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十年,两岸人民经历战乱灾难,悲欢离合,从苦难走到繁华
年轻一代无法了解祖父母及父母的苦难经历
且看作者如何以温馨的笔,娓娓道来家族的生活情状
尤其对父母长辈的孝心,娘在儿不老,孺慕之情,令人惊叹
作者简介
吴东权
学历:政工干校一期新闻组、文化大学新闻系、香港远东学院文史研究所毕业。
经历:曾任记者、主编、台长、及电影、电视公司经理、总经理;执教于文大、世大、政战、空大等校。
着作:曾获中山文艺奖、中国文艺协会创作奖、国军文艺金像奖、中兴文艺奖等多项。己出版文学着作五十余部,广播剧本、电影剧本及电视剧本数十多部。七十岁后从事「银发文学」创作,已出版银发文学专着八部。
自序
1.帮我尽一份孝心吧!
2.母亲的业障
3.孺情万种
4.两帧照片四代情
5.马糕、红团和发糕
6.大扫除之忆
7.豆腐皮
8.吃长斋的母亲
9.老媳
10.母亲的牙齿
11.慈眼
12.老小老小
13.母亲的消夜
14.父母之间
15.贤媳
16.挽着女儿走在红毡上
17.原来如此
18.SOS!SOS!
19.胡子为谁刮?
20.外婆的水菸筒
21.外婆的小脚
22.外婆的扇子
23.种豆得瓜
24.养狗记
25.没齿难忘
26.搔到痒处抓抓乐
27.小蛋抓周
28.枇杷晚翠
29.尘封的十五岁
30.娘在儿不老
31.想忘也忘不了……
32.不重生男重生女
吴东权出版书目
本书人物志
作者序
近年来,都在运笔写银发文学、人生散文,很少写小说,对一个以写短长篇小说出身的我来说,似乎有点不务正业的感觉。
多年前,写了不少中短长篇小说,也出版了卅多部小说集,总以为小说是文艺的主流,题材海阔天空,写来行云流水,读来回肠盪气,只可惜近来发表文艺小说的园地越来越少,各报副刊大多採用综合性的文章以取悦年轻读者,纯文艺的杂志也相继停刊,就像原始森林被开发殆尽,野生动物被逼得走投无路,有逐渐灭种的危机,回想三、四十年前文坛蓬勃的盛景,真令人兴起不胜唏嘘之叹。
日前整理书房,发现有一大綑剪报资料,都是个人从前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旧作,有专栏稿、散文、论文等不下两百篇,阅读之后,发现其中有数十篇专以家人生活为主题背景的短篇小说,上自祖父,下至小孙;有老有少,有喜有悲;有聚有散,有血有泪,横跨五代,历时七十余载,以笔者个人的观照为中心,用写实的笔调,客观的刻划,将前后五代亲人的际遇与性格,择其重点,分篇合集,亳不保留地叙述下来,把这七十多年来的战乱灾难、悲欢离合,透过家人的阅历,笔者亲身的体验,深入浅出、轻描淡写地编织在小说中,既可了解近七十年来的庶民生活情状,亦可当做笔者个人的自传回忆录,自觉并不枯躁,反而很有可读性,如今祖父母、外婆和父母亲俱已往生(父亲八十六岁,母亲九十九岁),这些稿中所述,历历在目,犹如昨昔,读来不胜伤感。为了避免剪报稿件可能散佚,是故决定精选卅余篇,汇集付梓,起初拟名之为《五代亲情》,但觉命题太狭,乃更名为《娘在儿不老》,借表对双亲的怀念与孺慕之情。
但是,依目前印刷出版事业的惨淡经营看来,出版短篇小说专集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明知不可能赚钱,赔本的生意谁愿意做?这本书应该交由哪一家出版社来出版呢?正在伤脑筋时,有一位朋友来信索取我的《文学境界》一书,让我蓦然想起「跃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的林总经理蔚颖兄,民国八十三年承蒙他帮我出版了《文学境界》之后,己经将近廿年来没有和他联络,于是冒昧拨个电话给他,想不到蒙他慨然应允,由「跃昇」出版这本小说,我真是由衷感激,犹如乡间一个怀胎十月的孕妇,己经阵阵腹痛,正在焦急万分,不知如何是好的当下,忽然出现了一位助产士,把婴儿顺利地接生出来,这岂不是及时相助的大恩人么?
我常以生产比喻出书,生个子女难,出一本书也难,还好,幸蒙几家出版社垂青不弃,帮我这辈子接生了不少婴儿,屈指算来,这本书已是我的第五十四个子女,虽然资质容貌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不过忠厚诚恳、朴素无华、亲切近人、乖巧可爱,希望读者诸君,能够阅读它、喜欢它、拥有它、指教它!
