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杂志于一九六○年由台大外文系南北社同学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等人创办,其后台大中文系新潮社同学加入,合衷共济、共同努力,成为影响台湾文坛最重要的杂志,也为当时尚为新锐的作者们,披露了许多甚具实验精神与风格创新的好作品,互相激盪,蔚为风潮……
白先勇教授在远离母校多年之后,于二○○八年应邀返回台大担任文学院特聘讲座教授;柯庆明教授则自加入《现代文学》始,一直留校服务迄今。二人决定编一套选集,并希望由台湾大学来永久发扬、推广,当时勇于创发与互相激盪的文坛盛况,遂决定交由台大出版中心编辑出版。目前编成的《现代文学精选集》共五册,分别为小说三册、散文与诗各一册。
本书为《现代文学精选集》小说(Ⅲ)共收录十二位作者、十五篇文章,分别为:白先勇 〈玉卿嫂〉,蔡文甫〈黑色的星光〉,陈映真〈将军族〉,姚树华〈天女散花〉,李昂〈辞乡:鹿城故事之一〉、〈西莲:鹿城故事之二〉、〈水丽:鹿城故事之三〉,严〈尘埃〉,马森〈海鸥〉、〈母与女〉,宋泽莱〈渔仔寮案件〉,李渝〈返乡〉,黄凡〈人人需要秦德夫〉,洪醒夫〈愤怒〉,杨明显〈晓阳〉。
作者简介
白先勇
(一九三七-),广西桂林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文学创作硕士。曾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现已退休,近年来投入崑曲的改编与演出工作。着有论述集《白先勇说崑曲》;小说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孽子》、《孤恋花》、《游园惊梦》、《纽约客》;散文集《昔我往矣──白先勇自选集》等。
柯庆明
(一九四六-),台湾南投人。台大中文系毕业,曾任台湾大学出版中心主任、台文所所长、文学院副院长,美国哈佛大学燕京社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招聘教授,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着有论述集《文学美综论》、《中国文学的美感》、《台湾现代文学的视野》;诗集《清唱》;散文集《出发》、《静思手札》、《省思札记》、《昔往的辉光》等。
目次
序一 奇花异草——《现代文学》精选集序∕白先勇
序二 《现代文学》精选集序∕柯庆明
玉卿嫂∕白 黎
黑色的星光∕蔡文甫
将军族∕陈映真
天女散花∕姚树华
辞乡——鹿城故事之一∕李 昂
西莲——鹿城故事之二∕李 昂
水丽——鹿城故事之三∕李 昂
尘埃∕严
海鸥∕马 森
渔仔寮案件∕宋泽莱
返乡——再见纯子∕李 渝
人人需要秦德夫∕黄 凡
母与女∕马 森
愤怒∕洪醒夫
晓阳∕杨明显
序一
奇花异草∕白先勇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的这一套《现代文学精选集》是从两个阶段的《现代文学》杂志精选出来的作品,由台大中文系柯庆明教授主编成集。小说三册共五十篇,散文一册四十三篇,诗一册一百二十四首。《现代文学》第一个阶段是从一九六○年到一九七三年,共五十一期,中间停刊三年;第二个阶段从一九七七年复刊到一九八四年结束,出版二十二期。前期五十一期《现代文学》已经产生过几个选本,但后期二十二期的作品则从来未辑成选集。其实后期的《现代文学》也曾登载不少好文章,值得编入集内。
我看到这套选集的目录,首先令我吃惊的是这些作品发表的年代竟如此的遥远,有的竟在近半世纪、四十多年、三十多年以前。而这些小说、诗、散文的背后故事,我却记得清清楚楚,恍如昨日。一九六○年三月创刊号选了三篇,我们外文系的学姊丛甦当时从美国西雅图寄回来〈盲猎│听来的故事〉一则,文风类似卡夫卡式寓言。那一期我们正好出〈卡夫卡专辑〉,十分点题,大家士气大振。余光中的〈坐看云起时〉是王文兴去讨来的,第一期我们极需余光中的诗撑场面。我记得那天王文兴拿到余光中誊写得整整齐齐的诗稿,喜形于色。同期还有白黎的〈玉卿嫂〉,因为第一期小说稿不够,我只好用不同的笔名写了两篇。这些都是快五十年前的往事了。
选集中王祯和的〈鬼.北风.人〉、施叔青的〈壁虎〉、李黎的〈谭教授的一天〉,这些小说是三位日后大名鼎鼎的作家初登文坛的处女作,个个出手不凡。小说选集中有多篇被其他选本一选再选的名篇:〈铁浆〉—朱西甯、〈将军族〉—陈映真、〈草原底盛夏〉—王文兴、〈最后一节课〉—欧阳子、〈会场现形记〉—于梨华、〈甘庚伯的黄昏〉—黄春明、〈辞乡〉—林怀民、《鹿城故事》—李昂、〈渔仔寮案件〉—宋泽莱、〈海鸥〉—马森、〈人人需要秦德夫〉—黄凡。主编大概认为名篇就是名篇,选过多次还应该再选。有的作家改了行,拍电影、跳舞去了:张毅、姚树华、林怀民。有好几位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朱西甯、王祯和、吉铮、子于、洪醒夫、唐文标、王敬羲、梅新。
