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文明史:改变世界的攻防八万年

气候文明史:改变世界的攻防八万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Yasushi Tang
图书标签:
  • 气候史
  • 文明史
  • 环境史
  • 人类学
  • 历史
  • 气候变化
  • 社会发展
  • 科技史
  • 全球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原来气候影响我们这么大!
  你知道吗?地球两端的罗马跟东汉同时发生大动乱,居然都是气候惹的祸!
  剧变的天候,曾经让全球人口只剩下不到万人!
  气候与人八万年来的纠葛,让这本书一次为你说清楚!

  我们都读过历史,但却从来不曾从「人」之外的角度来思考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这本书带领你以全新的方式读历史,让你通透「天」与「人」数万年来的依存关系,给予你更巨观的格局和眼光。

  唯有全面地理解过去,才能更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 第一本从幕后主使者的观点来剖析历史的书。

  每个人都读过历史,关于我们是怎么从猩猩一步一步走成人类的样子,关于哪个民族征服了天下而哪个国家自此灭亡,关于某个人革命性的某项发明或发现让人类文明进展往前迈进一大步……。然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另一股比人类本身更强大的力量,这力量数万年来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演变历程,在关键时刻宰制了每个人的命运。这是第一本从「人」的视野跳脱出来,以「气候」这个幕后主使者的观点来探讨人类文明的书,带你深入了解「气候变迁」以及「天」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

  ◎ 从气候的角度看文明发展的历程,你会发现,人类文明和气候变迁是如此密不可分……

  .远古时期,剧变的气候曾经使全球人口数迅速锐减至万人以下。

  .干旱和豪雨接连发生,使大型动物数量锐减、植物快速生长,鼠类激增,引发世纪大瘟疫。
一场灾难性的大洪水,让原本只存在于西亚的农耕文化散播到全世界。

  .过去一万年以来,气候掌控了尼罗河流域的水位变化,同时也左右了埃及王朝的兴衰──深受人民敬畏的埃及法老王神威,在一次次与预言相悖的气候变动中失去地位,使古埃及自此走向衰亡。

  .温暖的天候造就了西汉蓬勃热络的丝路贸易,而寒冷的天候却使东汉内忧外患不断,终至灭亡。

  ◎ 如今,人类文明和气候变迁的角色正在翻转……

  从古至今,气候操纵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左右着何处应当丰饶而何处又注定贫瘠,人类在气候时而冷面无情时而悲悯宽容这般反覆不定的面貌下,发展出和天地共存的生活态度。

  时至今日,我们迅速发展的文明让人类的角色从被动转为主动,然而人类真的从气候手中夺回主控权了吗?

  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六十万年来的高峰,地表温度逐年破纪录地上升……在气候骤变的今日,人人自危,担心是否世界末日就在不远处?此时,我们正需要这样一本书,带我们从头检视「气候变迁」和「人类文明」悠悠数万年以来,是如何相互影响、牵制。

  气候史学巨擘瓦勒斯.布罗克说:「历史上,全球气候从不是缓慢变迁,而是从平常状态一口气翻盘。」我们应当好好认识气候的每一次「翻盘」,以对未来有更精确的掌握度,防患于未然。

作者简介

田家康

  1959年生于神奈川县,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经济学院,曾任农林中央金库的农林水产金融部部长(森林部门责任部长),现职为农林渔业信用基金会的渔业部长。

  田家康先生同时为日本气象学会会员、日本气象预报协会东京分部长,其着作尚有『异常气象改写世界史』(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11)等

