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的重返芬蘭之旅,十二個親身接觸的朋友與故事,
他們樂在生活、勇於齣走、珍愛天賦、從做中學習,
他們務實、獨立、熱情、自信。
一個颱灣青年與芬蘭青年們的相遇與碰撞,
繪寫齣最動人的立誌青春。
「書本也許能帶你進入好的學校,卻不能引領你變成你想成為的人。」
人本、務實、活用、視野、啓發,是芬蘭教育與精神最貼切的寫照。透過一個颱灣年輕學子的眼睛,凝視同齡卻有著截然不同學習曆程的芬蘭青年,他們有些人等待機會,有些人勇敢嘗試,有些人選擇離開舒適圈,有些人不斷訓練自己成為更好的球員,有些人照著自己的興趣做齣決定。他們的思考焦點在於要怎樣的未來、成為怎樣的人;他們充滿瞭行動力、想像力、實踐力和生活力。
芬蘭這片土地的碧湖與藍天,給予作者在苦悶求學道路上一次自由的深呼吸,看到比彆人多一點這世界的樣貌,也翻轉瞭他內心的小地球,重新體會教育應該是什麼模樣,青春該擁有什麼樣的力量。因為「有一種無限可能的資産,叫做視野!」
作者簡介
陳聖元
新竹縣橫山鄉人。橫山國小、大同國小、自強國中、新竹高中,現就讀政治大學土耳其語文學係二年級。
從小就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運動、音樂、旅行和攝影。十六歲那年,因為對自己的迷惘,來到芬蘭曼查拉城的曼查拉高中(Mantsalan lukio)當一年交換學生,迴國後寫下第一本書《GO!來去芬蘭上課》(雅書堂齣版),獲得《講義雜誌》2010年度旅遊作傢奬。
高中畢業那年暑假,再度重返芬蘭,遊曆羅凡尼米、赫爾辛基、坦佩雷、拉提等城鎮,藉宿在不同的青年朋友傢,更真實貼近芬蘭年輕人的生活,觀察他們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和價值觀來麵對升學、麵對未來、麵對人生。
推薦序
找到為何而戰的熱情,纔是學習的王道
這些年來,芬蘭的教育體製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大傢都好奇:為何人口少、位處偏遠又寒冷的這個國傢,卻能夠在各種國際學力評比中名列前茅?更神奇的是,這些競爭力不是在填鴨式的補習壓力下達成。換句話說,芬蘭的孩子是在快樂且開放的環境之中,學習並擁有當代所需的能力。
颱灣近年也齣版瞭不少書籍介紹芬蘭的教育現況,但是大多集中在學齡前與中小學,屬於基礎教育的階段,至於高中以後,也就是一個人進入社會的關鍵培育過程,報章雜誌反而較少著墨。幸好,聖元以他親身的經曆補足瞭這個缺口,讓更多孩子與傢長可以跟著他的所見所聞,一起來思考。
颱灣與芬蘭的教育體製差異太大,孩子們的思考模式當然也南轅北轍,聖元同時經曆這兩種不同的教育製度,也擁有在不同文化下成長的同儕夥伴,相信這種文化衝擊與對比,在震撼之餘也給瞭他成長的機會,從他筆下許多深刻的反省可以看得齣來。
我很佩服聖元務實麵對的態度,他瞭解到「逃走不是唯一和最好的辦法」,他也知道「芬蘭有芬蘭的優點,颱灣有颱灣的優勢」,因此不會一味地崇拜芬蘭或批判颱灣。他體會到雖然許多事情我們沒辦法改變,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找到自己可以著力與行動的地方,這也是這本書最值得颱灣年輕人一讀的原因。
我很同意他寫的:「芬蘭人相信,因為有熱情,纔肯花心思去學習。」的確,不知道為何而讀,沒有學習熱忱,就算被逼著去應付考試,讀起來也不會有效果的。以往的時代,讀好學校或擁有證照,這種「優勢」至少可以用二、三十年;可是在如今典範轉移迅速、科技進步一日韆裏的全球化競爭時代,任何優勢都隻能維持一、兩年就被超越或淘汰,未來的世界隻有那些因為熱情而能忍受挫摺、並不斷學習的人可以存活下來。
五年、十年後,這個世界有什麼行業或産業存在,沒有人知道,孩子長大後找工作所需的技術、知識或工具,現在根本還沒齣現,即便傢長再能乾、再用心,顯然也沒辦法教導孩子如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麵對未來的世界,傢長到底該如何協助孩子?
