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

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Yasushi Tang
圖書標籤:
  • 氣候史
  • 文明史
  • 環境史
  • 人類學
  • 曆史
  • 氣候變化
  • 社會發展
  • 科技史
  • 全球史
  • 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原來氣候影響我們這麼大!
  你知道嗎?地球兩端的羅馬跟東漢同時發生大動亂,居然都是氣候惹的禍!
  劇變的天候,曾經讓全球人口隻剩下不到萬人!
  氣候與人八萬年來的糾葛,讓這本書一次為你說清楚!

  我們都讀過曆史,但卻從來不曾從「人」之外的角度來思考我們曾經走過的路。

  這本書帶領你以全新的方式讀曆史,讓你通透「天」與「人」數萬年來的依存關係,給予你更巨觀的格局和眼光。

  唯有全麵地理解過去,纔能更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 第一本從幕後主使者的觀點來剖析曆史的書。

  每個人都讀過曆史,關於我們是怎麼從猩猩一步一步走成人類的樣子,關於哪個民族徵服瞭天下而哪個國傢自此滅亡,關於某個人革命性的某項發明或發現讓人類文明進展往前邁進一大步……。然而,我們卻往往忽略瞭另一股比人類本身更強大的力量,這力量數萬年來無時無刻地影響著人類文明的演變曆程,在關鍵時刻宰製瞭每個人的命運。這是第一本從「人」的視野跳脫齣來,以「氣候」這個幕後主使者的觀點來探討人類文明的書,帶你深入瞭解「氣候變遷」以及「天」與「人」之間的緊密關係。

  ◎ 從氣候的角度看文明發展的曆程,你會發現,人類文明和氣候變遷是如此密不可分……

  .遠古時期,劇變的氣候曾經使全球人口數迅速銳減至萬人以下。

  .乾旱和豪雨接連發生,使大型動物數量銳減、植物快速生長,鼠類激增,引發世紀大瘟疫。
一場災難性的大洪水,讓原本隻存在於西亞的農耕文化散播到全世界。

  .過去一萬年以來,氣候掌控瞭尼羅河流域的水位變化,同時也左右瞭埃及王朝的興衰──深受人民敬畏的埃及法老王神威,在一次次與預言相悖的氣候變動中失去地位,使古埃及自此走嚮衰亡。

  .溫暖的天候造就瞭西漢蓬勃熱絡的絲路貿易,而寒冷的天候卻使東漢內憂外患不斷,終至滅亡。

  ◎ 如今,人類文明和氣候變遷的角色正在翻轉……

  從古至今,氣候操縱瞭人類文明發展的速度、左右著何處應當豐饒而何處又注定貧瘠,人類在氣候時而冷麵無情時而悲憫寬容這般反覆不定的麵貌下,發展齣和天地共存的生活態度。

  時至今日,我們迅速發展的文明讓人類的角色從被動轉為主動,然而人類真的從氣候手中奪迴主控權瞭嗎?

  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六十萬年來的高峰,地錶溫度逐年破紀錄地上升……在氣候驟變的今日,人人自危,擔心是否世界末日就在不遠處?此時,我們正需要這樣一本書,帶我們從頭檢視「氣候變遷」和「人類文明」悠悠數萬年以來,是如何相互影響、牽製。

  氣候史學巨擘瓦勒斯.布羅剋說:「曆史上,全球氣候從不是緩慢變遷,而是從平常狀態一口氣翻盤。」我們應當好好認識氣候的每一次「翻盤」,以對未來有更精確的掌握度,防患於未然。

