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
「你怎么一点好奇心都没有?夫妻一场,就请问问我吧!」
年轻时的热情、浪漫,逐渐在生活的粗砺、岁月的催逼下流失了!大部分的人因为坑坑巴巴和生活搏斗着成长为一个庄重的大人,却也从此遗失了有趣的灵魂!
但是,在婚姻与家庭生活里,廖玉蕙从不死心,她说:「没有一点脑力激盪,人生有什么意思!」
她又说:「一点生活情趣都没有,猜不出来,就不会叫我给你一点暗示?人家电影里的夫妻都这样的。」
她每天忙着给先生的删节号填充可能的正确答案,他删她填,然后再自问自答,忙得不亦乐乎。他则老神在在,或笑而不答,或在提供给他的答案中选择一个安全的说法——「以上皆是」。
就这样,谍对谍似的,两人默默关心,互相猜测。烧一道菜,读一本书,不论街头漫步或开车远行,廖玉蕙以亲切诙谐之笔写生活琐事,佐以趣味横生的对话,生动点出寻常夫妻的欢乐与烦恼,既家常又甜蜜。
本书特色
★ 廖玉蕙最温馨有趣的散文,并配上细致插图及照片,全彩精印。
★ 廖玉蕙速写夫妻对话、亲情互动、师生交流,生动记录下每个片刻有趣的对话,篇篇温馨动人,也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廖玉蕙
东吴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系教授。创作有《后来》、《纯真遗落》、《大食人间烟火》、《廖玉蕙精选集》、《像我这样的老师》、《五十岁的公主》、《妩媚》、《走访捕蝶人》……等三十余册;也曾编写《文学盛筵——谈阅读教写作》、《繁花盛景——台湾当代新文学选本》等语文教材多种。曾获中山文艺奖、吴鲁芹散文奖、「文协」文艺奖章及中兴文艺奖章。多篇作品被选入高中、国中课本及各种选集。《后来》入选文建会「一○○精选.全民大阅读」。
绘者简介
蔡全茂
中正理工学院化学硕士、美国密苏里大学化学研究所研究,原任中科院主任工程师,五十岁那年,毅然从中科院退休,重新勾动他最初的想望──绘画,开始向梦想靠近,现专事绘画工作。
目录
在云端相逢(自序)
辑一 我的中古好男人
渴念
中古好男人
除了丈夫之外的男人
智救良人
汤圆与散步
长命百岁的祕方
比一比:男人和女人的心胸
沉默的省话一哥
以上皆是
正言若反
删节号?还是把话打包?
欲达「免麻烦」目的的最新技俩
今年的誓词
做菜与吃点心的方法
我对今晚做的菜很有信心哦!
勇于拔擢人才!
请不要拦我!
后来呢?
蚕吃桑叶与吐丝的方法
勇于认错,抵死不改
啊!如何能白首偕老啊!
不是说:「物以类聚」吗?
幸好没被发现娶了个怪胎!
抑制参与陌生人谈话的欲望
常常饮恨
情趣与负责任相抵触吗?
没有被北风吹走的话
辑二 我的亲情三温暖
如何证明?
有没有被安慰到?
夜里的我总是格外脆弱
父亲节的礼物
爸爸胜出!
饭桌上的问答题
互相宠溺
语言的延展性
(女宅)紫嫣红开遍
家庭记事簿里的六~九岁女儿
解决问题的妙计
感受到怎样的幸福
为假期画下一个完美的句点
亲情三温暖
今晚,我是蔡妈妈
两个梦
风中的呜咽
感谢你们一直对我的好
辑三 我的老症头
不想做家事的撇步
关于沉迷
连环错与知耻近乎勇
虚惊一场之后
怎会这样?
敢系金也?
为了肩挑世界
暴冲的失控
荒谬与温柔
变成蜡笔小新
挨骂记
十之八九的不如意事
咖啡与失眠的关系
要活多久?要变得多年轻?
汝着爱想卡开咧啦!