译者简介

欧凯宁

  曾任职日文专利事务所。喜爱影片创作、翻译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创意新鲜事物,专研中世纪武器,现为专职译者。翻译作品有《创意不是用ㄍ一ㄥ的》、《「太可惜了!」,创意这样想就对了──打造「送行者」的小山薰堂创意学》(猫头鹰),《好食物事典》、《这样做,让癌症消失》、《小店钱滚滚》、《先别急着吃三餐》(如何)等书。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深度海洋生态学的专著简介: --- 深渊之镜:光合作用边界下的生命史诗与地球动力学 作者: [此处留空,以模拟专业学术著作的风格] 出版社: [此处留空,模拟学术出版社] ISBN: [此处留空,模拟专业出版信息] 内容概述 《深渊之镜》是一部跨越地球物理学、生物化学和古海洋学的前沿综合性著作。本书聚焦于地球海洋中光照带(Photic Zone)以下,直至海底热液喷口的广袤黑暗水域。它摒弃了传统海洋生物学对表层生态系统的过度关注,深入探讨了在极端压力、绝对黑暗和营养物质稀缺条件下,生命如何演化出令人瞠目结舌的适应机制,以及这些深海生态系统如何作为地球气候系统和地质循环的核心驱动力。 全书分为四大核心部分,构建了一个从微观生物化学到宏观行星尺度的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压力与黑暗中的生命构造(The Architects of Abyss) 本部分详尽分析了深海生物为应对数千米水压而发展出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策略。核心议题包括: 1. 压力适应机制的分子基础: 阐述了深海生物如何利用张力敏感蛋白(Tension-Sensitive Proteins)和高渗透压溶质(Piezolytes),如三甲胺氧化物(TMAO),来稳定蛋白质结构,防止其在极端静水压力下变性失活。我们深入研究了特定深海微生物的细胞膜脂质组成如何随深度变化,维持必要的流动性与功能性。 2. 化学能的艺术:化能合成生态学(Chemosynthetic Ecology): 彻底革新了对“生命之源”的理解。本书详细描绘了深海热液喷口、冷泉区以及贫氧沉积物中,以硫化物、甲烷和氢气为驱动力的化能自养细菌和古菌的代谢通路。我们呈现了对超临界流体环境下硫氧化与甲烷氧化耦合效率的最新模拟结果,揭示了地球早期生命可能在类似环境中萌芽的理论依据。 3. 深海生物的发光语言: 分析了生物发光在深海生态系统中的多重作用——从捕食、防御到求偶。特别关注了逆向遮蔽(Counterillumination)的复杂光学原理,以及不同深度层级中,发光信号的波长和时间模式如何构建了深海生物的“社交网络”。 --- 第二部分:海洋沉积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The Global Filters) 深海沉积物不仅仅是惰性物质的堆积,它们是地球数百万年来碳、氮、硅等关键元素的巨型储存库和缓慢的反应器。 1. 碳的沉降与“生物泵”的效率: 本章详细评估了“生物泵”(Biological Pump)——将表层有机碳输送到深海的过程——的效率波动。我们利用新型沉积物捕集器数据,重建了过去冰期和间冰期大洋环流变化对碳向深海迁移速率的影响模型,并探讨了“雪球地球”事件后,深海生物群落如何作为碳循环的稳定器,恢复了大气二氧化碳的平衡。 2. 深层氮循环的盲点: 传统的氮循环模型主要集中于富氧的上层水体。本书则重点剖析了在氧最低区(Oxygen Minimum Zones, OMZs)和深海沉积物中发生的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和厌氧氧化作用(Anammox)。我们首次展示了这些深层过程对全球海洋固氮能力的贡献比例,修正了当前对海洋氮预算的估算。 3. 硅循环与深海硅藻骨架的“迷失”: 讨论了硅藻死亡后,其硅质骨架在沉降过程中遭遇的溶解与再矿化。深海地质构造如何影响这些硅酸盐的埋藏速率,从而间接调控了未来海洋中硅酸盐的有效性,对新的海洋生物生产力具有长远影响。 --- 第三部分:极端环境中的生命前沿(Frontiers of Extremophiles)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海洋中最具戏剧性的地质活跃区——深海热液活动区。 1. 超高温与高压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重点研究了蛇纹岩化作用(Serpentinization)产生的富氢环境所支持的独特微生物群落。我们对“失落之城”(Lost City)等冷液喷口系统进行了详尽的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了它们如何依赖地球内部化学反应而非太阳能生存。 2. 深海热液生物群的演化孤岛: 热液喷口被视为“生命避难所”。本书比较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同热液田的生物多样性,探讨了板块构造活动如何隔离(或连接)这些独特的生态岛屿,以及它们携带的极端耐受性基因如何在生物圈中传播(或被隔离)。 3. 地壳与海洋的交界: 探讨了深层生物圈(Deep Biosphere)的概念,即生活在岩石圈孔隙水中的微生物。我们基于岩芯钻探数据,估算了这些位于地壳深处的微生物生物量,并讨论了它们可能通过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对深海化学环境产生的长期影响。 --- 第四部分:深渊与行星动力学(The Planetary Connection)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深海研究提升至行星科学的层面,探讨深海生态系统如何反馈调节地球的长期稳定状态。 1. 现代气候建模中的深海因子: 讨论了当前气候模型中对深海溶解无机碳(DIC)缓冲能力估计的不足。我们提出了一个考虑深海微生物代谢速率变化的动态模型,用以更精确地预测海洋在未来几百年内吸收大气CO2的能力边界。 2. 深海微生物在行星保护中的作用: 鉴于深海极端微生物的独特代谢能力,本书探讨了它们在行星际生物学探索中的潜在意义——如果其他行星的地下海洋存在生命,它们的化学特征可能与我们深海样本高度相似。 3. 保护深渊:跨尺度的管理挑战: 探讨了深海采矿和气候变化对这些慢速恢复的生态系统构成的威胁。本书呼吁建立基于生态系统功能而非仅仅物种名录的深海保护框架,强调维持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稳定,对维护地球宜居性至关重要。 --- 《深渊之镜》是为海洋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地球化学家以及所有对地球生命极限和行星运作机制感兴趣的读者准备的权威参考书。它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比外太空更少被探索、却对地球未来至关重要的领域。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部 黎明篇:气候变迁孕育人类