作者簡介

田傢康

  1959年生於神奈川縣,畢業於橫濱國立大學經濟學院,曾任農林中央金庫的農林水産金融部部長(森林部門責任部長),現職為農林漁業信用基金會的漁業部長。

  田傢康先生同時為日本氣象學會會員、日本氣象預報協會東京分部長,其著作尚有『異常氣象改寫世界史』(日本經濟新聞齣版社,2011)等

譯者簡介

歐凱寜

  曾任職日文專利事務所。喜愛影片創作、翻譯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創意新鮮事物,專研中世紀武器,現為專職譯者。翻譯作品有《創意不是用ㄍ一ㄥ的》、《「太可惜瞭!」,創意這樣想就對瞭──打造「送行者」的小山薰堂創意學》(貓頭鷹),《好食物事典》、《這樣做,讓癌癥消失》、《小店錢滾滾》、《先彆急著吃三餐》(如何)等書。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深度海洋生態學的專著簡介: --- 深淵之鏡:光閤作用邊界下的生命史詩與地球動力學 作者: [此處留空,以模擬專業學術著作的風格] 齣版社: [此處留空,模擬學術齣版社] ISBN: [此處留空,模擬專業齣版信息] 內容概述 《深淵之鏡》是一部跨越地球物理學、生物化學和古海洋學的前沿綜閤性著作。本書聚焦於地球海洋中光照帶(Photic Zone)以下,直至海底熱液噴口的廣袤黑暗水域。它摒棄瞭傳統海洋生物學對錶層生態係統的過度關注,深入探討瞭在極端壓力、絕對黑暗和營養物質稀缺條件下,生命如何演化齣令人瞠目結舌的適應機製,以及這些深海生態係統如何作為地球氣候係統和地質循環的核心驅動力。 全書分為四大核心部分,構建瞭一個從微觀生物化學到宏觀行星尺度的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壓力與黑暗中的生命構造(The Architects of Abyss) 本部分詳盡分析瞭深海生物為應對數韆米水壓而發展齣的分子生物學和生理學策略。核心議題包括: 1. 壓力適應機製的分子基礎: 闡述瞭深海生物如何利用張力敏感蛋白(Tension-Sensitive Proteins)和高滲透壓溶質(Piezolytes),如三甲胺氧化物(TMAO),來穩定蛋白質結構,防止其在極端靜水壓力下變性失活。我們深入研究瞭特定深海微生物的細胞膜脂質組成如何隨深度變化,維持必要的流動性與功能性。 2. 化學能的藝術:化能閤成生態學(Chemosynthetic Ecology): 徹底革新瞭對“生命之源”的理解。本書詳細描繪瞭深海熱液噴口、冷泉區以及貧氧沉積物中,以硫化物、甲烷和氫氣為驅動力的化能自養細菌和古菌的代謝通路。我們呈現瞭對超臨界流體環境下硫氧化與甲烷氧化耦閤效率的最新模擬結果,揭示瞭地球早期生命可能在類似環境中萌芽的理論依據。 3. 深海生物的發光語言: 分析瞭生物發光在深海生態係統中的多重作用——從捕食、防禦到求偶。特彆關注瞭逆嚮遮蔽(Counterillumination)的復雜光學原理,以及不同深度層級中,發光信號的波長和時間模式如何構建瞭深海生物的“社交網絡”。 --- 第二部分:海洋沉積物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The Global Filters) 深海沉積物不僅僅是惰性物質的堆積,它們是地球數百萬年來碳、氮、矽等關鍵元素的巨型儲存庫和緩慢的反應器。 1. 碳的沉降與“生物泵”的效率: 本章詳細評估瞭“生物泵”(Biological Pump)——將錶層有機碳輸送到深海的過程——的效率波動。我們利用新型沉積物捕集器數據,重建瞭過去冰期和間冰期大洋環流變化對碳嚮深海遷移速率的影響模型,並探討瞭“雪球地球”事件後,深海生物群落如何作為碳循環的穩定器,恢復瞭大氣二氧化碳的平衡。 2. 深層氮循環的盲點: 傳統的氮循環模型主要集中於富氧的上層水體。本書則重點剖析瞭在氧最低區(Oxygen Minimum Zones, OMZs)和深海沉積物中發生的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和厭氧氧化作用(Anammox)。我們首次展示瞭這些深層過程對全球海洋固氮能力的貢獻比例,修正瞭當前對海洋氮預算的估算。 3. 矽循環與深海矽藻骨架的“迷失”: 討論瞭矽藻死亡後,其矽質骨架在沉降過程中遭遇的溶解與再礦化。深海地質構造如何影響這些矽酸鹽的埋藏速率,從而間接調控瞭未來海洋中矽酸鹽的有效性,對新的海洋生物生産力具有長遠影響。 --- 第三部分:極端環境中的生命前沿(Frontiers of Extremophiles)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海洋中最具戲劇性的地質活躍區——深海熱液活動區。 1. 超高溫與高壓下的微生物群落結構: 重點研究瞭蛇紋岩化作用(Serpentinization)産生的富氫環境所支持的獨特微生物群落。我們對“失落之城”(Lost City)等冷液噴口係統進行瞭詳盡的微生物基因組測序分析,揭示瞭它們如何依賴地球內部化學反應而非太陽能生存。 2. 深海熱液生物群的演化孤島: 熱液噴口被視為“生命避難所”。本書比較瞭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同熱液田的生物多樣性,探討瞭闆塊構造活動如何隔離(或連接)這些獨特的生態島嶼,以及它們攜帶的極端耐受性基因如何在生物圈中傳播(或被隔離)。 3. 地殼與海洋的交界: 探討瞭深層生物圈(Deep Biosphere)的概念,即生活在岩石圈孔隙水中的微生物。我們基於岩芯鑽探數據,估算瞭這些位於地殼深處的微生物生物量,並討論瞭它們可能通過緩慢的氧化還原反應對深海化學環境産生的長期影響。 --- 第四部分:深淵與行星動力學(The Planetary Connection)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深海研究提升至行星科學的層麵,探討深海生態係統如何反饋調節地球的長期穩定狀態。 1. 現代氣候建模中的深海因子: 討論瞭當前氣候模型中對深海溶解無機碳(DIC)緩衝能力估計的不足。我們提齣瞭一個考慮深海微生物代謝速率變化的動態模型,用以更精確地預測海洋在未來幾百年內吸收大氣CO2的能力邊界。 2. 深海微生物在行星保護中的作用: 鑒於深海極端微生物的獨特代謝能力,本書探討瞭它們在行星際生物學探索中的潛在意義——如果其他行星的地下海洋存在生命,它們的化學特徵可能與我們深海樣本高度相似。 3. 保護深淵:跨尺度的管理挑戰: 探討瞭深海采礦和氣候變化對這些慢速恢復的生態係統構成的威脅。本書呼籲建立基於生態係統功能而非僅僅物種名錄的深海保護框架,強調維持深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穩定,對維護地球宜居性至關重要。 --- 《深淵之鏡》是為海洋學傢、地質學傢、生物地球化學傢以及所有對地球生命極限和行星運作機製感興趣的讀者準備的權威參考書。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比外太空更少被探索、卻對地球未來至關重要的領域。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1部 黎明篇:氣候變遷孕育人類

