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怎么回事?
「就像段子里讲的,很多年前,天空是蓝的,猪是慢慢长的,耗子是怕猫的,坏人是怕好人的,法庭是讲道理的,结婚是先谈恋爱的,理发店是只管理发的,医院是救死扶伤的,拍电影是毋须陪领导睡觉的,照相是要穿衣服的,欠人钱是要还的,孩子的爸爸是明确的,学校是不图挣钱的,庸人是不能当领导的,白痴是不能当教授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操守的。可现在不这样了。」──毛尖〈跳呀跳呀〉
比书房与讲堂更辽远、不拘一格的心灵畛域
饭搭子文友们的有味人生
作家董桥说毛尖:「毛尖机灵。灵是知,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灵是灵巧。是灵光。是灵妙。是灵清。是灵机也是灵感。读毛尖文章于是惊叹,于是拍案,于是折服。」
这些年,时光之河不曾为谁稍停,当代中国也从未慢下变化、进步或让人更迷惑的脚步。但毛尖对于作家作品、世相百态以及寻常小日子的关注热情,和敏锐的内省意识,彷彿从未磨损,总是能机灵(董桥语)地拾掇话语、典故或大众文化,梳理出纷乱人间种种简单切身却难以言说,或复杂暧昧且不免瞻前顾后的氛围心绪;飞花摘叶境界地或幽默或抒情地穿梭、破译,也见证或宽慰了,那些任谁都啼笑皆非的时刻。
作者简介
毛尖
浙江宁波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学士、中文系硕士,香港科技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在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信报》、《明报月刊》、中国《东方早报》、《新民周刊》等多家报刊写专栏。着作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当世界向右的时候》、《识字课本》、《慢慢微笑》、《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乱来》、《这些年》、《例外》、《有一只老虎在浴室》、《永远和三秒半》等,译着有《上海摩登》等。
序 黄昱宁
辑一 所有能发生的关系
●所有能发生的关系
●爱玲,子善和其他
●说起朱天文,我们没志气
●人头马的七十年代
●Who is She: 有关孙甘露
●让一步
●越来越痒
●不应期
●山河入梦
●香
辑二 必须是个情人
●必须是个情人
●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
●重复,坚持重复
●写给六○年代的情书
●尺寸问题
●啊!他来是为了这个
●拿起勒卡雷
●和兔子一起完蛋
●野百合也有春天
●怎么回事?
●一部平庸的作品可以有多好
辑三 不会就这样过去
●老头儿开会
●地下室里的张中行
●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
●子善老师
●二十世纪感情备忘录
●两个作家
●不会就这样过去
●妈的奶最腥
辑四 答应我
●为人民服务
●他妈的和操蛋
●青春烬余录
●阿巴斯和宝爷
●大明王朝
●答应我
●How dare You!
