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中和瓦窑沟已十六年,我还是有飘萍的感觉,然,萍聚也是有缘……
行过急水溪后,阿盛以《萍聚瓦窑沟》持续书写乡土庶民,
展现当代散文的新风情。
全书以轻松自然的小品文章为骨干,从乡村回忆到生活情怀,大至跨国的文学盛会,小则日常可见的肉羹;远起阐述清代轶事,近趋关心环保议题。此外亦收有严肃拘谨的大块书写,谈人,论事,细数流逝岁月。在阿盛笔下,寻常的琐事却处处引人共鸣,仿如透过时间之眼,看尽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阿盛总在字句中巧妙的展现台湾方言之美,是无可取代的乡土作家。人情世故在他说书般的笔法中,栩栩如生,元气淋漓,兼具谐谑与嘲讽,同时见证台湾社会转型之际、乡村与都会间的风起云涌、心灵深处的多方更迭。典雅与俚俗共生、轻松与严肃相存,而浓浓的台湾人情味,更为散文的语言注入活水。
本书特色
★ 浓浓的台湾人情味,忆人、说事、抒情,阿盛散文的又一高峰。
作者简介
阿盛
本名杨敏盛。一九五○年生,台湾台南新营人。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国时报系记者、编辑、主编、主任等职。曾获南瀛文学杰出奖、五四文艺奖、吴鲁芹散文奖、吴三连奖文学奖、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等。
着有散文《行过急水溪》、《民权路回头》、《阿盛精选集》、《夜燕相思灯》等二十册、小说《七情林凤营》等二册、歌诗《台湾国风》。主编散文选集二十一册。作品收入多版高中大学国文科课本,现主持「写作私淑班」。
新闻台址:mypaper.pchome.com.tw/news/asaint/
集序 / 读他的六识七情,读他的旧日新天--10
卷一◎十八岁,定格
阿母提去当店了--20
倒数第一名毕业--23
便当底下一块钱--26
鸟居.铜马.柏杨--29
十八岁,定格--32
七百三十粒馒头--35
一九七三尤加利--38
当雅痞那几年--41
温柔虎看猴在跳--44
第一本长篇小说--47
六地华文作家会--50
关落阴见闻录--53
漳泉福初履--56
老了一只书蠹--59
萍聚瓦窑沟--62
杨母赖氏闪事略--65
几度天作孽--68
南瀛文学奖--71
远景沈登恩--74
清欢有味两纪情--77
台湾大字号人物--80
永远的文艺主帅--83
欢喜花甲--86
钟家好父子--89
卷二◎槟榔波罗蜜
天边海角--94
燕子情--96
老盆栽--99
翕像--101
武艺--103
广荫--105
护肤祕方--107
棉被故事--109
好肉羹--111
芒果恋--113
甘蔗谣--115
天赐两味--117
土厮与洋食--119
怪吃目睹记--122
乞者--124
卖花--126
槟榔波罗蜜--128
人间留级--130
金牛座最好了--132
旧府城--134
古豪宅记录--136
操场图书馆--138
溪哥比海翁--140
冬至芥菜--143
卷三◎对不起车前草
有生有活--148
小钱养鱼瑞--150
放风筝--152
浪漫瓜--154
对不起车前草--156
牵拖牵牛花--158
鸡爪花--160
捕麻雀--162
青蛙与泥鳅--164
糯米大肠--166
两代烧饼--168
悲悯的双眼--170
火树红英道--172
南北青白目--174
得之于足下--176
旧日新天--178
古井--180
灶脚--182
倒退挪--184
黄金故事--186
林爽文妾--188
年号--190
算命--192
老无老--194
认得鸱鸮蒹葭--196
植物的感知觉--198
唱高调之前--200
读乐乐--202
猴跳墙宝贝--204
真正大才--206
卷四◎曾经歌舞来
酒店开门--210
富了一代半--214
银行员的面皮--217
他要讨回半公分--219
另类特种部队--221
怪现状连环套--224
猢狲现形记--226
此地曾经歌舞来--229
空把花期错过--232
什么庵与白骨观--235
苦楝花现一树甜--240
我们的山河岁月--246
附录◎好读好书
读黄文成《红色水印》--254
读严立楷《虚构海洋》--256
读许婉姿《天台上的月光》--258
读赖钰婷《彼岸花》--260
读林育靖《天使的微光》--262
读石晓枫《无穷花开》--264
读郑丽卿《只要离开,就好》--266
读薛好薰《海田父女》--268
读沈楷峰《俄罗斯套娃》--270
集序
读他的六识七情,读他的旧日新天
● 为文学把关─王盛弘
究竟是写作私淑班第八或第九期的学生?我是问一次忘一次。
是在报上看到的招生启事,打电话过去,两人略闲聊几句,平日读些什么书?有写作习惯吗?云云。彼时有个文学奖即将截稿,老师问我参加否,我据实回答:虽有个题材想写,但工作忙碌,恐怕不能如期完成。电话彼端传来一句「熬个夜,值得的」,低缓,沉稳,温和但无可商量的语气。
当夜我一鼓作气埋头写作,翌日贺伯台风肆虐,全台停班停课,我得以赶上顺延的截稿期限。
熬夜完工的这篇散文是我上私淑班交的第一篇作业,下回上课,老师叫我进书房,给我许多鼓励;他将作业交还给我,纸张上有淡淡菸草味,这味道过了许多年都没有完全消散。
