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透过典雅的隽永文笔,悉心地跟这些日日邂逅的友人诚摰对话。
借由文学情境,微妙点绘植物的生命。——刘克襄(作家)
一座远离尘嚣的山间小学,一段和花草对话的山居岁月,凌拂曾经实践了老祖宗素朴的生活,寻找最单纯的吐纳和野味,即使移居都市,她依然惯于自然生活者的身分,在墙根石缝中,在高楼大厦间,寻觅绿意和浓荫,让自然继续滋养生命。
季节从不失约,盈盈草木疏,它们自在的生长,并成就了大自然厚生的善意。而种子的形状、幼株的冒芽、花开的瓣数、叶脉的股理……,也有着故事,也有着语言,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倾听、安慰、接纳、包容,曾经相依相识的默契,凌拂都借着文字、画笔一一俯拾。
精致的草木图谱和生态介绍‧文学的笔记散文
(内附作者手绘明信片,首刷随书附赠)
本书特色
1. 40种最亲人的植物、40种最亲植物的方法。
2. 精致的草木图谱和生态介绍。
3. 文学散文的绿活笔记。
4. 写实又不失感性的自然观察。
5. 引人共鸣的生命哲思。
作者简介
凌拂
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教职。现已退休,专事写作。
创作文类以散文、儿童文学为主。她的文字清而不寒,疏淡有致,看似超脱,实则别具情怀;描述寻常生活,穿衣吃饭,却能够如登山径,在峰峦叠嶂中迂曲回转,绝细处,忽见微光,另有一番桃源景色,教人顿忘尘劳,豁然开朗,重觅单纯俭素之心。
曾获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开卷好书奖、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洪建全儿童文学奖。
代表作品:《世人只有一只眼》、《世人只有一只眼》、《台湾的森林》、《与荒野相遇》、《山童岁月》、《童诗开门》、《中国儿童宝库──六朝志怪》、《木棉树的喷嚏》、《带不走的小蜗牛》、《有一棵植物叫龙葵》、《无尾凤蝶的生日》、《五月木棉飞》、《画字》、《天上的鱼与木棉》、《学校一百岁》等。
序
.山巅水湄
裙裾沃土
咸丰袭人
桃红耿介
茯苓一粒珠
苦余山莴苣
卑穷保真话苦苣
深根贴地吐金菊
嶙峋知命
青生素面碎米荠
案头水域水芹菜
遇见鸭儿芹
植物点线面
钻进屋来的秤饭藤
月桃清且永
耳鬓野姜开
水岸滩头
蜿蜒众草间
季节食草
旺盛兴茂满天星
豢养假人参
气味人生
茱萸一枝香
徇服皇宫菜
洪荒最初的齐等
成毁皆然山芙蓉
生活的指望
细细的低吟
最初的异域
澄净香茅草
失落的传统染
.城市栖地
季节的提醒
春草
街道行移
里巷庭园
雀榕
栾树花开
木棉花
银杏
都市树
红豆相思
推荐文
一方清净
二十多年前,搭公车去三崃有木国小找凌拂,犹记得那条山路崎岖窄索,大豹溪边的煤矿厂还在开採。更里面的里面,几户人家孤伶地伴着小学,夜黑后的山谷萤火满天。
怎么会选择如此偏远之地落脚呢?那时方知 凌拂像误闯森林的爱丽丝,从一个初访的游客,因为喜爱此地,日后留下来执教、蛰居,更意外地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寻常时日,下课后,山童回家。换她沿着溪边山径闲逛,变成徜徉山水的孩子,野花野草全部为她上课。
面对大自然,她是个勤奋而好奇的学生,淡缓度日的乡居岁月,眼前陌生的植物逐渐成为熟稔的朋友。日后的自然书写,更是顺势而至。她透过典雅的隽永文笔,悉心地跟这些日日邂逅的友人诚摰对话。借由文学情境,微妙点绘植物的生命。这一方人与自然的接触,更超越了双向的互动,还包括了以素手绘画的质地,尝试食用的道心。最后,有系统地写就了台湾最早的野菜文学。
野菜的认识和食用,大概也在此一时间,经由文字书写和图像记录,被社会大众所认知。更随着生活休闲风潮,出现许多转化。初时多编写成自然图鑑去索骥,或者成为当代养生指南的食材。未几,从生态环境意识的视角,则演变为生物多样性之一环,以及原住民族寻找祖先智慧的重要线头。如今更有自然农耕栽作者,鼓吹此一野地经验,甚而有企业兴发构想,尝试为商业量产的栽培物种。
呵,野菜之体验不只方兴未艾,似乎也紧紧扣着城市生活价值的脉动。
多年来,环顾此一多样的转变,我也蒙蒙活过了一段岁数,重新再阅读这老友的老书,以及初时帮她撰写的老序时,更是分外地珍惜。珍惜什么?还是80年代中旬,那一方清净的淳朴,简单认知的快乐。
此一单纯接触,体悟出的野草情境,今日朗读仍如天然精油的芳香,幽微地从字里行间中淡然释出。在野菜成为各种可能的繁华和庄严论述时,或许此书的重版整编,其最好之某一意义,当在此吧。
刘克襄(作家)
(评价六) 《山.城草木疏:绿活笔记》——这个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诗意和宁静,仿佛能闻到山野泥土的清新气息,看到晨光穿透林间洒落的斑驳光影。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的山区聚落情有独钟,那里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纯粹,有一种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活哲学。“山.城”二字,就精准地概括了这种山林与人文交织的独特地貌。它不仅仅是风景的描绘,更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与自然互动的痕迹。“草木疏”,这个词语让我感觉作者是一位极其细致的观察者,他/她并非随意浏览,而是认真地梳理、描绘、记录山城中那些默默无闻的草木。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运用文字,将这些草木的形态、生长环境,甚至它们背后可能蕴含的传说或故事,一一呈现出来。我猜测,“疏”字也可能包含着一种“疏离”都市喧嚣,回归自然宁静的意味。而“绿活笔记”,更是点亮了本书的生命主题。它不仅仅是记录草木的生长,更是一种关于“生命力”的笔记,一种关于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让生命“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生活实践。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慢生活”的智慧,一种从平凡的草木中汲取生命力量的启示,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回与自然连接的通道。
