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得主李炜新作!
一本,无意时尚、无暇传统、无视市场、无关老套的、西方文化散文集
从二十世纪到中世纪,倒流的时光,反转的音调
将西方文化里最经典,却又鲜为人知的东西,介绍给读者
在这个已不再关注纯艺术、纯文学、纯哲学的时代,一个学者如果想要取悦大众,唯一能做的不外乎是评论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阐释那些众所周知的作品,重述那些老掉牙的话题。
结果,绝大多数讨论艺术、文学、哲学的相关书籍都没什么新意,总是重复着那几个人、那几桩事,好像除此之外,没什么别的好说。
许多被大众忽略的艺术家、作家与哲学家其实都是一流的,他们的才华与成就绝不亚于那些老是被吹捧上天的人物。这也是李炜写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因为他喜欢与流行唱反调,而是因为他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值得认识、甚至深究的人物、轶事,介绍给更多的读者。
作者简介
李炜
出生于台北,靠优异的数学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后转读文学系,开始苦修英、法、德、义、拉丁以及古希腊语。近年长住大陆,并于上海《书城》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出版有《4444》等书。
译者简介
陈青
四川外语学院毕业,主修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二○○五年毕业后常住上海,一直从事专职翻译工作,迄今已译有数百万字。
于是
居于上海,写字为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着有小说散文四五本,译作十数本,包括《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的生与死》、《杜马岛》、《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等。
后记
黎巴嫩诗人兼小说家古伊葛塔(Venus Khoury-Ghata)客居巴黎时,她的祖国爆发了内战。情况惨绝,让她无法回返。
但她还是比大多数流亡者幸运,因为她已能流利的使用容身之地的语言。而且还不只是游刃有余,她可以直接用法语写作并出版。这种令人艳羡的外语能力却得让她付出高昂的代价:新语言把她拧成一个似乎没有国籍的人,既不再属于她的本籍文化,也不算是道地的法国作家。
古伊葛塔在写给法文读者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当她用阿拉伯语写作时是从右写到左;而用法语写作时,却是从左到右。一个是她的母语;另一个则是「让她接受教育并经历文学启迪的语言」(借用她英语译者的美妙说法)。这条「双向路」充满隐喻,两种语言彷彿在纸上迎面相逢,但这竟让她自觉是个非法侵入者。她本人用的类比喻体是「重婚者」:一个「借语言的掩护而过着双重生活」的女人。
古伊葛塔的用词挑明了一点:她觉得精通两种语言有点不妥,甚至不该被允许。正因如此,她才会为自己选定的文学语言进行辩护。提及「重婚者」的那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为什么我用法语写作〉。
说得也是。为什么「硬要用不属于自己祖国的语言」讲述故国家园的故事?
「答案很简单,」古伊葛塔自己回道:住在黎巴嫩,我不可能写书;我会忙于育儿和煮食。因有距离,才有必要讲述黎巴嫩。我需要重建它,模拟它的初态、分裂和伤痛,从而给自己一种幻觉,好像和留在那里的同胞们一起分担了日常生活中的恐怖。
重要的是,用法语写作并不意味着阿拉伯语被迫隐没。事实正相反,古伊葛塔的母语仍然想被闻见:「阿拉伯语把它的甜蜜和疯狂注入法语」,虽然这也让她成为「流离于两种语言之间的那种人」。
在《与我的父亲阿朵尼斯(Adonis)的对谈录》中,叙利亚最受尊崇的诗人不厌其详地和他的女儿进行了一系列广泛话题的互问互答。最终,语言的问题浮出水面。女儿请父亲解释他和阿拉伯语的关系。
「我无法想像自己使用别的语言,」阿朵尼斯坦承地说,「阿拉伯语旺盛地活在我的身体里,以至于它会去嫉妒所有其他语言。我相信阿拉伯语已深切的植根于我,让我在其他语言面前显得笨拙愚蠢。」
无论这番话多么谦虚动人,它并不完全属实。别的不说,父女间的这些对谈都是用法语进行的。阿朵尼斯不仅受过正式的法语教育,还在法国住了许多年,因而可以流畅无碍地使用这种语言。至于他的女儿,法语则是她的第一语言。「我可以写一点阿拉伯语,」她在书中承认,「但只懂皮毛。这门语言更像是一种硬加在我身上的责任、甚或重担。」
阿朵尼斯对女儿的困窘感同身受,但他还是坚称:「如果你真想理解一位诗人,就必须用他的母语阅读他。」
所以,她的阿拉伯语到底得要多好才能理解她父亲?