后来文章得奖了,如果没有老师的叮咛,肯定我要错过了。更后来,听同学说,电话里报名的每个人,老师都要同他聊上几句,略试探应对进退,算是把关。
这是一九九六年夏天的事。
● 人间游走,有生有活─石晓枫
阿盛老师闲时常骑铁马遛达,半为运动健身,半当为观察地景人情。他的文章忆往事、书当世,无不扎根于现实,因为文章写在生活中,乃能生命力丰厚,沛然莫之能御。至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处,则非仅由浮面观察可得,老师自年少及于花甲,多能鄙事、繁华世景亦看尽,做文章时固然机锋屡现、畅快淋漓,言谈间亦常蒙其棒喝,回思良久。
阿盛老师写文章亦写生活、教创作亦教处世,其间全无扞格,关键处便在于真性情、真本色。愿老师今后得圆念兹在兹的田园梦,耕读自娱。
● 最美好的相逢─李志蔷
这些年来,总是如此。一群对文学、创作有兴趣的朋友,像刚落了土的稻种,栖身瓦窑沟旁,热切地吸收养分,又在阿盛老师的细心灌溉下,一个个成熟勇壮起来,孕育出自己的第一、第二本……着作。
我也拥有这样一段「瓦窑沟时光」。有良师、益友,还有文学信仰相濡以沫,时时浸润在创作的满足和喜悦之中。然而我最感念的,却是那些无形的启发:对理想的坚持,淡泊,对人生所选之无怨无悔。那是文学以外,生命里最美好的相逢。
● 有点像那个苦沙弥─沈楷峰
我所认识的阿盛老师,正如他的文字可亲可近。
细观每篇小品皆是生活琐事,有乡村的回忆、过去的轶事和悠慢的生活情怀,有讽有感有自嘲,淡而有味,恰如我心目中的长者。有点像《我是猫》的老师苦沙弥,但肯定没有神经衰弱。日常中偶有癖怪,眼冷心热,个性坚强不计得失,生活得一团高兴。
有时见面老师温切慰问,不晓得为什么,自己心中不愿与人深谈的疑难就这么倾流而出,如见老友。相信读这本小品文集,也会予人同样的感受吧。
● 开启疗癒之门─林育靖
前年底,同事小余邀我为实习医师开设名为「叙事医学」的课程,他认为《天使的微光》一书正是叙事医学的实践。
那时我才知道西方医学界在九○年代后期,有人提倡借由述说临床故事来提升医生的观察反省力,并锻鍊感情韧度,面对日复一日经手的悲剧,心灵不致因忧伤过度而崩塌。
阿盛老师也许很熟悉「叙事医学」,而且,关于书写的涤净功效,他了解透澈,早指引我抒发行医悲喜,疗癒之门由是开启扩展。
● 真正的现代读书人─许婉姿
仔细阅读阿盛老师的文章,从旧作到新品,由城乡题材而世情千百态,透过时间之眼,我逐渐看见其中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对曩昔对土地之深情厚义,是自成格调的乡愁;而变动,来自于不再因俗物而伤性之后的坦率。
是以,晚近文章中不乏直指该人该事的明讽,亦有回身打开记忆之门时的疏朗、浏亮、透澈,而老师长久地在文学历史等学问上用功,更是文章显得扎实迷人之处。虽说「士」之情怀,于今远矣,但穿越阿盛老师的文字,我可以感觉到一位真正的「现代读书人」。
● 神话学─陈青
曾见多少人来赴,盆地一隅听盛老师夜谈文学,那时候,以为瓦窑沟是水浒传里聚义厅,阿盛驯字如点兵,点兵则如驯字,瓦窑沟里踏出多少豪杰,散步 / 散布小小的岛就要成就一篇文章盛世。
现在,我们有了《萍聚瓦窑沟》,这才知道,原来瓦窑沟本是神灵所伫的奥林匹斯,其中所谱,几行字,寻常生活,自有星辰珠玑在列,人世透澈,便成神话。
● 让一切静止于斯─盛浩伟
读阿盛老师《萍聚瓦窑沟》,诸篇文幅短小,然每每令我有种巨大而坚实的感受。其中所写,虽不过生活曾经,甚至仅片刻片影,的的确确都是已逝过往了,但无论人、事、物、地,皆仍历历凝结于眼前。
除去多余的伤怀兴叹,不特意道情,其情却最厚最淳,成为底蕴,支撑着被书写下的所有。则那一切,便好像从未离开过,也再不会离开一般,挺立静止于斯,安然永在。
● 直白的力量─郑丽卿
阿盛老师近期的作品,或是几笔略略勾勒文友或历史人物,人情义理自在其中;或是追索记忆中乡村细琐的生活物件和食物,情景浮凸,让人拍案大赞:没错没错,就是这样;或是描写蜗居台北和写作班同学的种种,读来往往意有所会掩嘴而笑。
在课堂上,老师一再强调写作上的真诚直白,胜过辞藻的矫饰,《萍》书中的文字就是最好的展现了。这些文章铸字成篇,老辣而坚实,题材日常而深沉,可曰永恆合时宜,亦庶几是暮鼓晨钟了。
● 不动声色的深情─赖钰婷
十年来,阿盛老师殷殷叮嘱着我,勤劳多写,切莫荒废。在我初到台北,在大城中胆颤摸索之际,有幸能在他身旁,聆听学习。不只是写,不只是读,更多的是诚实面对人生,面对自己的心念。我对于书写的概念,是他教给我的;总是胆怯、迟疑、顾虑,但他频频鼓励我「放心下笔大是好」。
这样的因缘与陪伴,朴实而真切。其人其文,恰是这样简淡古雅,永远是热腾腾的心肠,包覆在洞察世情的冷静里。不动声色的深情,十足的金牛座。
● 文学的珊瑚礁─薛好薰
汪洋中的一处珊瑚礁,提供了四海漂流的幼生水族庇护所与食物,让牠们在此优游,成长。于是蝶鱼鹦哥鱼穿梭、海葵与海百合随波摇曳、棘穗软珊瑚艳张着触手、虾蟹高举螯脚忙碌、砗磲贝悠悠吞吐语串……,众多水族在此安身立命,欣然有所託。阳光穿透湛蓝海水,遍洒粼粼波光,照亮一片盎然生机,成为广漠的汪洋中绝美的风景。
当第一次推开阿盛老师私淑班的门,我知道,终于在浩瀚的文学汪洋中,找到一处可以栖止的珊瑚礁。
● 水塘的气味─严立楷