评分(评价四) 《山.城草木疏:绿活笔记》这个书名,像是一扇通往台湾独特山城秘密花园的门。我一直对台湾的山区,特别是那些被自然深深拥抱的聚落,有着莫名的向往。那里不仅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一种独特的,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山.城”这两个字,就精准地勾勒出这种交织的地理和人文景观。山,是自然的宏大叙事;城,是人类生活的细腻笔触。而“草木疏”,让我立刻联想到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一种将山林间不起眼的生命逐一辨认、记录、描绘的过程。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个非常有耐心和观察力的人,能够从一草一木中,看到生命的韧性、美丽和智慧。“绿活笔记”,这个副标题更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不是一本关于死亡的记录,而是关于生命如何蓬勃生长,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笔记。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台湾特有的植物的介绍,那些在特定海拔、特定气候下生长的奇特植物,以及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绿活”这种概念。它可能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或许,作者会在笔记中分享,如何从这些草木的生命轨迹中,找到自己生活的灵感和力量,如何在都市生活中,也能够实践“绿活”的理念。这种将自然观察与个人生命体验相结合的写作方式,总是能够触动人心。
评分(评价九) 《山.城草木疏:绿活笔记》这个书名,像是一首关于台湾土地的低语,充满了故事感和生命力。我一直对台湾的山城,那种依山而建、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山.城”二字,就非常贴切地勾勒出了这种独特的地理与人文交织的画面,它暗示着自然的力量与人类活动的巧妙融合。而“草木疏”,这个词语的运用,让我立刻联想到作者是一位极其细致的观察者,他/她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在山城的各个角落,去辨识、去记录那些生长的草木。我猜想,这“疏”字,不仅仅是对植物形态的描绘,更可能包含着一种梳理、一种理解,甚至是一种对草木生命轨迹的深刻洞察。“绿活笔记”,这个副标题更是充满了阳光和生命。“绿活”,这个词语自带一种健康、活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意象。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作者如何从这些草木的生命力中,获得灵感,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绿活”的理念。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重新认识自然、重新审视生活的方式,它不只是关于植物的知识,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拥抱自然、活出真我的生活哲学。
评分(评价二) 读到《山.城草木疏:绿活笔记》这个书名,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就能从城市的喧嚣中抽离,置身于那片充满生机与静谧的山城之中。我猜想,这必定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与自然温度的作品。台湾的山城,是多少人心中的乡愁,也是多少旅人魂牵梦绕的秘境。那里有云雾缭绕的壮丽,有小径通幽的神秘,更有无数在角落里默默绽放的生命。而“草木疏”,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梳理、一种记录的意味,它暗示着作者并非只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其中,细致地观察、梳理、了解那些山野间的草木。“绿活笔记”,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记录草木的生命力,记录它们如何在这个山城的环境中“活着”,而且是充满活力地活着。我一直觉得,植物的生命力是最为顽强的,它们不争不抢,却能在严酷的环境中扎根生长,繁衍生息,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启示。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作者如何在山城之中,用怎样的方式与这些草木互动?是亲手去栽种,去呵护,还是仅仅是默默的观察和记录?我想,真正的“绿活”,不仅仅是植物的生长,更是人类精神层面的与自然的连接和对话。这本书或许能带给我一种关于“慢活”的思考,一种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拾与土地连接、与生命对话的能力。它不只是关于植物的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追寻。