我比較樂觀。正因為未來是不確定且充滿變化的,所以不必太在意孩子現在讀什麼科係,現在的學業成績好或不好。反而是讓孩子擁有探索世界的熱情,以及在自律的習慣中培養耐心與挫摺容忍度,纔是我所希冀的。
這本書可以讓傢長、老師與孩子自己,跟著聖元一起看看芬蘭年輕人的價值觀,然後我們就更能靜下心來,麵對自己的未來、自己的人生。
李偉文(親子教養作傢)
前言
旅行,是為瞭迴傢
我對升學主義下的教育環境沒有任何想法。以前,我總深深相信長輩、老師們口中說的:「學生把書讀好就好,其他的以後再說。」成功,自然而然會到來。
那時的我天真地以為世界上每個角落的學生都聽著同樣的一句話,直到親眼看見與我們截然不同的學習生活。
「要買手機?等你升國中纔用得到,以後再說。現在先好好念書。」
「要交男女朋友?等考上好的高中自然會有很多機會。現在先好好念書。」
「想要騎車開車?等你考到某某大學我就買給你。現在先好好念書。」
我們的期待總是在等待,一直等到下一個階段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又被騙瞭。
你不禁會發現,生活變得彆手彆腳,讀書這件事情像是青春的緊箍咒。想要做點什麼不一樣的事情時,它就開始慢慢變緊,緊到喘不過氣。
有一天我突然開始懷疑:「難道這樣日以繼夜地苦讀,將來一定會功成名就嗎?我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也沒有餘力去探索自己的生活。」
我開始納悶,成長和受教育這些人生必經過程,應該是這副模樣嗎?
我們這一代人,是被安排著長大的。
懵懵懂懂的學齡時期,課錶就莫名其妙被填得滿滿的。補習班、纔藝班和聘請一流學府的傢教是父母對孩子的珍貴投資,深怕失去瞭與這些相關名詞的聯係,就會和這個社會脫節。
然而我們什麼都還不太懂,隻能默默接受,漸漸盲從,最後習慣成自然。
寒暑假,其實就是課業輔導的奢侈代名詞。
在升學主義下打滾的人們最怕的就是落後他人,隻要稍微一個風吹草動,這些人就一窩蜂地往同個方嚮鑽。我們相信,這樣的一個方嚮,就是通往成功的保證班。
我們這一代人,是被整體社會環境給教壞的。
「你是明星高中畢業的,怎麼會讀私立大學?」常常聽朋友說起長輩對他們說這樣的一句話。
學校,在民主進步時代的颱灣依然是一種品牌。學生是産品。他們企圖復製學校所交付的規格化知識,誰模仿得越像,就越得到社會的青睞;而那些剩下的瑕疵品就會被貼上不閤格的標簽,等著被淘汰。
整個東方社會根深蒂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持續影響著我們的教育重心。
我們被教育成不懂批判、少瞭質疑、缺乏主動性、不會獨立思考的考試機器。
在青春繁花盛開的季節裏,我們盲目地埋首書堆,隻為求一張漂亮的成績單,進入一間人人口稱的好學校,試圖取得一個、兩個甚至三個閃閃發光的文憑學位。這樣子纔安心,認為自己的人生就靠這幾張白紙黑字瞭。
「從小的願望就是一路考到升學率好的國中,然後進入明星高中,目標是颱灣最頂尖的大學。現在我很幸運地站在兒時願望的頂點,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卻好像因此失去瞭某種動力,不想念書,不想精進任何能力,生活失去熱忱,成天渾渾噩噩,彷彿這所大學就是我人生的終極目標瞭。」我有個朋友有這樣的煩惱。
「從前我努力用功,現在我成為萬中選一的大學生,但為什麼到頭來卻如此不知所措?」他說。
我們的教育環境有太多的框架與限製,逐步地、無形地將我們推嚮睏惑的漩渦,領悟到時往往為時已晚瞭。
所以,我們這一代人,都有在年輕時齣走的理由。
芬蘭這個國傢,想來想去,我覺得隻能用「樸實」和「務實」來形容。
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內沒有任何一棟會遮住天空的高樓大廈,最高的建築物在第三大城坦佩雷(Tampere),還隻是為瞭觀光客而建造的景觀塔和餐廳。他們人口不多,所以房子夠用就好。就像在學校的學習時間一樣,不多,但求效率。
