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观察日记:两个女孩 × 100种时尚.艺文.享乐的英伦生活主张

英国观察日记:两个女孩 × 100种时尚.艺文.享乐的英伦生活主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时尚
  • 生活方式
  • 英国
  • 旅行
  • 文化
  • 艺术
  • 美食
  • 购物
  • 日记
  • 文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时尚49 × 创意人18 × 美食25 × 艺文17
英国媒体报导、全球各地万名网友按「赞」推荐!

  英伦品味,直送台湾!
  关于伦敦&里兹第一手消息讲座活动,将于2012年7月15日登场!
  详情请上英国文化协会网站。

  英伦街头冒险!人文大特蒐,在地生活原味呈现!
  揭开令人为之着迷沉醉的英式小日子!
  两个在英国伦敦(London)与里兹(Leeds)工作的台湾女生,
  她们探访100位英国人,透过独特的观点分享,
  写出在地人文、时尚、美食、街景……的生活观察体验日记,
  揭开英国人到底想什么?疯什么?又有什么癖好!

  →美女饰品设计师,为何钟爱红色厨房?
  →型男乐团主唱,最喜欢的浪漫约会地点是?
  →伦敦时装週场外花絮,精采程度与场内大比拚!
  →你尝过性感、前卫又时尚的杯子蛋糕吗?
  →里兹酒吧的热情老板,招待你畅饮调酒哩!
  →比鬼屋还可怕的博物馆,你逛过吗?

  暗藏趣味、在地人才知道的独特新鲜事,都在本书里,
  快跟着「英国观察日记」,探访您所不知道的英伦在地味!

作者简介

英国观察日记

  两个在英国工作的台湾女生,身处伦敦(London)与里兹(Leeds)两个不同城市,认识近十年的她们,决定将英国当地有趣的事情透过脸书(Facebook)互相分享,成立了「England英国观察日记」粉丝团,没想到透过独特观点的分享,让她们的网站一夕爆红,更有着「FB网路话题制造机」的称号。

