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英文原着荣获入选2012年克朗兹图书奖(Kraszna-Krausz Book Award),此奖专门颁发给影像艺术类的杰出着作。
《丹青和影像:早期中国摄影》探究摄影如何传入中国和中国迎来摄影术期间的文化转变。书中文章论述中国改革家怎样看待摄影和它在中国普及流行的经过,并从全新角度仔细审视图像资料。本书深入研究肖像、风景和全景照片的内蕴,披露常被掩盖的相关事实。《丹青和影像:早期中国摄影》崭新地从历史脉络看最早期在中国出现的摄影师。郭杰伟、范德珍、胡素馨、黎健强、巫鸿和叶文心的文章趣味盎然,结论独特,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郭杰伟
盖蒂保护所(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教育科资深项目专家。1995至2004年执教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现建筑学院),讲授建筑史,并专注晚清及民国时期的中国研究。他的着作包括Building in China(2001)及Exporting American Architecture 1870–2000(2003),此外并合编出版了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he Beaux-Arts(2011)。
范德珍
盖蒂研究所摄影策展人。她在该所建立了珍贵照片及光学器材的收藏,并根据这些藏品的策划了展览、出版物和公众活动。她与巴巴拉.史塔福特(Barbara M. Stafford)于2001年合编获奖展览图录Devices of Wonder: From the World in a Box to Images on a Screen,又于2009年与查莉普.史丽克(Zeynep Celik)及朱莉亚.克兰西–史密斯(Julia Clancy-Smith)合编出版了Walls of Algiers: Narratives of the City through Text and Image。
这本书的书名《丹青和影像:早期中国摄影》就让我联想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学术命题:当古老的东方艺术遇上新兴的西方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一直觉得,中国艺术有着其独特的韵味和哲学,而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媒介,是如何在中国被接受、被运用,并最终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领略早期中国摄影师的视角。他们是如何看待和运用这个全新的工具的?是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记录现实的手段,还是将其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书中是否会探讨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对当时中国传统艺术(比如绘画、书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反之,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理念,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早期中国摄影师的创作?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可能的情境:或许是摄影师试图在黑白影像中捕捉中国水墨画的空灵意境,又或许是在人物肖像中融入中国传统面相学的智慧。这种跨学科、跨文化的探索,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揭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画卷。
评分“丹青”与“影像”,这两个词语的组合,立刻勾起了我对于视觉艺术发展脉络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它与之前艺术形式的对话。《丹青和影像:早期中国摄影》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联系——摄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艺术,在中国早期是如何与传统的“丹青”艺术进行互动,甚至融合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一过程。例如,在摄影术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艺术家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项技术的?他们是仅仅模仿西方摄影的模式,还是会主动将中国传统的绘画理念、构图方式、审美情趣融入其中?书中是否会通过对具体摄影作品的分析,来展现这种融合的痕迹?例如,那些早期的人像摄影,是否会借鉴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线条和神韵?那些早期的风景摄影,是否会试图捕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留白?我同样好奇的是,这种“影像”的出现,是否也对当时的“丹青”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挑战,还是启发?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窥探中国视觉艺术在面对新技术时的丰富想象和创造力。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融合现象深感兴趣,而摄影,作为一种西方舶来品,在中国早期的发展历程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丹青和影像:早期中国摄影》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诗意和厚重感,将中国传统艺术的“丹青”与新兴的“影像”技术并置,暗示着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和张力。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摄影师们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文化碰撞的。他们是否会全盘接受西方摄影的理念和技术,还是会尝试将其本土化,融入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书中对于“早期”的界定是如何的?是仅仅指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的最初几十年,还是涵盖了更长的一个时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分析一些早期中国摄影作品,揭示它们是如何在借鉴西方技法的同时,保留甚至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的。例如,摄影师是如何在构图上模仿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或者如何在人物摄影中捕捉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神韵?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在我探索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地图上,点亮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我迫切地想要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深入挖掘这段被影像记录下来的历史。
评分我一直对艺术史上的技术革新及其对艺术形式的影响充满兴趣,而摄影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无疑是一场重要的视觉革命。《丹青和影像:早期中国摄影》这个书名,便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主题:探讨摄影在中国早期的发展,以及它与传统“丹青”艺术之间的关系。我非常渴望了解,在那个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中国的摄影师们是如何运用新兴的摄影技术来表达他们的视觉观念的。他们是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的客观记录,还是会尝试将其艺术化,并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相结合?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早期中国摄影作品的风格特点,比如在构图上如何借鉴中国画的章法,在光影处理上如何模拟中国画的皴法,或者在题材选择上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案例,能够让我看到早期中国摄影师们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宝藏,里面珍藏着那个时代中国艺术家们用镜头书写的独特视觉语言,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发掘其中的奥秘,理解“影像”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最初的生长轨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墨色的笔触勾勒出古老的山水,一旁却点缀着闪亮的金属光泽,仿佛是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碰撞。我一直对中国艺术的演变史充满好奇,尤其是当它与一种相对“年轻”的媒介——摄影——相结合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水墨画卷中的意境,是否能被镜头捕捉,并赋予新的生命?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的“丹青”与“影像”之间的对话,让我对中国摄影的早期探索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想知道,在那个西方摄影技术刚刚传入中国,并与本土的审美情趣相互交织的时代,艺术家们是如何挣扎、学习、创新,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摄影风格的。书中是否会展现早期摄影师如何运用传统的构图、光影处理手法,来诠释那些意境深远的画面?例如,他们是如何在黑白照片中捕捉到泼墨山水的韵味,或者如何在肖像摄影中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我还对书中提到的“早期中国摄影”的时间跨度感到好奇,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将看到从第一台相机被带入中国,到摄影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整个过程?这其中必然充满了无数的挑战和惊喜,而我期待着作者能带领我一同穿越时光,去见证这段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