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氣候影響我們這麼大!
你知道嗎?地球兩端的羅馬跟東漢同時發生大動亂,居然都是氣候惹的禍!
劇變的天候,曾經讓全球人口隻剩下不到萬人!
氣候與人八萬年來的糾葛,讓這本書一次為你說清楚!
我們都讀過曆史,但卻從來不曾從「人」之外的角度來思考我們曾經走過的路。
這本書帶領你以全新的方式讀曆史,讓你通透「天」與「人」數萬年來的依存關係,給予你更巨觀的格局和眼光。
唯有全麵地理解過去,纔能更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 第一本從幕後主使者的觀點來剖析曆史的書。
每個人都讀過曆史,關於我們是怎麼從猩猩一步一步走成人類的樣子,關於哪個民族徵服瞭天下而哪個國傢自此滅亡,關於某個人革命性的某項發明或發現讓人類文明進展往前邁進一大步……。然而,我們卻往往忽略瞭另一股比人類本身更強大的力量,這力量數萬年來無時無刻地影響著人類文明的演變曆程,在關鍵時刻宰製瞭每個人的命運。這是第一本從「人」的視野跳脫齣來,以「氣候」這個幕後主使者的觀點來探討人類文明的書,帶你深入瞭解「氣候變遷」以及「天」與「人」之間的緊密關係。
◎ 從氣候的角度看文明發展的曆程,你會發現,人類文明和氣候變遷是如此密不可分……
.遠古時期,劇變的氣候曾經使全球人口數迅速銳減至萬人以下。
.乾旱和豪雨接連發生,使大型動物數量銳減、植物快速生長,鼠類激增,引發世紀大瘟疫。
一場災難性的大洪水,讓原本隻存在於西亞的農耕文化散播到全世界。
.過去一萬年以來,氣候掌控瞭尼羅河流域的水位變化,同時也左右瞭埃及王朝的興衰──深受人民敬畏的埃及法老王神威,在一次次與預言相悖的氣候變動中失去地位,使古埃及自此走嚮衰亡。
.溫暖的天候造就瞭西漢蓬勃熱絡的絲路貿易,而寒冷的天候卻使東漢內憂外患不斷,終至滅亡。
◎ 如今,人類文明和氣候變遷的角色正在翻轉……
從古至今,氣候操縱瞭人類文明發展的速度、左右著何處應當豐饒而何處又注定貧瘠,人類在氣候時而冷麵無情時而悲憫寬容這般反覆不定的麵貌下,發展齣和天地共存的生活態度。
時至今日,我們迅速發展的文明讓人類的角色從被動轉為主動,然而人類真的從氣候手中奪迴主控權瞭嗎?
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六十萬年來的高峰,地錶溫度逐年破紀錄地上升……在氣候驟變的今日,人人自危,擔心是否世界末日就在不遠處?此時,我們正需要這樣一本書,帶我們從頭檢視「氣候變遷」和「人類文明」悠悠數萬年以來,是如何相互影響、牽製。
氣候史學巨擘瓦勒斯.布羅剋說:「曆史上,全球氣候從不是緩慢變遷,而是從平常狀態一口氣翻盤。」我們應當好好認識氣候的每一次「翻盤」,以對未來有更精確的掌握度,防患於未然。
作者簡介
田傢康
1959年生於神奈川縣,畢業於橫濱國立大學經濟學院,曾任農林中央金庫的農林水産金融部部長(森林部門責任部長),現職為農林漁業信用基金會的漁業部長。
田傢康先生同時為日本氣象學會會員、日本氣象預報協會東京分部長,其著作尚有『異常氣象改寫世界史』(日本經濟新聞齣版社,2011)等
譯者簡介
歐凱寜
曾任職日文專利事務所。喜愛影片創作、翻譯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創意新鮮事物,專研中世紀武器,現為專職譯者。翻譯作品有《創意不是用ㄍ一ㄥ的》、《「太可惜瞭!」,創意這樣想就對瞭──打造「送行者」的小山薰堂創意學》(貓頭鷹),《好食物事典》、《這樣做,讓癌癥消失》、《小店錢滾滾》、《先彆急著吃三餐》(如何)等書。
第1部 黎明篇:氣候變遷孕育人類
第1章 人類與氣候變遷的第一戰
1 現代人類的「齣非洲記」
2 多巴火山大爆發
火山鼕季引發的寒冷化∕瓶頸效應與多巴突變理論
3 穿上衣服,挑戰寒冷時代
第2章 身處寒冷氣候之中
1 末次冰期的氣候與人類生活
末次冰期的地貌∕北美大陸的巨大冰原與人類遷徙∕末次冰期的氣溫與降雨量∕人類在嚴酷自然環境中的生存方式
2 劇烈的氣候變遷
驟變的氣溫:Dansgaard-Oeschger振盪與Heinrich事件∕「冰河時代的孩子」
3 末次冰期的日本列島
日本在冰河時期的地形與氣候∕日本人來自何方?
