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近高楼:科学家的人文思索

花近高楼:科学家的人文思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哲学
  • 人文思索
  • 科学家
  • 科学与社会
  • 文化
  • 历史
  • 传记
  • 思想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许多人都读过陈之藩先生写的〈谢天〉、〈失根的兰花〉,他的散文《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更为许多书迷所津津乐道。

  陈之藩先生学的虽然是科技,在心里却始终为文学保留着一席之地。他曾说科学与诗很相近,「科学界的研究科学,与诗人踏雪寻梅的觅句差不太多。」写作风格高雅纯净的他,在撰文纪念胡适先生时写道:「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读他的散文,也很难不沉醉在他文字的「春风」里。

  《花近高楼》,由童元方教授从陈之藩文集《蔚蓝的天》、《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时空之海》、《散步》中,编选最精采的四十五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花近高楼〉、〈月色中天〉、〈晴开万树〉、〈温风如酒〉,有关于文明的思考的,有涉及价值的取舍的;有观照人世的体悟的,有偶寄闲情的随笔的。童元方教授形容:「陈之藩早期的散文,比如《旅美小简》的语言华丽多姿,而情感澎湃,沛然莫之能御。问题思考的层次分明,表达的手法漂亮,展露出陈氏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机锋处处。到后期的作品,一如满天的华采隐隐收拢在浩渺的□波之中,清光凝定的气派,令人想起『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从二十多岁满腔热血的知识青年,到成为走过二十世纪最光灿的科学岁月的智慧长者,陈之藩一直用独特的、兼具理性感性的笔,记述他对当代、对科学、对文学的见解,文中处处流露知识份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却不盲目的人云亦云。即使早期文章相隔已有半个世纪,现在看来仍经得起时间检验,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

陈之藩(1925~2012)

  北洋大学电机系理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理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美国路易斯学院荣誉法学博士。曾任基督兄弟学院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休士顿大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客座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教授、台湾中山科学院研究指导顾问、台湾成功大学研究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着有电机工程论文百多篇,《系统导论》及《人工智慧语言》专书二册;散文有《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蔚蓝的天》、《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时空之海》、《散步》、《看云听雨》、《思与花开》等。获选英国剑桥大学艾德学院院士、英国电机学会院士。2007年获颁台湾元智大学「桂冠文学家」。2012年4月7日,马英九总统以陈氏作品兼具文理,感动人心,亲自在成功大学怀念会上颁发褒扬令。