從高中時期就開始自己選課,除瞭基本學科知識是必修外,剩下的學分課都能自己安排。芬蘭人相信,因為有熱情,纔肯花心思去學習。
高中生一天花在課業上的時間平均是六個小時,芬蘭學生擁有充分的時間玩音樂、培養運動纔能、探索興趣、玩樂,甚至發呆。
發呆是很重要的。
「獨處,是靈魂的試金石。」一個人的時候,你的心纔有空間與自己對話。
如果一天當中的時間完全被既定行程排滿,生活就像順水推舟般不停前進,航道偏瞭也停不下來。在颱灣,被繁重課業佔據的學生們,幾乎完全沒有餘裕停下腳步,想想自己在做的事情,或者思考想做的事情,取而代之的隻是不停地按錶操課。
與自己對話,是對未來做準備。在芬蘭時,我有很多獨處的時刻,這個時候自然而然會開始思考,思考過去,思考當下,思考未來,思考任何事情。
作傢蔣勛曾說過:「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這種清明,便是引領每個人做齣決定的正麵能量吧!
颱灣的小孩普遍缺乏的就是這種潛在的重要能量。
在齣國之前我曾經環島兩次,第一次是國中畢業時以單車加汽車相輔相成下完成,第二次則是齣走芬蘭前那個暑假和朋友搭火車旅行。我想好好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這也是為瞭齣國時的「思考」做準備。
身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一旦遇到狀況,心中的對照便會悄悄浮現。
經過比較,你會更認識自己的國傢;接觸人群,你會發現自己的長處與短處;體驗異國生活,你會領悟到在傢鄉原本微不足道的事情,對你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所以旅行,是為瞭迴傢。
曾經在鬍晴舫的《旅人》書中讀到一則故事。
美洲的一個印地安部落裏,剛成年的印第安少年,其弱冠之禮是獨自一人逐放於人煙完全未至的原始深山。隻帶一把弓和幾枝箭,幾近赤身露體與天地接近。或許幾天,或許幾個禮拜,年輕人會得到某種類似天啓的靈感,然後迴到部落,宣布自己的啓濛。從此,這名年輕人正式成為部落的重要成員,共同參與決策及獵捕行動。
她寫道:「對很多人來說,每一趟齣遊,都像是尋找天啓的旅程。找到瞭天啓,迴到部落,就能展示自己的優越性。」
我想,所謂壯遊的意義莫過於此吧!
《商業周刊》前幾年一篇關於壯遊的報導這麼解釋:「壯遊不是流浪,它懷抱壯誌,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它與探險也不太相同,壯遊者不限於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間,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世界之大。」
有人說,你這樣齣去一年,又是這麼冷門的地方,一年後還是得迴到颱灣繼續升學,麵對課業與大考壓力,緊湊的高中生活還是持續著。「沒有用啦,你這樣做簡直浪費時間。」
決定休學去芬蘭念書,誰都不敢保證這改變得瞭什麼,當下隻是覺得能有這樣一段時間跳脫熟悉的環境,來到陌生異地看看想想這樣便已足夠。
然而芬蘭這個寒冷又遙遠的國度,卻讓我對人生的不同麵嚮體會更多。這裏的人們因為自然環境,有著與颱灣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得以從中省思自己過去的生活態度。
原來,我們可以試著透過開闊的視野,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誰說生活一定要循規蹈矩,照著體製規範綁住自己的思想與行動?誰說必須選擇大傢都認同、人人都嚮往的理想之地?凡事都在意料之中,這樣的人生豈不是沒有挑戰性?
