的嗅觉记录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将视角投向那些日常生活的“非中心地带”。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于那些地图上可能被忽略的街道、古旧的作坊和早晨才苏醒的菜市场。这里没有光鲜亮丽的招牌,只有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手艺和坚持。 作者以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浪漫相结合,记录了那些关于“早市”的景象。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如何洒在一堆新鲜的采摘上,摊贩们如何用独特的方言和手势完成一天的第一笔交易,以及那些浸润在空气中的,由烟火气、泥土和水汽混合而成的独特气味。 重点内容之一,是对“工匠精神”在餐饮领域的具体体现的考察。书中详述了某类传统制作工艺的复杂流程,例如一种需要经过漫长发酵才能成品的地方性发酵物,或者是一种依赖于特定季节气候才能达成的传统糕点制作技术。作者不满足于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手艺人面对传承压力、市场变迁时的内心挣扎与坚守。每一道工序,都被描绘成是对时间与自然规律的尊重与服从。 此外,本篇还探讨了“地方性”在食物中的体现。作者考察了一种特定区域内,由于土壤、水源甚至当地居民生活习性所催生的独特食材处理方式。这些方式,往往是与外界隔绝、独立演化出来的生存智慧的结晶。 第二部:器物之声与餐桌哲学——仪式感的重构 第二部分将焦点从食材转移到“承载”与“共享”的行为上来。作者认为,食物的意义,往往通过它所盛放的器皿和围绕它形成的社交场景得以升华。 书中花费大量篇幅,细致描绘了特定文化中,餐具的材质、形状、纹理如何影响我们的味觉体验。我们学习如何分辨一种粗陶的质朴与一种精美瓷器的温润,以及它们分别适合承载何种分量的生活情感。作者通过对“老物件”的描述,唤醒了读者对物质的记忆:那些经历过战争、迁移,最终仍完好地待在老式厨房角落里的搪瓷杯,或是祖母用来盛放酱汁的透明玻璃罐。 餐桌,被视为一个微缩的社会剧场。作者观察并记录了不同家庭或群体在进食时的行为模式:从入座的次序、敬酒的礼仪、到分食的哲学。例如,在某种传统习俗中,共享一份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无声的权力确认与情感联结仪式。书中穿插了数个动人的小故事,描绘了在特定节日或重要时刻,一桌简朴却意义非凡的“大餐”如何承载家族的历史与未来。 第三部:时间褶皱中的味道记忆——失落与重逢 第三部分是全书最具怀旧色彩的部分,它聚焦于“记忆的味觉索引”。作者致力于捕捉那些即将消失或已经消逝的味道,并试图通过文字重建它们。 这里探讨了“童年味道”的不可复制性。很多时候,我们怀念的并非食物本身,而是制作食物的人、制作的场景以及当时的心境。作者通过对一种失传已久的家庭自制饮品的追溯,展现了现代工业化生产对地方性风味的冲击。书中描绘了寻找旧配方、拜访年迈的制作者,以及最终尝试重现那种味道的艰辛过程。即便是外形、口感相似,那份独有的“时代味道”却仿佛永远地留在了时间褶皱里。 此外,本篇还深入探讨了“迁徙者”与“家乡味”的关系。对于那些离开了故土的人而言,味觉成为他们与过去连接的最直接、最强烈的纽带。作者采访了几位长期旅居异乡的群体,记录了他们对家乡特定食物的执着,以及他们如何在其新的环境中,以创新的方式“移植”或“改良”这些记忆中的味道。这种对根源的探寻,映射出人类对归属感永恒的追求。 结语:食尽人间,方知冷暖 全书的基调是沉静而深刻的。它不渲染奢华,不追求猎奇,而是将焦点放在食物背后的人性、历史与环境的复杂互动之上。作者邀请每一位读者,放慢脚步,不再将“吃”视为例行公事,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世界、与自己、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的途径。通过对寻常巷陌中平凡食物的细致品味,我们得以窥见更广阔的人间冷暖与哲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花果子.春摘之旅
伊贺上野樱花随风而来京都 伊贺上野天神前 含芳 红梅屋
与下鸭神社的神明们一同赏花 下鸭茶寮
米饭美味的原因 草(口食)中东
池泽水面戴上了花面具 长久堂 北山店
在新干线内享用京都「纟樱」 瓢寿司
淡雅花色和服裹着生麸及飞龙头 麸嘉 三友居
添花听时雨 龟屋良永
京都远不过十八里 花折
松原通的柏饼及水无月 末富 松寿轩
整修西阵町家及荞麦面店 荞麦屋Nikolas