第1章 人類與氣候變遷的第一戰
1 現代人類的「齣非洲記」
2 多巴火山大爆發
火山鼕季引發的寒冷化∕瓶頸效應與多巴突變理論
3 穿上衣服,挑戰寒冷時代

第2章 身處寒冷氣候之中
1 末次冰期的氣候與人類生活
末次冰期的地貌∕北美大陸的巨大冰原與人類遷徙∕末次冰期的氣溫與降雨量∕人類在嚴酷自然環境中的生存方式
2 劇烈的氣候變遷
驟變的氣溫:Dansgaard-Oeschger振盪與Heinrich事件∕「冰河時代的孩子」
3 末次冰期的日本列島
日本在冰河時期的地形與氣候∕日本人來自何方?
4 大型哺乳動物滅絕的理由
氣候變遷論與人類狩獵論∕滅絕論戰的背景

第3章 末次冰期的結束與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事件
1 溫暖時代的開端
海平麵上升:暖化始於南半球∕歐洲大陸的生活型態改變
2 冷冰冰的迴馬槍:新仙女木事件
地層花粉顯示三次氣溫降低∕冰河理論創始人:路易.阿加西∕阿加西湖的潰堤∕北大西洋洋流與溫鹽環流∕海水溫度與鹽分濃度的細微平衡∕新仙女木事件的各種假設
3 農耕的發跡
農業無法輕易發展∕農業由何而起?∕為何農業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人類幾時開始馴養動物?∕中國的新發現與其中涵義

第4章 「漫漫長夏」的到來
1 溫暖時代的來臨與其背景
全新世的氣候最佳時期∕暖化原因何在?∕地球軌道每數萬年有一個變動週期∕蘇格蘭人的著眼點∕塞爾維亞人漫長而孤獨的研究∕北半球日照量增加與活躍的太陽活動∕巨大冰原的消失
2 陸地變臉與海平麵上升
森林地帶北上,海岸綫的變化∕熱帶地區的季風強化與水蒸氣迴饋∕赤道無風帶與哈德理循環∕「現代人」的誕生∕繩文初期的日本氣候
3 洪水傳說
諾亞方舟的大洪水真有其事?∕黑海大氾濫∕黑海沿岸的農民到哪去瞭?

第2部 古代篇:氣候變遷孕育文明

第1章 漫漫長夏告終與古代文明興起
1 北極振動與寒冷化開始
冰人證實瞭冰河擴展∕聖嬰現象再起∕沃剋與南方振盪∕畢雅尼與ENSO∕聖嬰現象的發生頻率升高,暖化就會增加?
2 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農業
雨水農耕的死鬍同與都市的形成∕收獲倍數展現經濟實力
3 北非沙漠化
翠綠撒哈拉的改變∕在非洲大陸上遷徙的人們:往南,往東
4 集體生活的代價
身高縮短∕畜牧造成的傳染病∕戰爭的起源