這個特殊的經曆,擴展我許多不同的想法,這些收獲無法量化與細數,因為它們已藉由這趟生命曆程,逐漸融入成自我的一部分,這是待在原地無法達到的。
與其原地踏步,何不齣去闖闖,任何地方都好,找尋屬於自己的一段生命曆程,從中領悟和學習。
一趟旅程,能帶給一個人多少影響?世界有多大,人就有多渺小。
離開自己的舒適圈,齣發去壯遊吧!你內心的小地球將會反轉,你會重新認識你自己。
後語
主場優勢
一個尋常不過的午後,颱北捷運裏難得悠閑舒適,整個車廂隻有三三兩兩的乘客,有的人靜默不語地發呆,有的人目不轉睛盯著智慧型手機。除瞭捷運加速的引擎運轉聲和偶爾在彎道前發齣來的尖銳剎車聲外,沒有其他聲音。
車門打開,走進來一對父女。女孩大約七、八歲,揹著卡通圖案的可愛後背包,看起來像是剛剛放學。爸爸則是一副和藹可親的慈祥模樣。
爸爸牽著女兒的手緩緩放開,兩人在我對麵的位子坐瞭下來。
小女孩三不五時便問爸爸一些天真的問題,像是房子為什麼蓋得這麼高?捷運是誰在開?……爸爸總是一邊撫摸她柔順的頭發,一邊細心地為她解答。
死氣沉沉的車廂頓時多瞭些溫馨的氣氛。
聽著這些對話,我忽然想不起來,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這麼充滿好奇心?
有一段時間,小女孩雙膝跪在座椅上,麵嚮窗外,兩顆眼珠咕溜咕溜地望著不斷退後的城市景觀。
「爸爸。」她突然開口。
「嗯?怎麼樣?」
「為什麼媽媽要我去補習班啊?」她童言童語地問。聽到這個問題我嚇瞭一跳,不過是剛上小學的年紀,竟然已經開始補習生涯瞭。
「因為要讓妳變聰明啊!」爸爸親切地迴答,但這次沒有再去摸她的頭,而是對著她笑瞭笑。
小女孩沒有迴答爸爸,繼續若有所思地看著窗外。
「可是,」過瞭一會兒她終於開口:「我不想變聰明。」
爸爸眉頭一皺,但沒有說話,隻是輕輕地拍瞭拍她的頭。
不知道為什麼,捷運上這一幕父女對話的畫麵,在我下瞭車後仍然在腦中縈繞許久不去。
吳祥輝先生在七○年代以《拒絕聯考的小子》一書衝撞八股的颱灣教育體製,引發廣大的迴響和討論。有正麵,也有負麵的,但無論如何,是一股強大的反思力量。
雖然過去的聯考製度與環境不能與今日相提並論,但四十年後,颱灣的教育核心理念和方式依舊沒有太大的改變。
放眼各級高中以下的學校,仍是老師在颱上聲嘶力竭地講,學生在底下有一搭沒一搭地背讀課本上的製式知識,然而多數人的心並不在教室內。
考試沒考好,爸媽就認為學校不會教、孩子不努力,所以要去補習。
大多數在這樣體製內的學生其實不快樂,更彆說瞭解自己的誌嚮。但為瞭進入好的學校,達成傢長與社會的期望,成為大傢眼中的「好學生」,隻好勉強自己順從。
我一直很佩服那些能在人雲亦雲的社會中跳齣來捍衛自己理念,然後勇敢實踐的人。那種清楚思考後付諸行動的勇氣,長久以來,正是我以及大多數颱灣學生所缺乏的。
但是,經過將近一年在芬蘭的交換學生經驗,以及一個月重返舊地的觀察,我想,我正逐漸朝著這個方嚮努力。
「製度」,或許不是我們批評和怪罪的藉口;造就這樣的製度,根源其實是我們的「態度」。
華人社會中的「狀元」迷思,以及靠考試定輸贏的心態,讓教育製度不管怎麼樣改革,都無法達到效果。隻要稍微有漏洞,人們就一窩蜂地竭盡所能為自己爭取到最好的利益,扭麯瞭事物的初衷。
因為要迴傢,所以我們纔旅行。
我必須強調,逃走,不是唯一和最好的辦法。
我想,就算再過四十年,也不能保證颱灣的教育體製能夠符閤每個人的期望。芬蘭不是天堂,他們的教育係統就算整套搬來颱灣,也不見得是完美的。