「你必须通晓阿拉伯语,」父亲回答说,「但你已经不太可能达到这种境界了。」不过,面对希望成为作家的女儿,他还是宽慰了一番:她只需要彻底掌握一门语言,就能符合作家该有的标准。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选择法语;但这么一来,我们之间就会存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诗意的以及语言的鸿沟……我不知道你吼叫和哀泣时用法语还是阿拉伯语,但我觉得,阿拉伯语将永远是你的文化语言,而不是母语……
吼叫和哀泣时的语言:还有比这个更像「母语」的精准定义吗?当我们陷入沮丧绝望时,要是不能毫无顾忌地依赖某种语言,它还怎能担当我们最主要的沟通方式?
正是这个原因,古伊葛塔在阐释她为何用法语写作的文章里还坦白了一点:「新近征服的语言对解决日常繁文缛节毫无助益」。用阿朵尼斯的说法,这是因为法语只是古伊葛塔的「文化语言」,而非她处理俗世问题时的母语。
这不是说一个人无法在第二语言中如鱼得水,只用那种语言就能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只不过,要达到这种程度,他必须投入所有时间,一直使用他想要精通的语言。他必须彻底的弃械倒戈,直到在梦里都说那种语言为止。
因此,让两种语言都保持完好无损的状态简直是异想天开。连古伊葛塔都承认,「保留旧语言并且掌握新语言,需要走钢索的技艺。」
就算一个人有这种技艺,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吗?想想日常生活中需要了解的零碎事物:新观念,新流行语,新玩意儿,新人名和新地名──谁真有耐心以及决心同时用两种语言学会这些东西?
所以,无论是否心甘情愿,我们终究会疏远一种语言,慢慢让它老朽、蒙尘乃至闲置。每一週、每一月,我们又多忘了一些词、几句话,直到有一天才惊觉到,对于那种语言我们不再能够运用自如,哪怕它是我们的母语。
二
不久之前,我的一部小品得了个奖,继而也让它的作者面临了一个有关母语的问题:一个土生土长的台北人为何选择用英语写作?
琢磨了半天,最终我只能说,因为我的英文比中文好,所以更适合用来写作。
事实上,我不仅是英文写作更好,就连一般思考也都是用英语。但我并不是所谓的「ABC」(American-born Chinese」〔美生华裔〕的缩写)。其实,使用英语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自然──至少一开始不是。
为了改变语言,我十五岁移居美国后就一头扎进了英语。像一名船难中的水手,与其祷告救援在船沉前抵达,不如一个勐子地扎进水里,奋力划动四肢,游向最近的陆地,因为这几乎是唯一的生机。转换语言的人都如此,必须在源源不绝的文字中急流勇进,试着不被险恶的语法暗流沖走,不被无穷无尽的词汇淹没。
回头去想,这么做还真得有点勇气。但一个遭难的人很少会有当英雄的念头,他一心一意只想要存活。对一个青少年来说,「存活」就是结交新朋友、融入新环境,在学校里不做那种不敢张口说话、老是被取笑的可怜虫。
因此我在英语上投注了不少功夫。这让我没有变成那种一眼就能认出来的移民。即使是在纽约这个出名的文化大熔炉里,还是有不少外国侨民从未被「熔化」过。他们成天和同胞黏在一起,唯读母语报纸,看那些从遥远国度传来的电视剧,除了祖国的传统饮食什么都不碰,就连衣着好像也从未随着潮流更换过。
我年轻时常想,这样的人去了异国有什么意义?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他们仍不能用第二语言拼凑出一个像样的句子。
但现在的我却不再那么肯定那些人需要怜悯,更不会去鄙夷他们。也许他们有意识的做出了抉择,也许仅仅出于恐惧、甚或懒惰,无论如何,他们拒绝被「熔化」,因而妥善保存了自己的母语;他们的发音依然清晰,提笔时仍可运用大量的词汇。这难道不值得褒奖吗?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人更改了他的主要语言,就切断了自己和母国文化的重要纽带。偶尔,还可能被诟斥为抛弃同胞和故国。
实际上,更换语言这种事频繁发生,并不见得有太多寓意。为了开展一段新生活,人们往往需要同步接收一种新语言。
真该问个究竟的是,以我们使用的语言来「界定」我们的身分,这么做是否合理?例如,一个女人必须说出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才能被认定为「阿拉伯人」吗?难道只因为她更擅用另一种语言,就不再能属于她的出生地?