●年轻才是硬道理
●可以不跨坎
辑五 后来呢
●这些年
●谁玩老鹰捉小鸡
●表弟
●一间自己的浴室
●后来呢
●眼泪
●没有证人的记忆
●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
●千年月色
●年货
辑六 跳呀跳呀
●离了再结,结了再离
●跳呀跳呀
●一次一个头
●带Brass回家
●恋恋风尘
●芳心的放纵
●一枝红杏出墙来
●咱们这身子骨
●回马枪
●生死由人
●继续搓
●等着我吧
●狮身人面
●好东西
辑七 不容易
●谋杀春天
●征婚
●一夜情和超短裙
●最高发院
●但是,他忘了带鸡腿
●或者庙宇,或者妓院
●装B
●奥晕奥晕
●菜鸟迎奥
●不容易
●黑
●盗版到底
●三筷喔(后记)
推荐序(节录)
诺拉.依佛朗的小说《心悸》里有个着名专栏作家,泡妞泡得废寝忘食,整整三周不下床,只是「时不时起来写上一篇稿子」。你瞧,本质上,专栏作家必须是那种在「天人交战」中每回都能保证胜出的纪律主义者。按毛尖自己的说法,这些利比多如果不是被专栏用掉了,很可能要「拿来害人害己」。我注意到,小说里的那位作家,已经被专栏逼到老婆打个喷嚏都要问句为什么、儿子吞下洗甲水都要「登到全国一○九家报纸上」,而他的工作强度是一週三篇,每篇八百五十个字。毛尖呢,同样长度的文章她每个礼拜得出产四篇——饶是如此,据我观察,诸如随身带速记本录音笔、吃顿饭盯着胡椒瓶发呆之类(更多内容详见《心悸》)的躁狂抑郁症状,并没有出现在毛尖身上。写作文需要利比多,按军事化作息写优秀作文而竟然能面不改色,则需要更多的利比多。光是为了这些利比多,我们就应该向毛尖致敬。
仍然是那个嬉笑怒骂、善于在家常烟火里提炼出神奇视角的毛尖,但《这些年》所涉及的话题,似乎更多地与她站在讲台上的身份扯得上关系。毛教授既教电影也教文学,文艺批评的经院套路和常备词库,她不必伸手也随时可及。但她不抄近道,那些云山雾罩的学术炫技,她比我这个学院门外的业余书评人还用得俭省(不过,一旦用起来她总是有本事把那些干巴巴的名词唱成水灵灵的小调,比方说「既是外相的图腾,也是核心的抒情」之类)。哪怕站在够高的台阶上,毛尖也总是条件反射地坚守读者立场,不假装她是作者肚子里的蛔虫,更不会充当住在作者隔壁、专售高帽子或者小鞋子的杂货商。
写张大春,她从「仰视」起笔,当我们照例迷失在「毛氏饭桌段子」的时候,她其实已经悄悄拉高视线——凝神平视,在别人落泪的地方她狡黠地看出笑容来,不人云亦云人泪亦泪。这正是典型的毛尖:即便是再轻巧的过场文字,她也保持着独立思考的尊严。写朱天文,专业名词的使用在毛尖的评论里已经是罕有的高频度了,末了却绕回到那片她驾轻就熟的气场——绵里藏针的,元气十足的,却又拉家常式地返璞归真:「喔,原谅我的强迫症,在描述现代性成为共识,甚至也算不乏前人和后人的时代,华语文学的版图,稀缺的是抒情,而且是现实主义的抒情能力,这个能力的世俗表现,就是我们从台湾回来,说话会温柔很多。」当论证推进到紧要关头,当理论上升到一定高度,毛尖总是有勇气笔锋一转,回到那些更平民、更草根、更普罗(以上三词在毛尖的时评里最为常见)的东西,最后完成致命一击的,总是她独一无二的直觉。
这种直觉在文学评论里并不多见,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用看不懂的语言来掩饰一知半解,借助符号图表资料注解索引来给评论注射类固醇——好让它彷彿拥有与自然科学站上同一条跑道的能力。但是毛尖不。读《贵族之家》,她将阅读期待对于文本的「反作用力」以及屠格涅夫那足以让人产生幻觉的浪漫手段,归结为一滴在文本里找不到的眼泪(〈眼泪〉);写《曼斯菲尔庄园》,她的恍然大悟是:「与其说《曼斯菲尔庄园》是一部爱情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有关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爱……整部小说中,真正的男主人公是曼斯菲尔庄园」(〈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同样提到「英国文学伟大传统」的篇目还有写勒卡雷和麦克尤恩的,毛尖照例抓住的,还是那些看起来很简单但确实既贴肉又入骨的东西:「黑咕隆咚」的环境气氛,暧昧的间谍面目,细腻抒情的文化血脉……于是,在毛尖的阅读感受里,这些早就被人评论过几千次的小说人物都新学会了穿墙术,轻易就可以钻到另一本书里串个门聊个天。将这几篇书评串起来读,可以发现:关于繁复的英国文学体系,毛尖以寥寥数笔勾勒了一脉相承的草图——远非面面俱到,但逻辑是俐落的,观点是统一的,她只是不甘心让这些以「体系」的面貌出现罢了。尘归尘土归土,将小说还原为初读再读抑或久读不厌时汗毛从皮肤上竖起的瞬间,不许新鲜的阅读直觉淹没在八股惯性里,大约是毛尖下笔时追求的境界。
有个朋友在形容毛尖的文字时,用了个「自动写作」的说法,说她始终能在字里行间保持一种喜气洋洋的意味,让你感觉到她是真心喜欢乃至沉溺于写作这件事,随时都能进入状态。我想,如果全归于「自动」,那未免有点怪力乱神——私底下见到的毛尖,实在跟那种念个咒就能下笔千行的巫婆式作家相去甚远。不如封她个「半自动」吧,一半是天分,一半是始终不让这种天分被磨蚀的坚持,构成了「这些年」在文字世界里愈来愈美丽的毛尖。
黄昱宁──作家,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
1975年生于上海。1998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传播专业。1998年至今任职于上海译文出版社。已发表译着过百万字,其中包括小说与传记多部。在《万象》、《书城》、《人民文学》、《南方都市报》、《南方週末》、《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上海一周》等报刊上发表多篇随笔,并结集成书 2006年获「上海十佳文化新人」提名,2008年获第五届「上海出版新人奖」。
后记
三筷喔
我出生在物质不丰富的上世纪七○年代,饭桌上遇到鱼肉,一般都控制不住。家里人多,四个孩子你来我往蚕食之际,外婆常常就会用筷子敲敲饭碗,说,三筷喔。