彭上庭

  西班牙时尚行销与传播系学士学位后,两年前到英国里兹工作,担任跨国行销公司的时尚行销顾问。

刘家文

  在英国大学念完服装设计系以后,于伦敦时尚品牌任职服装设计师助理,同时为旅游及设计杂志专栏作者,也是文创网路平台啧啧的创办人之一。

  「England英国观察日记」粉丝团:www.facebook.com/ukobservingdiary

《伦敦漫步:寻觅城市深处的灵感与生活方式》 书名: 伦敦漫步:寻觅城市深处的灵感与生活方式 作者: [此处留空,模拟作者信息] 出版社: [此处留空,模拟出版社信息] ISBN: [此处留空,模拟ISBN信息]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伦敦的全面介绍,而是一场深入城市肌理、探访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生活哲学的旅程。它关注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或旅游攻略式的打卡清单,而是那些构成当代伦敦人日常呼吸的微小细节、独特的审美取向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多元、快速变化的都市环境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 第一部分:街巷间的非主流美学 伦敦的魅力,往往在那些人迹罕至的角落里缓缓展开。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避开牛津街的喧嚣,深入探寻那些孕育着独特生活美学的街区。 我们聚焦于东伦敦(East London)的某些特定区域,那里新兴的艺术场景与古老的工业遗迹交织。书中详细记录了探访小型独立画廊、二手家具店以及那些坚持手工艺制作的小作坊的经历。这些空间,不仅仅是商业场所,更是设计师、艺术家和匠人理念的物理载物。例如,我们描摹了一家专门修复老式打字机的店铺,店主如何看待“慢工出细活”的价值,以及这种坚持在数字时代所代表的文化反思。 此外,书中对“非主流时尚”的解读并非停留在服装本身,而是深入到穿着者对待衣物的态度。我们采访了居住在肖迪奇(Shoreditch)几位风格独特的居民,他们如何将古着、定制单品与日常通勤装束巧妙融合,形成一种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前卫张力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基于对材料的理解、对可持续性的关注,以及对快速时尚的反拨。 第二部分:味蕾上的地理志与时间感 美食是理解一座城市灵魂的直接路径。本书对伦敦餐饮文化的考察,侧重于其“融合性”与“时间沉淀感”。 我们没有过多描述米其林餐厅的精致,而是将笔墨投向那些坚守传统英式烹饪的“老派”餐馆,以及那些由移民社区带来的、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地道风味的“秘密据点”。书中详细记录了前往白教堂(Whitechapel)探访一家老牌土耳其烤肉店的过程,店主讲述了他们如何在新一代伦敦居民中保持这份传统,以及食物如何成为社区记忆的载体。 书中还特别开辟了关于“下午茶文化”的再审视。不再是传统英式下午茶的拘谨与奢华,而是关注新兴咖啡馆中,如何用精品咖啡豆、创意甜点和极简主义的空间设计,重新诠释这种休憩仪式。我们探讨了这些新式“茶歇”如何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同时又保留了对“停下来”的渴望。这些饮食场景的变迁,折射出伦敦人对“享乐”定义的不断拓展。 第三部分:城市中的精神栖居地 在高度密集的城市生活中,寻找可以滋养精神的空间至关重要。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伦敦人如何构建他们的“精神避难所”。 我们深入探访了数个非典型的公共空间。比如,伦敦大学学院(UCL)附近那些不对外开放的学院图书馆内部的阅读氛围,那里厚重的书卷气如何提供一种与外界隔绝的专注感。又比如,探访了泰晤士河南岸那些被巧妙改造的旧仓库,它们如何被改造成提供冥想、瑜伽或小型音乐排练的场所。 书中详细描述了对“自然”的捕捉。伦敦的公园固然著名,但我们更关注那些“野生”的自然角落,如亨伯河畔的废弃码头区,或是被藤蔓覆盖的旧铁路桥下,人们如何利用这些半开放空间进行非正式的社交、写作或沉思。这些“城市野趣”,是伦敦人平衡高压工作与内心平静的重要方式。 第四部分:知识与创意的流动剧场 伦敦作为全球知识与创意产业中心,其知识的传播方式也充满了动态和实验性。 本书考察了伦敦独立书店的生存之道,它们如何不再仅仅是卖书的场所,而变成了社区讨论的沙龙,承载着特定主题(如哲学、女性主义或环保主义)的深度交流。我们记录了一场在小书店里举办的、关于“人工智能时代下人文教育意义”的非正式辩论。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对“表演艺术”的解读。不同于西区的商业剧场,我们关注了那些在地下室、废弃教堂或街角进行的“沉浸式”戏剧表演,以及它们如何打破观众与演员的界限,迫使参与者重新审视叙事结构和空间感知。这些体验,反映了当代伦敦人对知识获取和艺术参与方式的探索。 结语:在流动中定义的“英伦生活”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描绘一种“正在进行中”的英伦生活图景。它不是一张静态的明信片,而是一部动态的纪录片,捕捉着这座城市在传统与革新、国际化与本土性之间不断拉扯、自我重塑的过程。读者将从中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真正的英伦生活方式,存在于那些充满个人印记的选择之中,而非被既定的标签所定义。它关乎如何有意识地筛选信息、如何构建美学边界,以及如何在历史的厚重感中,为自己的未来开辟新的空间。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感受里兹城市之美 Ann Castle
推荐序 两位朝梦想前进的女孩特派员 张小月
推荐序 记录英国生活态度的青春回忆 陈德政
作者序 在伦敦探险的每一天 刘家文
作者序 爱上人情味十足的里兹 彭上庭

chapter1 穿搭时尚,英国就疯这个味!

第一手 街拍型人
有型素人:偷窥英伦街头的风格「型」人
设计师与模特儿:时尚工作者密集的伦敦市区
伦敦时装週:时尚部落客与造型师穿搭特别篇
街头学生:具青春气息的省钱治装技
潮味店员:勇于挑战新风格的时尚趋势
社会人士:专业与品味兼具的高度穿搭术

深受好评 风格型店
服设系学生大推AllSaints Spitalfields
完整英式风格Caravan Style
深受名模、演员热爱的Beyond Retro
前卫、时尚、年轻风Public Beware
古典英式百货Liberty
缤纷夺目的维多利亚拱廊Victoria Quarter
里兹当地「最棒」的创意市集Birds Yard
里兹古着衣饰指标店Blue Rinse
英式潮牌严选Chimp
长年帮助当地新兴设计师Accent