第2章 反覆寒冷化與突如其來的乾旱
1 4200年前到4000年前:蘇美王朝與埃及古王國的衰亡
遭逢乾旱的美索不達米亞∕開始齣現食物禁忌∕尼羅河三大水源∕法老失勢
2 3500年前到3000年前:地中海文明滅亡
火山爆發是寒冷化原因之一?∕巨石陣的意義∕沒有發現氣候變遷的邁錫尼文明∕世界最早的大戰:西颱對埃及
3 2800年前到2300年前:民族大遷徙
氣溫降低:原因是太陽活動暫時衰退?∕邊境地區發生民族遷徙∕寒冷時代的意義:社會與國傢的重組,以及精神革命
4 日本列島的情況:氣候變遷與繩文.彌生時代
三內丸山遺跡的溫暖氣候∕本州內陸的繩文中期文化∕文化中心移往西日本:彌生派外來移民與水田農耕

第3章 羅馬興衰與時代背景
1 深受暖化恩澤的羅馬
從葡萄酒産地觀察帝國擴張∕地中海氣團北上∕地中海式農業推廣與東西方交易活化∕受惡劣天候阻絕的日耳曼地區∕氣候惡化中的內憂外患
2 東亞混亂
東漢滅亡與倭國大亂∕遺跡中的戰爭烙印∕古墳時代的大量移民
3 「神秘雲係」造成古代終結
全球文獻共同記載的大飢荒∕氣溫驟降的原因何在?∕世界最早的瘟疫大流行∕曆史又翻過一頁

第3部 中世紀.近代篇:氣候變遷撼動曆史

第1章 中世紀溫暖期的繁榮
1 發現溫暖時代
歐洲古文獻∕世界各地的古代氣候∕中世紀真的比現代更溫暖?∕IPCC第四次評量報告中提到的中世紀溫暖期∕1980年代之後比中世紀溫暖期更為溫暖
2 歐洲人口增加與哥德式建築的奢華
不毛之地消失∕歐洲人口增加∕氣溫上升的光與影:從哥德式建築觀察經濟發展與內陸乾旱
3 日本的情況:平安時代的國傢文化發展與東日本勢力抬頭
觀櫻禦宴所記載的櫻花花期∕朝廷勢力北上∕北海道東北部的鄂霍次剋文化∕西日本的酷暑與乾旱
4 維京人移民格陵蘭
紅發艾瑞剋的傳說∕維京人到過北美大陸的哪裏?∕格陵蘭殖民發展史:齣口貨品是海象牙

第2章 寒冷時代的來臨
1 寒冷化的徵兆
天候變異:飢荒、瘟疫、戰爭∕以苦難為題的宗教藝術∕世界各地發現的寒冷化
2 格陵蘭殖民地的睏窘
貿易船隻消聲匿跡∕殖民地的命運∕依努義人的選擇:生存之道
3 消失的太陽黑子
十九世紀天文學傢的發現∕二十世紀太陽物理學傢的關注
4 小冰期是什麼樣的時代?
寒冷化原因何在?∕IPCC第四次評量報告是否低估:寒冷化會造成氣候劇變

第3章 小冰期的氣候與曆史
1 草原變大、冰河延伸:施波雷爾極小期(1450~1570年)
森林變成草原∕風景畫中的小冰期∕獵巫行動流行於阿爾卑斯以北地區∕赤道無風帶位置改變的可能性∕日本的情況:大量移民至東南亞
2 北大西洋振盪與北極振盪
沃剋的另一項發現∕氣壓配置不同造成天候變化∕北極振盪造成地區冷暖差異
3 嚴重飢荒與農業革命:濛德極小期(1645~1715年)
小冰期中最寒冷的時代∕寒冷氣候改變瞭葡萄品種∕歐洲人口減少∕亞洲寒冷化與江戶時代飢荒∕起源於荷蘭的農業革命∕誰是真正的救世主?∕近代理性的誕生
4 火山爆發頻繁與「無夏之年」:道爾頓極小期(1770~1830年)
十八世紀的氣候變化劇烈∕拉基火山、淺間山爆發與天明飢饉∕為何法國大革命發生於1789年∕1812年開始的極寒:「冰霜將軍」毀滅瞭拿破崙軍隊∕坦博拉火山爆發與「無夏之年」∕東北風造成天保飢饉:日本特有的異常氣候?∕愛爾蘭的馬鈴薯飢荒∕小冰期何時結束?

終幕:與氣候變遷的交戰仍未停息
1 二十世紀的氣候
2 下個冰期何時來臨?
3 IPCC所預測的地球暖化:可預見的風險
4 氣候驟變的曆史:無法預測的不確定性
5 是否能夠適應氣候劇變?