4 大型哺乳動物滅絕的理由
氣候變遷論與人類狩獵論∕滅絕論戰的背景
第3章 末次冰期的結束與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事件
1 溫暖時代的開端
海平麵上升:暖化始於南半球∕歐洲大陸的生活型態改變
2 冷冰冰的迴馬槍:新仙女木事件
地層花粉顯示三次氣溫降低∕冰河理論創始人:路易.阿加西∕阿加西湖的潰堤∕北大西洋洋流與溫鹽環流∕海水溫度與鹽分濃度的細微平衡∕新仙女木事件的各種假設
3 農耕的發跡
農業無法輕易發展∕農業由何而起?∕為何農業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人類幾時開始馴養動物?∕中國的新發現與其中涵義
第4章 「漫漫長夏」的到來
1 溫暖時代的來臨與其背景
全新世的氣候最佳時期∕暖化原因何在?∕地球軌道每數萬年有一個變動週期∕蘇格蘭人的著眼點∕塞爾維亞人漫長而孤獨的研究∕北半球日照量增加與活躍的太陽活動∕巨大冰原的消失
2 陸地變臉與海平麵上升
森林地帶北上,海岸綫的變化∕熱帶地區的季風強化與水蒸氣迴饋∕赤道無風帶與哈德理循環∕「現代人」的誕生∕繩文初期的日本氣候
3 洪水傳說
諾亞方舟的大洪水真有其事?∕黑海大氾濫∕黑海沿岸的農民到哪去瞭?
第2部 古代篇:氣候變遷孕育文明
第1章 漫漫長夏告終與古代文明興起
1 北極振動與寒冷化開始
冰人證實瞭冰河擴展∕聖嬰現象再起∕沃剋與南方振盪∕畢雅尼與ENSO∕聖嬰現象的發生頻率升高,暖化就會增加?
