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义忠的可贵处,在于他那动人的诚实。──陈映真
那些人,那些土地,通过我的相机,令我温暖和感动,使我一天天从幼时的恶梦醒过来,我已不再觉得自己的成长经验是可耻的包袱。──阮义忠
1970年代,摄影大师阮义忠离开台北、走遍台湾农村,希望找到人与土地以前的那种亲密痕迹,因此留下了如都兰、美浓、南澳、旭海等地的早年人物与景色。阮义忠说:「人与土地要回到以前那种亲密的关系,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人们,才会有希望……。」
二十多年后,在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南方都市报》(169万份)的邀请下,阮义忠重新拿出这批照片,以每週三幅的速度,一篇一篇说出这些照片的背后故事。于是这些原本就令人动容的照片,与新增的回忆文字,一起产生了另外一种震撼。摄影师的叙述从中连贯出一个台湾农村历史的缩影,也说出摄影师自己的成长,让《人与土地》这本绝版已久的摄影集,发出新的光芒。
《人与土地》一书最早出版于1987年,当时台湾都市崛起,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逐渐淡化。当年为此书做序的陈映真,认为这些照片从「现代人」看来,明明应该熟悉不过,却又异常生疏,如同「国境里的异国」。他期待这些来自农村的照片,能协助现代人找回人与土地的关系。这个对于「现代人」的期待,竟也发生在阮义忠自己身上。阮义忠曾经自言,对于自己出身农村曾经感到憎恨,而经过在镜头里重新寻找人与土地的亲密性,让他能重新面对自己的过往,返回家乡,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今天台湾,人与土地愈加疏离,城市里踏不到土地,高楼掩盖天际,即使见到农田,也是远远地透过高铁窗户。希望这些四十年前留下的农村经典影像与回忆,也能协助我们重新认识这块养万物的母亲,重建人与土地的伦理。
作者简介
阮义忠
1950年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23岁开始摄影,出版《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及《告别二十世纪》等十本摄影集。论着《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被视为海崃两岸的摄影教育启蒙书,所创办的《摄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杂志被誉为摄影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摄影作品被海内外重要机构展出及收藏,规模最大的是2009年广东美术馆为其举办的个展〈一个时代、一本杂志、一个人── 阮义忠 .转捩点〉。现为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兼任教授及佛教慈济基金会志工。
序言 老天给的礼物
成长 THE GROWTH
迷你小学的升旗典礼
美浓,回家的小孩
忆浣衣图与二位友人
埔里的两兄弟
都兰的蔗香
二龙村的井田
澳花的三代同洗
品出输的甘味
大地游戏与口琴舞
鹿港的午餐
永靖的好德之家
双双对对的身影
桃源村的过客
车城的海角几号
比利良的最后人家
会回来的才让它离巢
恆春放牛的祖孙
多纳的夜明珠
月光下的好故事
血缘与亲情
深山小学的算术课
心有灵犀一点通
告别童年
劳动 THE LABOR
头社的米真香
消失的风景
花生田的乐章
播种与传承
山的另一边
西螺的惜福老人
布农族的床头话
流笼里的农夫
垦丁农场的孤单女工
风柜的蒙面女
水埯的鹦鹉鱼
寂静的天地
蔺草的清香
农妇的雕像
被爱串起的一家子
凤梨田的背影
二水乡的十字路口
碧侯村的浓烟
赛嘉村民的笑容
兰屿的包衭
摄影就像双面镜
红叶的一家四代
芦洲的沧海桑田
信仰 THE FAITH
北港的妈祖信徒
苏厝的陆上行舟
摄影与信仰
美浓的伯公坛
旗津的酬神戏
兰屿的白日梦
兰屿的头发舞
在武界祈祷
多纳天主堂的小孩
关庙的把关老妇
多纳的哺乳图
庙祝与小孩的对弈
比利良的桂冠
在利稻忏悔
安平古堡的摆渡
看守员与诗人
裸身和真诚
举手宣誓或去煞仪式
农夫与稻草人
渐行渐远的朋友
爸爸捕鱼去,为什么还不回家
归宿 THE HOME
灵魂的肖象
美而险的景与色
梦中梦
这世人和下辈子
人生飨宴
祖母和孙女的答案
永远的老师
头城竹器匠
空荡的告别式现场
永浴爱河的人瑞
走入未知的旅程
光阴流逝中的光影
长白山上的日落与日出
台上台下都是戏
有葬礼和没有葬礼的死亡
离家或是返乡途中
孩子,你记不记得?