文末解說一:如何調查過去的氣候
一 氣象觀測
二 古代文獻
三 樹木年輪
四 湖沼與海底的沉積物
各種沉積物的特徵∕氧的同位素
五 冰核
冷凍在冰原中的古代氣候∕南極大陸的科學競賽

文末解說二:氣候變遷如何發生
一 地錶變化:大陸漂移、造山運動、深層海流
二 地球軌道參數變化
地球軌道變動的三大原因∕未完成的課題
三 太陽活動變化
黑子週期∕日照量變化的影響
四 火山活動
五 溫室效應氣體
發現溫室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圖書序言

前言

  氣候變遷會改變人類曆史?隨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地球逐漸暖化,二十一世紀的自然環境在人類手中改變,卻反而可能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但人類與氣候變遷的拉鋸戰,並不是從二十世紀後半纔開始的。人類演進史一直都在搖擺不定的氣候中運轉。

  本書將從八萬年前開始,沿著時間軸說明氣候變遷與人類曆史的關係。除瞭先人的研究成果之外,這三十年來,古氣候學研究有瞭長足的進步,進入二十一世紀又發現瞭不少新知,也將一併介紹。

  日本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同時受到北極地區與熱帶地區的氣候影響,所以在討論氣候變遷的時候,日本人對自然環境變化的應對確實耐人尋味。以往歐美研究叢書對日本列島的氣候變遷與曆史影響少有著墨,本書也將多加介紹。

  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地理學傢艾茲瓦斯.杭亭頓(Ellsworth Huntington, 1876-1947)大膽假設,氣候與人類史有著密切關係。他根據自己參與中亞探險隊的經驗,於1907年齣版瞭《亞洲的脈動》(The Pulse of Asia),認為氣候變遷正是推動遊牧民族遷徙的動力。之後他擔任耶魯大學的地理學教授,於1914年發錶名作《氣候與文明》(The Climatic Factor)

  「如果氣候變遷發生於曆史時代,必定會對人類造成影響。……曆史事件與氣候變遷的關係之密切,遠超乎我們想像。以往許多偉大民族的興亡,都與當時的氣候條件優劣成正比。」

  杭亭頓預言,往後的考古學證據與世界各地的調查資料,將會證明他的假設。

  可惜杭亭頓隻是考察瞭中緯度先進國傢與赤道附近國傢的文明落差,提倡白種人與有色人種的能力差距,斷言歐洲最高文明的國傢是英國與德國。因此二次大戰結束後,杭亭頓被認為是種族歧視主義者,他的學說也被評為不具科學性。

  在杭亭頓的主張中,人類不過是自然環境中的渺小存在,瞭解人類極限是對應氣候變遷的第一步。這符閤現代思維。然而他對氣候與曆史的關係,解釋太過單純牽強,缺乏地質學證據,所以學界將他的學說稱為環境決定論,並認為一文不值。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英國氣候學傢休伯特.蘭姆(Hubert Lamb, 1913-1997)於大戰結束後進一步強化瞭氣候與曆史的關係。蘭姆在二次大戰時任職於英國氣象局,卻收到命令要研究毒氣,他本著教友會成員的良知而拒絕,轉身投入氣候學世界,尤其是分析過去的氣候。

  蘭姆埋首查閱古文獻,推敲各時代的氣候。二次大戰之後,放射碳的年代測定法發明瞭,地層分析技術大幅邁進,對他的研究多有助益。他先齣版瞭《氣候:現在、過去與未來》(Climate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1972),之後又齣版集大成的《氣候、曆史與近代社會》(Climate, History and the Modern World, 1982),詳細論述冰河時期以來氣候與曆史的關係。

  在蘭姆那個時代,科學萬能主義正值巔峰。但他依然主張:「在這個科學技術進步的時代,人們似乎不願思考自然環境變化對眼前生活會有多大的影響。但我們的祖先經曆過飢荒與瘟疫,觀點截然不同……」。

  從1990年代以來,科學傢透過海底沉積物、泥炭地層、南極與格陵蘭的冰原、山嶽地帶的冰河等,作齣前所未有的古氣候分析。日本的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安田喜憲先生,築波大學榮譽教授吉野正敏先生,以及東京大學榮譽教授鈴木秀夫先生,都針對不同時代齣版瞭價值不斐的參考書,重現當時氣候,考察過往曆史。

  文化人類學傢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也發錶瞭四本有關氣候與曆史的書籍(其中討論聖嬰現象的《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飢饉與帝王》﹝Floods, Famines, and Emperors﹞沒有日文版)。文化人類學傢費根並非氣候專傢,所以大量參考瞭蘭姆的通史著作。他將蘭姆著作中的內容整理起來,用四本書訴說不同時代的暖化與寒化。他調查大量的古文獻與近代研究報告,運用自己的親身經驗與卓越想像力,將當時的人類生活描寫得栩栩如生。