评分(评价五) 初见《山.城草木疏:绿活笔记》这个书名,便立刻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层峦叠嶂的山峦,依山而建的朴实聚落,以及点缀其间的,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草木。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山城,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美学。“山.城”这两个字,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地理和人文的交织点。它不只是单纯的山景,也不是冰冷的人造城市,而是两者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一种自然融合。而“草木疏”,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细致、梳理、描绘的意味,让我立刻联想到作者必然是一位善于观察、热爱自然的记录者。他/她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山城的每一个角落,细细地辨识、记录那些平凡却又充满故事的草木。我特别好奇,“疏”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梳理植物的科属,还是梳理它们在山城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或是梳理它们与当地居民生活的联系?“绿活笔记”,这个副标题更是充满了一种积极的生命力。“绿活”,它暗示着一种健康、自然、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作者如何通过观察这些草木,体悟到生命的美好和韧性,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绿活”的理念。这本书或许能为都市人提供一种回归自然、寻找内在平静的指引,它不只是一本植物志,更是一本关于生命智慧的笔记。
评分(评价三) 《山.城草木疏:绿活笔记》这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尤其是“疏”字,它不是“速”,也不是“诉”,而是那种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梳理和描绘的感觉。我一直对台湾的山区住民的生活方式很感兴趣,他们如何在自然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与周遭的生态和谐共处?“山.城”这两个字,就概括了这种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山,提供了壮阔的背景和丰富的资源;城,则代表了人类的活动和生活痕迹。两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充满着张力,也充满了可能。而“草木疏”,更是引人遐想。它是关于山林间那些不起眼的草木吗?那些在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草,那些在古树下低语的藤蔓,那些在溪边自在摇曳的蕨类。作者是如何“疏”理它们的?是用科学的视角,还是用诗意的笔触?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绿活笔记”这个副标题,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个人的情感。它不是冷冰冰的学术研究,而是带有温度的生命记录。我期待书中能出现很多生动的描写,不仅仅是植物的形态和生长习性,更是它们在山城环境中扮演的角色,它们与当地居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或许,书中还会有关于植物的民俗应用,关于它们在当地传说中的形象,这些都能让“草木疏”的内涵更加丰富。“绿活笔记”,我猜想,里面一定有作者自己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关于如何从这些草木身上汲取灵感,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绿活”方式。
评分(评价七) 翻开《山.城草木疏:绿活笔记》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被一种温暖而质朴的气息所吸引。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山城,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角落之一,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也孕育着丰富的生命。“山.城”两个字,勾勒出一种独特的地理与人文交融的画面,既有山峦的壮丽,也有人居的烟火气。“草木疏”,这个词语的出现,让我感觉作者一定是一位极其用心、细致的人。他/她不是简单地描绘风景,而是深入到山城的每一个角落,去观察、去记录那些最不起眼的草木。我猜想,这“疏”字,不仅仅是写实的描绘,更可能包含着一种梳理、一种理解,甚至是与草木建立起的一种深刻的联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那些在台湾特有的气候和土壤中生长的草木的详细描写,以及它们如何适应环境、展现生命力的故事。“绿活笔记”,这个副标题更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绿活”,它代表着一种充满生机、健康、自然的生活状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活在当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一种从草木的生命力中汲取能量、获得启发的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绿活”方式的生活指南。