芬蘭有芬蘭的優點,颱灣有颱灣的優勢,如何吸收彆人的長處,切閤自身的環境,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主場優勢」,纔是我們應該認真思索和追尋的。
人本、務實、活用、嘗試、視野、啓發,這些關鍵字一直齣現在書中,不僅是芬蘭教育與精神最貼切的寫照,更是他們的生活理念。
颱灣的教育現況不外乎就是升學主義下衍生齣來的各種相應形式──考試、背誦、補習等等。這點我們現在無法改變,但可以改變的是你的態度。
不要有那種為瞭讀書而讀書的消極心態,認清自己的優點與興趣,有策略地為未來的下一步準備。雖然試一樣要考,但不要在盲從的浪潮中迷失對生活的熱忱,成瞭思想僵化的書呆子。
教科書可以帶你進入製式的教育體係,卻無法豐富一個人的生命。很多在職場上成功的人,靠的不是學曆的光環,而是他對某樣事物的熱情。積極地去發掘、探索和實踐,這些必須靠自己主動去追尋。
像我不喜歡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充斥數字和抽象的理論,所以高中準備考試時隻做基本題型,單純隻是為瞭達到考試的標準。但我對文學、語言、藝術很有興趣,除瞭學校的課程外,我會主動找尋額外的學習機會,增進自己的相關能力。認清自己的實力,有效率地應對種種挑戰。
如果你現在問我:「你將來想做什麼職業?」
我可以很誠實地告訴你:「我不知道。」
但我可以很清楚、肯定地告訴你,我不想要做什麼。所以我不會浪費時間在這上麵。
我不知道將來想做什麼,因為我覺得我還沒準備好,大學也纔剛開始念,我不能早早就明確地說:「以後我就是要以這個為職業。」
但我知道自己的優勢、專長和興趣。朝著這個方嚮逐漸纍積,隨時抱持著求知的精神,發自內心去學習,終將找到和成就屬於自己的理想。
這樣的一個過程與結果,纔是我所追求的。
以自身為齣發點,重新問問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我不認為自己比任何人更有自信,也沒有過人的能力與知識,隻是覺得人生為什麼要屈就於現實,按照彆人為你鋪設的道路茫然前進呢?
因此,我期許自己凡事多一個步驟──思考與判斷。如此一來,在僵硬體製下的我們,仍舊能試著開拓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我想,也許捷運上的小女孩想錶達的並不隻是:「我不想變聰明。」而是,「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
作者序
想像與行動
二○○八年高一念完後,我獨自一人到芬蘭的曼查拉高中(Mantsalan lukio)當交換學生,體驗芬蘭教育的過人之處,迴颱灣後把這一年的經曆和感受集結成一本書《GO!來去芬蘭上課》。
不管是離開安逸的舒適圈遠走他鄉,還是初次嘗試寫作,這整個心路曆程在我的青春記憶裏留下瞭深刻的烙印。
期間,我仍斷斷續續和芬蘭的朋友保持聯絡,得知他們在高中畢業後竟然很少人直接上大學,而是停留一段時間盡情體驗人生:嘗試不同的打工,齣國遊學,甚至去進修自己的興趣和專長,等到覺得自己準備好瞭,纔考慮繼續升學。
他們不急著定位自己,而是藉由所謂的空檔年(Gap year),好好想清楚自己適閤做什麼?要的是什麼?然後纔去規劃人生的下一步。
一開始聽到這樣的狀況,我十分不解與好奇。高中畢業後不趕快上大學念書,取得學位後早早進入職場,這樣子不會落後彆人嗎?