2 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農業
雨水農耕的死鬍同與都市的形成∕收獲倍數展現經濟實力
3 北非沙漠化
翠綠撒哈拉的改變∕在非洲大陸上遷徙的人們:往南,往東
4 集體生活的代價
身高縮短∕畜牧造成的傳染病∕戰爭的起源
第2章 反覆寒冷化與突如其來的乾旱
1 4200年前到4000年前:蘇美王朝與埃及古王國的衰亡
遭逢乾旱的美索不達米亞∕開始齣現食物禁忌∕尼羅河三大水源∕法老失勢
2 3500年前到3000年前:地中海文明滅亡
火山爆發是寒冷化原因之一?∕巨石陣的意義∕沒有發現氣候變遷的邁錫尼文明∕世界最早的大戰:西颱對埃及
3 2800年前到2300年前:民族大遷徙
氣溫降低:原因是太陽活動暫時衰退?∕邊境地區發生民族遷徙∕寒冷時代的意義:社會與國傢的重組,以及精神革命
4 日本列島的情況:氣候變遷與繩文.彌生時代
三內丸山遺跡的溫暖氣候∕本州內陸的繩文中期文化∕文化中心移往西日本:彌生派外來移民與水田農耕
第3章 羅馬興衰與時代背景
1 深受暖化恩澤的羅馬
從葡萄酒産地觀察帝國擴張∕地中海氣團北上∕地中海式農業推廣與東西方交易活化∕受惡劣天候阻絕的日耳曼地區∕氣候惡化中的內憂外患
2 東亞混亂
東漢滅亡與倭國大亂∕遺跡中的戰爭烙印∕古墳時代的大量移民
3 「神秘雲係」造成古代終結
全球文獻共同記載的大飢荒∕氣溫驟降的原因何在?∕世界最早的瘟疫大流行∕曆史又翻過一頁
第3部 中世紀.近代篇:氣候變遷撼動曆史
第1章 中世紀溫暖期的繁榮
1 發現溫暖時代
歐洲古文獻∕世界各地的古代氣候∕中世紀真的比現代更溫暖?∕IPCC第四次評量報告中提到的中世紀溫暖期∕1980年代之後比中世紀溫暖期更為溫暖
2 歐洲人口增加與哥德式建築的奢華
不毛之地消失∕歐洲人口增加∕氣溫上升的光與影:從哥德式建築觀察經濟發展與內陸乾旱
3 日本的情況:平安時代的國傢文化發展與東日本勢力抬頭
觀櫻禦宴所記載的櫻花花期∕朝廷勢力北上∕北海道東北部的鄂霍次剋文化∕西日本的酷暑與乾旱
4 維京人移民格陵蘭
紅發艾瑞剋的傳說∕維京人到過北美大陸的哪裏?∕格陵蘭殖民發展史:齣口貨品是海象牙
第2章 寒冷時代的來臨
1 寒冷化的徵兆
天候變異:飢荒、瘟疫、戰爭∕以苦難為題的宗教藝術∕世界各地發現的寒冷化
2 格陵蘭殖民地的睏窘
貿易船隻消聲匿跡∕殖民地的命運∕依努義人的選擇:生存之道
3 消失的太陽黑子
十九世紀天文學傢的發現∕二十世紀太陽物理學傢的關注
4 小冰期是什麼樣的時代?
寒冷化原因何在?∕IPCC第四次評量報告是否低估:寒冷化會造成氣候劇變
第3章 小冰期的氣候與曆史
1 草原變大、冰河延伸:施波雷爾極小期(1450~1570年)
森林變成草原∕風景畫中的小冰期∕獵巫行動流行於阿爾卑斯以北地區∕赤道無風帶位置改變的可能性∕日本的情況:大量移民至東南亞
2 北大西洋振盪與北極振盪
沃剋的另一項發現∕氣壓配置不同造成天候變化∕北極振盪造成地區冷暖差異
3 嚴重飢荒與農業革命:濛德極小期(1645~1715年)
小冰期中最寒冷的時代∕寒冷氣候改變瞭葡萄品種∕歐洲人口減少∕亞洲寒冷化與江戶時代飢荒∕起源於荷蘭的農業革命∕誰是真正的救世主?∕近代理性的誕生
4 火山爆發頻繁與「無夏之年」:道爾頓極小期(1770~1830年)
十八世紀的氣候變化劇烈∕拉基火山、淺間山爆發與天明飢饉∕為何法國大革命發生於1789年∕1812年開始的極寒:「冰霜將軍」毀滅瞭拿破崙軍隊∕坦博拉火山爆發與「無夏之年」∕東北風造成天保飢饉:日本特有的異常氣候?∕愛爾蘭的馬鈴薯飢荒∕小冰期何時結束?
終幕:與氣候變遷的交戰仍未停息
1 二十世紀的氣候
2 下個冰期何時來臨?
3 IPCC所預測的地球暖化:可預見的風險
4 氣候驟變的曆史:無法預測的不確定性
5 是否能夠適應氣候劇變?
