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心灵成长的人,学到某个阶段往往面临一个瓶颈:尽管修习多年,一遇到某种挑战,就不自觉地掉回原地,因而自责不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佛洛依德在他的临床经验中,惊异地发现,病人的潜意识中有「拒绝疗癒」的本能,肯尼斯根据《奇蹟课程》的观点,犀利地剖析人们「拒绝疗癒或转变」的原因,又仁慈地为读者指出穿越小我迷雾的关键,由停滞不前的窘境中突围。对于追寻心灵成长和平安的人而言,本书不但有提点指授的功效,更有当头棒喝的力道。
作者简介
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Kenneth Wapnick, Ph.D.)
为最初与笔录者海伦共同编辑《奇蹟课程》之人。肯尼斯是临床心理学博士,深晓传统心理治疗的瓶颈,直到邂逅了《奇蹟课程》,才找到了他安心立命之处,决定终此一生为它服务,创立了「奇蹟课程基金会」,成为《奇蹟课程》的指定教学机构,开始了他讲授《奇蹟课程》的生涯。
《奇蹟课程》自七0年代问世以来,逐渐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圣经。有人曲解其意,为自己的理念撑腰;有人攀附《课程》,以一代宗师自居;也有人视之为致命威胁,大加挞伐;只有肯尼斯不为各种乱象所动,始终坚持以《奇蹟课程》的话来诠释《奇蹟课程》,且将形上理念与现实生活熔于一炉,四十年如一日,俨然成为《奇蹟课程》的中流砥柱。
这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人“走神”的书,不是因为它枯燥,而是它所触及的主题太过深邃,以至于你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我曾尝试着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阅读它,但很快发现,这样的阅读方式是对这本书的不尊重。它需要你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去感受文字背后涌动的情感暗流。 书中对于“爱”的描绘,并非是那种偶像剧里轰轰烈烈的桥段,而是更加贴近现实的、琐碎却又动人的点滴。有时候,爱就藏在一次长久的凝视里,一次默默的支持里,甚至是一次笨拙的道歉里。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能够捕捉到这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瞬间,并且赋予它们生命力,让它们在纸页上闪闪发光。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几处关于“自我设限”的描写,非常到位。我们常常会因为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而不敢去尝试,不敢去表达,从而错失了很多本可以拥有的幸福。这种“自我设限”的心理,在书中得到了非常深刻的剖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也在无意识地给自己设下牢笼。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也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是那种板着面孔讲道理的风格,而是充满了人情味。你会在故事中看到角色的挣扎、痛苦、迷茫,但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成长、改变和希望。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仿佛书中人物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或者,就是我们自己。 我非常喜欢作者对于“放下”的解读。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过去,执着于某种不可能,其实只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放下那些让我们痛苦的执念,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去爱别人,更是如何去爱自己,如何与真实的自己和解。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对话。它没有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也没有提供什么包治百病的“秘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一点点剥开我们层层包裹的保护壳,让我们直面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脆弱和逃避。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细致入微,仿佛能听到角色内心最细微的叹息,感受到他们每一次呼吸中的犹豫和期待。 其中有些章节,我反复阅读了数遍,每一次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感悟。比如,书中描绘的某个角色,因为过去的经历,对亲密关系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总是习惯性地推开那些靠近他的人。这种描绘非常真实,我能看到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影子,因为害怕受伤,所以宁愿选择自我封闭,甚至主动制造距离。作者并没有批判这种行为,而是用一种理解和包容的笔调,去展现这种情感的根源和影响。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让你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书中的人物,他们所经历的挣扎,所承受的痛苦,我们或多或少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体会过。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疗愈。它告诉你,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情感障碍,并非只有你一个人在面对,而且,是有可能被逐渐化解的。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抗拒”的解读,它并非是简单的拒绝,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机制,是过去经验的投射,是自我保护的本能,但同时,也阻碍了我们去体验更深层次的连接和幸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原来我们一直在给自己设限,而真正的自由,恰恰在于学会放下这些限制,勇敢地向内探索,向外连接。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黑暗中一盏温暖的灯,它不耀眼,却足够照亮前行的路。它没有强迫你改变,而是邀请你一同去思考,去感受,去发现。读完之后,我并没有立刻获得什么“答案”,但我知道,我开始更愿意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去尝试放下那些无谓的防备,去迎接那些真正属于我的爱与连接。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温柔的方式,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它不像很多励志书籍那样,告诉你“你应该怎样”,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导你去“发现”。我发现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陷入沉思,回想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曾经的犹豫、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那些因为恐惧而选择逃避的时刻。 