英国当地 独立品牌
由小摊快速扩展成店面的奇蹟Comfort Station
一定要认识的新锐设计师品牌Beyond the Valley
来一件华丽复古娃娃装Dolly Dare
旧衣重生的衣橱诊所Junky Styling
进入魔法般的鞋子王国Irregular Choice
伪皮鞋的创意研发Nicholas Deakins
到里兹订制华丽美服!James Steward Couture
KUSO的暗黑时尚设计Dom, Dick & Harry
翻玩潮流的独一无二单品Test Space Leeds
全球免运费的美妆购物网Asos.com
*两个女孩的交换日记——伦敦时装週

chapter2 热爱生活,创意人的小日子!
喜爱黑白基调的服装设计师Minna Hepburn
追求鲜艳夸张的服装设计师Meihui Liu
时尚名人爱用的包包设计师Claudine Abou-Sawan
热爱红色厨房的饰品设计师Tanya Leyland
小太阳般热情的饰品设计总监Linnea Gotstav
爱收藏古董家具与饰品的设计店老板Coralie sleap
喜爱毛线织品的艺术工作者Louise Harries
搜集家具的摄影师Elsa Quarsell
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美女演员Hattie Morahan
二十年演艺生涯的演员Stephanie Leonidas
两位女孩组合的装置艺术家Amy Lord & Rebekah Whitney
享受生活的杂志总编辑兼作家Stacey Hicken
当个快乐妈咪的公关负责人Sharon Brigden
从小喜爱闪烁亮片的活动经理Katherine Busby
散发无比魅力的音乐人Dave Beer
喜欢老影片使用老打字机的乐团主唱Giuseppe De Luca
深爱另一半的艺廊企划Simon Zimmerman
热爱里兹城市居民的经纪人Lee Hicken
*两个女孩的交换日记——草地野餐趣

chapter3 时尚艺术圈最爱的大不列颠美食秀
高质感的约会好去处Orrery
入围全球TOP50的最佳餐厅St. John Bread and Wine
杂志好评的明星厨师餐厅The Dorchester
地下酒窖的包厢酒吧The Southwark Tavern
享受法式料理不必花大钱Cafe Luc
客制化口味的自助食堂 Vapiano
体验用碗喝咖啡的乐趣 Le Pain Quotidien
让人备感温馨的幸福老店The English Restaurant
义大利帅哥服务生为号召Fernandez & Wells
杯子蛋糕也可以性感、前卫又时尚Cox Cookies & Cake
甜点界中的奢华精品 LOLA's
伦敦最超值下午茶去处 The Wolseley
欣赏一场开放式的烘焙秀 Princi
缤纷的少女风小店舖Drink, Shop & Do
东欧气息的糕饼老店 Louis of Hampstead
里兹最佳热狗与英国咖啡冠军Primo’s
漫步Rhoundhay公园,悠享湖畔咖啡Lakeside Cafe
化身维多利亚时代贵妇Tiled Hall
大块肉爱好者注意!严选肋排Rib Shakk
採用地方农牧场新鲜食材的Fourth Floor Cafe & Bar
全球知名大厨杰米奥利弗厨房Jamie's Italian
大份量时尚墨西哥餐厅Neon Cactus
巴西式串烧牛排吃到饱Fazenda
深受当地华人认同的中国菜馆RED CHILLI
凭本书兑换调酒一杯MOJO
*两个女孩的交换日记——圣诞小聚会

chapter4 挖宝趣!乐享在地文化盛会
有吃又有逛!伦敦美食市集 Borough Marke
琳瑯满目的主题市集 Spitalfields Market
每月两次的古董市集交友去 Sunbury Antiques Market
每天不同主题,天天挖宝去 Greenwich Market & Clocktower Market
东伦敦艺术文化夜 First Thursdays
免费的夜间艺文展 Late night museums
是博物馆也是浪漫约会地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服设系明日新星展秀会Graduation Week
夏日水舞与冬日熘冰场Somerset House
最缤纷的夏日限定运河祭典Granary Wharf
英国女皇登基六十週年纪念The Queen’s Diamond Jubilee
让英国人钟情的杯子蛋糕週National Cupcake Week
似台北信义区的艺术市集Leeds Corn Exchange
所有你想知道的里兹都在这Leeds City Museum
欧洲最大室内市场且为一级古蹟的Kirkgate
修道院遗迹及纯英博物馆Kirkstall Abbey & Abbey House Museum
比鬼屋还可怕的博物馆Thackray Medical Museum
*两个女孩的交换日记——皇室婚礼之夜

英国旅游资讯贴心叮咛
附录——英伦旅游大地图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感受里兹城市之美
Ann Castle(里兹市长 、议会议员 )