走回童年之路
老天给的礼物
我以拍照被熟知,以所撰写的《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两书被当成将西方摄影潮流引进华人世界的传道者,又因创办《摄影家》杂志,被认为出了点力,将中国当代摄影家推向国际舞台。其实,在拍照前我是个勤读书、爱画画的文艺青年,写过诗、小说,发表过数不清的插图,但一路走来,在摄影投入的时间、精力最多,受到的肯定也比较大。
文学、绘画着重想像与回忆,摄影却仰仗直觉与发现。两方各有所长,但摄影的见证性凌驾其它符号,难怪日本人将之译为写真。《人与土地》是我的一个摄影主题,将我在一九七四年至一九八六年间于台湾农村所捕捉的画面分为「成长、劳动、信仰、归宿」四个单元,共八十六幅照片,曾在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
摄影的强度全在瞬间的精准,想要交代前因后果、表达内心的感动,还是有赖于文字。每张照片背后都有段长长的故事,足以让行家们写成一篇篇动人的小说。但我做不来,只有偶而在课堂上跟学生讲讲故事。拜《南方都市报》之邀撰写专栏,又蒙「行人出版社」结集出书,促成我与更多人分享经历的因缘。
近三十年来,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变化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恐怕超过以往三百年,甚至三千年。这不只是生产消费的失控、科技的滥用,也和人类的自大、贪婪及价值观颠倒有极大关系。我在拍照时,最想留住的正是人性的美好:人与人的互信互助,人对土地的依赖感恩,人对天的敬畏、对物的珍惜。这些价值在今天的台湾、大陆还留下多少?
一切都在变、都在消失。在变化与消失的过程中,有一个瞬间被相机记录下来,就成了不变的永恆。摄影者最大的挑战在于:感动的当下也是创作的同步,因此身、心都必须极度敏感与机灵。我已年入花甲,照片越拍越少,写文章的意念却越来越强。写《人与土地》正是一种反省,期许自己在未来的十年间以文字为重;再有十年,那就重拾画笔。艺术手法要灵巧容易,要朴拙可难,一切感觉的锐角都磨平、磨润了,离拙就近了。
在旭海所拍的这张照片是《人与土地》中难度最高的。这个位于台湾南端的小村子,有几户人家被圈在全台最神祕的军事基地里,等待搬迁。那回我虽有警备总部的核准公文,依然被挡驾在外。就在必须交出所有装备方可放行的点收空档,地平线上发生了这一幕我誓必要冒险抢拍的画面。
一排村民在比赛,谁的觔斗能翻最多次。一件极其平凡的事件,却让我直觉到它的深刻寓意:人类在土地上重复着「生、老、病、死」的轮回,累积着贪、瞋、痴、慢、疑的业力,却一同注目着颠倒人生,毫无所觉。我攫住了一个永恆的剎那。
画家陈丹青十分喜欢这幅作品;有一次,他顶认真地问我:「这张照片是上帝替你按的快门吧?」没错,回首来时路,我拍到的所有好照片,包括镜头前一切人、事、物给我的启发,都是老天给我的礼物啊!