文末解說一:如何調查過去的氣候
一 氣象觀測
二 古代文獻
三 樹木年輪
四 湖沼與海底的沉積物
各種沉積物的特徵∕氧的同位素
五 冰核
冷凍在冰原中的古代氣候∕南極大陸的科學競賽
文末解說二:氣候變遷如何發生
一 地錶變化:大陸漂移、造山運動、深層海流
二 地球軌道參數變化
地球軌道變動的三大原因∕未完成的課題
三 太陽活動變化
黑子週期∕日照量變化的影響
四 火山活動
五 溫室效應氣體
發現溫室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前言
氣候變遷會改變人類曆史?隨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地球逐漸暖化,二十一世紀的自然環境在人類手中改變,卻反而可能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但人類與氣候變遷的拉鋸戰,並不是從二十世紀後半纔開始的。人類演進史一直都在搖擺不定的氣候中運轉。
本書將從八萬年前開始,沿著時間軸說明氣候變遷與人類曆史的關係。除瞭先人的研究成果之外,這三十年來,古氣候學研究有瞭長足的進步,進入二十一世紀又發現瞭不少新知,也將一併介紹。
日本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同時受到北極地區與熱帶地區的氣候影響,所以在討論氣候變遷的時候,日本人對自然環境變化的應對確實耐人尋味。以往歐美研究叢書對日本列島的氣候變遷與曆史影響少有著墨,本書也將多加介紹。
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地理學傢艾茲瓦斯.杭亭頓(Ellsworth Huntington, 1876-1947)大膽假設,氣候與人類史有著密切關係。他根據自己參與中亞探險隊的經驗,於1907年齣版瞭《亞洲的脈動》(The Pulse of Asia),認為氣候變遷正是推動遊牧民族遷徙的動力。之後他擔任耶魯大學的地理學教授,於1914年發錶名作《氣候與文明》(The Climatic Factor)
「如果氣候變遷發生於曆史時代,必定會對人類造成影響。……曆史事件與氣候變遷的關係之密切,遠超乎我們想像。以往許多偉大民族的興亡,都與當時的氣候條件優劣成正比。」
杭亭頓預言,往後的考古學證據與世界各地的調查資料,將會證明他的假設。
可惜杭亭頓隻是考察瞭中緯度先進國傢與赤道附近國傢的文明落差,提倡白種人與有色人種的能力差距,斷言歐洲最高文明的國傢是英國與德國。因此二次大戰結束後,杭亭頓被認為是種族歧視主義者,他的學說也被評為不具科學性。
在杭亭頓的主張中,人類不過是自然環境中的渺小存在,瞭解人類極限是對應氣候變遷的第一步。這符閤現代思維。然而他對氣候與曆史的關係,解釋太過單純牽強,缺乏地質學證據,所以學界將他的學說稱為環境決定論,並認為一文不值。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英國氣候學傢休伯特.蘭姆(Hubert Lamb, 1913-1997)於大戰結束後進一步強化瞭氣候與曆史的關係。蘭姆在二次大戰時任職於英國氣象局,卻收到命令要研究毒氣,他本著教友會成員的良知而拒絕,轉身投入氣候學世界,尤其是分析過去的氣候。
蘭姆埋首查閱古文獻,推敲各時代的氣候。二次大戰之後,放射碳的年代測定法發明瞭,地層分析技術大幅邁進,對他的研究多有助益。他先齣版瞭《氣候:現在、過去與未來》(Climate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1972),之後又齣版集大成的《氣候、曆史與近代社會》(Climate, History and the Modern World, 1982),詳細論述冰河時期以來氣候與曆史的關係。
在蘭姆那個時代,科學萬能主義正值巔峰。但他依然主張:「在這個科學技術進步的時代,人們似乎不願思考自然環境變化對眼前生活會有多大的影響。但我們的祖先經曆過飢荒與瘟疫,觀點截然不同……」。
從1990年代以來,科學傢透過海底沉積物、泥炭地層、南極與格陵蘭的冰原、山嶽地帶的冰河等,作齣前所未有的古氣候分析。日本的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安田喜憲先生,築波大學榮譽教授吉野正敏先生,以及東京大學榮譽教授鈴木秀夫先生,都針對不同時代齣版瞭價值不斐的參考書,重現當時氣候,考察過往曆史。
文化人類學傢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也發錶瞭四本有關氣候與曆史的書籍(其中討論聖嬰現象的《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飢饉與帝王》﹝Floods, Famines, and Emperors﹞沒有日文版)。文化人類學傢費根並非氣候專傢,所以大量參考瞭蘭姆的通史著作。他將蘭姆著作中的內容整理起來,用四本書訴說不同時代的暖化與寒化。他調查大量的古文獻與近代研究報告,運用自己的親身經驗與卓越想像力,將當時的人類生活描寫得栩栩如生。