语言的弔诡
做了一场白工
我的失序五二○
十三岁的夏日惊奇
青春期,像一张被揉皱的纸张
约会
人,绝不该贪小便宜
急惊风偏遇慢郎中
自序
在云端相逢
脸书于我而言,纯粹记录生活并抒发个人情感而已,若能和朋友分享生活滋味算是额外收入,心理原本没有任何负担。然而,写着、写着,引发若干朋友的期待。两日没有PO文,竟然收到不同程度的反应。
脸书上的讯息不断捎来:
「你生病了吗?为什么两天都没写东西出来!」这是善意的关切。
「你发生了什么事?这两天上来都看不到文章,好失望。」这是婉转的唿唤。
「出去旅行了吗?也可以写写旅行见闻哦!」这已经不止于谆谆善诱,而是干脆直接下场指导了。
更有甚者,还捎来这样的警告:「是怎样!不管我们的死活了吗?请动作快一点!不要辜负脸友的期待。」这简直无异于无理的催迫了。PO文彷彿成了学校的作业,得克期完成。不过,也由于脸友如此热情的期待,我因之养成有恆的书写习惯,算是意外的收获。
没想到的是,这些PO文,竟然引来出版社的兴趣,纷纷来电表达出版意愿。我的老东家九歌总编辑陈素芳身手麻利,早就盯上。如今,选择其中有关个人情性、家庭互动的部分,集为一书,开始扫图备用,编辑也屡屡前来催促,而一如以往,最困难的决定总是在书名。
先前相中《饭桌上的问答题》,编辑和一干文友都说不错,简单扼要,切中内容;儿子临出门去纽约前,力排众议,认定题目欠新鲜。他说,既然内容攸关家庭互动,主张不如大胆些,题为《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先前,他每天下班回家,媳妇总以这句话作为他们说话的主要对白;这些日子,搬回我们家里暂住,赫然发现我和外子的对话中也老听到这句,意外的巧合,凸显两性差异却也泯除了世代隔阂。
前些日子和几位文友到淡水游玩,我试着征询意见,没料到这些年长的朋友都投票《饭桌上的问答题》;而可怪异的是,我在学校里试着在上完研究所课程后提出,竟然毫无例外的,学生全都投票《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难不成在书名的抉择上果真有所谓的世代差异存在!
以此之故,倒引发我的好奇,并兴起隔空征询意见的念头。于是,我商请脸友们帮忙,在比较喜欢的书名中二择一按「赞」,帮忙我取书名时下定决心。没料到朋友反应热烈,不旋踵间,投票的按赞纷至沓来,《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以压倒性的票数夺魁。
有意思的是,这本由脸书上的文章集结而成的纸本书,真是彻底出自云端之作,连命名都由脸友们共同决定,这是我写作生涯中非常新鲜有趣的经验。可惜的是,因篇幅限制,无法将脸书朋友透过云端的精彩机智回应一一纳入,算是成书过程中的小小遗憾。
有人说,脸书的发展使人际的互动更加疏离,更加遥远且不可靠;而我却不以为然,它的迅速便捷,以我的经验看来,只要运用得法,它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几年收束于一瞬、千里之外犹如比邻。它的优缺点关键处,在于使用者的心诚与否。若心意恳挚,温暖的传送无远弗届;若存心歹毒,其实不必假借云端,诈骗依然横行。
我使用脸书年余,心得是:除了排遣胸中块垒、平添生活滋味、得到许多新资讯外,也在云端与散落天涯海角的故旧门生重逢,并认识各行各业的新朋友,彼此互通体验,真是不亦快哉。
廖玉蕙 于二○一二年七月十日
“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这个书名,自带一种诗意,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有一种隐忍的力量。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那些沉默寡言,却眼神深邃的角色。他们身上总有一种故事感,一种让人想要去探究的魅力。这本书,我猜想,一定是在描绘那些在生活中,选择沉默,选择自我消化的人。他们可能经历了很多,但选择不轻易诉说,不是因为不在乎,而是因为,他们可能觉得,说了也无济于事,或者,他们还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那些隐秘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去理解那些选择不被问的“为什么”。它可能是在教我们,如何去尊重他人的选择,同时,也如何去温柔地给予关怀,不强求,不打扰,但又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初看到的时候,就让我心里咯噔一下。为什么不问我为什么?这背后藏着多少故事,多少被压抑的呐喊,多少无人倾听的困惑?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生活中的种种场景,那些我曾因为种种原因,选择沉默,选择不去追问,或者被他人选择回避去问的瞬间。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把钥匙,一把开启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扇尘封已久的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作者究竟是如何描绘这些“为什么”,又如何触及我们最柔软也最坚硬的心房。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共鸣,那些我们以为只有自己才有的疑问,原来也有如此多人曾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它可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生活中那些不被注意的细节,那些因为习惯而被忽略的情感。我期待它能带给我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也重新理解他人。也许,这本书会教我如何去问,如何去倾听,如何在看似简单的“为什么”背后,找到更深层次的答案,或者,找到一种与“为什么”和平共处的方式。
评分这书名,太让人着迷了。“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我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那些在我们生活中,默默承受着一切的人。他们可能很坚强,也很独立,但有时候,这种坚强背后,却是更深的孤独。他们可能并不期待被别人安慰,但也许,他们只是渴望,有人能够真正地看见他们,看见他们那些不轻易流露出来的脆弱。这本书,我猜想,一定是在探讨这种隐藏的情感,这种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表面之下,涌动的暗流。它可能是在揭示,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关于关怀、关于理解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如何去成为一个更细心,更懂得体察他人内心的人的指引。让我学会,在生活中,用更温柔的方式去连接他人,去发现那些藏在“为什么”背后的,更深层的人性光辉。
评分“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故事感,一种充满了悬念和情绪的力量。我脑海中立刻闪过无数个电影、戏剧的场景,那些对话中,总有那么一句“算了,没什么”,或者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背后都藏着千言万语。这本书,我猜想,一定是在探讨那些我们习惯性地回避,或者被动地忽略的问题。它可能是在揭示那些隐藏在生活琐碎之下的情感暗流,那些关于误解、关于遗憾、关于错过的心声。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看似零散的“为什么”,编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剖析人性的复杂?还是描绘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命运?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去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去体会那些“为什么”背后的无奈与挣扎。