  另一方麵,英國科幻作傢威廉.柏洛茲(William James Burroughs)也承繼瞭休伯特.蘭姆的大作,於2005年齣版《史前時代的氣候變遷:混沌支配的終結》(Climate Change in Prehistory: The End of the Reign of Chaos)。柏洛茲在其他著作中,引用瞭休伯特.蘭姆的學說來說明氣候與文明的關係,並大為贊揚:「目前所有關於氣候變遷的著作內容,依然以該書為理想典範。」

  在考慮社會與曆史的演變時,想必不會隻有我一人感到難以釋懷。為何民族要大舉遷徙?為何傑齣人物光靠一己之力就能打造國傢?為何在某個特定時期,全世界同時産生變化?

  我持有氣象預報員的證照,在瞭解整個地球的氣象係統、深入探討古氣候學的過程中,發現氣候變遷也是推動文明與曆史的關鍵之一。以往那些看似隔靴搔癢的曆史變化契機,加入瞭氣候因素之後,竟有如此大的改觀。更進一步來說,人類與氣候變遷的拉鋸戰絕對不僅是曆史。如我開頭所說,人為造成的地球暖化,將對未來社會造成重大影響。蘭姆大作的標題亦如是,氣候變遷與文明,是貫穿過去、現在、未來的大主題。

  本書將秉持杭亭頓的危機意識與蘭姆的觀點,概略說明氣候變遷在漫長時光中是如何改寫曆史。人類如何在不穩定的氣候中掙紮求生?在前一個冰河期結束之後的間冰期中,曾有五到六個氣候寒冷化的時代。溫暖化與寒冷化的轉變,究竟會如何撼動曆史?

  本書雖有《氣候文明史》如此懾人的標題,但並非專業書籍或研究論文。而是希望閱讀本書的各位讀者,日後在瀏覽世界史或日本史的時候,在電影電視上接觸到曆史主題的時候,甚至造訪海內外遺跡的時候,都能透過本書想起當時的氣候。這將是筆者最高的榮幸。

  本書之齣版,要感謝力勸我提筆的日本廣播協會渡邊保之先生,在寫作過程中提供技術建議的慶應義塾高中教師鬆本直記先生。兩位既是氣象播報員,也是我的好友。另外,提供齣版契機的日本經濟新聞社科學技術部編輯委員吉川和輝先生,以及熱心鼓勵我這寫作新手的日本經濟新聞齣版社堀口祐介先生,實在惠我良多。我也由衷感謝二位。

二○一○年一月
田傢康

圖書試讀

第2部 古代篇:氣候變遷孕育文明
第3章 羅馬興衰與時代背景

羅馬人的地中海生活型態擴張到全歐洲,是西元前二世紀到西元四世紀之間的事。甚至可以說這五、六百年的溫暖時期,打造瞭西歐社會延續至今的架構。羅馬受到溫暖時代的庇佑,創造瞭名為羅馬霸權和平(Pax Romana)的偉大帝國。最後依然因為寒冷時期到來而發生動亂。

第2部最後一章,將針對西元前二世紀到西元六世紀討論以下話題:
.氣候變遷如何影響著羅馬帝國的興衰?
.羅馬陷入混亂時,東亞與日本的政治情勢如何?
.曆史從古代轉往中世紀的契機為何?
本章要從氣候變遷的觀點探討大國興衰。分彆君臨大洋東西的羅馬與東漢,在相同時期
發生動亂,究竟代錶什麼?

1 深受暖化恩澤的羅馬
從葡萄酒産地觀察帝國擴張
法國亞爾薩斯地區與德國萊茵法爾茲(Rheinland-Pfalz)邦的特裏亞區,分彆位於兩國邊境上,都是聞名全球的白葡萄酒産地。當地位於北緯五十度,接近葡萄農業栽培的北限。而在如此高緯度地區栽種葡萄的,正是兩韆年前稱霸地中海,越過阿爾卑斯山脈的羅馬人。

西元前五十八年,凱撒大帝遠徵將羅馬領土拓展到歐洲北部,直到西元四世紀日耳曼人大遷徙,萊茵河西岸日耳曼長城(Limes Germanicus)陷落為止,羅馬帝國統領歐洲西部到中部長達五百年。葡萄栽種地區擴大,與羅馬軍團遠徵有著密切關聯。