在思索這個問題的同時,我身邊盡是滿麵愁容、辛苦奮戰的高三生們,每個人猶如懸梁刺股,爭取心目中的理想校係。但我發現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奮鬥的方嚮是否屬於自己。
忽然有一種強烈的感慨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因此,我發願在高中畢業的那年暑假重新迴到芬蘭,看看芬蘭人是抱持怎樣的態度與價值觀,來麵對升學、麵對未來、麵對人生。
老爸也很支持我有這樣的熱忱和想法,決定贊助旅費,當做我的高中畢業禮物。
首先,我獨自飛往歐洲,和在大學到奧地利交換學生的姊姊會閤,旅行一段日子,再前往芬蘭北部的首府羅凡尼米(Rovaniemi)與老爸相見。
老爸一直很想來到芬蘭,好好嚮那年的寄宿傢庭佑卡(Jukka)一傢人當麵道謝,感謝他們無私且無微不至的照顧。
老爸和姊姊在與佑卡一傢人見麵隔天就返迴颱灣。
為期一個月的夏日芬蘭行,就是要再次讓我一個人去體會芬蘭這個國傢的魅力。
這段期間我藉宿在不同的朋友傢,沒有太詳盡的規劃。我不斷詢問朋友們當前的生活計畫與未來展望,哪裏有不錯的拜訪機會就齣發前往,目的就是要真實地貼近芬蘭年輕人的生活樣貌,希望從中獲取一些想法。
在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流浪過程裏,我從沒想過自己能獲得這麼多的啓發。許多事情不親身經曆,許多傳聞不親耳從當事人口中聽到,是不會有什麼感觸的。
我不停思考、反問自己,並且嘗試設身處地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
在芬蘭經曆每一個際遇故事後,我總會反思:「那麼颱灣呢?我們又抱持著什麼樣的觀念?」
久而久之變成瞭一種反射性的自然。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發現自己比彆人多愁善感,也因為這樣的個性,讓我常常會想很多。但是,在颱灣,想太多通常不會有太大好處。
我所希望的,就是藉由芬蘭帶給我的影響,把「想」這件再簡單不過的大腦動作融入我們的「教育」和「生活」當中。
教育即生活。是我在芬蘭交換學生一年和重返舊地一個月後,對於芬蘭教育理念的充分體察。
芬蘭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啓發瞭我,希望這本書也能帶給你們一些些不同的視野及想法。
《芬蘭的青年力: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關於“可能性”的認知。它打破瞭我過去對青少年發展固有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廣闊、更加多元的成長圖景。書中對芬蘭教育體係中一些獨特之處的描繪,讓我對“教育”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似乎在告訴我,真正的教育並非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精神的培育,一種價值觀的引導,一種對個體獨特性的發掘和肯定。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玩耍”和“探索”的重要性印象深刻,這與我們傳統觀念中“刻苦學習”纔能成功的模式形成瞭鮮明對比。然而,正是這種看似“輕鬆”的模式,卻孕育齣瞭如此充滿活力的青年。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是否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過度壓抑瞭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好奇心?書中沒有直接批判,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導讀者自己去得齣結論。我發現,書中那些關於“賦權”和“責任”的討論,也為我們傢長和教育者提供瞭新的視角。與其擔心孩子們“做不到”,不如思考如何給予他們“做”的機會和空間,並相信他們有能力去承擔相應的責任。這種信任和支持,纔是幫助他們真正成長起來的關鍵。這本書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期待,它讓我相信,隻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空間,每一個年輕人都有無限的潛力去綻放。
评分初次接觸《芬蘭的青年力: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我抱著一種近乎審視的態度,想看看這個“芬蘭的青年力”究竟有何與眾不同。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書中描繪的那種“自在”和“蓬勃”的氣息所感染。它沒有賣弄理論,也沒有刻意煽情,而是用一種平實而真摯的語言,講述著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呈現著一個個真實的個體。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犯錯”的解讀,它將錯誤視為成長的必經之路,而非必須避免的障礙。這種坦然麵對不完美的態度,對於正在摸索中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解脫。它鼓勵年輕人去嘗試,去冒險,即使失敗瞭,也能從中汲取經驗,繼續前行。這種“試錯”的文化,恰恰是我們很多社會所缺乏的。書中還提到瞭“社區”和“歸屬感”的重要性,它強調瞭年輕人並非孤立存在的個體,而是在與他人、與環境的互動中,逐漸塑造自我。這種“連接”的力量,是支撐他們勇敢前行的重要基石。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成長”的定義,更加理解瞭“獨立”的真正含義。它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溫暖的陪伴者,在你迷茫時給予力量,在你猶豫時給予勇氣。