第二章 祭典食之乐.夏日寻凉
以「翁」的海鳗迎夏 翁
晨粥与「和静清寂」 瓢亭
「朝露」及「波头」 镒良光
在祇园祭茶会 龟屋则克
日本第一的凉面 SAKAI
冥界的糖果伴手礼 MINATOYA幽灵子育饴本舖
夏日品尝盛装在青竹里的芝麻豆腐 简易怀石 缘
京都视野最佳的咖啡厅 茂庵
棚机.上七轩的「夏柑糖」 老松
京都商人的审美意识及韩国茶 素梦子古茶家

第三章 品尝丰硕果实.因缘际会之秋
淋上英国黑醋变身洋食 壹钱洋食
由「缩缅山椒」至「床红叶」 三宝庵
造访料亭是心灵之旅、神之解谜 建仁寺祇园丸山
大人的咖啡厅 弗朗索瓦咖啡厅
料理如京友禅般美丽 天妇罗吉川
京町家中的古夷苏木吧台 室町和久传
留存在京都的东京昭和风 INODA COFFEE
京都仅存的法式洋食店 
始于一酌、终于品茶 美山庄

第四章 将古都盛入冬日茶碗
御所门前之「粽」 川端道喜
店名表现体裁 啸月 柳樱园茶舖
一石四鸟之味 八百三
美丽似绘卷 万龟楼
佔地一千坪的温柔小店 芜庵
祇园饺子如舞扇 祇园饺子处 泉门天
川端康成的爱酒 佐佐木酿酒厂
我家的冬日美味
京都锦市场是食材御宅族的秋叶原
在京都锦市场修习怀石料理

谘询方式一览表
后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饮龢食德
李仁芳

  讲到饮食之道,世界上排名拔尖的,多数人会同意是华、和、法、义四个体系。先不谈西方的法、义,东方的华、和之间也有不少有趣的对比。虽然拔尖各菜系都会讲究色、香、味俱全,但若论味道与香气的繁复多元,持平来说,中华料理是远胜日本料理的。此所以不论国籍,一般都是年龄较长,口味偏淡的较资深公民,较会偏好「清淡」的日本料理。

  当然日本料理多发挥食材原味,烹调清淡,是更「健康」的饮食。而从圭子女士对京都四十二家各式料亭的精巧描绘,我们更能够对作为日本料理精萃之萃的「京料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华人的主厨当然也懂得在菜盘食器中经营「色∕香∕味」,甚至雕花果、刻冰造景。日本料亭的主厨造景则尚不止于菜盘食器之间,更及于料亭空间、「走庭」、以至于客人视线所及的庭园、露地…均能展演具匠心的佈局调度。

  南禅寺参道旁的瓢亭(《米其林指南》评鑑为三颗星的着名茶怀石料亭)当代主人高桥氏,修习茶道已有五十多年,茶室中插木槿花,瓢亭停车场角落所种花卉佈局,宛若专业花店插花般悦人眼目。

  笔者在上京区御所后相国寺(明德3年,1392年室町幕府足利义满将军所创建)内承天阁美术馆拜观寺藏国宝级典藏美术、工艺作品,就亲眼看见高桥先生穿着大地色系素雅和服,也气定神闲地在仔细观赏日本国宝级大画家伊藤若沖所绘「葡萄图」。

  位在磋峨野的「翁」,夏天的海鳗料理(用火焙的「烧霜」技法处理)远近驰名。虽是较年轻的店,但店主的第二代除了本业技法优秀,连插花、书法都有深厚造诣。近年来在祇园花街八(土反)通一角崛起的「建仁寺祇园丸山」,店址附近接连着几栋「数寄屋」风格家屋,是早期堂本印象、西山翠嶂等知名日本画家的宅邸。丸山店主当年若没成为料理师傅,是想当画家的。客人在夏季祇园祭季节上门时,奉上的「八寸」用了许多祇园祭山鉾的造型意象,料亭风格是仿里千家着名的茶室「又隐」所建造,店主本人对茶道也有很深修养。