编者简介

童元方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士、美国奥立冈大学艺术史、东亚研究双硕士,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哈佛大学、并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现为东华学院教授兼人文及社会科学学系系主任。中文着作有《一样花开──哈佛十年散记》、《水流花静──科学与诗的对话》、《爱因斯坦的感情世界》、《为彼此的乡愁》、《田间小径──走向科学的人文随笔》、《选择与创造──翻译论丛》、《游与艺──东西南北总天涯》、《阅读陈之藩》,译作有《德日进思想简介》、《爱因斯坦的梦》、《情书:爱因斯坦与米列娃》与《风雨絃歌:黄丽松回忆录》。英文着作有:Two Journeys to the Nor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 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 译作有明代女子曹静照、马如玉以及清代女子吴规臣、梁德绳的诗,收在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一书中。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花近高楼:科学家的人文思索”这本书的内容: --- 《星辰彼岸的低语:宇宙学前沿与人类的终极追问》 作者:[此处填写一位虚构的知名天体物理学家或科普作家姓名] 出版社:[此处填写一家知名的学术或科普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此处填写一个近期或预期的出版日期] 字数:约 450,000 字 --- 内容概述 《星辰彼岸的低语》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教科书,而是一次横跨时空边界、深入人类认知极限的伟大思想漫游。本书以宏大的叙事和严谨的科学基础,带领读者穿越我们已知宇宙的边界,探讨暗物质、暗能量的本质,追溯宇宙大爆炸的瞬间,并审视我们所处的时空结构是否仅是多重宇宙图景中的一个微小节点。 本书的核心在于构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冰冷的物理定律与人类对意义、起源和未来的永恒渴望。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卓越的叙事技巧,将前沿的实验发现——例如引力波探测的最新成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捕获的早期星系图像——融入到对哲学性问题的探讨之中。 重点章节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时间的迷宫与空间的回响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宇宙学的两大支柱:广义相对论的边界和量子引力学的挣扎。作者详细阐述了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深刻含义,并以生动的方式解释了黑洞事件视界附近的极端物理现象。 “奇点之前的寂静”:本章深入探讨了宇宙学奇点(大爆炸的起点)的数学描述与物理困境。作者回顾了彭罗斯和霍金的奇点定理,并引入了循环宇宙模型、弦理论中的“火墙悖论”等前沿猜想,试图描绘在时间尚未以我们理解的方式存在之前的“初始状态”。 “引力波的涟漪与时空的织锦”:这部分是对LIGO和Virgo探测器成果的里程碑式梳理。不仅仅是报告探测到的事件(如双中子星并合),更重要的是解读这些事件对时空结构、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极限的揭示。例如,作者讨论了引力波如何提供了一个观察宇宙“黑暗时期”的独特窗口。 第二部分:黑暗的统治者——暗物质与暗能量 宇宙中约95%的物质与能量仍然处于“黑暗”之中。本书用极大的篇幅(约占全书三分之一)来解析这场世纪之谜。 “WIMP还是轴子?狩猎幽灵粒子的疆域”:详细对比了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轴子(Axion)、惰性中微子等主流暗物质候选者。作者不仅介绍了地面和地下实验室的直接探测实验(如XENONnT、PandaX),还回顾了间接探测(如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对湮灭信号的搜寻)的最新进展与争议。 “‘宇宙加速器’的悖论:真空能的悬崖”:暗能量的发现是20世纪末最令人震惊的发现之一。本书深入探讨了“宇宙学常数问题”——理论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高达120个数量级的巨大差异。作者梳理了 Quintessence(精质)模型、修改引力理论(Modified Gravity)等尝试调和这一矛盾的理论框架。 第三部分:多重宇宙的诱惑与观测的边界 当我们的宇宙学模型推向极致时,必然会触及多重宇宙(Multiverse)的概念。本书对此进行了审慎且富有洞察力的探讨。 “暴胀的遗赠与泡泡宇宙的相遇”:从永恒暴胀理论出发,作者描绘了如何自然地导出一个充满“泡泡宇宙”的图景。这里探讨的重点在于,我们如何设计实验去寻找来自其他宇宙的“碰撞印记”——即使这些印记可能极其微弱,需要极其精密的宇宙微波背景(CMB)数据分析。 “信息鸿沟:黑洞中的信息丢失与全息原理”:信息论在宇宙学中的应用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作者详细解释了霍金辐射的半经典处理方式与量子力学要求的“信息守恒”之间的冲突。最后,本书以萨斯坎德和霍夫特的合作成果为基础,解释了全息原理如何可能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暗示着我们三维世界的实在性可能源于一个更低维的边界。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星辰彼岸的低语》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未来的前瞻性。作者清晰地界定了当前科学的确定性边界,并明确指出哪些是得到广泛验证的理论,哪些仍停留在数学推演的阶段。 本书并非仅为专业人士准备,其语言风格经过精心打磨,力求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保持一种极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它适合任何对宇宙的终极起源、人类在宏大结构中的位置感到好奇的读者。阅读本书,如同获得一张进入现代物理学最前沿沙龙的通行证,亲耳聆听那些最伟大的头脑正在思考的、关于我们所存在的一切的深刻命题。它将激发读者对自然界终极法则的敬畏之心,并促使我们反思科学探索的意义本身。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有斜阳处∕童元方

花近高楼
谈希望
并不是悲观
钟声的召唤
迷失的时代──纪念海明威之死
科学与诗
哲学与困惑──六十年代忆及金岳霖
实用呢,还是好奇呢?
理智呢,还是感情呢?
一夕与十年
风雨中谈到深夜
取伤廉、与伤惠、死伤勇

月色中天
选择就是创造
兴趣与成就
成功的哲学
哲学家皇帝
明善呢,还是察理呢?
自己的路
谈风格──在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国同学会演讲
莫须有与想当然
进步与保守

晴开万树
智慧的火花
钓胜于鱼
失根的兰花
智者的旅栈
寂寞的画廊
愿天早生圣人
谢天
褒贬与恩仇
把酒论诗──悼雷宝华先生
看云听雨
天容海色

温风如酒
山水与人物
週末
垂柳
河边古屋
闲云与乱想
山色与花光
日记一则
敲门声
散步
畴人的寂寞──谈谈陈省身的诗
帕华洛帝与郝寿臣
笑与啸
挥棒与司鼓
儒者的气象──纪念邢慕寰教授

图书序言

前言
有斜阳处∕童元方

  近人沈祖棻喜填浣溪沙,有半阕我和陈先生爱不忍释: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最初是我的哈佛同学提起的,也许是他的上海口音,我一开始就听错了,以为是:有斜阳处有春草,立时生出了一种凄美的意象与感觉。是春草苦恋斜阳罢?在自己正欣欣向荣的时刻,梦想留住已缓缓西沉的太阳。