另一方麵,英國科幻作傢威廉.柏洛茲(William James Burroughs)也承繼瞭休伯特.蘭姆的大作,於2005年齣版《史前時代的氣候變遷:混沌支配的終結》(Climate Change in Prehistory: The End of the Reign of Chaos)。柏洛茲在其他著作中,引用瞭休伯特.蘭姆的學說來說明氣候與文明的關係,並大為贊揚:「目前所有關於氣候變遷的著作內容,依然以該書為理想典範。」
在考慮社會與曆史的演變時,想必不會隻有我一人感到難以釋懷。為何民族要大舉遷徙?為何傑齣人物光靠一己之力就能打造國傢?為何在某個特定時期,全世界同時産生變化?
我持有氣象預報員的證照,在瞭解整個地球的氣象係統、深入探討古氣候學的過程中,發現氣候變遷也是推動文明與曆史的關鍵之一。以往那些看似隔靴搔癢的曆史變化契機,加入瞭氣候因素之後,竟有如此大的改觀。更進一步來說,人類與氣候變遷的拉鋸戰絕對不僅是曆史。如我開頭所說,人為造成的地球暖化,將對未來社會造成重大影響。蘭姆大作的標題亦如是,氣候變遷與文明,是貫穿過去、現在、未來的大主題。
本書將秉持杭亭頓的危機意識與蘭姆的觀點,概略說明氣候變遷在漫長時光中是如何改寫曆史。人類如何在不穩定的氣候中掙紮求生?在前一個冰河期結束之後的間冰期中,曾有五到六個氣候寒冷化的時代。溫暖化與寒冷化的轉變,究竟會如何撼動曆史?
本書雖有《氣候文明史》如此懾人的標題,但並非專業書籍或研究論文。而是希望閱讀本書的各位讀者,日後在瀏覽世界史或日本史的時候,在電影電視上接觸到曆史主題的時候,甚至造訪海內外遺跡的時候,都能透過本書想起當時的氣候。這將是筆者最高的榮幸。
本書之齣版,要感謝力勸我提筆的日本廣播協會渡邊保之先生,在寫作過程中提供技術建議的慶應義塾高中教師鬆本直記先生。兩位既是氣象播報員,也是我的好友。另外,提供齣版契機的日本經濟新聞社科學技術部編輯委員吉川和輝先生,以及熱心鼓勵我這寫作新手的日本經濟新聞齣版社堀口祐介先生,實在惠我良多。我也由衷感謝二位。
二○一○年一月
田傢康
坦白說,我一開始有點猶豫要不要買這本書,畢竟「氣候」這個主題聽起來有點沉重,而且「八萬年」的時間跨度也讓人覺得很難消化。但是,當我在書店翻開幾頁後,我整個人的態度就徹底改變瞭。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而且他對於歷史事件的描寫,就像在說故事一樣,一點都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他並沒有一味地講述那些聳人聽聞的氣候災難,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人類是如何利用、適應,甚至是在某些時期「戰勝」氣候的挑戰。書中提到瞭一些我從未想過的例子,像是某個古代文明因為氣候變遷而發展齣獨特的灌溉係統,或是另一個族群因為寒冷的天氣而發展齣特殊的狩獵技巧,這些都讓我對人類的韌性和創造力感到驚嘆。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這些歷史事件時,能夠將氣候因素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緊密地連結起來,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歷史的脈絡。這本書讓我對「歷史」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隻是單純的事件羅列,而是一場人類與大自然之間,充滿智慧與挑戰的漫長對話。
评分讀完《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對於「歷史」的認知,一直以來都可能漏掉瞭一個至關重要的麵嚮——氣候。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卻又不失細膩的筆觸,帶領我們穿越瞭八萬年的時空,描繪瞭一幅人類文明與氣候變遷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圖像。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氣候視為一個被動的背景,而是強調瞭它作為一個活躍的、甚至是主動的因素,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人類的生存、遷徙、技術革新、社會組織,乃至於文化的形成與傳承。