评分“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这个书名,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它让我想起那种,在人群中,我却感觉孤单的感觉。明明身边人很多,但似乎没有人真正走进我的内心,去了解我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和困惑。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内心有故事的人,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或者,就算说出来了,对方也无法真正理解。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描绘这种“不被问”的状态的?是关于成长的烦恼,还是关于情感的疏离?它可能是在揭示,那些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背后都有着我们未曾探究的原因。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关于自我觉察的启示,让我学会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自己身上的“为什么”,并且,也学会去勇敢地表达,或者,学会去接受,即使没有人问,我也可以自己去寻找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简单却又直击人心。“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我常常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构成的?是那些大声的诉说,还是那些默默的陪伴?更多的时候,我们好像都在回避那些可能引起不适的“为什么”,就像是在给一段关系穿上一层保护膜,但同时也隔绝了真正的深入。这本书,我猜想,一定是在探讨这种人际关系中的微妙之处。它可能是在揭示,那些我们以为的“正常”,其实背后隐藏着多少未被触碰的角落。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如何去建立更真诚,更无畏的关系的启发。让我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去提问,去倾听,去理解,而不是让那些“为什么”,变成永远的遗憾。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太有意思了。“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我常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人,他们脸上挂着笑容,却在眼神深处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落寞,一种似乎在等待什么,又似乎什么都不再奢望的表情。那种感觉,就像是心里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或者是一个难以承受的伤口,但又不愿意去触碰,甚至不愿意让别人去触碰。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破了这种状态。它勾起我无限的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捕捉和描绘这种微妙的情感?是在人际关系中,亲情、友情、爱情的某些角落?还是在更宏大的社会背景下,个体被淹没的无力感?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答案,或者,至少能让我对这种“不被问”的状态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许,它能让我学会如何去辨别,在什么时候,沉默背后隐藏着的是主动的压抑,什么时候,却是被动的忽视。又或者,这本书能教会我们,即使没有人问,我们也要学会自己去问自己,去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太有力量了。“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我瞬间联想到,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被忽略的“为什么”?它们可能藏在家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里,藏在朋友一句故作轻松的话语里,甚至藏在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触碰的角落。这本书,我猜想,一定是在挖掘这些被隐藏的,关于人与人之间,或者关于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它可能是在探讨,我们是如何在不经意间,错过了理解他人的机会,又或者,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呼唤。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深刻的触动,让我重新审视我与他人的关系,也重新审视我自己。它可能是在提醒我们,有时候,最简单的一句问候,最真诚的一个眼神,就能开启一条通往理解的道路,就能解开那些“为什么”背后,无声的谜团。
评分“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有种想要立刻翻开书页的冲动。它暗示着一种未被满足的期待,一种渴望被理解的心情。我总觉得,这本书一定是在深入探讨人性的某些方面,那些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性忽略的,但又真实存在的。也许,它是在描绘那些因为成长环境、因为社会压力,而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想法的人。或者,它是在揭示,那些看似坚强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脆弱。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自我认知和情感共鸣的体验。它可能是在告诉我,即使没有人问,我们也要学会去倾听自己的声音,去理解自己的“为什么”,并且,也学会去勇敢地去爱,去表达,去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点。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性地不去追问,怕打扰,怕尴尬,怕看到不想要的答案。尤其是在亲近的人之间,有时候越是亲近,反而越是小心翼翼,不敢去触碰那些可能让他们受伤的“为什么”。“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很多我曾经的经历,那些藏在心底,没有说出口的委屈,或者那些被忽略的感受。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边界,以及那些在沉默中滋长的隔阂。它可能是在告诉我们,有时候,主动的问候,即使带着一丝不确定,也比长久的沉默更能化解误会。或者,它是在强调,学会去倾听,去理解,比简单的追问更重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如何去建立更真诚连接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