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十年之后:一本献给那些寻求改变的人们的未来预言书

赢在十年之后:一本献给那些寻求改变的人们的未来预言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未来趋势
  • 个人成长
  • 职业发展
  • 人生规划
  • 变革
  • 预见
  • 自我提升
  • 成功学
  • 影响力
  • 长期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的世界正在飞速地向前发展。

  职场人士开始变得焦躁不安起来,他们都抱着「我要在公司抛弃我之前,先找到更好的公司」这样的想法!这种反叛对企业来说,是非常致命的。从几年前就开始流行「十几条公司不能洩露的秘密」。现在既然知道自己效忠企业的真实面目,企业员工也开始制造自己的秘密。

  悄悄准备离职的职场人士已经超过了八十%。这一惊人的统计资料在告诉我们,就业前线即将展开一场游击革命。

  以九百九十二名二十~三十岁的职场人士为对象,进行了调查。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进入今年以来,试图离职的人员达到整体的八十三.一%。

  以一千八百零五名职场人士为对象,做了一项「为了离职,有没有偷偷投递简历」的问卷调查,结果有七十九.二%的人回答「有过」。

  以入职未满一年的六百二十五名新职员为对象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应答者中七十八%的在职人员,都在求职。

  跨过消极怠工阶段,试图积极跳槽的职场人士也不少。十名职场人士中有八名希望兼职,这一数值比三年前增加了三十%。

  职场人士中接近十%的人现在已经是兼职族,但公司却几乎不知道。

  兼职即创业的前期。兼职族们一旦向天枰重的那侧倾斜,最终会抛弃没有价值的公司。

  以一千六百五十二名职场人士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应答者中有八十六.三%的人选择「除本企业外,还有兼职(两份工作)意向」。

  以五百二十六名职场人士为对象进行的,是否有创业意向的调查,结果有九十七.一%的人回答「想创业」。

  他们要么是创业者,要么就是想要离职的人。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人。虽然我们无法登上财力、人脉、学历集为一身的巨人肩膀,但我们也不用为此感到失望。因为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与帮助我们成功的无名小卒合作。

  曾对许多创业者和离职者进行过研究,其结果显示,他们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九个帮手。不仅如此,他们中的成功人士至少与三名创业者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识别出自己的同路人,并与他们携手前行。

  对那些梦想创业和离职的八十%的职场人士来说,相信你们这些重新起航的人(RE-STARTER)中,会有八分之一的人在读完这本书后,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把它作为自己的同盟。随时放在身边来读,就不会丢掉自己的梦想了。

  创业、离职的成功率遵循一条法则,也就是帕累托法则。虽然有八十%的职场人士想要离职,但成功只掌握在不到二十%的人的手里。如果想让成功概率成倍增长的话,那就找到自己的伙伴,携手前行吧。    

作者简介

尹胜日

  毕业于韩国中央大学。凭借着畅销图书《改变我人生的1%的价值》、《青少年的最后一堂课》、《用1%创造99%的价值》等图书,作者尹胜日成为一位广为人知的作家。他立志为帮助三十多岁的人能够更好地定位自己的人生而致力于励志图书的撰写,现在的尹胜日也正是如本书所指明的那样,为了十年后的自己更加地成功而做着不断地努力,积极生活,勇于进取。长期以来,尹胜日做着从事于图书策划与专职作家的工作。现在他对故事写作、图书策划深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他还曾经担任过CBS的播音主持,做过mbn(每日经济广播)以及京仁广播的播音主持工作。而今,尹胜日不仅成为撰写职场类指导丛书的强者,同时还为青少年及儿童的健康成长撰写大有裨益的辅导图书,他所撰写的图书也被列为韩国教育财团的「未来青少年丛书」计画当中。