  我们很高兴彭上庭在来到里兹生活后,得到这样美好的经验,我们相信里兹是全世界最友好的城市之一,借由这本书,希望能让大家看到我们的欢迎及这个美好城市的多样性。

  里兹是个国际化的城市,我们跟亚洲有着紧密的连结,我们很感谢「英国观察日记」把里兹的故事传达给更多年轻的读者。

  我们希望大家读过这本书后,能有机会亲身来里兹体验,我们保证他们能得到最温暖的欢迎。

  We are delighted that Shang-Ting Peng had such a great experience when she came to live in Leeds. We like to believe that Leeds is one of the friendliest cities in the world and the stories in the Observing Diary are a great example of the welcome, and the diversity of our great city.

  Leeds is an international city, and we have close links across Asia - and we are delighted that the Observing Diary has brought the story of Leeds to a new young audience across the region.

  We hope that readers of this book will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Leeds for themselves - they will be guaranteed a warm welcome.

推荐序2
两位朝梦想前进的女孩特派员
张小月(驻澳大利亚代表,2007-2011年担任驻英国代表)

  家文与上庭来自华人文化保存最好的台湾,旅居在全球文创产业发展最成功的英国,无论是在Facebook「英国观察日记」粉丝页,或书籍《英国观察日记:两个女孩×100种时尚.艺文.享乐的英伦生活主张》,她们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台湾文创产业的驻英国特派员,以时尚工作者独有的细腻灵感与想像力,引领众多网友与读者发掘不同于传统印象的英国,体验古老与时尚元素的完美结合。

  她们也透过亲身访问多位在各自领域有突出表现的杰出创意工作者,将生活、文化及时尚融入独家观点,在互动过程中分享的不仅是彼此生活经验,也是学习探索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正是因为如此的独特性,让家文与上庭在两年前就受到华人网友的关注,更获得国内多家媒体和英国《卫报》的採访。当时我担任驻英国代表,时常获邀参加台湾旅英设计师举办的展览活动,也在这样的机缘下认识家文。看到她不断的蜕变、成长,一步一步地朝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着,真的为她感到骄傲。

  几十年前的台湾社会相对保守,也较缺乏独立创新的精神,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环境的日益民主开放,新世代年轻人逐渐具备接纳多元文化的胸襟,也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之中寻求力量,进而激发出许多融合在地化与国际化特色的创意作品,为台湾文创产业注入充沛活力。新世代的创意族群是文创产业的核心资产,在政府部门及各行各业近年来积极推动文创产业之际,台湾需要培养并吸引更多像家文与上庭一样的优秀人才,才能进一步提升软实力与竞争力。

  我诚挚地向所有想去英国的朋友推荐这本设计生活旅游书,也祝福家文与上庭,未来无论是回到台湾或是在世界各地都能发挥所长,开心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推荐序3
记录英国生活态度的青春回忆
陈德政(作家、音速青春站长)

  出国求学或工作,是人生中一段很特别的经历。离开原本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过活,试着融入那里,努力让求生的姿态看来优雅些。巷口不再有万能的24小时便利店,台湾满街都是的小吃,在异地遍寻不着,成了奢侈的记忆。

  有些适应不良的人,下了课将自己关在宿舍,不太和同学往来,这样实在可惜。出国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在异乡奋斗的青春也只有一次。

  人在伦敦的家文及人在里兹的上庭,善用旅居英国的时光,在Facebook成立「英国观察日记」粉丝团,分享她们形形色色的见闻。两人的第一本书《英国观察日记:两个女孩×100种时尚.艺文.享乐的英伦生活主张》有系统地採访、蒐集与整理,透过生动的文字与图片,介绍有趣的人事物。

  或许是艺术展览、个性商店或美食市集;或许是演员、摇滚乐手、摄影师或装置艺术家;或许是服装设计师或街头偶遇的时髦男女,它具备旅游书的功能,附有住址和相关资讯,可按图索骥。它更传递出英国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两人显然与当地人打交道、交朋友的手腕已很纯熟,借由第一手访谈及深入创意人的工作室或住所,记录下他们如何过自在的日子。

  如那句格言「You can buy fashion, but you can't buy style.」钱或许能买到时尚,品味与风格却是从生活中淬鍊而来。

  伦敦是我年少时迷恋的城市,多年前曾一个人探访;Arctic Monkeys的故乡里兹则是尚未踏过的领土,这本书让我对这两座城市有新的认识。家文和上庭辛勤留下异乡生活的精彩点滴,也让我想起曾经窝在布鲁克林的公寓写着部落格,记下纽约大小事的自己。