浮萍聚散无常,不离同一个池塘。我们这些在「将就居」出入的学子,或聚合或飘散,不免带着「将就居」的气味和记忆,到各自的天地去聚散。每一片浮萍有自己的命运,共同散落在时光的流域。
这本《萍聚瓦窑沟》,光是书名就让人联想到一股浓浓的人情味,还有那份不经意间流露的乡愁。我住在台北,从小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长大,对于“瓦窑沟”这样的地名,更多的是从古老的歌谣或是老一辈人的口中零星听闻,它代表着一种遥远而模糊的记忆,是一种承载着历史与生活气息的符号。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上传来一股淡淡的墨香,仿佛将我拉回了那个我未曾亲身经历过的年代,那个依山傍水、炊烟袅袅的小村落。瓦窑,顾名思义,是烧制砖瓦的地方,想必曾经是村落的经济命脉,也凝聚了无数辛勤劳作的双手。而“萍聚”,更是点明了书中的核心主题——人的相遇与离散,如同浮萍般偶然的聚首,却又在命运的洪流中各自漂泊。这样的书名,就像一幅写意的水墨画,留白之处引人无限遐想,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一窥其中究竟。它不像那些直白地道出情节的书籍,而是用一种含蓄而充满诗意的方式,勾勒出一种情感的基调,一种对过往时光的追怀,一种对生命中那些不可追寻的缘分的感悟。我期待着,在这一页页的文字中,能够找到一种共鸣,一种关于“萍聚”的深刻解读,一种在“瓦窑沟”这个特定时空背景下,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动人的情感纠葛。
评分这本《萍聚瓦窑沟》,光从书名就可以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人情味和历史的沉淀感。我住在台湾,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但内心深处总有一块柔软的地方,留给那些淳朴、怀旧的年代和事物。“瓦窑沟”这个名字,就仿佛带着一股泥土的芬芳,勾勒出一个依山傍水、炊烟袅袅的村落景象,那里承载着无数人的生活痕迹和喜怒哀乐。而“萍聚”二字,更是点出了生命中一种重要的哲学——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多么的偶然,又是多么的珍贵。我们的人生,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而遇到的人,就像河面上漂过的浮萍,有的一起同行一段路,有的只是短暂交错,然后便各自漂向了远方。这种“萍聚”的意境,总让人心生感慨。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普遍的人生况味,融入到“瓦窑沟”这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中的。那些在瓦窑沟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相遇是怎样的?他们的故事又是怎样的?是否会有离别时的不舍,是否会有重逢时的惊喜?这本书名,给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那片土地上,那些关于“萍聚”的动人故事。
评分这本《萍聚瓦窑沟》,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我身在台湾,长在都市,对于“瓦窑沟”这样充满了乡土气息的词语,总会有一种遥远而亲切的感觉。它仿佛是一个承载着过去时光的容器,里面盛满了那些淳朴的生活,那些简单的情感,以及那些年代特有的故事。“萍聚”二字,更是让我体会到一种生命的无常和缘分的奇妙。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场“萍聚”?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偶然遇到一些人,分享一段时光,然后又各自飘散,就像浮萍在水面上,聚了又散,散了又聚。我非常期待,作者是如何在“瓦窑沟”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背景下,去刻画这些“萍聚”的。是怎样的故事,怎样的命运,将人们拉扯到一起?他们的相遇,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是温暖的慰藉,还是无奈的别离?这本书名,就像一首低吟浅唱的歌谣,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倾听它所要讲述的故事。