事不过三,当年我们最恨的话,长大以后倒也成了自我的约束。这样,印刻来信说,要出我的《这些年》,我脑袋热热,心里终究忐忑,这是我在台湾出的第三本书;这第三筷,该要多郑重才能下箸!
可我也知道,再郑重再郑重,也写不出张大春,用我外婆的话说,不是美人胚子就把脸洗洗干净,所以,心一横,我也就洗洗脸出场,台湾读者回头要敲饭碗,用今年中国最热门的大学入学作文题目来说,以后,我一定,「将梯子横着放」(作者自谦「要更务实而不是表面上做样子」)。
收在书里的文章,除了发在《东方早报》、《新民週刊》、《香港文学》上的几篇,主要就是这些年在《中国时报》和《联合报.副刊》上的专栏文章,因此,非常感谢陈义芝、刘克襄、傅月庵等督促我写作的师友。
这本书能在印刻出版,特别要感谢的是初安民先生、郑树森先生的鼓励。虽然和初先生郑先生常常一年也见不上一面,但是,偶尔收到的简讯和电邮总是让我意识到,老师们在背后看着呢。专栏写了十来年,其实我也把自己写成了中年妇女,有时喝高了也会去鼓励比我更年轻的作者,好好写啊好好写,也许你也能成为董桥。不过,遇到老师们,接到他们传递过来的岁月鱼肉,每一次,我都会深深深地觉得,要把这些文学能量往下传,我还远远不够资格。
所以,我希望自己的这本《这些年》是一次再出发。
初次拿到《这些年》这本书,就被这个充满怀旧气息的书名深深吸引。读起来,果不其然,它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让我得以重温那些早已刻骨铭心的时光。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并非那种矫揉造作的怀旧,而是将生活中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用一种极其贴近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成长”二字的体悟,那些曾经因为年少无知而犯下的错误,那些因为冲动而说出的伤人话语,以及那些因为迷茫而产生的焦虑,都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它让我回想起,学生时代,我们曾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争执,也曾因为一次小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青春记忆。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静静地倾听我的故事,然后用它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我内心的声音。它让我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而“这些年”,正是我们最宝贵的风景。
评分拿到《这些年》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吸引了。“这些年”,多么简单,又多么意味深长。它不像那些标题党那样哗众取宠,而是直接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一种浓郁的时代气息所包裹,那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书里那些关于青春期的小确幸,关于友情的小摩擦,关于爱情的小萌动,都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我记得书里写到,下课后,一群朋友会一起去巷口的冰果店,点几份刨冰,一边吃一边聊着天,从学校的八卦聊到未来的梦想,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现在想来,真的无比怀念。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刻意去拔高,而是用最真实的笔触,展现了生活最本来的样子。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在作者的笔下,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被我遗忘的,原来都如此珍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那些曾经的伤痛,那些曾经的遗憾,似乎都得到了释怀。它让我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
评分《这些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共鸣”。我不是那种特别善于言辞的人,但每当我读到书中某一段,就会在心里暗暗点头,觉得“对,就是这样!”。它写出了太多太多我曾经的经历,那些在台湾成长的人,肯定都能体会到。我记得书里提到过,小学时,我们最喜欢在放学后,一起冲到巷口的游戏机厅,用攒下的零花钱,玩上一会儿,那种短暂的快乐,现在想来,都是那么的纯粹。这本书的文笔非常细腻,它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最动人的画面。它让我重新认识到,生活中的很多美好,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平时太忙,没有注意到。