有關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葡萄酒,根據古老紀錄記載,西元前五世紀從馬賽北上的希臘商人曾經將葡萄酒獻給凱爾特族長,大獲好評。羅馬人在政治上管轄瞭法國到不列顛島一帶,也將地中海生活型態推廣到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殖民地。人們對於葡萄酒的大量需求,使得地中海産的葡萄酒不敷使用,於是將葡萄産地擴大到殖民地。

當時葡萄酒釀造法也發生變化。以往都是依循古希臘做法,將葡萄放在陶器中發酵,但當時歐洲西部則改用釀啤酒的橡木桶。也就是現今最普及的工法。目前葡萄酒品酒會上,軟木塞與酒桶的香氣也納入評審項目中,因此現在的葡萄酒風味正是確立於羅馬領土擴張期。

地中海氣團北上
葡萄栽培範圍擴大到歐洲北部,除瞭羅馬人的興趣、高度農業技術推廣之外,數百年的寒冷氣候結束,歐洲迎接溫暖時代,也是一大要因。美國環境學傢卡洛爾.剋拉
姆雷專攻羅馬統治時代的氣候變遷。根據植被分布與當時的文獻內容,從兩韆七百年前到兩韆五百年前之間,歐洲北部的大陸性氣團南下至當今的德國南部、奧地利、捷剋、匈牙利、羅馬尼亞一帶,氣團所籠罩的區域乾燥且嚴寒。大陸性氣團甚至影響到義大利北部波河流域與希臘。另一方麵,歐洲西北部的法國在大西洋氣團支配之下,氣候濕冷。但從西元前三百年開始,地中海氣團北上,歐洲南部絕大多數地區轉為夏天高溫乾燥、鼕天降雨量多的地中海型氣候。很難以植被的差異來清楚區分氣候區。剋拉姆雷推論,地中海氣團在法國一帶應該北上到勃艮地地區北部,在歐洲中部則北上到南斯拉夫,以及匈牙利平原到多瑙河下遊一帶。

阿爾卑斯冰帽從兩韆八百年前開始擴張,直到兩韆三百年前左右纔開始消退。西元前二一八年,迦太基的漢尼拔為瞭攻打羅馬,率領象軍穿越剛開通的山口,來到義大利北部。另一方麵,西元前一世紀換成凱撒大帝從南方穿越數個山口,號令整個高盧地區。
歐洲北部從西元前三世紀開始轉為濕潤氣候,不時産生暴風雨。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西元
前一二○年到西元前一一四年之間,歐洲北部發生的坎布裏亞(Cimbria)洪災。記錄指齣當時北海發生暴風雨,從丹麥到德國一帶海岸綫後退,凱爾特人與日耳曼人被迫往南方遷徙。這代錶北大西洋産生的低氣壓,移動路徑與之前不同。凱撒大帝的︽高盧戰記︾中也提到,航嚮不列顛島碰上暴風雨,必須靜待時機。

羅馬興盛時期,歐洲東部山嶽地帶很少積雪。證據就是在羅馬五賢君之一的圖拉真進攻達契亞(Dacia)時,曾在南斯拉夫與羅馬尼亞國境上的多瑙河流域鐵門峽,搭建瞭圖拉真橋。圖拉真橋從西元一○一年開始興建,由大馬士革建築師阿波羅多羅斯(Apollodorus of Damascus)花瞭五年纔建造而成,是全長一一五三公尺、高二十七公尺的大橋。在受到日耳曼人侵略破壞之前,大橋使用瞭一百七十年之久。近代曾有人重建此橋,但數年一度的大雪年使得高地冰塊隨多瑙河流下,破壞橋樑,沒有新橋能夠如圖拉真大橋一般維持百年以上。

根據推測,地中海南麵的氣候也與現在不同。因天動說而聞名的剋勞德烏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記載瞭西元一二七年到一五一年間亞曆山卓的氣候。根據記錄,當時除瞭八月之外每月皆有降雨,七八月間酷暑難耐。這屬於亞熱帶氣候。目前亞曆山卓城隻有鼕季會下雨,夏季雖熱,地中海對麵的歐洲大陸仍會吹來北風或西北風,有助降低氣溫。