评分《萍聚瓦窑沟》,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画面感,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觉得,书名就像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书本的核心内容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我不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成长在都市,对于“瓦窑沟”这样的地方,印象更多是来自电影、电视剧或是上一辈的口述。那是一个充满泥土芬芳、劳动气息,同时又可能蕴藏着淳朴人情的地方。而“萍聚”这两个字,更是充满了诗意和哲思,它暗示了生命的偶然性,人与人之间相遇的短暂,以及最终的离散。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在人生的长河中,偶尔遇到了几个可以让你驻足停留的人,分享过一段时光,然后又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我尤其好奇,在“瓦窑沟”这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萍聚”的。是怎样的故事,怎样的命运,让这些人得以相遇?他们的相遇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是否会有欢笑,是否会有泪水?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方的故事,更是关于生命中那些不可复制的瞬间,关于那些虽然短暂却刻骨铭心的相遇。
评分《萍聚瓦窑沟》,这个书名自带一种画面感,一种淡淡的乡愁,还有一种宿命感。我来自台湾,虽然从小生活在都市,但总会对那些充满人情味、充满历史痕迹的地方,有着莫名的向往。瓦窑,是过去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生活气息最浓厚的地方,而“沟”,似乎又暗示着一种地理上的存在,一个聚拢人烟的地方。而“萍聚”,这个词,简直是点睛之笔,它道出了人生的本质,我们都在命运的长河中漂泊,偶尔的相遇,短暂的聚合,最终的离散,就像浮萍一样,聚散无常。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片“瓦窑沟”的土地上,描绘出这些“萍聚”的故事。是怎样的人物,怎样的情节,让这些生命得以在此交汇?他们的相遇又会带来怎样的故事,是温暖的相守,还是无尽的思念?这本书名,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地理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关于情感的故事,关于生命的故事。
评分拿到《萍聚瓦窑沟》这本书,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这个极具意境的书名。我住在台湾,对于“瓦窑沟”这个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名,总会勾起一种特别的联想,仿佛能闻到泥土烧制的味道,看到辛勤劳作的身影。而“萍聚”二字,更是点明了书中人物关系的一种状态,一种相遇的偶然,一种生命的无常。我喜欢这种不直接揭示内容的书名,它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自己去探索、去体会。在台北这样繁华的都市里,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无数次的“萍聚”,有的人短暂擦肩,有的人留下一丝痕迹,但更多的人,终究是“萍水相逢,各自东西”。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普遍的人生体验,融入到“瓦窑沟”这个特定的生活场景中的。是怎样的人物,怎样的故事,才能在这片土地上上演一幕幕令人动容的“萍聚”?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属于那片土地特有的温暖和人情味,能够体会到生命中那些不可言说的情感羁绊,即使是短暂的相遇,也能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评分《萍聚瓦窑沟》,光听书名就让人觉得故事感十足。我来自台湾,在都市的喧嚣中长大,对于“瓦窑沟”这样带着泥土气息、充满生活印记的地方,总会有一种特别的好奇。它似乎代表着一种更古老、更纯粹的生活方式,一种人与人之间更紧密的联系。而“萍聚”二字,更是点明了生命中的一种状态——偶然的相遇,短暂的聚合,以及最终的离散。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偶然遇见了某个人,他/她可能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可能只是惊鸿一瞥,然后便各自奔向了不同的方向。我非常期待,作者是如何在“瓦窑沟”这个背景下,去描绘这些“萍聚”的。是怎样的故事,怎样的命运,将这些人联系在一起?他们的相遇又会带来怎样的碰撞和火花?是温暖的友情,是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是其他更复杂的情感纠葛?这本书名,就像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门后隐藏着怎样的精彩故事。