它也让我开始反思,那些曾经让我们耿耿于怀的事情,现在看来,是不是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这些年》,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梳理,让我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足迹,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些年》这本书,真的有种魔力,它能轻易地勾起你内心最深处的共鸣,仿佛作者就是你身边那个最了解你的朋友,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你曾经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我一直觉得,人生就是由无数个“这些年”串联起来的,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其中最动人的瞬间。它不是那种虚构的故事,而是将真实的生活情感,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错过”的描绘,那种错失的遗憾,那种来不及说出口的告白,以及那种多年后偶尔重逢,却早已物是人非的无奈。这些情绪,在书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又不得不为之唏嘘。它让我回想起,学生时代,有多少次因为年少不懂事,说了一些伤人的话,或者因为胆怯,错过了表白的机会,直到现在,想起那些曾经的遗憾,依然会觉得心头一紧。但同时,书里也充满了希望,那些曾经的伤痛,最终都化成了成长的养分,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懂得珍惜。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过去的模样,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方向。它让我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断地成长和前行。
评分《这些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封来自过去的信件,字迹或许有些斑驳,但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我是一个很念旧的人,总是喜欢回忆过去,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过去的所有想象。它没有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那些惊心动魄的事件,而是将我们生活中最平凡的点滴,用一种温柔而又细腻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里对于“告别”的描写,那种明明知道会分开,却还是假装坚强的样子,那种不舍又不得不放手的复杂心情,都让我感同身受。它让我想起,大学毕业那天,我们哭着拥抱,说着“以后还会再见的”,但其实,我们都知道,生活会将我们推向不同的方向,而那些曾经的约定,也只能留在回忆里。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时光的见证者,记录了我们曾经的欢笑和泪水,记录了我们曾经的青涩和成长。它让我明白,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告别的旅程,而每一次告别,都是为了迎接更好的未来。
评分《这些年》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通往过去的任意门,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那些曾经熟悉的地方。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特别容易被生活中的细节所打动,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书里描绘的那些场景,无论是童年时在公园里追逐蝴蝶的快乐,还是少年时第一次收到情书的羞涩,亦或是成年后面对生活琐碎的无奈,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它不是那种让你捧着书哈哈大笑的轻松读物,也不是那种让你眉头紧锁思考人生哲理的书,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陪伴。它会让你在不经意间,突然停下手中的事情,陷入沉思,然后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微笑,或者眼眶微微湿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陪伴”的描写,那些看似平凡的相处,却在时光的流逝中,沉淀成了最珍贵的回忆。它让我明白,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遇到一群懂你的人,然后一起走过那些“这些年”。
评分这本书《这些年》,真的让我有种置身于时光隧道的感觉。翻开书页,一股浓浓的熟悉感扑面而来,仿佛每一个字句都带着我曾经经历过的温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生活小细节的捕捉,比如街边早餐摊上氤氲的蒸气,巷口老奶奶手中摇着的蒲扇,还有夏夜里此起彼伏的蝉鸣,这些场景,都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脑海中重现。这本书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用最平实、最真切的语言,勾勒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曾有过的“那些年”。它让我回想起,学生时代,为了一个小小的目标,我们曾经付出的努力,那些为了考试熬夜的夜晚,为了社团活动挥洒的汗水,以及为了朋友之间的承诺,我们曾经做出的牺牲。这些回忆,虽然不那么波澜壮阔,却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坚实的部分。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们停下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珍视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这些年”的人。