當時的海平麵高度也可證實羅馬處於溫暖時代。亞德裏亞海邊的拿坡裏港遺跡顯示,西元前五世紀的海平麵比現在要低一公尺。之後發生羅馬海進,海平麵開始上升,西元四世紀的海平麵則比目前稍高一些,因此羅馬共和時代的港口,如今大多長眠海中。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有點猶豫要不要買這本書,畢竟「氣候」這個主題聽起來有點沉重,而且「八萬年」的時間跨度也讓人覺得很難消化。但是,當我在書店翻開幾頁後,我整個人的態度就徹底改變瞭。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而且他對於歷史事件的描寫,就像在說故事一樣,一點都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他並沒有一味地講述那些聳人聽聞的氣候災難,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人類是如何利用、適應,甚至是在某些時期「戰勝」氣候的挑戰。書中提到瞭一些我從未想過的例子,像是某個古代文明因為氣候變遷而發展齣獨特的灌溉係統,或是另一個族群因為寒冷的天氣而發展齣特殊的狩獵技巧,這些都讓我對人類的韌性和創造力感到驚嘆。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這些歷史事件時,能夠將氣候因素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緊密地連結起來,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歷史的脈絡。這本書讓我對「歷史」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隻是單純的事件羅列,而是一場人類與大自然之間,充滿智慧與挑戰的漫長對話。

评分

讀完《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對於「歷史」的認知,一直以來都可能漏掉瞭一個至關重要的麵嚮——氣候。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卻又不失細膩的筆觸,帶領我們穿越瞭八萬年的時空,描繪瞭一幅人類文明與氣候變遷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圖像。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氣候視為一個被動的背景,而是強調瞭它作為一個活躍的、甚至是主動的因素,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人類的生存、遷徙、技術革新、社會組織,乃至於文化的形成與傳承。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某些歷史關鍵時刻時,能夠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並且巧妙地將地理、氣候數據與考古發現、歷史文獻相互印證,讓整個論述更具說服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許多我們現在所習以為常的文明成就,或許都曾是在嚴酷的氣候條件下,人類為瞭生存與發展所付齣的努力與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是一本歷史讀物,更像是一堂關於人類韌性與適應力的生命教育課。

评分

我一直覺得,氣候的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來得深遠。但大多數關於歷史的討論,似乎都比較聚焦在政治、經濟、戰爭這些「人為」的因素上。《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這本書,卻非常大膽地將「氣候」這個元素,放在瞭歷史發展的核心位置。作者不僅僅是列齣瞭一些因為氣候變化而發生的災難,他更深入地去探討,這些氣候的變動,是如何一步步地影響瞭人類的遷徙路線、聚集地的選擇、農業的發展模式,甚至是如何塑造瞭不同族群的文化和價值觀。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農業社會的描述,作者細緻地分析瞭乾旱、洪水、異常的溫度,是如何促使人類發展齣更精密的灌溉技術、更穩定的糧食儲備係統,甚至是如何改變瞭社會的階級結構。這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過去讀過的歷史事件,感覺好像多瞭一層新的解讀框架,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人類文明的演進。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歷史」有瞭更豐富、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很有曆史感,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加上那幅似乎在講述古老故事的插圖,第一眼就抓住瞭我的目光。我平常喜歡閱讀一些關於人類文明演進的著作,但通常都比較側重於社會結構、政治製度或是科技發展。這本《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光是書名就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好奇氣候這個看似宏觀、遙遠的力量,到底是如何深刻地塑造瞭我們人類的曆史進程,甚至改變瞭整個世界的走嚮。我猜想書中會探討許多我們可能忽略的細節,比如極端天氣事件如何引發遷徙、資源爭奪如何催生戰爭,又或是氣候變化如何影響農業技術和文化習俗的演變。尤其“攻防八萬年”這個詞,讓我聯想到人類與氣候之間長達數萬年的拉鋸戰,我們努力適應、改造,有時也被無情地挑戰。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史實案例,讓我們看到氣候變化如何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扮演推手,甚至是決定性因素,並且希望能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來呈現,而不是枯燥的學術論述。

评分

我平常對歷史題材的書籍其實挺挑剔的,很多都寫得太過學術化,讀起來很纍。但這本《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真的讓我耳目一新。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有魅力,他不是枯燥地列舉時間和事件,而是巧妙地將氣候的變化,融入到一幕幕生動的歷史場景中。你可以感受到,在那個時代,人們是如何在酷熱、嚴寒、或是頻繁的風暴中掙紮求生,又是如何憑藉著智慧與勇氣,一次次地剋服自然的挑戰。書中提到的許多細節,都讓我感到非常驚奇。例如,作者如何闡述某個古老文明的興盛,竟然和當地長期的濕潤氣候息息相關;又或是,某次重大的民族遷徙,背後竟然隱藏著長達數十年的氣候惡化。這些都讓我深深體會到,氣候並非隻是我們日常關注的天氣預報,它更是塑造人類文明演進的宏觀力量。這本書不僅填補瞭我對歷史認知的盲區,更讓我對人類在地球上漫長的存在,有瞭全新的敬畏之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