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绘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时,那种细腻的程度,仿佛能让你触摸到角色的心跳。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但这本书却能让你看到自己内心隐藏的那些更深层次的动机和恐惧。这种自我认知上的突破,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 书中对“接纳”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常常会用各种方式去“对抗”内心的某种情绪,比如焦虑、比如不安全感,但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这本书却鼓励我们去“接纳”,去理解这些情绪的来源,从而找到与之和谐共处的方式。这种“接纳”的态度,不仅适用于处理情感,也适用于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关系”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在关系中感到痛苦,并非是因为对方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的某些模式在作祟。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原来很多时候,改变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在状态,我们就能看到截然不同的外部关系。 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觉得生活突然变得“完美”了,但我的内心却变得更加踏实和有力量。我开始更愿意去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更愿意去尝试放下那些无谓的抗拒,去拥抱生活中那些美好的可能性。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朋友,它没有给你答案,但它让你开始学会如何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张力,深邃的蓝色背景下,一对模糊的身影若隐若现,似乎在挣扎,又似乎在靠近。初次翻开,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细腻情感所吸引,作者的笔触如同最精巧的丝线,编织着一个个关于放下、关于接纳的动人瞬间。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就代入了书中人物的境遇,那些纠结、那些反复,那些不自觉筑起的围墙,都曾在我自己的人生中上演过。 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时,作者却能捕捉到其中潜藏的巨大能量。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流,一句欲言又止的承诺,一次小心翼翼的靠近,都承载着角色内心的波涛汹涌。这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让这本书读起来不像是故事,更像是某种内心的回响。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情节时,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字句,试图从中找到自己过去某个时刻的影子,或是对未来某种可能性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时而如清泉般流淌,舒缓而宁静,时而又如疾风骤雨般,将压抑的情感瞬间释放。这种节奏的张弛有度,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丰富。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内心挣扎时的用词,那些抽象的情绪被具象化,变得如此真实可触。读到那些关于自我怀疑、关于恐惧的段落,我总会感到一股深深的共鸣,仿佛作者能窥探到我内心最深处的角落。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意思,不是 lineare(线性的)叙事,而是通过一些片段式的回忆和当下场景的交织,逐渐拼凑出人物的成长轨迹和情感变化。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贴近我们记忆的真实状态,充满了碎片化的真实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谜题,或者是在探索一个埋藏已深的宝藏,直到最后,才豁然开朗,理解了所有线索的指向。 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情感,尤其是深层的情感,会不自觉地竖起一道道无形的屏障,用各种理由和借口来保护自己,其实却是在无意识地将幸福拒之门外。这本书就像一把温柔的钥匙,轻轻地撬开了我内心那些紧锁的门扉,让我看到,原来放下抗拒,拥抱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反而能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释放和喜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情感的态度,也给了我继续勇敢前行的勇气。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字所吸引。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老朋友,在用最真诚的语言,与我分享着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自我和解的感悟。 书中对于“放下”的描写,让我深有体会。我们常常会执着于一些过去的伤害,一些不甘心,从而让自己的内心背负了沉重的包袱。这本书并没有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些 relatable(能引起共鸣的)的例子,让我看到了放下并非是遗忘,而是对过去的释怀,是对自己的一种解放。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自我接纳”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对爱产生抗拒,是因为我们不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接纳自己的脆弱。这本书引导我去看待自己的缺点,去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甚至将它们转化为一种成长的力量。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独特,它不像一本正统的小说,更像是一本日记,或者是一份心灵的独白。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更加贴近我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让我们更容易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内心深处某个未曾被触碰的角落对话。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治愈的。它不是那种速效的“灵丹妙药”,而是一种长效的“滋养”。它让我开始更愿意去审视自己的内心,更愿意去面对那些一直以来被我忽略的情感需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内心多了一份平静,少了一份焦躁,也多了一份继续前行的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