  秋天到访的客人,他奉上的是秋季当令的松茸、鳗鱼土瓶蒸,食盘上当然不会少掉嫣红枫叶的风雅配饰。大体上舖排旬食地酒,京料亭达人用一片亲切心意,一手洗练道艺,以当令的食材、当令的天地间风光,呈献给客人「吞天之气、吸地之力」的饮龢食德,不只提供了来店客人养生之道,也提昇了客人生活美学体验的生命甜度。

  像本书作者圭子女士形容造访美山庄之旅的行程是「始于一酌,终于品茶」。美山庄的主人,对茶道十分专精,厨师们一个月也有两次的茶道修习。这些事例,都让我们看见「京怀石」、「京料理」背后的料理达人,不只是料理达人。他们其实也是「茶道达人」、「花艺达人」、「书道达人」,甚至「画艺达人」。

  就像我们台湾的食养山房,每天清晨山房主人要带所有前场、后场工作人员读经讨论、作功课。汐止巷弄里清净可口小料亭主人用顶级真空管音响听自己热爱的古典音乐贝多芬与华格纳黑胶唱片。每次享用食养山房或汐止深巷小料亭那样的美食,或是踏进圭子女士所导览的京都一流料亭,都让我们再次相信,一流的料亭达人,真的不是只是餐饮体系中所谓的「厨师」而已!

  眼耳鼻舌身五感的同步修练;色声香味触五觉共感境界的同步追求。这样的待客心意与洗练道艺,使得客人不仅止于以食养身,更及于以食养心养灵,昇华了客人生活的甜度体验与生命的存在感。

  这就是京都式一流料亭的「食养」之道。

(本文作者为台湾美学经济创言人、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推荐序
又一本京都情书
韩良露

  看过几本麻生圭子写京都的书(天下出版的有《麻生圭子的京都「小巧生活」》),让我对这位素未谋面的人,有了姊妹淘似的亲切,这位原本在东京从事流行歌作词者工作的职业女性,在结识了也是东京人,但因就读京都大学并在京都从事建筑师工作的丈夫后,麻生圭子在十多年前迁居京都,而她的人生也因此展开完全不同的方向。

  麻生圭子和先生租下了荒废的老屋,修复成具有旧日风格的町家住宅,她并开始学习茶道、花道、怀石料理,就为了不只是住老屋,也要活出京都的传统生活风格。

  麻生圭子这个外地人,可说是彻底被京都的文化领养了,她着魔似地探访京都的山川自然,神社寺庙、风土人文、节庆祭典、美学风流、饮食滋味等等,她不断地写书,办活动,接受东京杂志的採访,她也成了把京都幽微向全日本播放的人。

  我曾说过,对某地文化如此热情的人,很少人是本地人,写巴黎、佛罗伦斯、巴萨隆纳等城,最精采者,竟然都是外来者,他们才能用与他者谈恋爱、溶合为一的激情去把他城内化为我城。

  这样的外来者偶而会犯一些小瑕疵,就像麻生圭子在本书中写道,她曾把自己所住的位于今出川通以北的老屋称为町家,但老京都人却不以为然,指出越过了今出川通就不算京都了。我可以理解老京都人的说法,因为町家不只是指某种建筑形式的老屋,而是指那样的老屋当年被使用的状态,町家是指从事某些传统产业的商人工作兼住家的屋子。

  但谈恋爱的人,总有一些一厢情愿的成份,否则也不会总看到京都情人的好,而很少看到坏,或者是看到了不好也不想面对,京都当然不是完美情人,老京都人对这一点是最清楚,老京都人视京都为一起过日子的老夫老妻,有情份也有恩怨,选择继续相处可以,但很少会有力气去大声张扬热情。

  但很少人会想看对某个城市的婚姻日常实况,我们想看的都是非日常的热恋记录,我们想看写给城市的情书。

  我也是一个相当着迷京都的人,每年都会找时间去,今年311之后都还去京都看今年特别伤感的春樱,也一直想从人生中抽空到京都去住游一两年,就像想跟心爱的情人同居一阵子一样。

  但我内心也知道,我这个外地人,在京都不必工作,天天看的都是美景、玩的都是美事、吃的都是美味,这样的人生当然是非日常的,就像没人一辈子都在谈恋爱的,但京都可以让我对人生的恋爱之情延续。