作者序
在伦敦探险的每一天
刘家文

  2002年夏天,热爱英国奇幻文学《魔戒》与《哈利波特》的我,第一次踏上大不列颠的国土。

  人已经到伦敦希斯洛机场,行李却不知道去了哪里。好多卷应该要充满快乐回忆的底片、搭配好每天要穿的衣服跟饰品,还有防止思乡的泡面跟零食都遗失了,这该如何是好?当时任性的我几乎是哭了三天三夜,甚至打国际电话吵着说要回家,直到行李辗转回到我的身边,我才真正专心享受旅程。

  从当着观光客走马看花、当学生四处探索,到在伦敦四处奔走的工作,我一直非常珍惜并享受在伦敦生活的日子。常常一件小事,就可以让我开心一整天。也许是蹲在路边跟邻居的猫咪玩耍,是路人一句对穿着上的赞美,是发现一家有趣小店的成就感,或是拿到新口味试吃品!

  这样一个充满惊喜的城市,任何事都有可能在任何地点发生,永远不会知道今天出门又会遇见什么有趣的事,或是遇见什么难得一见的大人物。可能是在雨中的下午忽然撞见一群素人在广场上闻音乐跳起一样的舞步、走在忽然停电却美得像是一场惊喜活动的百货公司,又或着只是在一个平凡的街角,发现一个不平凡的街头艺术。

  我一直喜欢用网路平台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从写给自己和朋友看的碎碎念,到现在有十万读者的英国观察日记。想不到有一天可以创作出一本属于自己的出版品。

  可以完成这一本书,首先我想感谢我的父亲,一直以来都支持我的想法,让我可以在相隔约一万公里的城市安心求学、工作及生活。

  谢谢所有在写作过程中给我各种鼓励及帮助的朋友们,谢谢上庭与我一起努力、互相打气。当然还要感谢出版社编辑们对我们百般耐心地等待。

  十年前掉行李的小插曲没有影响我对英国的喜爱,反而成为茶余饭后说笑的话柄。

  2012年夏天,我的英国观察日记与所有喜欢英国的朋友们分享。

作者序
爱上人情味十足的里兹
彭上庭

  「Hiya love!」来到里兹,你或许会常听到这样的亲暱叫法,邮差先生在递信给你时可能说:「祝你有愉快的一天,亲爱的(Love)」;在Kirkgate市场买菜时,肉贩伯伯告诉你:「算你便宜,甜心(Sweetheart)」;更会在买面包时听到店员阿姨问:「想要什么?小花(Flower)」,里兹人的友善就像全城皆是亲朋好友般,而我也在这样温暖欢迎的地方,备受关照地度过了三年!

  从巴赛隆那大学毕业,来到里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与家文一起开始经营当时还不常见的异地生活分享——「England英国观察日记」粉丝专页。我们一边以自己的时尚业为背景,在陌生环境中以不是自己的母语打拼,一边以闲暇时间在粉丝专页上,分享我们观察英国的心得。

  而在粉丝与英国、台湾媒体的厚爱下,「England英国观察日记」知名度渐增,我们竟美梦成真般地得到了出书的机会。这本书可以说是集结我与家文这几年来在事业及私人领域的所有连结。我们访问地方时尚业的重要人物们、音乐家、艺术家等,以及我们与这些人平时常拜访的餐厅、店家与景点,是一本两个女孩的英国生活经验集结。

  直到现在,我都不太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即使过去一年我开始受邀在地方演讲,告诉英国人我的背景、「England英国观察日记」的创建过程。我应该更了解我跟家文做了什么大事,但我只觉得诉说英国与台湾的美好,是再自然、简单不过的小事。

  刚到里兹时,我与大部份的人一样,根本没听过这个英国前五大城市之一,如初生儿般,我抱着摸索观察的心态,这三年来与粉丝一同建立了对里兹的了解与喜爱,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的轮廓,但决定每一个城市的内在,是其中的人们与他们的故事。

