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有人心碎?不讓斯人獨憔悴……
多年前,H的妹妹到巴黎。我和H聊著,妹妹突然插嘴道:「女同性戀不是都外型超美的嗎?怎麼會齣妳們兩個長得超不怎麼樣的。」從小被她敬重三分慣瞭的我,當下驚駭不已。知道自己一教訓起人來,極易不留情麵,對方又是對我們有些崇拜的小妹妹,我於是選擇沉默。然而這事真令我感慨:本來是被欽慕的姐姐的死黨,隻因一朝被當成拉子,竟被如此輕薄。有天我又想起這事,我突然在腦海中,聽到當時H的話聲,她倒是沒事人般地振振有詞:「哪會啊,我們兩個都長得很不賴啊。」我們兩個長得賴不賴,當然不是重點,重點是,H聲音中活潑的生命力。我於是想道:同女有一種是動不動就會內傷的;另一種是像H這種,始終保有一股堅強的傻勁的。我自問:迴盪在我心中的,難道不應該更是H的聲音纔對嗎?
性格女同誌的璀璨之聲
一直以來,我都期待我所識或不識的,比較H的女同誌,能投入書寫。令我滿心歡喜願意推薦《集體心碎日記》的第一個理由,首先就是,這本書正是那些鮮為外人所聞,風姿獨具且又毫不遲疑的性格女同誌的璀璨之聲。
珍.習哈爾(Jeanne Cherhal)在一首笑謔「好女人史詩」的歌中,諷刺急欲與移民與同性戀劃清界綫的女人,在臨死前纔想到:她浪擲瞭她的時光∕她浪擲瞭她的B∕那些活在彆處的人∕也許活得更好。與主流女人大大不同,《集體心碎日記》的主人翁身在一個「不浪擲B」的世界,然而作者柴並沒有美化這個選擇,像許多日記體傳統的創作,渾沌的真實遠較清澈的內容是其本質。然而,除瞭夠流麗的文筆與夠拉子的語言外,此作還是進入兩個特殊當代議題的難得入口。
文化災難現場的及時連綫
第一個議題是有關移民經驗。揭露移民眼中異國麵貌的作品,與該經驗的多樣性相比,數量並不多,《我在伊朗長大》中有慘痛的奧地利經驗,此外,颱灣尚有外交人員之子女如段奕倫等給過一些「文化性被遺棄」的驚人片段。即便享有國際性地位的法籍精神分析學者如硃莉亞.剋麗斯多娃(Julia Kristeva ),鑒於其保加利亞齣身,仍自承會在特定情境中,有被法國社會摒除的憂戚之感。因此,《集體心碎日記》中隨處可見的邊緣者焦慮,並非被迫害妄想,而是肇因於四處可見、確有所本的緊張情勢。不能歡迎新人的城市是什麼城市?2008年,我從巴黎旅行到維也納,在電影圖書館裏有一女人與我攀談,阿拉伯裔法國籍的她,以流利德語在當地工作,但她說常有排外的人挑釁地問她:「妳為什麼還不迴去?」我想瞭想,跟她說:「下次再有人這樣對妳說,告訴他∕她,都是為瞭他∕她,妳纔不迴去。隻要有他∕她們這樣的人在這裏一天,妳就有很好的理由留下來。」--此理亦適用於《集體心碎日記》。這是移民以其良知與智識,進入新國境的文化災難現場進行及時搶救,並對外保持聯絡的行動--這種勇敢的立即抵抗精神,是我強烈推薦此書的第二個理由。
檢視我們當代受傷的「基礎自戀」
災難總是關乎良知,也總是關乎政治。法國哲學傢貝納.史提各雷(Bernard Stiegler)在其作《愛、相愛、愛我們》中,分析資本主義的控製技術如何摧毀人們「基礎自戀」的可能。「基礎自戀」有兩大特性,一方麵失去它會導緻嚴重的身心危機:「我一開始不再愛我自己,我也就不愛任何彆人,自此所有的違禁都可以來,我的行為既沒有任何限度,這意謂著我可以做齣全然顛狂的妄行動(passage a l'acte de la folie pure)。」另方麵,「基礎自戀」要存在,有賴於「我們」和「我」之間的扣連。然而一旦「我」被簡化為商品消費人,「我」的獨特性就逐漸被取消:「我」被等同於「我的消費行為」,又被等同於「其他人的消費行為」--這讓大規模的工業經濟得以成立,但這也是以逐步取消「我」為代價,「我」既然對於我越來越不存在,我當然也不可能愛我,「基礎自戀」一報銷,一切報銷。同誌最初被經濟漠視,但當同誌成為利潤目標後,意圖以定型化同誌來製造純消費取嚮的同誌「文化」的商業操縱也隨之展開。這是為何同誌形象越來越可見,但同誌卻會懊喪自己越來越不見的一個曆史睏境。《集體心碎日記》最為驚心動魄的部份恐怕在此,那些不滿商業插手同誌文化的或呻吟或怒吼,見證瞭當代「基礎自戀」飽受威脅的深沉不安與對其的直接衝撞。因此,我會這麼說我的推薦結語:這可不是一個商品櫥窗,這是一篇我們這個時代意圖全力活得像人的受傷史記。受傷所在,既是生命所在,更是重建集體生命之所在。
文∕張亦絢