不应该这样吧?至少,我希望不是。理由很简单:我们使用哪种语言通常都是由「命运」所摆布。这一点在犹太作家贝克(Jurek Becker)的生平故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阐释:如果,今天站在你们面前的我被看作是一名德国作家,这只是出于一系列的巧合。我出生在枯燥乏味的波兰小城罗兹……如果我出生后不久德军没有入侵;如果我的国家没有沦陷;如果后来我和父母没有被赶进犹太人居住区、然后又从一个集中营送入另一个;如果苏俄红军没有解放我最后被关进的那个集中营,那么,我倒很想知道,今天我会站在谁面前,又会被看作是哪一国人……
战后,我父亲──也是我们家除了我之外的唯一倖存者──莫名其妙地在柏林住下了。如果他移民去了布鲁克林,我岂不是成了美国作家?要是他选择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或是台拉维夫?可是他没有。在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性里,他做出最惊人的选择:他留在这里……并安排我成为一个德国人。
贝克如此,可能我也相差无几。或许我用英文写作的「真正」原因在于,我母亲在纽约生活了许多年。
如果她不是个作家;如果她没有和我父亲离婚;如果纽约的文化没有那么丰富;如果当初台湾的教育体制没有那么糟糕,从头到尾只强调死记硬背;那么,我也不大可能会改变我使用的语言。
然而,生命中的重大决定往往都由不得我们自己做主。所以今天用英文写作的我,才常被称为「美国作家」,虽然这并不是我自己的看法。
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仍旧是个说汉语的人。陷入沮丧绝望时,我依然仰仗这最初的语言来吼叫和哀泣。
三
在《天下之美》中,捷克诗人塞弗尔特(Jaroslav Seifert)谈到了哈谢克(Jaroslav Hasek):
他总是坐在桌角写作,每写完几页,他的朋友就会把稿子直接拿给出版商,出版商也会按篇幅付款,一毛钱也不会多给。就这样,一天的酒钱都解决了。倘若第二天他不想面对一个空杯子,他就必须继续写下去。
令塞弗尔特好奇的是,如果他祖国这位小说家「能够平平静静、舒舒服服地在书房里写作」;如果他没有从早到晚在「一家叽叽喳喳的酒吧」里跟他那群酒友混在一起;如果他不需要「在一张啤酒四溅的桌子上」创作;如果他提笔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需要赚点酒钱」;那么,《好兵帅克历险记》是否会有任何改变?
然而,塞弗尔特也清楚,要是没有上述的这些因素,很可能小说家根本就不会写出他最着名的那本小说,也不会成为「那个扬名全欧洲的『哈谢克』」。
但这仍然只是一种猜测,谁也无法确定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个或那个结果。就像塞弗尔特所说,任何一件事,从策画到完工,都涉及到一连串可以「决定命运」、改变结果的「如果」。
这本书也不例外。要是我母亲还没有过世,要是她没有留下一点遗产,让我可以专心写作,我也不可能有时间写出这些绝不是为了讨好市场,而只是因为自己想写而写的文章。
老实说,这世上没有一个作家不想要有更多的读者;不想看到自己的着作登上畅销排行榜。问题是,在这个已不再关注纯艺术、纯文学、纯哲学的时代,一个学者如果想要取悦大众,唯一能做的不外乎是评论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阐释那些众所周知的作品,重述那些老掉牙的话题。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绝大多数讨论艺术、文学、哲学的相关书籍都没什么新意,总是重复着那几个人、那几桩事,好像除此之外,没什么别的好说。
事实却不然。有许多被大众忽略的艺术家、作家与哲学家其实都是一流的,他们的才华与成就绝不亚于那些老是被吹捧上天的人物。
我想,这也是我写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因为我喜欢与流行唱反调,而是因为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值得认识、甚至深究的人物、轶事介绍给更多的读者。
萨克马索克(Leopold von Sacher-Masoch)三十六岁时,策画了六组小说,每一组都由六部中篇构成。这六组小说的主题分别是爱情、财物、政治、战争、事业,以及死亡。每一组的前五部作品会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讨论主题所涉及到的问题;第六部则会提供答案。这么一来,萨克马索克宣称,他便可以描述「世上所有重要的问题、生存中所有的危险,以及人类所有的弊病」。
不消说,这位十九世纪奥地利作家并没有达成他的梦想。他雄心勃勃计画的一系列小说,只完成了两组,而且一本比一本写得糟糕。这两组作品中唯一一部常被提到的,仍是《穿貂皮衣的维纳斯》,一本打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描述「性变态」行为的小说,最后还让作者的名字被心理学家用来命名「受虐癖」(德语中的「Masochismus」)。
当然,恶名昭彰也有它的好处。尤其在这样一个对丑闻诽谤特别有兴趣的时代,一个文人想要引人注意,或许真的得不择手段。但我想,要是一个人能从萨克马索克身上学到什么,最踏实的,大概还是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
换言之,与其宣布有一天,我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写出一系列的文章,把西方文化里最经典却又鲜为人知的东西介绍给读者,还不如默默地写下去,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地发表。这么一来,就算最终无法完成梦想,我还是写了许多关于自己欣赏的艺术家、作家、哲学家的文章。每一人的作品都让我在阅读研究的那些深夜里,在孤独中得到乐趣;在黑暗中得到启迪。
要说这是文化可提供的最基本报酬,或许也不为过吧。
《反调》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一些社会议题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她能够从一个非常刁钻的角度切入,然后把一个我们熟悉的问题,挖掘出很多我们之前从未注意到的层面。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趣,时而辛辣,时而幽默,时而又充满了温情。它不像一些社科类的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很多新的观念。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常识”的颠覆。我们很多时候,都习惯于接受一些约定俗成的“常识”,但《反调》这本书,却鼓励你去质疑这些“常识”,去思考它们是否真的合理。书里有一段关于“成功”的讨论,作者打破了我们传统意义上对于成功的定义,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考角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成功”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思想的枷锁,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对于那些渴望挑战自己思维定势,渴望获得全新认知的朋友来说,《反调》绝对是一本必读之作。