  我来晚了,但幸而赶上了。

  事情已办完,回到家里。床上自然是没有人。窗外的木棉逐渐开了,橙红的花朵映着蔚蓝的天,分外好看。陈先生还在医院里吗?我彷彿身在梦中,一切都不像是真的。

  自此,日子一天天过去,花开得更加灿烂,却不见有人回来;平时转往轮椅通路的木门,再不见有人打开;轮椅长驻在窗前,也不见移动。四年来帮忙照顾陈先生的菲佣,竟自动开始把陈先生的衣物逐件装箱,我看着受不了,说:「什么都别动,我是个人哪!」

  陈先生第二次中风后,在香港的威尔斯医院住了三个星期,救回一命,但已半身瘫痪,不良于行。接着转往沙田医院复健与疗养。三个月后,医院里的职业治疗师来家里视察,看看怎么加建一个可供伤残人士出入的轮椅小径,也就是台湾所谓的无障碍通道。我希望陈先生一如既往,可以从正门进出,就像我在美国所见的一样:波士顿的公家机构、学校大楼、屋苑公寓,伤残小径都在正门,即使是老房子也可从侧面迂回而入。但在香港,限于各种条件,那小路最后仍然是从后门开出去的。又三个月,陈先生出院回家,我每星期带他出去逛。沙田的商场设施尚算完备,可是港岛那边的大楼,寸土寸金,连轮椅小径都省了。不但是从大厦后面入口,并且电梯一进去颇有异味,才悟出是运货的,可能也运垃圾。然而我们没有因此而不出门,只是一定会带备口罩。香港这样的国际大都会,人权的进展如此缓慢,让已成弱势的陈先生备受委屈,屡屡使我黯然神伤。而今每去一个未曾去过的地方,我都会下意识地寻觅无障碍通道。

  每次要出门,一星期或十天前打电话预约叫做「易达轿车」的复康车,全港一共二十部。粥少僧多,非常难订。也还是因为二○○八年北京奥运的马术比赛在香港举行,马会为有需要坐轮椅的观众预备的车子,奥运后捐了出来服务大众,我们才有这福气,不必闷在家里坐困愁城。也因为这车,我们重游了山顶。在开扬阔落的山景餐厅,隔着窗玻璃看微雨中的香港,远处的高楼似一堆模煳的剪影,纵然看不真切,心情是愉快的,精神是舒畅的。餐后推着陈先生在凌霄阁商场散步。看着他喜欢,我买了一个小红舞狮,回来闲挂在卧室窗前的小钩上,陈先生抬眼便能望见,给那年的旧历年带来了不少喜气。也曾去西贡吃海鲜,当晚清蒸的那条星斑是他自己指着水盆挑的。

  除了邱吉尔,陈先生最喜欢爱因斯坦。去年四月,爱因斯坦的专题展览在香港科学馆开幕,展品由瑞士的伯恩历史博物馆与联邦外交部共同提供。几年前有过一个小型的爱因斯坦展览,由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协办。比如爱氏生平,大部分以展板中英对照来介绍,有些翻译甚至有错。而在爱氏出生地乌尔姆看到的展览,连他在伯恩专利局的办公桌都搬来了,也还是以这个专题展的内容最全面,呈现的方式最精采。

  许多经典照片放得很大,往往一张就占了半堵墙。偌大的展场气势夺人。我们看见镜式电流计、旋转线圈仪器的实物,也看见许多重要文件的副本,比如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发出的入学许可与中级文凭;看见爱氏的美国护照、瑞士护照与在柏林任教职时所使用的德国外交护照。两个儿子汉斯.阿尔伯特与爱德华给他的信,幼嫩的字迹让人心疼。其中最不忍目睹的是爱氏的离婚声明,那语气真是严厉。但他许诺米列娃可以得到他们在苏黎世的三所房子,以及日后准知会得的十二万瑞典克朗的诺贝尔奖金等等。多数的史实我们都很熟悉,但专题展筹备当局扩大了爱氏生平的语境,前半期是整个欧洲,后半期跨越大西洋到了美国。一战、二战当时的世界大势均以影音材料补充说明,从奥匈帝国到日本原爆。连以爱氏为封面的《时代》杂志亦在展场排列成行,使人叹为观止。美中不足的是展柜的高度没有顾及轮椅人士的视点,换言之,太高了。轮椅既无法靠近,陈先生又无法低头,所以有许多展品他都看不到。我的解释只是聊胜于无。