我得承认,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因为“娘在儿不老”这几个字,太有画面感了,而且透着一股子浓浓的亲情,让我立刻产生了兴趣。翻开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用大道理来教育你,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的叙事方式,将那些关于亲情、关于成长、关于岁月的故事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那种含蓄而深沉的爱,那种不善言辞却又无处不在的关怀,都让我非常感动。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亲情,那种无论走多远,都永远牵挂着你的力量。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某件旧衣服的味道,某一句简单的话语,却能勾起内心深处的回忆。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家”的意义,重新审视了父母在自己生命中的位置。这本书,就像是心灵的充电器,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一份温暖,一份力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就像是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秘密花园。你走进去,发现里面的一切都那么宁静,那么美好。作者的文字,就像是花园里的花朵,虽然没有惊艳的色彩,但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吸引你,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非常真挚的文字,让你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中,感受着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它没有刻意去讲一个多么宏大的故事,但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关于亲情,关于成长,关于生活的故事,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本书,就像是一杯温水,虽然平淡,却能暖到你的心底。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夏日午后,在摇椅上轻轻晃动,手里捧着一杯冰镇乌龙茶,看着窗外飘过的云彩。它有一种让人瞬间放松下来的魔力。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你仿佛就能看到那些场景,听到那些声音,甚至闻到那些熟悉的味道。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复杂的结构,但却能轻易地抓住读者的心。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是用激烈的语言去冲击你,而是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让你逐渐沉浸其中。里面的许多情节,虽然没有惊天动地,却充满了人情味。那些人物,也不是什么伟大的英雄,就是普普通通的人,有着各自的烦恼和快乐,但正是这份普通,才显得如此真实,如此 relatable。我读到很多地方,都会会心一笑,甚至眼眶会湿润。因为我能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我身边的亲人的身影。它让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最美的故事,而那些平凡的日子,也充满了无尽的温情。
评分这本书,嗯,怎么说呢,有点像我小时候在巷口那家旧书摊翻到的泛黄的武侠小说,又有点像是妈妈常哼唱的歌谣,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怀旧感。翻开它,就像打开一个尘封的宝箱,里面藏着那些我们以为已经遗忘,但其实一直深埋心底的记忆碎片。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爱恨情仇,但却像一阵温柔的风,轻轻拂过心田。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陷入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置身于某个熟悉的场景,可能是某个年代的台湾小镇,可能是某个温暖的家庭角落。作者的笔触很细腻,像是用画笔一点点勾勒出生活的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串联起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读完之后,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不是因为故事有多么惊心动魄,而是因为那份真实,那份对生活的体悟。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曾经的陪伴与失去,在文字的映照下,都闪烁着别样的光芒。这本书,真的值得慢慢品味,细细体会,它藏在字里行间的东西,需要用心去感受,去连接。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速消费的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和它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评分这款书,怎么说呢,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就扔在一边的书。它更像是你生活中的一位老朋友,时不时地会拿出来翻一翻,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找到新的感悟。我个人觉得,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但又丝毫没有卖弄文采的感觉,非常朴实,非常真诚。它就像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特别喜欢里面对一些传统文化的描写,那些老一辈人的生活方式,那些蕴含在日常中的智慧,都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它没有刻意去追忆什么黄金时代,也没有对现在的生活有过多的抱怨,只是静静地讲述着,那些属于我们时代的,属于我们家庭的故事。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心里很踏实,也很温暖。它让你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比如亲情,比如爱,比如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不应该是读完就忘的。它应该能在你的心里留下点什么,或者让你对某个方面有新的认识。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用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用什么激烈的冲突,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非常真挚的方式,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不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片段,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自己仿佛也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氛围,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它不是一本让你看了会“爽”的书,但它是一本能让你“静”下来的书,让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一份温暖。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亲情的重要性,那些被忽略的关怀,那些无言的付出,在文字的映照下,都变得无比珍贵。
评分老实说,我平时阅读的口味比较杂,什么类型的书都会接触一些。但这次读到这本书,真的有被它的“慢”所打动。在这个什么都追求效率的时代,它反而用一种非常缓慢的节奏,带你进入一个属于它自己的世界。它没有急于抛出什么“炸点”,而是让你慢慢地去感受,去体会。我觉得作者非常擅长捕捉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然后用文字将它们放大,让它们变得有温度,有生命力。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自己好像也变成了书中的人物,和他们一起经历着喜怒哀乐。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没有去刻意宣扬什么价值观,而是通过故事本身,让你自己去体会,去领悟。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坐在那里,看着一群人过着自己的生活,然后你从中看到了很多属于你自己的影子。它不是一本“说教”的书,而是一本“陪伴”的书。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书?这本书,也许就是我想要的答案之一。它不追求时效性,不追求话题性,但它却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急于给你一个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探索,去体会。我特别喜欢它里面对亲情的描绘,那种含蓄而深沉的爱,那种不善言辞却又无处不在的关怀,都让我非常感动。它不是一本“励志”的书,但它却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力量,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它让你明白,即使生活中有困难,有挫折,但只要有爱,有希望,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它温柔的语言,告诉你关于生活,关于爱,关于成长的秘密。
评分坦白说,最近几年,我很少能遇到一本能让我如此沉浸其中的书。很多书,读了几页就觉得味同嚼蜡,提不起兴趣。但是这本书,真的不一样。它就像一股清流,缓缓地流淌过我的心田。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它能把最平凡的生活,描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我特别喜欢它里面的人物塑造,他们都不是什么完美的人,却有着各自的闪光点,他们的故事,也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自己和这些人物产生了共鸣,仿佛他们就是你身边的人,他们的故事,也发生在你的身边。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去讲什么大道理,但那些蕴含在故事中的情感,却能深深地打动你。它让你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最美的艺术。
评分我必须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市面上同类型的书太多了,很多时候都只是换汤不换药。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了,错得离谱。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不设防”。它没有刻意去营造什么戏剧冲突,也没有生硬地灌输什么人生道理,而是非常自然地把读者带入作者的世界。那种感觉就像是坐在长辈的身边,听他们絮絮叨叨地讲过去的故事,你会发现,那些故事里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况味,虽然平淡,却又格外真实。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一些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细枝末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比如,可能是一个雨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饭菜;又或者是一个平常的早晨,看着父母忙碌的身影。这些画面,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家的温暖和岁月的痕迹。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关心,那些曾经被当作理所当然的付出,在文字的引导下,都变得无比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也让你学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