拂晓之光:人类文明的下一部史诗 作者: 佚名 本书简介: 这不是一本描绘奇幻世界的作品,也非对既有历史的简单复述。《拂晓之光》是一部深入剖析人类文明演进轨迹的宏大叙事,它聚焦于在信息洪流与技术爆炸的交汇点上,我们共同面临的伦理困境、社会重构以及精神层面的深刻变革。全书以跨越三个世纪的广阔视角,构建了一个既有严谨逻辑推演,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未来图景。 第一部:遗忘的基石——数字记忆的消亡与重建 本书伊始,将读者带入一个被“超连接性”反噬的时代。在人工智能渗透到个体意识的边缘时,传统意义上的“记忆”开始变得脆弱和可塑。作者并不沉溺于技术细节的堆砌,而是着重探讨了当外部存储超越了生物限制后,个体身份认同的危机。 我们将见证“知识碎片化”的终极形态——一个无需学习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信息即时可得,但“理解”和“沉淀”却成为稀缺品。第一部详细描绘了社会精英阶层为对抗这种“浅层存在”而发起的“心智复古运动”。他们拒绝接入全球信息网,转而投身于手工劳作、古典哲学研习,试图通过身体的局限性来重新锚定自我。这一部分充满了对当代教育体系和信息获取模式的深刻反思,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在虚拟泛滥中,人们对真实触感和慢速思考的本能渴望。 第二部:巨像的阴影——权力结构的迁移与新型藩镇 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概念逐渐模糊。权力不再集中于地域,而是转移到了对关键算法和基础数据的控制权上。本书第二部聚焦于这种新型权力集团——“数据公会”的崛起。这些公会,由掌握核心算力与能源分配的少数科技寡头或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构成,它们的影响力无远弗届,却游离于任何既有的法律框架之外。 作者细致描绘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接入者”与“游离者”。接入者享受着高度的便利与保障,但也必须接受算法的微观管理,他们的生活轨迹在出生前便已被优化至近乎完美,代价是绝对的自由选择权。而游离者,则生活在巨像的阴影下,依靠黑市技术和地下互助网络生存,他们是现代社会的“新流民”,对既有秩序保持着警惕与反抗。 本书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信用评分”的异化。它不再仅仅是经济评估,而是融入了健康、社交倾向甚至道德判断的复杂指标,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空间。作者通过一个虚构的“公民不服从运动”,探讨了在技术全景式监控下,如何定义和实践真正的反抗。 第三部:共生的伦理——生命边界的消融与物种的重新定义 本书最具思辨性的部分,集中在生命科学的突破对人类哲学基础的冲击。随着生物工程与仿生技术的成熟,人类不再是单一的物种定义。跨物种的交流(通过神经接口技术实现对其他生物复杂思维模式的初步理解)和人类自身的基因优化成为常态。 “永生”不再是神话,但它带来的社会伦理困境却远超预期。当一部分人拥有了几乎无限的生命周期,而另一部分人仍受制于自然规律时,社会公平的基石如何维系?作者探讨了“生命配额”的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代际冲突——老一辈的“不朽者”如何面对对资源和创新空间产生压抑的“新生代”。 此外,本书对“后人性主义”的思潮进行了深入考察。当人类开始主动设计自己的心智结构、情感反应乃至道德直觉时,我们是否还在称之为“人”?作者通过对一个致力于“回归原始情感”的隐秘社区的观察,反思了技术进步对人类最根本情感(如爱、悲伤、牺牲)的侵蚀。 第四部:回归野性——新世界的生态平衡与精神契约 最终章将视角转向地球环境的修复与人类文明的“再野化”。在经历过高度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洗礼后,幸存的文明开始意识到,技术本身并非万灵药,真正的韧性来自于与自然系统的深度连接。 《拂晓之光》勾勒了一个“分布式社会”的蓝图。大型集中式城市开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在生态友好型社区中的小型、自给自足的“生态单元”。这些单元在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同时,严格控制信息流入,强调本地化生产和循环经济。 本书的基调并非悲观的末世论,而是一种审慎的乐观。它认为,人类的未来不在于征服自然或彻底数字化生存,而在于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接受技术的赋能,但坚守人类精神中最宝贵的非量化价值。最后的章节,以一种近乎寓言的方式,描绘了新一代人如何通过重建仪式感、尊重非技术劳动,以及与修复后的自然建立新的精神契约,最终找到了在技术时代背景下,持续且有意义地“生活”下去的答案。 读者群体: 本书适合所有对未来学、社会结构、技术伦理、哲学思辨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要求读者具备开放的思维,愿意跳出现有的二元对立框架,去探索一个复杂、多层次、充满矛盾却又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它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书,而是一份引导深度思考的路线图。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决定行动的胜负 018