“MAN AND LAND 1974-1986”,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它指向了一段具体的历史时期,也预示着一个宏大的主题。1974年至1986年,这段时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都可能充满了变革与挑战。而“人”与“土地”的结合,更是指向了人类最根本的生存与发展模式。在这本书中,我期待看到的,并非是枯燥的数据或抽象的理论,而是鲜活的人物故事,是与土地息息相关的生动叙事。也许,它会讲述普通农民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智慧;也许,它会描绘土地资源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又或者,它会深入探讨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被重塑的,是怎样的力量在驱动着这些改变。1974-1986,这段跨度,恰好是中国社会经历深刻转型的重要阶段,土地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其变迁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深入其中,去感受那片土地的温度,去理解人与土地之间那份源远流长的情感纽带。
评分“MAN AND LAND 1974-1986”,这十二年,仿佛是一段浓缩的岁月,足够让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也足够让一个时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4年,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1986年,又走向了何方?“人”与“土地”,这两个看似永恒的主题,在这段具体的时光里,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气息。或许它会聚焦于特定地域的土地开发与利用,记录下人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收获,如何在土地的滋养下安身立命。又或许,它会深入探讨土地所有权、耕作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个体家庭、社会结构带来的深远影响。1974-1986,正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大转折的关键时期,土地作为最基础的生产资料,无疑是这场变革的中心之一。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捕捉到那些悄然发生却至关重要的变化,那些普通人在土地上的挣扎、坚守与希望?它是否能让我感受到土地的脉搏,以及人与土地之间那根深蒂固的连结?
评分一本叫做《人与土地 MAN AND LAND 1974-1986》的书,光听名字就让人好奇,它跨越了整整十二年的时光,这似乎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变迁的时期。1974年到1986年,这个时间节点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或许与某个时代背景、某个社会事件,亦或是某种个人情感息息相关。这本书选择用“人”与“土地”这样宏大而又朴实的词语来命名,不禁让人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土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土地,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承载着历史,孕育着生命,记录着文明的变迁。而“人”,则是这片土地上最活跃的元素,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奋斗,他们的选择,都与土地紧密相连。1974年到1986年,这十二年间,世界发生了什么?中国经历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在这广阔的时空中,捕捉到“人”与“土地”之间最深刻的羁绊的?这本书会不会是一部关于农业、关于农村、关于农民的史诗?还是一个关于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与土地之间纠缠不清的叙事?我期待它能够带我走进那段被时光尘封的岁月,去感受土地的温度,去倾听那些关于人和土地的低语。
评分“MAN AND LAND 1974-1986”,书名简洁而有力,仿佛一个沉甸甸的宣言,直击人心。1974年到1986年,这段跨度似乎有意无意地划出了一段历史的弧线,其中蕴含了多少故事,多少变迁?读到书名,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段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探索与转型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农村经济的调整,以及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本书,会不会是对那段时期“人”与“土地”关系的深度剖析?它可能不仅仅是记录,更可能是一种反思,一种对人与土地关系的哲学解读。是人塑造了土地,还是土地塑造了人?在这十二年里,土地的形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又如何反作用于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我猜想,这本书可能包含了大量的历史细节、社会观察,甚至可能是人物访谈,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展现“人”与“土地”之间那复杂而又深刻的互动。它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土地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它牵动着无数人的情感与命运。
评分1974-1986,一个不太长也不算短的年代,足以承载许多人的青春记忆,也足以见证社会形态的演进。书名《人与土地 MAN AND LAND》的组合,直观地传递出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主题,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与脚下这片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土地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可能承载了文化、情感、身份认同等多重意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十二年间,捕捉到“人”与“土地”之间那些微妙而又重要的互动。它可能是一部关于乡愁的史诗,描绘出人们对土地的眷恋与不舍;也可能是一部关于奋斗的赞歌,展现出人们如何在土地上挥洒汗水,改变命运。1974年到1986年,中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土地政策的调整、城乡关系的互动,都可能在这本书中有深刻的体现。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光,去感受那片土地的呼吸,去聆听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的心声,去理解“人”与“土地”之间那种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古老羁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