评分读《这些年》的过程,就像是在穿越一片熟悉的风景,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带着似曾相识的味道。我从小在台湾长大,书中描绘的那些场景,无论是早晨的巷弄里飘出的豆浆香气,还是午后老厝瓦片上斑驳的阳光,亦或是夜晚街边闪烁的霓虹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它不是那种让你捧着书哈哈大笑的轻松读物,也不是那种让你眉头紧锁思考人生哲理的书,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陪伴。它会让你在不经意间,突然停下手中的事情,陷入沉思,然后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微笑,或者眼眶微微湿润。我记得书里提到过一次下雨天,几个朋友挤在一间小小的漫画店里,外面哗啦啦地响,里面却因为有了彼此而温暖无比。那一刻,我仿佛也置身其中,听着雨声,闻着新书的味道,感受着那种简单却又无比珍贵的友情。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这些琐碎而平凡的日常里。它提醒我,不要总是追逐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而要学会欣赏当下,珍惜身边的人。那些年,我们或许懵懂,或许冲动,但我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认真地生活着,努力地爱着,然后,留下了属于我们的印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完成了一次小小的“自我考古”,挖出了很多被遗忘的宝藏,填补了记忆中的空白,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评分我拿到《这些年》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相册,每一页都充满了属于我的回忆。它不是那种让人一看就觉得“哇”的震撼,而是像一杯温水,慢慢地暖到心底。书里描绘的那些场景,无论是老街巷里的叫卖声,还是夏日午后雷阵雨前的闷热,亦或是冬夜里围炉夜话的温暖,都让我觉得无比熟悉。它不是那种刻意去营造的怀旧氛围,而是将我们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最细腻的感受,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记得书里写到,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放学后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河边玩耍,抓蝌蚪,捉螃蟹,虽然现在回想起来,那些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当时却是我们最大的快乐。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被我遗忘的,原来都如此珍贵。它让我明白,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这些平凡的日常里。
评分哇,拿到《这些年》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点不敢相信,感觉像是被一股温暖又带点酸涩的力量轻轻拥抱了一下。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也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阴谋诡计,而是那种渗透在生活最细微之处的,属于“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时光。那些曾经一起在巷口偷偷抽烟的年少轻狂,那些为了考试熬夜奋斗却又互相打气的声音,还有那些第一次收到情书时的手足无措,和毕业后各自奔向天涯海角的淡淡离愁……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胶囊,打开后,所有的回忆碎片都争先恐后地涌出来,清晰得好像昨天才发生一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一些小人物时的细腻笔触,比如那个总是笑呵呵的老板娘,她做的蚵仔煎总是比别家多一点点酱油,却也多了分亲切;还有那个放学路上总爱跟在后面、默默递来一包辣条的男生,虽然那时我们说不上话,但那份小心翼翼的善意,至今想来都觉得美好得不可思议。这本书的好,不在于它有多么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被遗忘的,原来都如此珍贵。它让我想起我高中时暗恋的那个女生,我们至今都很少联系,但每次想起她,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她穿着校服,笑起来眼睛弯弯的样子,就像书里描绘的那样,简单,却又充满力量。这本书,真的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在和那些已经远去的时光重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