带着狗去南极 018
寻找唯我独尊的中心 027
克服打败「核心」的小鬼 035
核心弱点的创意和离职的探险 038
核心的面貌:「达人的自信心」 040

第二章 成功的核心因素 044

不良少女成功记 044
保险公司社长的梦想 046
事无巨细,有始有终 050
事情的成功取决于最后一步的审阅 058
天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063

第三章 结束的重要 068

「收尾」先生——这位是谁? 068
瞬间:想像计画完成那一瞬间的激动情景。 073
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076
运气:处理问题时,拥有「意外发现的本领」 078

第四章  通往成功的最快捷径 082

真理属于我们,还是属于你们? 082
即使被拒绝了一百次,也要做好充分准备 093
「拒绝」先生 098
有拒绝,才有成功 104
有力武器直戳市场 109

第五章 寻找二人三格的合作伙伴 112

地球上最棒的阿呆和阿瓜 112
成功的另一半,寻找最佳合作伙伴   126
本田藤一郎和藤泽武夫:我的弱点就是你的长处 133
休利特和帕卡德:学业中建立的友情,至死不分 137
托尼布.赖尔和戈登.布朗:即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 142

第六章 看不见的第三种力量 148

事业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148
虚数──「第三种力量」的小鬼 159
从最近的地方开始寻找第三力量 165
不错过第三力量,要做就做到最好 169
为了第三力量竭尽全力 173
第三力量来自谁,它在哪 178

第七章 寻找要害,从方法入手 180

什么都不留心 180
战争中的「要害」到底是什么呢? 193
抓住要害的两大秘诀:因地制宜和新思维 208

第八章 每天起床,树立自信心 216

未来属于对自己的梦想充满信心的人 216
自信是最佳的担保者 226
自信就是外衣 232
现在:从开始到最后都要练习 241
未来:来自别人现实中的目标,总是追求这个理想  246
今天早上穿上自信外衣之后再出门 249

第九章 笑一笑,展现出你的笑容 252

莫名其妙的解雇原因 252
表情是心灵整形医院 263
微笑小矮人 267
微笑可以让战争停止 272
微笑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275
革新的枢纽──轻松愉快的微笑 278

第十章 习惯感谢吧 284

选择最卓越的生活吧 284
「感谢习惯」小矮人──拥有感恩之心的习惯 298
世界上最美的习惯──感谢的习惯 300
欧普拉.温弗瑞的感恩习惯 302
田中耕一的感恩习惯 306
成功人士唯一的习惯 30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决定行动的胜负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记住的永远都是获得第一名的那个人。取得第二名,这与成为第三,甚至是第一百名没有任何的差别。

带着狗去南极
斯科特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哪怕仅仅只给他一次这样的机会也好。但是时光怎么会倒流呢?再重新寻找宿营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最大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什么时候开始走向这个错误的?」他不止一次地追问道。
要是能够顺利到达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宿营地,那该有多好!