  看完展览出来必经一大厅,中间摆着一辆自行车,面对着大萤光幕上的伯恩街道。我爬上车,拚命骑,街道两旁的屋宇不停向后倒退,越来越快。意思是看看在接近光速时会怎样,结果当然是气喘吁吁,不但不可能再加速,反而频频自动减速。那车,我上去了,同行的朋友上去了,菲佣也上去了。大家都开怀大笑。陈先生虽不能亲自实验,却非常高兴。之后我们再坐复康车去附近洲际酒店的咖啡厅,为的是看看香港的天与海,再复习一次铺天盖地而来的美丽的蓝,是丽晶酒店时代已爱上的。这样的快乐真是单纯,然而是幸福的。

  不过陈先生最喜欢的,还是要数半岛酒店的大堂咖啡座。那大家的势派,最合他的个性。养病期间,我们去了无数次。最难忘的应是去年圣诞。不坐复康车了,而是包一辆计程车,信马由缰,任由司机载着,随意又随兴地专程去看夜香港的灯饰。又时而在忽然出现的一片璀璨之前,停车欣赏。黄埔从来没有去过,那夜不经意地穿过,灯海如烟花,相遇即惊喜。又因为宠着陈先生,为看维港两岸高楼上的灯火,我们来回两次尖东,最后来到半岛大堂的咖啡座吃晚饭。整个大厅只有一种装饰:满天纵横交错的枝桠;两个颜色:白与金;是深雪的冬日与魅惑的森林。我们坐在靠近乐手的一角,往另一头遥遥望过去,迷离恍惚,如在梦幻的王国。陈先生露出儿童似的笑颜,我的心也温暖起来。

  与复康车建立的关系,不可谓不亲密。告别礼当日,似乎还看见一辆停在街角,司机好像也是相熟的。他是否知道陈先生再也没有机会坐他的车了?「不在」已是事实,但我只要在路上看到救护车、复康车的踪影,马上心跳加剧,脚底加速,不由自主地奔跑起来。

  四年中,我们回台四次。两次到成大赴会,两次回台北过年。我问陈先生「去不去?」只要他说去,我就敢千里迢迢把他搬回去。事前的准备要做足,医生证明更不可少。而看见陈先生像小学生远足似的那样兴奋,我还得特别求他别开心得失眠了。且总是尽早到机场,可以去贵宾室吃早餐,小笼包与饺子是他最期待的了。但从登机门上到机舱的过道就很费劲。虽然空服员都很热心帮忙,常常三、四个一起来,以为可以在机舱口把陈先生抱下他自己的轮椅,再抱上他们的小轮椅,直上过道。小轮椅非常轻省,撑不起陈先生的重量,而七手八脚其实很危险,真怕把他给摔着了。何况还要把陈先生从小轮椅再抱上座位。我平时与菲佣已练就一套功夫,可以自己负责陈先生上下轮椅的安全。

  四次旅程,屡有惊险。一次华航临时取消班机,我们改搭港龙,新航班较原订时间早到一个小时。港龙地勤竟然在飞机快降落时才通知接机的人。于是在小港机场等人从台南飞奔至高雄,已经慢了,好心的司机又怕修路拖延行程而临时改行省道,结果反而更慢,时间拉长了许多。陈先生不堪久坐,痛得他一路呻吟。

  年初回台,住进台北的寓所。陈先生说周身疼,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是不是旅途劳顿呢?就让陈先生休息,以为在床上躺着会好些。但痛楚没有减轻的意思,他已开始哼哼。我心中焦急,不可能如此等待天光,随便披上件外套,立刻把陈先生推过马路去中心诊所挂急诊。凌晨时分,忠孝东路四段上已没有什么车声与人声,安静得可爱。但中心诊所的看护说医院没有神经科的人驻诊,将我们转介去仁爱医院。而此时陈先生已痛得在低声哀嚎了。

  拦下计程车,才发现台北道路右行和香港左行的不同与司机位置的差异对我们甚有影响,我们平时练就的本事居然不大派得上用场,陈先生几乎要被逼到马路中间才上得了车。仁爱医院我不认识,漆黑的台北也是陌生的。我是多么地惶然无助而又悽然无告。

  进了急诊处,见到医生那么投入他的工作,护士们又个个热情洋溢,我的精神立时为之一振。照了X光,做了些检查,是筋膜炎,即时打了一针,又开了些药。我已经知道,卧床既久,陈先生身体的情况又差了一截,连坐起来都变得比从前困难。但不论多不舒服,陈先生怜我惜我,总是默默承受其苦。他「乖」得让我更加心痛与不舍。