评分《反调》这本书,真的像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我通常偏爱一些节奏明快、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所以一开始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作者的叙事方式给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直接抛出观点,然后让你去接受的类型,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思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刻画,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能精准地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书里有一段描写,关于一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他与家人的沟通,那种欲言又止,那种小心翼翼,让我看到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影子。我们都渴望被理解,但又常常因为距离、因为忙碌,而与最亲近的人产生隔阂。作者没有直接批判这种现象,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反思自己与家人的关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恰恰是《反调》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你在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它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可能觉得平淡,但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沉。对于那些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反调》绝对是一本不能错过的佳作。
评分《反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共鸣”。虽然我并不是书中所描绘的每一个角色的经历者,但我在他们的故事里,看到了太多我自己的影子。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够轻易地穿透心灵的壁垒,让你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坚持”这个主题的描绘。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坚持一件事情,因为总有更多的诱惑,更多的选择。《反调》这本书,却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坚持的力量。书里有一个关于一个默默无闻的创业者的故事,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从未放弃,最终取得了成功。读到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清流,它不会给你灌输什么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你感受到生活的温度,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它让你相信,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只要你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
评分《反调》这本书,真的像是一场关于人性的探索之旅。作者以一种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剖析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我一直觉得,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也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不同的选择。而《反调》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种复杂性。书里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局限,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者并没有试图去美化他们,也没有去谴责他们,而是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原谅”这个主题的探讨。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过错而耿耿于怀,但《反调》却引导我们去思考,原谅是否能够让自己解脱,是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前行。书里有一个关于一个被伤害者如何放下仇恨的故事,作者将其描绘得非常细腻,让我看到了原谅的力量。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关于心灵成长的指南,它没有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个个故事,引导你去思考,去成长。
评分当我拿到《反调》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对它抱有太大的期待,以为它只是市面上众多书籍中的一本。然而,随着我一页页地翻阅,我逐渐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并且被她所描绘的世界深深打动。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宏大的社会议题,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不是那种对政治经济特别感兴趣的人,所以很多时候,一些宏观的理论对我来说都比较抽象。但是《反调》里的故事,里面的角色,都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困境,他们的选择,都让我感同身受。我记得书里面有一个关于一个基层工作者的故事,他每天都在处理着各种琐碎的事务,虽然辛苦,但他依然尽职尽责,并且从那些琐碎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这让我看到,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有不平凡的意义。这本书打破了我对“重要”和“不重要”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它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之前从未留意过的世界。
评分每次翻开《反调》,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与作者的智力对话。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精巧,作者似乎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抛出最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作品,能够让你在读完之后,继续思考,继续挖掘。而《反调》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而是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记,让你时不时地会回想起书中的某句话,某一个场景,然后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书中有大量的留白,作者并没有把所有的事情都说透,而是留给你想象的空间,让你去填补那些空白,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选择”这个主题的探讨。在生活中,我们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后果。《反调》并没有告诉你应该怎么选择,而是让你看到,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动机和深刻的含义。书里有一个关于一个年轻人如何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未来之间做出选择的故事,作者将其描绘得非常细腻,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那种两难的抉择。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也照出了我们内心的挣扎。