评分讀完《芬蘭的青年力: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我有一種被深深觸動的震撼感,這是一種來自內在的覺醒,仿佛書中描繪的不僅僅是芬蘭的青少年,更是無數渴望掙脫束縛、尋找自我定位的年輕靈魂的縮影。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或給齣空洞的建議,而是以一種近乎對話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它讓我反思瞭過去的一些經曆,那些曾經讓我迷茫、睏惑,甚至自我懷疑的時刻,如今似乎有瞭新的解讀。書中關於“自主性”的探討尤為深刻,它不僅僅是行為上的獨立,更是思想上的解放。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傳遞的對青少年成長的尊重和信任,這種信任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激發讀者內在的潛能。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探索屬於自己的答案,去構建屬於自己的意義。那種“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的願望,在書中得到瞭有力的呼應和支持。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一次與自己內心深處的對話,坦誠、深刻,並且充滿瞭希望。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思考如何在當下的環境中,更加主動地去塑造自己的未來,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或許纔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價值所在。
评分《芬蘭的青年力: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所帶來的,是一種久違的對“自由”與“責任”平衡的思考。它讓我看到瞭,在一種高度尊重個體、鼓勵自主的環境下,年輕人是如何在自由探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嚮,並在承擔責任中實現自我價值的。書中對“選擇權”的強調,讓我意識到,剝奪年輕人的選擇權,實際上是在剝奪他們成長的機會。而當他們擁有瞭選擇的權利,也就自然而然地學會瞭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種“試錯”和“負責”的良性循環,是培養獨立人格的關鍵。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社會支持係統”的描繪所吸引,它錶明瞭,青年人的成長並非孤軍奮戰,而是需要來自傢庭、學校、社區的共同支持和引導。這種“閤作”的模式,能夠為年輕人提供一個安全而有力的成長平颱。這本書讓我更加堅信,每個年輕人都有潛力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關鍵在於我們能否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空間和支持。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芬蘭青年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培育充滿活力的下一代的深刻論述,它讓我對未來的教育和社會發展充滿瞭希望和期待。
评分《芬蘭的青年力: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獨特且富有啓發性的閱讀體驗。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直接教授“如何成功”的技巧,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成為一個完整而有力量的人”的內在邏輯。它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許多疑問。書中關於“自我認知”的篇章,讓我反思瞭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是否過於關注外在的成就,而忽略瞭對孩子內心世界的探索。那些關於“興趣”和“熱情”的討論,讓我意識到,真正的驅動力往往源於內心的熱愛,而非外界的壓力。它鼓勵年輕人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去發掘那些能讓自己閃閃發光的事物。此外,書中關於“韌性”的描寫,也給瞭我深刻的啓示。它讓我明白,麵對挑戰和挫摺,強大的內心力量和適應能力,比單純的知識儲備更為重要。芬蘭青年在書中展現齣的那種積極應對睏難,並從中學習成長的能力,讓我印象深刻。這本書並非一本“指導手冊”,更像是一次對成長本質的深刻洞察,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青年力”,來自於內心的堅定、外在的連接,以及對未來的無限可能性的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