  出到大街时,不知何时飘起蒙蒙细雨来。凌晨五时,车子已经很多,在我们面前一辆辆唿啸而过。我站在路边,看不出可以如何叫车,呆望了一阵,悟是单行道,才推着陈先生转了个直角叫了车。有几分钟,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坐在陈先生病前常坐的角落,背对着常玉的裸女。另一面墙上从前是爱因斯坦重孙媳卡桑德拉的油画,现在是他微笑的面容与成大为他举办文物特展暨论文研讨会「云淡风轻」的海报。抬头但见门楣上,以他的签名式为设计图案的当日剪綵的丝带,特别裱褙后装框的。是熟悉的环境,看起来一切都没变,而我却是那么的惆怅。

  今年的六四,我终于去了维多利亚公园的烛光晚会。从油麻地到铜锣湾,人又多又挤,我彷彿是跋山涉水过去的。广场上消失的人群,他们到底有没有存在过?抬头望,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清光悠悠,我分不清身上的泪与汗。是不是很傻?好想告诉陈先生这些事,多少年来,我们居住的城市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接着是新特首上台,国情专题教学手册面世,我又好想告诉他最宝贵的言论自由如何开始遭打压。如今没有了倾诉的对象,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失落与茫然。

  就这样坐着发呆。这屋子里怎么可以没有陈先生呢?在全然宁谧中想他以及他说过的话。「你放不放心我?」我问。「放心」他答。这是何等的信任!正因为信任,所以放心;因为放心,所以交託;因为交託,所以无言。

  日前高希均先生嘱我为陈先生编一本选集。我拿出陈先生的文集,一页一页看下去,慌乱的心逐渐安静下来。突然间这样的句子扑进眼帘:

  有对哲学抱有希望的人,自甘磨镜生活;
  有对科学抱有希望的人,自愿深锁斗室;
  有对新大陆抱有希望的,无睹海涛的惊险;
  有对新世纪抱有希望的,无闻目前的嘈杂。
  所以说:本为空虚无物的生命,因为各式各样的绚丽的希望而充实起来。
  这文字中有一股力量,使我不自觉涵泳其中:
  蓝天如洗,白日正中,我愿你在此万物甦生的初春,生命里洋溢着光明快乐的希望。

  一贯温柔的语气,这一刻好像是特别对我说的。〈谈希望〉自然成了选集的第一篇。我的心也在此原已凋残的春天重新开出了花朵,虽然是细碎的。

  如此低回往复,选出四十多篇散文,大致分成四类:有关于文明的思考的,有涉及价值的取舍的;有观照人世的体悟的,有偶寄闲情的随笔的。并没有刻意寻求什么主题,选集在形成的过程中自有其独立的生命。我与陈先生于诗人之中最爱杜甫。有一次在床前跟他说话,忽然想起了「花近高楼伤客心」的诗句,却怎么也想不起下一句。老弱病残的陈先生在昏黄的灯下轻轻地说:「万方多难此登临」。啊!这就是我一生倾心相爱而至委身相随的陈先生了!永远的锦心与绣口。这两句本是双重倒装,在河山易色、家国动盪之秋,有此登楼,乃见花开。而登高可以望远,远望可以当归,或思乡,或怀人,自身恆是客,故心为之伤。这也反映了初到台湾又旋即赴美的少年陈之藩的心境。老杜忧中原文化的陷落,陈氏感时代世局之荒凉。

  但在时间的流淌中,从望尽天涯到栏杆拍遍,我们看到长在征途、踽踽独行的中年陈之藩。但再看下去,几度时空转换,已是空山新霁,大笑朗朗的老年陈之藩。如果四类作品是四首歌,那曲名必然是:花近高楼、月色中天、晴开万树、温风如酒;而罗斯科的那幅画「天与海的窗」,就是可以安身立命的曲终收拨了。

二○一二年七月十五日于香港容气轩

图书试读

哲学家皇帝

到此做工已半月,不像是做工,像是恢复了以前当兵的生活。如果我们中国还可以找出这样紧张的工作,那只有在军队里了。同事的有从韩国刚当过兵回来的,有远从加州大学来的学生。我问他们,美国做工全这样紧张吗?他们异口同声说:「这里可能是最轻闲的。」

如不置身其中,可能怎样说也不容易说明白。在日光下整整推上八小时的草;或在小雨中漆上八小时的墙,下工以后,只觉得这个人已瘫下来,比行军八小时还要累得多。

今天下工后,已近黄昏。我坐在湖边对着远天遐想。这个环境美得像幅画。当初造物的大匠画这个「静湖」时,用的全是蓝色。第一笔用淡蓝画出湖水;第二笔加了一些颜色用深蓝画出山峰;第三笔又减去一些颜色,用浅蓝画出天空来。三笔的静静画幅中,斜躺着一个下工后疲倦不堪的动物。我想整个美国的山水人物画,可以此为代表。