斯科特在去往南极点的路上便开始不断地胡思乱想了。狂舞的暴风雪刮得越来越兇勐了。眼前的视野就像是一片雪白的墙一般。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探险者斯科特的内心里那种想要时光倒流的夙愿越发地强烈起来了。

现在,南极点离他们并不是很遥远,几乎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但是队员们的状态已经非常地糟糕,几乎要接近极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家就会完全地垮掉。斯科特本人也深陷到雪盲症的痛苦折磨当中。即便是如此,在斯科特的意识当中,他还是觉得这一行人应该继续向南极迈进。他们必须这样做,别无选择。但是,下一步他不得不要开始做一个选择了。

「问题是……速度。」
给探险队造成巨大的压力的关键,就是他们行进的速度问题。但是,斯科特做了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荒诞决定,他决定用人力来推动雪橇,以此继续前进。

他向他的队员们解释道:
「我们现在已经行进了这么远。并且,现在距离我们的目的地只有二十四十公里的距离。如果我们现在不提高队伍行进的速度,别说是到达我们的目的地了,就连回到我们的宿营地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现在必须作出决定——时间正在一点点地吞噬着我们的生命,我们不能够有一丝一毫的迟疑。你们几个人听懂我的话了吗?」

他要求年龄较大的一名队员,以及其余几名经常落后、总是拖后腿的队员们撤回营地,这是一个相当残酷的命令。这些队员经历了千辛万苦才走到了这里,现在要求这些队员撤回,对他们来说的确是晴天霹雳。部份队员必须撤回,他们紧咬着牙关,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但是还是实在难以忍受,眼泪嗖嗖地掉了下来。

克服了所有的所谓逆境,撑到了现在……让这些朋友返回营地,所有的人都是难以接受的。剩下的人,对于那些即将离开的人都是默默相视,大家无一例外地陷入到一片沉默之中。

斯科特闭上了眼睛。在他的头脑当中飞速地旋转着一个个的数字。一天行进速度是三十公里!最少的行进速度也应该是二十公里啊!但是事实上,他们现在连这个数字的一半都没有达到。要是现在不裁减人员的话,想要实现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伟大梦想,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天,队伍里的部分人员按照来时的路原路返回了。最后剩下五个人,跟随着斯科特踏上了走向南极的未知之旅。

这已经是斯科特开始南极探险的第三十六天了。南纬八十四度,在他们所创建的第三十六个食物储蓄点,他们又一次地进行了人员的整合工作。不管怎么说,他们的这次整装待发为前面的前行减轻了不少负担。果断地「请回」那些行进速度较慢的队员,这是一种不得不做的选择——因为暴风雪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选择。当时正遭受着疾病的侵袭、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的斯科特就是这样想的,他打发那些队员,这是迟早都会做出的决定。无可避免。

斯科特不停地摇头,倒不是因为宿营地的事情——从哪里来,再回到哪里去,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现在的这五个人陷入了与暴风雪进行持续斗争的状态当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刮起的暴风雪把他们前行的路遮挡得严严实实。斯科特突然有一种预感:这种天气绝不是正常的天气。一时间,有一种不安的感觉涌上他的心头,但是他却没有向其他的队员们提及这件事。一种强烈的声音一直在激励着他:绝对不能够有人比我斯科特先到达南极点的,一定要加快速度前进!

但是随着离南极点越来越近,之前那种不安的感觉更加地强烈,无时无刻不在紧紧地包围着斯科特,以至于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这种焦躁感越来越强烈,他的心跳声似乎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耳际。南极就应该像这样,一直有着这样的风暴和风雪吧!他不停地做着自我安慰。大自然总是比人类更具有艺术的表演能力,像是这种暴风雪也不过是自然之神所进行的一场表演而已吧,一定会是这样的。

但是当斯科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南极点时,他所发现的一切几乎让他晕倒。他使足全身的力气,努力站了起来。他的手脚都颤抖着,简直不敢相信所发生的一切——分明有别的人早一步到达!这里已经有人到来的痕迹存在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赢在十年之后:一本献给那些寻求改变的人们的未来预言书》这个书名,刚开始让我有点抗拒,总觉得“预言”有点虚无缥缈。但细想一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预言”着自己的未来,我们今天的选择,就是在为明天的自己铺路。尤其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很多过去被认为是科幻的场景,正在逐渐变为现实。我从事的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制造业,虽然看起来稳定,但我也感受到来自自动化、智能制造的冲击。这本书,我猜它不会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结合当下的一些科技趋势,去预测未来的商业模式和产业格局。可能会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颠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流程,物联网如何连接起整个供应链,甚至是一些新兴材料和能源技术对行业的影响。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分析出哪些传统行业将被重塑,哪些新兴领域将崛起,以及在这样的变革中,我们这些制造业的从业者,应该如何主动求变,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它听起来像是一份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指南,帮助我们在看似不可阻挡的未来洪流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甚至成为引领变革的力量。