评分《反调》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太过于“说教”的书籍,总是希望作者能够通过故事,通过人物,来引导我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我答案。而《反调》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自然,她不是那种刻意地去“讲道理”,而是将那些深刻的道理,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平凡”的赞美。在这个追求“不凡”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忽略了,平凡之中蕴含的巨大力量。书里有一个关于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他们之间的爱,他们的坚持,却让我感动不已。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平凡生活中闪耀的光芒。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平凡”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珍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本书就像是一首温暖的诗,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
评分读到《反调》,真的有种说不出的奇妙感受。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很硬派的社会评论,毕竟书名就带着一股子“不按牌理出牌”的劲儿,结果翻开却发现,作者把那些看似尖锐的议题,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甚至带点儿温情的笔触铺展开来。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是邻家阿姨在跟你聊天,把社会上的种种不公、人性的幽微,一点一点地剖析给你听。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那些小人物命运的部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小人物,他们不是什么英雄,也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微小胜利,都让我感同身受。特别是书里有一段描写,关于一个传统手工艺人在现代社会里如何坚守自己的手艺,那种孤独和坚持,读得我眼眶都湿了。这不是煽情,而是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穿透力,能够直达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让你思考,但又不会给你压迫感,它让你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又给你留下一丝希望。读完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回味,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有了一些 subtle 的改变。它就像是在你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小石子,虽然激不起滔天巨浪,但涟漪却能蔓延得很远。对于那些渴望在纷扰的世界里找到一点点真实和温暖的人来说,《反调》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不是一本速食读物,而是一本需要你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的书。
评分坦白说,《反调》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潜移默化的,而非惊天动地的。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不应该只是提供信息,更应该能够触动读者的灵魂,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而《反调》,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够穿透人心的壁垒,触碰到那些我们平时刻意回避的角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妥协”这个主题的探讨。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总是在不断地妥协,为了生存,为了家庭,为了所谓的“现实”。但这种妥协,是否会让我们失去原本的自己?《反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故事,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我记得书里有一个关于一个艺术家在商业化浪潮中挣扎的故事,他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一些创作的纯粹性,那种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思考,我们有多少人在生活中,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挣扎?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让你看到人性的复杂,看到现实的残酷,但又不会让你陷入绝望。它告诉你,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微小的光芒,值得我们去抓住。这种对人性的洞察,对现实的理解,让《反调》成为一本非常有力量的书。
评分读完《反调》,我脑海中涌现出的第一个词是“深刻”。这本书的深刻之处,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惊人的事实,或者多么颠覆性的观点,而在于它能够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生活。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韧性,它能够触碰到你内心最深处的柔软,也能够让你看到自己身上那些不易察觉的棱角。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个体与集体”关系的探讨。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强调个体的价值,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个体的独立而感到孤独。《反调》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这种状态,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展现了这种关系的多重性。书里有一个关于一个年轻人如何在追求个人理想和融入集体之间寻找平衡的故事,作者将其描绘得非常真实,让我能够体会到那种内心的挣扎。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你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让你看到自己的潜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