虽然眼前景色这样静、这样美,我脑海中依然是日间同事们的紧张面孔与急促步伐的影子。我的脉搏好像还在加速的跳动。我昏沉沉的头脑中得到一个结论:「这样拚命的工作,这个国家当然要强。」

中学生送牛奶、送报;大学生做苦力、做仆役,已经是太习惯了的事。这些工作已经变成了教育的一部分。这种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自然的知道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所以一个个美国孩子们,永远独立、勇敢、自尊,像个哲学家帝王。

希腊哲人,想出一套训练帝王的办法,这种办法是让他「从生硬的现实上挫断足胫再站起来,从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来赚取自己的衣食。」这是做一个帝王必经的训练,可惜欧洲从未实行过这种理想。没有想到,新大陆上却无形中在实践这句话,每一个青年,全在无形中接受这种帝王的训练。

做卑微的工作,树高傲之自尊,变成了风气以后,峥嵘的现象,有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耶鲁大学有个学生,父亲遗产三十万美金,他拒绝接受。他说:「我有两只手,一个头,已够了。」报纸上说,「父亲是个成功的创业者,儿子真正继承了父亲的精神。」

青年们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承受人生所应有的负担,享受人生所应有的快乐。青年们的偶像不是叱咤风云的流血家,而是勤苦自立的创业者。《富兰克林自传》,是每个人奉为圭臬的经典。

我们试听他们的歌声,都是钢铁般的声响的:
人生是一奋斗的战场
到处充满了血滴与火光
不要作一甘受宰割的牛羊
在战斗中,要精神焕发,要步伐昂扬
              ─朗费罗

我很钦佩在绿色的大地上,金色的阳光中,一个个忙碌得面颊呈现红色的青年。

然而,我在湖边凝想了半天,还是觉得,这个美国青年画幅里面仍缺少一些东西。什么东西,我不太能指出,大概是人文的素养吧。我在此三、四个月的观感,可以说:美国学生很少看报的。送报而不看报,这是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哲学家帝王」,不仅要受苦,还要有一种训练,使他具有雄伟的抱负与远大的眼光,可惜这一点,美国教育是忽略了。忽略的程度令人可哀。

爱因斯坦说:「专家还不是训练有素的狗?」这话并不是偶然而发的,多少专家都是人事不知的狗,这种现象是会窒死一个文化的。

民主,并不是「一群会投票的驴」;民主确实需要全国国民都有「哲学家帝王」的训练。在哲学家帝王的训练中,勤苦自立,坚忍不拔那一部分,美国的教育与社会所赋予青年的,足够了。而在人文的训练上却差得很多。

晚风袭来,湖水清澈如镜,青山恬淡如诗,我的思想也逐渐澄明而宁静。

天暗下来,星星,一个一个的亮了。

明善呢,还是察理呢?

剑河的水是很清澄的,桥边的柳是很妩媚的。但,我想,这些并不是剑桥独有的特色。倒是这样大的草地,这么细得如丝、柔得如绒的绿草,看来令人出神。圣约翰学院的草像一片海,而那堆楼倒像海上航行的古船;克莱尔学院的草像一片云,而那座桥像云堆里浮出的新月。耶稣学院的草地像一个铺满了绿藻的湖面;艾德学院的草地又像一个鑑开半亩的方塘。如果没有草地,那么多孩子的那么多样的梦,何处寄託呢!所以,穿过了五步一楼,又转出了十步一阁以后,必然是一片蓝天与一片绿野涌现眼前。

最能杀风景的倒是我自己。有一天我与一位神甫一同散步,我不由得问他:「这么大的草地,谁来剪呢?」

好多人都有剪草的经验,那是件比理发还头痛的事。好像昨天刚理了发,为什么今天又要理发了?草地呢,西边的还未剪完,好像东边又长出来了。易实甫有两句诗:

「春风吹花花怒开,春风吹人人老矣。」在美国时,我常常一边推草,一边哼哼这两句诗。后来索性杜撰了四句:

「春风吹草草怒生,春风吹发发怒长,几时才得绿满窗前草不除,且留白发三千丈。」

我实在是由于剑桥草地这么多这么大而想到杀风景的问题,没有想到竟由草地而引出一个很耐人寻思的故事:

神甫告诉我:

「这么多学院的草地,都是由谁剪,我不太清楚。我们楼前这块草地,是由赫伯特、阿伯特剪的。」

「他是谁?」

「不是他,是他们。这是两个人。」

「赫伯特一定是德国人了,阿伯特呢?」

「赫伯特是德国犹太人,阿伯特是由赫伯特在公园里拾来的!」

「拾来的,是个小孩?」

「不是,也是个老头儿。小孩当然容易被人遗弃,可是,老头儿更易被人遗弃。」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發現自己對「時間」這個概念越來越敏感。生命有限,而我們能做的事情卻似乎永遠做不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生命的深度與廣度,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而「花近高樓」這個書名,就讓我聯想到一種對時間的從容與把握。我猜測,書中的科學家們,他們或許在追求知識的漫長歲月裡,有著對時間的獨特體悟。他們如何在密集的科研工作之餘,還能保有思考人生、關懷人文的空間?他們是如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找到屬於自己內心的寧靜,並且將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溫情巧妙地結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如何更深刻地去感受生活、以及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節奏的啟示。這或許能幫助我擺脫對時間的焦慮,學會珍惜當下,並且在人生的旅途中,活出更為充實與精彩的篇章。

评分

很久以前,大概是念大學的時候吧,那時候對科學的想像,主要來自於課本裡那些冷冰冰的公式和實驗,總覺得科學家都是戴著眼鏡、埋頭苦幹的刻板印象,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有點遙遠。偶爾在新聞上看到一些科學新發現,也多半是關於外太空、基因工程這類聽起來很宏偉,但卻難以觸及的主題。那時候,我可能壓根沒想過,科學家也會有「人文思索」這麼有血有肉、關乎我們日常情感與價值的面向。更別提「花近高樓」這樣帶著古典詩意、溫柔閒適的詞彙,跟科學家的形象搭在一起,簡直有種次元壁被打破的驚奇感。我常常在想,那些在實驗室裡日以繼夜、探索宇宙奧秘的腦袋,在放下顯微鏡、離開電腦螢幕之後,究竟會思考些什麼?他們會不會也像我們一樣,仰望夜空時,感受到那份渺小與浩瀚?會在紛擾塵世中,為社會的不公而憂慮?會在面對親友的離別時,流下平凡的淚水?這本書的書名,就好像一扇窗,悄悄地向我打開了,引導我窺探那個我從未真正理解過的科學家內心世界,讓我對「科學」這個概念,有了更立體、更人性化的想像。它不再只是冰冷的知識堆砌,而是承載著求知慾、好奇心,甚至還有對生命、對世界的深切關懷,一種由內而外、散發著溫潤光芒的智慧。

评分

說實話,最近工作上遇到了一些瓶頸,感覺自己像是困在一個死胡同裡,無論怎麼努力,都難以突破。這種時候,我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我知道,這種狀態不能長久,我需要一些力量來幫助我走出困境,重新振作起來。我一直相信,閱讀是改變心態、拓展思維的有效途徑。而「花近高樓」這個書名,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種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態度。我猜測,書中或許會探討一些科學家在面對科研難題時,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和毅力,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反思,最終找到解決方案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思考,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可能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但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去學習、去成長,並且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平靜與力量。或許,科學家的人文思索,正是提供了一種看待問題的全新視角,一種能夠幫助我們在逆境中找到方向、在迷茫中堅定自我的智慧。

评分

我一直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生活中最寶貴的東西之一,而「理解」則是建立這種連結的基礎。最近,我發現自己有時候會因為對某些事物的看法不夠全面,而產生一些誤解,甚至引發一些不必要的摩擦。這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不同的觀點之間找到共通之處,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想法。而「花近高樓」這個書名,就給了我一種廣闊的視野和包容的心態的聯想。我猜測,書中的科學家們,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或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成就,但他們同時也會關注更廣泛的社會議題,並且會以一種更為多元和包容的視角去理解世界。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學習到,這些傑出的頭腦,是如何在複雜的問題中,看到不同的角度,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來化解分歧,如何尋求更為深刻的共識。這或許能幫助我學會如何更謙遜、更開放地去與人溝通,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進而建立更為穩固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评分

我一直覺得,所謂的「成功」,不僅僅是擁有豐厚的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充實與精神的富足。「花近高樓」這個書名,就給了我一種這樣的感覺,它似乎在描繪一種從更高遠的角度,去審視生命和世界的態度,一種不被世俗瑣事所羈絆的從容與智慧。我很好奇,在這些頂尖的科學家身上,除了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卓越成就之外,還有著怎樣的內在風景?他們在面對複雜的科學問題時,是如何調動他們的邏輯思維與創造力?而在面對人生的起伏與情感的波瀾時,他們又會如何運用他們獨特的人文視角來理解與詮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科學家們在學術研究之外,更為豐富、更為立體的精神世界,讓我看到他們的思考是如何超越了純粹的科學範疇,觸及到更為宏大的人生哲學與價值觀。這或許能給我一些關於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如何追求更有意義人生的啟發,讓我明白,真正的成功,在於內在的成長與心靈的豐盈。