《集體心碎日記》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體會到,原來“心碎”並非一個單薄的情感詞匯,而是一個擁有復雜肌理和深邃內涵的體驗。作者以一種近乎文學性的筆觸,勾勒齣瞭無數個普通人,在麵對情感的崩塌、目標的落空、或是人生變故時的種種反應。我並非一個會將自己的情緒輕易外露的人,但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卻發現自己屢屢在字裏行間找到一絲屬於自己的影子。那種曾經因為一次微不足道的誤會而引發的巨大失落感,那種曾經因為某個承諾的落空而産生的無力感,那種曾經因為失去而拼命想要抓住,最終卻隻能放手的絕望感,都在書中被細膩地描繪齣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心碎”的體驗,描繪成一種全然的負麵情緒。相反,他試圖去探尋這些情緒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去挖掘那些在痛苦中孕育齣的成長與蛻變。這種視角,讓整本書的基調變得更加積極和富有力量。它讓我意識到,心碎並非是終結,而可能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生活,並最終得以成長的契機。這本書就像一位沉默的引路人,帶領我們穿越情感的迷霧,去尋找內心的寜靜與力量。
评分不得不說,《集體心碎日記》這本書,其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讓人心頭一緊的預感,但實際閱讀體驗卻遠比預想的要豐富和深刻得多。作者以一種極其個人化卻又極具普適性的視角,將那些分散在我們生活中的、關於“心碎”的瞬間,串聯成瞭一幅宏大的情感畫捲。我常常在閱讀時,被那些精準到極緻的描寫所震撼。比如,那種在深夜裏,麵對空蕩蕩的手機屏幕,感受到的無聲的絕望;那種曾經以為會永遠的朋友,卻在某一天悄然疏遠,留下的莫名失落;那種付齣瞭所有,卻最終未能換來期望結果的無奈。這些場景,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零散的情緒碎片,而是構成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讓我尤為贊賞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對痛苦的描繪,而是試圖去探討這些“心碎”體驗對個體的影響,以及在這些經曆中,我們如何去尋找內心的平靜和堅韌。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不心碎”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在心碎後,依然能夠站起來”的書。閱讀它,就像是在參加一場盛大的集體告彆儀式,告彆那些曾經的遺憾,告彆那些未實現的夢想,然後,帶著更加成熟的心,繼續前行。
评分剛拿到《集體心碎日記》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未預料到它會帶來如此強烈的情感衝擊。它並非一本講述轟轟烈烈愛情故事的書,而是以一種更加普遍、更加貼近生活的視角,描繪瞭無數個“心碎”的瞬間。作者用一種極其細膩且充滿洞察力的語言,勾勒齣瞭那些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普遍會經曆的失落、遺憾與無奈。我看到瞭,那些在社交網絡上精心包裝的生活背後,隱藏的無數個獨自麵對黑暗的時刻;我聽到瞭,那些在熱鬧人群中,內心深處傳來的孤獨迴響;我感受到瞭,那些曾經以為可以永恒的情感,在時間的流逝中,悄然消逝的痛楚。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心碎”的體驗,僅僅作為一種悲傷的注腳。相反,他試圖去探尋這些體驗背後的深層原因,去挖掘它們如何塑造瞭我們的情感世界,以及如何在這些破碎的經曆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這本書,就像是一麵照進心靈深處的鏡子,讓我們得以審視那些不願觸碰的傷痕,並在其中,尋找到一絲屬於自己的療愈與希望。
评分《集體心碎日記》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種久違的共鳴感,仿佛找到瞭一個能夠理解我內心深處那些不被言說的情感的知音。作者在書中,以一種非常貼近讀者生活的方式,描繪瞭那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經意間産生的“心碎”時刻。比如,那些曾經以為會觸手可及的幸福,在最後一刻擦肩而過時的失落;那些在信任崩塌後,內心深處留下的難以愈閤的傷痕;那些為瞭夢想而努力,卻最終發現一切都隻是徒勞的無奈。這些描繪,都極其真實,極其細膩,仿佛就是我自己的生活片段。然而,這本書的價值,並不止於此。它並沒有停留在對痛苦的放大和渲染,而是試圖去探索這些“心碎”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去挖掘那些在痛苦中孕育齣的堅韌與成長。它讓我們明白,心碎並非是生命的終結,而可能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生活,並最終得以超越自我的契機。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位老朋友進行瞭一次深入的靈魂交流,它讓我們在孤獨中找到慰藉,在迷茫中看到方嚮,在痛苦中汲取力量。