  麻生圭子在本书中介绍的食趣,不管是花折的鲭寿司、麸嘉的生麸、末富的柏饼、瓢亭的朝粥、老松的夏柑糖、川端道喜的粽等等,也都曾是我二十多年来对京都食物情怀的点点滴滴,但这些美好的事物不是用来消费的,不能用观光客的心态吃过即好,这些食物正如麻生圭子所云是了解京都文化的翻译机,借着品尝这些食物,得以细腻的感受京都的形、精、神于一体。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没写过京都的专书,也许就是因为有像麻生圭子这样的作者住在那,写出不少我的感触,也持续地让我深入了解我未知的京都事物,《小巧京都食导》览当然会成为下回我再去京都时带在手边的参考书。

(本文作者为南村落总监)

图书试读

第一章 花菓子‧ 春摘之旅
伊贺上野樱花随风而来京都 

伊贺上野 天神前 含芳 红梅屋

  眼前这份菓子,并非京都所产。是伊贺上野「红梅屋」的作品。不过到了春天,却随风飘来京都,在各处绽放花朵。像是夜晚追着菅原道真(译註:西元八四五年~九○三年,日本平安时代贵族、学者、汉诗人、政治家,为日本「学问之神」,据说道真被贬至九州太宰府时,京都的梅花随着道真,一夜之间飞到九州),连夜飞到太宰府的梅花一般。

  这花朵究竟是追着谁而来的呢?是追着芭蕉(译註:松尾芭蕉,西元一六四四~一六九四年,江户前期的俳谐师,将俳句形式推至顶峰)的足迹吗?

  这种花,名为「样样樱」,名称是来自芭蕉的俳谐作品:

  回忆起样样诸事的樱

  据说这是芭蕉回到了伊贺上野(译註:位于三重县伊贺市,为芭蕉出生地)时所咏的句子。他提到的「样样诸事」,其中也包括了在京都的回忆吧。京都嵯峨的落柿舍一处,留有芭蕉的足迹。

  我第一次见到这如樱般的菓子,是在洛中(译註:京都市中心区域)的京町家。这户人家从前原本贩卖和服,这一代的主人是位画家。主人对民工艺及染织的造诣之深,就连京都的文人雅士也另眼相待。由于他有自己独到的审美意识,因此室内所有的装潢都非常美丽,有时我会请他提供场所协助摄影。某天,摄影结束后,我们到了二楼,这里是铺着桧木板的和室,我一边眺望映在灰泥墙上的松树枝影,一边啜着茶。

  一只白瓷的高脚托盘,放在磨光的桧木地板上,里面摆放着樱花模样的菓子,好似画一般。我享用了一个,接着和同行的工作人员对望了一眼。咦,这菓子不太甜,很爽口呢。这和称作「打物」,也就是把砂糖镶在木板模型使其成形的菓子不同,口感薄脆,味道如同樱花一般淡雅。

  当时正是二月底,我心中期待着樱花的到来,这菓子加深了我对春天的期待。摄影的工作人员们都是从东京过来的,他们说:

「不愧是京都的菓子,味道就是不同呢。这是哪间店的作品呢?」

其实这并不是京都的菓子。「样样樱」主要用寒梅粉(译註:梅花季节时,将新米碾成的粉)及山芋制作而成,是味道偏淡的菓子。

第二次见到这朵樱花,是在二条城的「观樱茶会」当中。

在平日不对外开放的区域里,有一间茶室,座落在盛开着枝垂樱、山樱、染井吉野樱等等的「樱苑」当中。当时正值樱花散落之际,一阵风袭来,满是樱花吹落。这场茶会照例由表千家举办,美得像是来到了樱花盛开的龙宫城。

茶席的最后,端出了这道菓子。菓子盛装在容器中,据说这容器本是由夏威夷带回来的椰子壳,涂上漆所制成的。在这南岛果实里,绽放着令人怜爱的「样样樱」。

在如此欢欣的宴会舞台,端出散放魅力的菓子,真令人愉悦!我甚至想对身旁的表千家长者道谢,感谢他准备了这样的菓子。不知我的心情是否有传达出来呢?