评分

最近,我迷上了一些關於歷史和哲學的書籍,感覺自己對人類文明的演進和思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開始反思,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是什麼樣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科學扮演了怎樣的角色?而那些偉大的科學家,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以及他們的研究對後世的影響?「花近高樓」這個書名,很自然地將我引向了這個方向。它讓我聯想到,科學家們或許就像是在人生的「高樓」上,以一種更寬廣的視野,去觀察和理解周遭的世界。他們不僅僅是在解構物質的奧秘,更是在探索生命本身的意義。我渴望從書中了解,這些在科學前沿奮鬥的靈魂,是如何將他們的科學知識與對人類、對社會的關懷結合起來。他們對於「進步」的定義是什麼?他們又如何看待科學發展可能帶來的倫理困境?這本書或許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科學與人文的交織,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了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评分

我一直覺得,人生就像是一場不斷學習的旅程,而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課題需要我們去面對和領悟。最近,我感覺自己似乎進入了一個比較迷茫的時期,對於未來的方向有些不確定,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也產生了一些懷疑。在這樣的時刻,我特別需要一些能夠給我帶來啟示、能夠幫助我重新找回方向的作品。而「花近高樓」這個書名,就給了我一種寧靜致遠、沉澱思考的感覺。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描繪科學家們在面對生命中的種種挑戰時,是如何運用他們深厚的學識和獨特的人生觀來應對的。他們或許會分享他們在科研道路上的艱辛與收穫,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如何將這些經歷轉化為對生命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智者,引導我思考人生的價值,幫助我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力量,讓我明白,即使在看似困難的時刻,我們也能從中汲取養分,不斷成長,最終達到一個更開闊、更豁達的境界。

评分

這段時間,我的生活其實有些平淡,雖然努力維持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偶爾也會感到一種莫名的空虛,好像被日常瑣事給掏空了。每天通勤、上班、下班,然後重複同樣的劇本,即使週末安排了一些活動,也總覺得缺少了點什麼,一種能觸動內心的、深層次的連結。在這樣的時刻,我特別渴望能接觸到一些能夠啟迪心靈、拓展視野的作品,能夠帶我暫時逃離現實的框架,去感受一些更廣闊、更深刻的東西。我一直認為,閱讀不單純是獲取資訊,更是一種心靈的對話,一種與作者、與書中思想產生共鳴的過程。而「花近高樓」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股超然物外的意境,彷彿在描繪一種從高處俯瞰、卻又不失細膩情感的觀察視角。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科學家的嚴謹思辨與人文的細膩情感融合在一起的?科學家在探究自然規律的同時,又是如何看待人類自身的存在、價值與未來?這是否能給我一些關於如何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更有深度的啟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股清流,洗滌我內心的浮躁,引導我去思考那些被遺忘的、卻又無比重要的問題,讓我重新找回對生活、對世界那份最初的熱情與感動。

评分

近來,在社群媒體上常常看到一些關於科技發展的討論,有時是讚嘆其進步神速,有時卻也夾雜著對未來社會變革的擔憂。科技發展究竟是為人類帶來福祉,還是潛藏著無法預知的風險?這是一個我們越來越難以迴避的問題。我一直對「科學」抱持著一種敬畏與好奇的心態,但同時也深知,科學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社會的脈絡,它受到倫理、道德、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我對「花近高樓:科學家的人文思索」這個書名感到格外有興趣。它似乎預示著,這本書將會帶領我們走進科學家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在追求真理的同時,是如何思考科學與人文的關係,又是如何看待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獲得一些啟發,去理解科學家們的價值觀,以及他們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期許與反思。這或許能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擁抱科技,又該如何引導科技朝著更有利於人類福祉的方向發展。

评分

最近,我開始對「知識」的本質產生了更深的思考。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大量的資訊,但真正能夠內化並轉化為智慧的東西有多少?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是表面的光鮮,卻忽略了內在的深度。而「花近高樓」這個書名,就給了我一種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聯想。我很好奇,書中的科學家們,他們是如何在嚴謹的科學研究之外,培養自己深厚的人文素養?他們又是如何將科學的理性思維與人文的感性關懷融為一體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真正的知識是如何滋養心靈,如何讓一個人變得更加通透、更加有智慧。或許,科學家的人文思索,正是提供了一種看待知識的全新角度,讓我們明白,知識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應用性,更在於它能夠如何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提升我們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