评分坦白說,《集體心碎日記》帶來的感受是極其復雜且難以用三言兩語概括的。它像是一麵巨大的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願承認的脆弱與失落。我並非一個輕易被文字打動的人,但這本書卻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悄然觸動瞭我最敏感的神經。我看到瞭那些在社交媒體上精心包裝的笑容背後,隱藏的無數個不為人知的失眠之夜;我聽到瞭那些在喧囂人群中,內心深處的孤寂呐喊;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些曾經以為牢不可破的羈絆,如何在不經意間悄然瓦解。作者的敘事風格極其剋製,卻又暗流湧動,仿佛在平靜的湖麵下,湧動著一股強大的暗流。這種剋製,反而讓文字更具力量,讓那些情感的爆發,顯得更加真實和震撼。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字句,試圖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也試圖去理解那些我未曾經曆過的,卻又感同身受的痛苦。它讓我明白,心碎並非個體獨有的悲劇,而是一種普遍的存在,一種連接著無數陌生靈魂的紐帶。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在於提供所謂的“心靈雞湯”,而在於它敢於直麵人類情感中最陰暗、最疼痛的部分,並試圖在那裏尋找一絲微弱的光亮。它讓我們在品嘗苦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絲希望的芬芳,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體驗。
评分第一次翻開《集體心碎日記》,我並沒有抱有太大的期待,以為又是一本宣泄情緒的快餐讀物。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卻被書中那股沉靜而又磅礴的力量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種近乎解剖學的細緻,將那些關於失落、關於錯過的、關於無法挽迴的“心碎”體驗,逐一攤開在我們麵前。它並非簡單地羅列痛苦,而是試圖去理解痛苦的根源,去探究那些導緻心碎的細微之處。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在深夜裏,對著手機屏幕上那些冰冷而陌生的名字,感受到的那種無邊無際的空虛;也仿佛聽到瞭,那些曾經以為會永遠存在的承諾,在時間的長河中,最終化為一聲嘆息。書中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卻共同編織成瞭一幅關於現代人情感睏境的宏大圖景。它讓我們得以審視自己內心深處那些不願觸碰的角落,那些因為成長、因為現實、因為無法言說的原因而留下的傷痕。更重要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揭示痛苦,而是開始嘗試去尋找治愈的可能,去探討如何在殘垣斷壁中重新建立起對生活的信心。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體驗,就像在暴風雨過後,站在一片狼藉的廢墟上,卻看到瞭遠方升起的彩虹。我開始思考,心碎並非終點,而可能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情感,重新認識生命價值的契機。這本書所帶來的衝擊,遠不止於一時的情感共鳴,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一次對情感世界的全新認知。
评分《集體心碎日記》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混閤瞭沉重與釋然的復雜情緒。它不是那種能夠讓你立刻感到快樂的書,但它卻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觸動瞭內心深處那些柔軟的角落。作者所描繪的“心碎”,並非戲劇化的悲劇,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卻又令人心痛的瞬間。比如,那些因為疏於聯係而漸漸淡漠的友誼,那些因為錯過而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那些在付齣後卻未能得到迴應的失落。這些描繪,都極其真實,就像是我們自己經曆過的,或者即將經曆的。然而,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並沒有止步於對這些痛苦的呈現。它試圖去理解這些“心碎”的根源,去探討它們對我們人生軌跡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它在這些破碎的體驗中,尋找著一種能夠讓我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閱讀它,就像是在參加一場無聲的集體療愈,讓我們在品嘗苦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絲溫暖的慰藉。它讓我們明白,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也可能存在著微弱的光亮,指引我們繼續前行。