看看诗选集的名单,有意思的是当年台湾有名的几个诗社,「蓝星」、「创世纪」、「笠」、「星座」,各宗各派的诗林高手统统上榜入选,这也足见《现代文学》当年是完全开放的,大家不分彼此,在同一个文学园地里各自耕耘,在这份发不出稿费的杂志上写文章,竟也其乐融融。那是一个有文学理想、有文化抱负的年代。
时间恐怕还是测试一篇文学作品好坏的最后标准吧。过了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如果一篇小说、一首诗、一则散文,还能够像一些常青草木,仍旧屹立不坠、而且欣欣向荣,那么时间的考验便初步通过了。我看这部《现代文学精选集》里就有好些奇花异草,直到今日,仍在盛开。
主编柯庆明教授,他本人不但曾担任过《现代文学》的编辑,而且长时间还是撰稿人。他对这本杂志历史的来龙去脉以及时代背景比谁都清楚。他编的选集应该能够充分展示《现代文学》的精神及内涵。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编辑戴妙如女士为这部选集花了惊人的心血,二位助理陈盈廷、吴函豫也费了很多工夫,特此感谢。
序二
《现代文学》精选集序∕柯庆明
《现代文学》杂志, 1960年3月创刊,到1973年9月共出版了51期,其后因财力不继休刊。1977年7月复刊,到1984年1月,又出版了22期,终于停刊。这个刊物始于一群台大外文系南北社同学的同心协力,其后又有台大中文系新潮社同学的加入,相当程度的继承了夏济安先生主编《文学杂志》时期两系合衷共济的盛况。因此或者偏向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译介;或者偏向以现代观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新检视;但大家公认的最大成就,却是提供了一个园地,给当时尚为新锐的作者们,披露了许多甚具实验精神与风格创新的好作品,互相激盪,蔚为风潮……
近半个世纪之后,重新回顾:不但许多作者成为文坛的中流砥柱;许多作品亦早成为学院研究的经典。这些作者、作品自亦有专集可供寻索参阅;但由众多作者、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社会文化氛围却不易感知,尤其它们正处于中西融合,新旧交杂的关键时刻,是一值得详加参照与反思开发的重要里程。因而我们深觉有精选部分作品,重出选集的需要。
白先勇在远离母校多年之后,终于应邀返回台大担任文学院特聘讲座教授;我则自大四加入《现代文学》杂志,毕业服完兵役后,随即返校服务迄今,其间亦曾承乏台大出版中心主任。当时我们皆以为《现代文学》杂志的编务,既为台大外文、中文两系系友主其事,此一选集最好交由台大出版中心来发行。正所谓:山高洋广,一时多少风流人物!大家的壮思逸兴,实宜由台湾大学来永久发扬与推广……
我们的构想,在我出版中心主任任内,因诸事倥偬,未克执行;继任的陈雪华主任不但大力支持我们的构想,并且建议我们应该再找一位共同主编者,因为三个人的看法,照顾的方面会更匀整一点。很幸运的,我们找到了低我约莫七班,(我也正好低白先勇七班),也是中文系新潮社重要成员的诗人兼散文家沈花末,愿意参加我们的编辑群。沈花末不但得过年度优秀青年诗人奖,还担任过《自立晚报》副刊主编,对于编辑自是经验老到。三人往返商量,《精选集》终于定稿可以付印,却因出版中心主任易人,新主任项洁正好是沈花末的夫婿,她因而坚持不肯列名编辑群。白先勇也仍是「社长」本色,虽然一向参与良多,只因一切由我居中斡旋,坚持还是要我挂名「主编」,于是原本是三人合作完成的《精选集》,竟要我独居其功,未免惭愧;继而一想,若有编选不够理想之处,或亦可由我一人独受批评之责,因而也就坦然了。
《精选集》即将付梓之际,首先感谢众多作者,愿意让我们旧梦重温,同意将他们当日的新锐作品,「总也不老」的展现它们永远青春的丰姿,在这重新出版的《精选集》中。有两位作者以情随事迁,不愿授权重刊;我们遗憾之余,自然尊重,未予编入。
另外,虽然我们尽力寻索,但仍有部分作者音讯杳无。我们想不应因此,让那些优美作品成为未得展示其光华的遗珠,因而决定先行刊佈。希望借此亦能够和这些作者或其家属取得连系,补行授权。侵权之责,自当由我这位「主编」承担。因为当年我们创办《现代文学》,付出热情、时间、精神、精力与必然赔累的金钱之际,想到的只是文学中人类精神之永恆光辉的交相映照。而美、善、真之精神交感,似乎从来也都不是真的可以就用,按件计酬或按字计酬,即可购买或贩卖的。那样一个时代的回顾,那样一种精神的召唤,才是重编《精选集》的真义!是为序。
二○○九年十月于台大国青三○五研究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