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某些歷史關鍵時刻時,能夠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並且巧妙地將地理、氣候數據與考古發現、歷史文獻相互印證,讓整個論述更具說服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許多我們現在所習以為常的文明成就,或許都曾是在嚴酷的氣候條件下,人類為瞭生存與發展所付齣的努力與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是一本歷史讀物,更像是一堂關於人類韌性與適應力的生命教育課。
评分我一直覺得,氣候的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來得深遠。但大多數關於歷史的討論,似乎都比較聚焦在政治、經濟、戰爭這些「人為」的因素上。《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這本書,卻非常大膽地將「氣候」這個元素,放在瞭歷史發展的核心位置。作者不僅僅是列齣瞭一些因為氣候變化而發生的災難,他更深入地去探討,這些氣候的變動,是如何一步步地影響瞭人類的遷徙路線、聚集地的選擇、農業的發展模式,甚至是如何塑造瞭不同族群的文化和價值觀。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農業社會的描述,作者細緻地分析瞭乾旱、洪水、異常的溫度,是如何促使人類發展齣更精密的灌溉技術、更穩定的糧食儲備係統,甚至是如何改變瞭社會的階級結構。這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過去讀過的歷史事件,感覺好像多瞭一層新的解讀框架,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人類文明的演進。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歷史」有瞭更豐富、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很有曆史感,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加上那幅似乎在講述古老故事的插圖,第一眼就抓住瞭我的目光。我平常喜歡閱讀一些關於人類文明演進的著作,但通常都比較側重於社會結構、政治製度或是科技發展。這本《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光是書名就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好奇氣候這個看似宏觀、遙遠的力量,到底是如何深刻地塑造瞭我們人類的曆史進程,甚至改變瞭整個世界的走嚮。我猜想書中會探討許多我們可能忽略的細節,比如極端天氣事件如何引發遷徙、資源爭奪如何催生戰爭,又或是氣候變化如何影響農業技術和文化習俗的演變。尤其“攻防八萬年”這個詞,讓我聯想到人類與氣候之間長達數萬年的拉鋸戰,我們努力適應、改造,有時也被無情地挑戰。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史實案例,讓我們看到氣候變化如何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扮演推手,甚至是決定性因素,並且希望能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來呈現,而不是枯燥的學術論述。
评分我平常對歷史題材的書籍其實挺挑剔的,很多都寫得太過學術化,讀起來很纍。但這本《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真的讓我耳目一新。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有魅力,他不是枯燥地列舉時間和事件,而是巧妙地將氣候的變化,融入到一幕幕生動的歷史場景中。你可以感受到,在那個時代,人們是如何在酷熱、嚴寒、或是頻繁的風暴中掙紮求生,又是如何憑藉著智慧與勇氣,一次次地剋服自然的挑戰。書中提到的許多細節,都讓我感到非常驚奇。例如,作者如何闡述某個古老文明的興盛,竟然和當地長期的濕潤氣候息息相關;又或是,某次重大的民族遷徙,背後竟然隱藏著長達數十年的氣候惡化。這些都讓我深深體會到,氣候並非隻是我們日常關注的天氣預報,它更是塑造人類文明演進的宏觀力量。這本書不僅填補瞭我對歷史認知的盲區,更讓我對人類在地球上漫長的存在,有瞭全新的敬畏之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