评分坦白而言,《集體心碎日記》這本書,在我翻閱之前,對“集體心碎”這個概念並沒有太過清晰的認知。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卻被書中描繪的畫麵深深地震撼瞭。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將那些散落在我們生活中的、關於失落、關於遺憾、關於無法挽迴的“心碎”時刻,串聯成瞭一幅生動而感人的畫捲。我看到瞭,那些在社交媒體上看似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後,隱藏的無數個獨自舔舐傷口的夜晚;我聽到瞭,那些在喧囂人群中,內心深處發齣的無聲的呐喊;我感受到瞭,那些曾經以為堅不可摧的感情,在時間的洪流中,最終化為泡影的無奈。讓我尤為欽佩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心碎”的體驗,描繪成一種全然的負麵情緒。相反,他試圖去理解這些體驗背後的深層原因,去探討它們如何塑造瞭我們的性格,以及如何在這些經曆中,我們能夠找到內心的堅韌與成長。這本書,就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情感探索,它讓我們在品嘗痛苦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淡淡的希望,一種在破碎中孕育新生的力量。
评分《集體心碎日記》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呈現齣的那種無處不在卻又難以言說的“失落感”。作者以一種極其剋製卻又飽含力量的筆觸,描繪瞭現代人在麵對情感、事業、甚至是人生目標時,所經曆的種種“心碎”瞬間。我看到瞭,那些曾經以為唾手可得的幸福,在最後一刻化為泡影時的那種無力感;我聽到瞭,那些曾經信誓旦旦的承諾,最終被時間無情地衝刷掉的嘆息;我感受到瞭,那些在人群中,卻依然無法擺脫的孤寂。這些描繪,都極其真實,仿佛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那些不願被觸碰的角落。然而,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在於僅僅呈現痛苦,更在於它試圖去理解這些“心碎”背後的原因,去探討它們對我們人生軌跡的影響,並最終,在這些破碎的體驗中,尋找一種能夠讓我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閱讀它,就像是在參加一場無聲的集體告彆,告彆那些曾經的遺憾,告彆那些錯過的美好,然後,帶著更加成熟的心,繼續前行。
评分說實話,《集體心碎日記》這本書,初次接觸時,我以為它隻是一本單純抒發負麵情緒的書籍。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卻發現,它所展現的,遠不止於簡單的悲傷。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且細膩的筆觸,將那些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普遍會經曆到的“心碎”瞬間,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那些曾經滿懷期待卻最終落空的情感,那些在人潮湧動中感受到的孤立無援,那些因為成長而不得不放棄的曾經深愛的事物,這些都以一種極其真摯的方式被呈現齣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心碎”的體驗,描繪成一種全然的絕望。相反,他似乎在這些破碎的碎片中,尋找著一種連接,一種理解,一種在痛苦中仍然存在的希望。這種挖掘,讓整本書的基調變得更加豐富和有層次。它不再是一味地宣泄,而是一種帶著思考和探索的情感釋放。它讓我們看到,原來我們並非孤單一人在經曆這些,原來那些看似難以承受的痛苦,也可以成為連接你我的橋梁。這本書,更像是一次關於集體情感的深度剖析,一次關於如何在失落中尋找力量的溫柔引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