评分

《赢在十年之后:一本献给那些寻求改变的人们的未来预言书》这个名字,一听就很有意思,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十年后到底会有什么“赢”道。我平常就特别喜欢看一些关于趋势、未来的书,感觉现在的世界变化太快了,如果不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很容易就被时代抛在后面。尤其是我自己也开了间小公司,做的是网店生意,感觉每一年都有新的挑战,新的玩法出来,像是直播带货、社群营销,还有AI的应用,这些东西都是前几年想都没想过的。这本书的光是书名就点出了“十年”这个时间跨度,对做生意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个关键的数字。十年,足够让一个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可能是一次事业重生的机会。我猜这本书应该会聊到一些宏观的社会经济走向,可能是科技发展的方向,消费习惯的改变,或者是一些新的商业模式的萌芽。毕竟,光知道“未来会怎样”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知道“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赢在未来”。所以,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际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在哪些领域投资更有前景,或者在个人能力发展上,哪些技能是未来十年必备的。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着那些不安于现状、渴望改变的人们,去发现十年后的机遇。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海。

评分

“赢在十年之后”,这句话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和希望。我平时虽然工作忙碌,但偶尔也会关注一些社会议题,像是环境问题、老龄化社会的挑战,还有国际关系的变动。这些宏观的议题,虽然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看似遥远,但长远来看,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我猜这本书,可能会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去审视未来十年人类社会可能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会不会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绿色经济在未来扮演的角色?会分析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资源和消费市场带来的影响吗?甚至会讨论科技发展在伦理、安全方面带来的新课题?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种超越个人或企业层面的思考,帮助我们理解未来的大趋势,并且思考我们作为个体,应该如何适应和贡献于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本书,不只是为了“赢”个人利益,更是为了“赢”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社会。它听起来像是一次关于人类命运的深度探讨,希望能给我带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思考。

评分

《赢在十年之后》这个名字,就像是一剂强心针,直接打中了许多中年人的心坎。我今年刚满四十,感觉人生已经过半,但又觉得还有很多未竟之事,很多想要实现的梦想,但时间好像越来越紧迫。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看着年轻人层出不穷的新想法、新创业,总有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紧迫感。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这些“承前启后”一代人量身定做的。我猜它可能会深入分析未来十年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甚至生活方式可能发生的巨变,并且会很实在地告诉你,在这个变化中,我们这些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又面临转型压力的人,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定位,发掘新的可能性。是继续深耕熟悉的领域,还是冒险尝试新的职业?是学习新的技能,还是发挥现有优势?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第二次职业生涯”的规划建议,或者是在人生下半场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关于“赢”,更是关于如何在变局中找到新的方向,实现更成熟、更有意义的人生。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希望能帮助我在迷茫中找到清晰的前进方向,不辜负这“十年之后”的时光。

评分

看到《赢在十年之后》这个书名,我脑中立刻闪过很多画面。身为一个在教育领域打滚多年的老师,我深切感受到教育体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我们现在的孩子,很多还在学习工业时代的知识和技能,但未来十年,甚至五年,就需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人工智能、自动化、全球化带来的复杂挑战,这些都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正视的。我常常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下一代,让他们不只是被动地适应未来,而是能够主动地创造未来?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为我们这类对未来教育感到焦虑的从业者提供了一扇窗。我猜它可能会探讨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比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以及如何将这些能力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会不会有关于如何利用科技来革新教育模式的讨论?比如个性化学习、在线教育的未来发展,甚至是元宇宙在教育中的可能性。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样一个“赢在十年之后”的教育图景,以及它将如何帮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我们的角色和方法,确保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地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未来的预言,更可能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塑造未来的行动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