他亲切地告诉我:「这菓子不是京都的作品,是伊贺上野的……」

  今年春天,我在下鸭神社隔壁的超市,竟发现了这款菓子,因此我将堆着的小盒子,全部买回了家中。我心想,让这朵花在大德寺的瑞峯院绽放,那朵花则在下鸭神社,另外这朵在花见小路,接着是在御所的南方。我一面俯瞰着京都街道,一面扩展我的花之地图,将它们送达各处。

  属于我的「樱之小径」(译註:芭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奥之细道》,「细道」指「小径」之意,此处作者仿芭蕉作品名,自称为「樱之细道」,也就是樱之小径),希望有一天也能抵达伊贺上野。

将思念樱花的情感,託付给干菓子。

也有芝麻口味,连含在口中的乐趣也是诸多样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想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就必须从它的味道开始。京都,这座充满古韵的城市,它的美食更是承载了它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旅行攻略,都集中在那些大众化的景点和餐厅,而真正能代表京都独特风味的小店,却常常被忽略。这本《小巧京都食导览》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京都美食的另一扇门。我喜欢它那种不落俗套的推荐,它不是在罗列清单,而是在分享故事。每一个店铺的介绍,都饱含着作者的观察和体验,让我觉得这些美食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书中的一些描述,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低语,告诉我:“去这家店,你一定不会失望。”它没有那种炫耀式的推荐,而是用一种平和而真诚的态度,与读者进行一场关于美食的深度对话。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一本美食书,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

评分

我一直对京都那种沉淀了时光的美食文化充满好奇,但每次去京都,总是在热门餐厅排队,或者因为语言不通而错过一些真正有味道的小店。这本《小巧京都食导览》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小众旅行者”量身定做的。它摒弃了那些游客必去的网红店,而是挖掘了那些藏匿在巷弄深处、或者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宝藏”。我翻开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食客一同探险,每一个章节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惊喜盒子。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推荐”,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分享了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美味。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菜品的时候,那种生动的笔触,仿佛能闻到那股香气,尝到那份鲜味。而且,它还贴心地给出了交通方式和一些小贴士,比如哪家店最好在什么时间去,或者有什么必点的隐藏菜单。这种细节上的周到,让我在读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已经置身于京都的某个角落,准备大快朵颐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吃懂”京都的书,它教会我去感受食物背后的匠心和人文。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小巧”二字简直点睛之笔!它不像那种厚重的旅游指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而是那种可以轻松放进包里,随时随地拿出来翻阅的大小。我经常在去京都的飞机上,或者在咖啡馆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翻看这本书,感觉特别放松,也特别有代入感。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她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去描绘京都的美食。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介绍,而是充满了情感的表达。我最欣赏的是,它没有过于强调“必吃”和“必点”,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味。它更像是一个引子,勾起了我对京都美食的好奇心,然后引导我去主动地去寻找。书里介绍的那些小店,有的看起来非常普通,但作者却能从中挖掘出它们独特的魅力。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觉得作者是真的热爱京都,热爱京都的美食。我感觉自己已经和作者一起,走过了京都的无数个街角,品尝了无数份令人难忘的美味。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治愈系”风格。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淡淡的文艺气息。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过于商业化、过度包装的美食推荐,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作者在介绍每一家店时,都显得格外用心,她不会去夸大其词,而是用一种非常写实的笔触,去描绘食物的质感、味道,以及店铺的氛围。我尤其喜欢它对那些传统京都料理的介绍,比如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怀石料理,或者是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家庭小吃。它让我看到了京都美食背后蕴含的“和”之精神,那种对于食材的敬畏,对于烹饪的专注,以及对于生活的热爱。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杯清淡却回味无穷的抹茶,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味道,却能让你感受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宁静和满足。它让我对京都的美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期待亲身去体验那些美好的味道。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可爱了!封面就透着一股子京都的小清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但打开来看,里面的排版却一点也不拥挤,字号也刚刚好,看起来非常舒服。我一直觉得京都的美食就像它的庭院一样,精致而有内涵,但要找到一家真正地道又不会太难找的小店,确实需要一些“内幕消息”。这本书就像是给我配了一个随身的京都美食向导,里面介绍的店,很多都是我之前在攻略上搜遍了也未必能发现的。它不像那种大而全的美食地图,而是像闺蜜间悄悄分享的私藏清单,透露着一种“去了不会后悔”的神秘感。里面的图片也拍得特别诱人,我光是看着那些精致的料理,就忍不住开始规划下一次的京都之行了。而且,我发现作者在介绍每一家店的时候,都不仅仅是列出菜品和价格,而是花了很多心思去讲述这家店背后的故事,比如它的历史、老板的坚持,甚至是某道招牌菜的由来。这种人文的关怀,让每一顿饭都变得更有意义,不再是单纯的填饱肚子,而是一种文化体验。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浮夸、不张扬的风格,读起来就像和一位懂京都的老朋友在聊天,娓娓道来,让人心生向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