评分(评价八) 《山.城草木疏:绿活笔记》——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自然气息和人文关怀。我一直对台湾的山城,那份藏匿在山林间的宁静与生机,有着深深的迷恋。“山.城”这两个字,精准地描绘了山川与人居交织的独特景致,它既有自然的宏伟,也有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温度。“草木疏”,这个词语的运用,让我对作者的写作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不像“草木记”,而是“草木疏”,仿佛是将山城中那些低语的生命,一点一滴地梳理、描绘、记录下来,带着一种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如何从这些平凡的草木中,发现不平凡的生命故事,如何理解它们在山城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而“绿活笔记”,这个副标题更是充满了生命力。“绿活”,这个词语本身就蕴含着健康、生机、自然、快乐的意涵。我猜想,这本笔记中,不仅仅记录了草木的生长,更记录了作者在与这些草木的互动中,所获得的感悟和启发,关于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以一种更“绿”更“活”的方式生活。它可能是一种对慢生活的赞美,一种对自然之美的颂扬,更是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探索。
评分(评价十) 《山.城草木疏:绿活笔记》——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清新、质朴、充满生命力的气息。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的山区,那些被自然温柔环抱的聚落,怀有特别的情感。“山.城”这两个字,精准地描绘了山川壮丽与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交融的独特景观,它不只是风景的呈现,更是关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与自然的深度连接。而“草木疏”,这个词语的使用,让我立刻意识到作者是一位细致入微的观察者,他/她必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辨识、去描绘、去记录那些存在于山城中的草木。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运用文字,将这些草木的形态、生长环境,甚至它们在当地生态中的角色,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绿活笔记”,这个副标题更是点亮了本书的核心——生命力。“绿活”,它传递的是一种充满生机、健康、自然的生活态度。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草木的生长,更记录了作者在与这些草木的互动中,所获得的感悟和启发,关于如何在自然中寻找平静,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绿活”的理念。它可能是一份关于如何在忙碌生活中,重拾与土地连接的指南,一种关于生命韧性和美好的赞歌。
评分(评价一) 光是「山.城草木疏:绿活笔记」这个书名,就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山,是壮丽的,是沉静的,是蕴藏着无数生命秘密的;城,或许是繁华的,或许是宁静的,但总离不开人的活动痕迹;而“草木疏”,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股朴实和细致,仿佛翻开书页,就能闻到泥土的芬芳,看到小数点般的草叶在风中摇曳。至于“绿活笔记”,则更是点睛之笔,它不单单是记录,更是关于生命力的鲜活写照,是作者在山城之间,与一草一木对话,观察它们如何生长、如何适应、如何展现生命力的过程。我一直对台湾的山林地景有着深厚的情感,从北部的七星山到南部的阿里山,每一处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 biodiversity。我常常在想,在这些看似寻常的植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们是如何在四季更迭中,在风雨雷电的洗礼下,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山.城草木疏:绿活笔记》这个书名,恰恰捕捉到了我心中对这些问题的求索。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植物图鉴,也不是一本宏大的生态论著,它更像是一本个人化的观察日志,充满了作者细膩的体悟和情感的投入。我尤其好奇,“城”在这个叙事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与自然相互依存,还是彼此疏离?草木又是如何在人类活动的区域,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甚至与其共生共荣?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用文字描绘出山城交融的独特景致,如何透过对草木的细致观察,折射出人与自然之间更深层的关系。这是一种属于台湾土地的生命哲学,一种在快节奏生活中,或许被我们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