  在访问每个人时,我必定会询问他们「最喜欢里兹什么?」,希望大家在看完这本书后,也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英伦文化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或许是受到英剧、英伦摇滚和那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英国观察日记:两个女孩 × 100种时尚.艺文.享乐的英伦生活主张》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种情愫更深处的大门。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教条式的“英国文化”,而是通过两位作者的亲身体验,让我得以窥见英伦生活的真实肌理。我特别被打动的是书中对“艺文”部分的描绘,它不仅仅是美术馆和音乐厅的介绍,更多的是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的画廊、独立书店、小型剧场,以及那些在街头巷尾即兴表演的音乐人。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英国的艺术氛围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书中关于“享乐”的部分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一味追求奢华,而是强调一种“懂得享受”的生活哲学,比如在晴朗的午后,找一家英式茶室,品尝一份精致的下午茶;或者是在公园里,和朋友们一起野餐,享受阳光和微风。这些看似简单的场景,却蕴含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小确幸的追求。这本书让我觉得,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它最真实的生活气息,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对英国这个国家产生了全新的认知。一直以来,我对英国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历史剧里那些古典的庄园,或者福尔摩斯探案的阴郁街道。但《英国观察日记:两个女孩 × 100种时尚.艺文.享乐的英伦生活主张》彻底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框架。它没有像很多游记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景点和美食,而是通过两位作者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将英伦生活的方方面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生活主张”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物质的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认真态度。从对独立咖啡馆的探访,到对二手书店的流连,再到对当地市集的热情参与,每一个片段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悠闲而又充实的节奏。书中对时尚的理解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T台上的遥不可及,而是融入日常的穿搭,以及那些充满设计感的小物件。让我觉得,原来时尚也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富有个人风格。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真的在伦敦的街头漫步,在爱丁堡的咖啡馆小憩,甚至在科茨沃尔德的乡村感受微风。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生动、更加充满活力的英国。

评分

读完《英国观察日记:两个女孩 × 100种时尚.艺文.享乐的英伦生活主张》,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沉浸式的英伦之旅,虽然人未到,心已往。两位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温度,让我感受到了英伦生活真实而迷人的另一面。她们对“时尚”的理解,并非是盲目追逐潮流,而是强调个性的表达和品味的养成。书中那些关于 vintage 服饰的分享,以及如何巧妙搭配出属于自己的风格,都让我跃跃欲试。我尤其喜欢她们对“艺文”的解读,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的独立书店、小剧场,以及充满历史韵味的古老建筑,都被她们赋予了生命般的色彩。她们的文字让我看到了,原来艺术和文化,并不总是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融入生活,成为一种享受。书中关于“享乐”的篇章,更是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哲学,一种懂得在平凡中发现乐趣,在忙碌中寻找宁静的态度。她们分享的那些关于下午茶、关于英式花园、关于周末市集的美好片段,都让我心生向往,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注入这样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和仪式感。这本书让我觉得,想要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它最真实的生活气息,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有魅力的英国。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关于英国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关于“生活”的启示。《英国观察日记:两个女孩 × 100种时尚.艺文.享乐的英伦生活主张》就像一位睿智的朋友,用她独特的视角,向我展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介绍,而是通过两个女孩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受到英伦生活的精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艺文”的解读,它不仅仅是高雅的艺术殿堂,更是隐藏在街头巷尾的独立书店、充满故事的老唱片店,以及那些充满创意的小型展览。这些细节让我觉得,艺术和文化,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可以触手可及的。书中的“享乐”部分也让我深受启发,她们分享了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诗意,比如精心准备一顿家常便饭,或者是在周末的早晨,去一家有情调的咖啡馆,享受属于自己的慢时光。这些都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才能过得更加有品质,更加有意义。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身处异国,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评分

当我翻开《英国观察日记:两个女孩 × 100种时尚.艺文.享乐的英伦生活主张》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只是觉得“英伦生活”这个主题听起来还不错。但很快,我就被书中那份真挚和热情所吸引。两位作者就像我的朋友一样,带着我一起去探索她们眼中的英国。她们的文字不矫揉造作,充满了生活化的气息,让我读起来一点压力都没有。我尤其喜欢她们记录下的那些关于“时尚”的点滴。她们不是在介绍奢侈品,而是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如何利用一些小单品来提升整体气质,甚至是如何从复古服饰中汲取灵感。这让我觉得,时尚原来是可以如此接地气,如此具有个人创造性的。书中的“享乐”部分也让我印象深刻,她们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放松身心、如何与朋友相聚的场景,比如在乡村小酒馆里畅饮,或者是在海边散步,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不去英国,也能通过文字感受到那种独特的英伦韵味,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棒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