评分这本《萍聚瓦窑沟》,我初初翻阅,就有一种被一种温润的力量所包裹的感觉。它不像一些现代小说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惊心动魄的事件,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循循善诱。那种语言,质朴而又充满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戳在心坎上。我猜想,作者一定对生活有着深刻的洞察,对人性有着细腻的体味。他笔下的“瓦窑沟”,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地点,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对于纯真年代的怀念。我住在台北,每天被快节奏的生活推着向前,偶尔会觉得疲惫,会怀念起那些慢下来的时光。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出口,让我可以暂时卸下肩上的重担,沉浸在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里。我特别喜欢书名中的“萍聚”二字,它暗示着人生的无常,相遇的偶然,离别的必然。生命中多少次相遇,本以为会是长久的陪伴,却终究如同萍水相逢,各自飘散。这种淡淡的忧伤,却是每个人都曾体会过的。这本书,似乎正是在探讨这种普世的情感,用“瓦窑沟”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背景,来烘托出这些细腻的情感。我期待着,在文字中,能够看到不同命运的人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相遇,又如何经历生命的起伏。
评分《萍聚瓦窑沟》,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亲切的画面感,仿佛能听到水流潺潺,看到炊烟袅袅。我成长在台湾,虽然不曾亲身经历过“瓦窑沟”这样的场景,但从书名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属于过往时光的淳朴与宁静。尤其是“萍聚”二字,它点出了人生的无常,人与人之间相遇的偶然,以及最终的离散。这让我想起生命中曾经遇到过的一些人,他们如同浮萍一般,在我的生命河流中短暂停留,然后又各自飘散。这种感觉,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瓦窑沟”这个地方,作者会为我们讲述怎样的人物故事?是怎样的缘分,让他们聚集在一起?他们的“萍聚”又会带来怎样的故事,是喜是悲,是圆是缺?这本书名,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唤醒了我心中对那些遥远记忆的探寻。我期待着,在文字中,能感受到那份属于“瓦窑沟”的独特魅力,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即使是短暂的相遇,也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不灭的印记。
评分拿到《萍聚瓦窑沟》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个充满了诗意和故事感的名字。我来自台湾,从小在都市的繁华中成长,对于“瓦窑沟”这样的地名,总会勾起一种莫名的向往,仿佛那是远离尘嚣的一片净土,蕴藏着淳朴的人情和岁月的痕迹。“萍聚”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相遇,更蕴含了生命的无常和缘分的奇妙。人生如萍,我们都在命运的长河中漂泊,偶尔的相遇,短暂的停留,然后又各自奔向远方。这种“萍聚”的感觉,在现代社会中尤为珍贵,因为生活节奏太快,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浅。我很好奇,在“瓦窑沟”这个特定的场景下,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萍聚”的。是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情感,让不同的人在这里相遇?他们的相遇又会带来怎样的故事,是温暖的慰藉,还是命运的转折?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让我感受到那种虽然短暂却刻骨铭心的情感连接,即使是在浮萍般的人生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