第1章 人类与气候变迁的第一战
1 现代人类的「出非洲记」
2 多巴火山大爆发
火山冬季引发的寒冷化∕瓶颈效应与多巴突变理论
3 穿上衣服,挑战寒冷时代

第2章 身处寒冷气候之中
1 末次冰期的气候与人类生活
末次冰期的地貌∕北美大陆的巨大冰原与人类迁徙∕末次冰期的气温与降雨量∕人类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方式
2 剧烈的气候变迁
骤变的气温:Dansgaard-Oeschger振盪与Heinrich事件∕「冰河时代的孩子」
3 末次冰期的日本列岛
日本在冰河时期的地形与气候∕日本人来自何方?
4 大型哺乳动物灭绝的理由
气候变迁论与人类狩猎论∕灭绝论战的背景

第3章 末次冰期的结束与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事件
1 温暖时代的开端
海平面上升:暖化始于南半球∕欧洲大陆的生活型态改变
2 冷冰冰的回马枪:新仙女木事件
地层花粉显示三次气温降低∕冰河理论创始人:路易.阿加西∕阿加西湖的溃堤∕北大西洋洋流与温盐环流∕海水温度与盐分浓度的细微平衡∕新仙女木事件的各种假设
3 农耕的发迹
农业无法轻易发展∕农业由何而起?∕为何农业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人类几时开始驯养动物?∕中国的新发现与其中涵义

第4章 「漫漫长夏」的到来
1 温暖时代的来临与其背景
全新世的气候最佳时期∕暖化原因何在?∕地球轨道每数万年有一个变动週期∕苏格兰人的着眼点∕塞尔维亚人漫长而孤独的研究∕北半球日照量增加与活跃的太阳活动∕巨大冰原的消失
2 陆地变脸与海平面上升
森林地带北上,海岸线的变化∕热带地区的季风强化与水蒸气回馈∕赤道无风带与哈德理循环∕「现代人」的诞生∕绳文初期的日本气候
3 洪水传说
诺亚方舟的大洪水真有其事?∕黑海大氾滥∕黑海沿岸的农民到哪去了?

第2部 古代篇:气候变迁孕育文明

第1章 漫漫长夏告终与古代文明兴起
1 北极振动与寒冷化开始
冰人证实了冰河扩展∕圣婴现象再起∕沃克与南方振盪∕毕雅尼与ENSO∕圣婴现象的发生频率升高,暖化就会增加?
2 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农业
雨水农耕的死胡同与都市的形成∕收获倍数展现经济实力
3 北非沙漠化
翠绿撒哈拉的改变∕在非洲大陆上迁徙的人们:往南,往东
4 集体生活的代价
身高缩短∕畜牧造成的传染病∕战争的起源

第2章 反覆寒冷化与突如其来的干旱
1 4200年前到4000年前:苏美王朝与埃及古王国的衰亡
遭逢干旱的美索不达米亚∕开始出现食物禁忌∕尼罗河三大水源∕法老失势
2 3500年前到3000年前:地中海文明灭亡
火山爆发是寒冷化原因之一?∕巨石阵的意义∕没有发现气候变迁的迈钖尼文明∕世界最早的大战:西台对埃及
3 2800年前到2300年前:民族大迁徙
气温降低:原因是太阳活动暂时衰退?∕边境地区发生民族迁徙∕寒冷时代的意义:社会与国家的重组,以及精神革命
4 日本列岛的情况:气候变迁与绳文.弥生时代
三内丸山遗迹的温暖气候∕本州内陆的绳文中期文化∕文化中心移往西日本:弥生派外来移民与水田农耕

第3章 罗马兴衰与时代背景
1 深受暖化恩泽的罗马
从葡萄酒产地观察帝国扩张∕地中海气团北上∕地中海式农业推广与东西方交易活化∕受恶劣天候阻绝的日耳曼地区∕气候恶化中的内忧外患
2 东亚混乱
东汉灭亡与倭国大乱∕遗迹中的战争烙印∕古坟时代的大量移民
3 「神秘云系」造成古代终结
全球文献共同记载的大饥荒∕气温骤降的原因何在?∕世界最早的瘟疫大流行∕历史又翻过一页

第3部 中世纪.近代篇:气候变迁撼动历史

第1章 中世纪温暖期的繁荣
1 发现温暖时代
欧洲古文献∕世界各地的古代气候∕中世纪真的比现代更温暖?∕IPCC第四次评量报告中提到的中世纪温暖期∕1980年代之后比中世纪温暖期更为温暖
2 欧洲人口增加与哥德式建筑的奢华
不毛之地消失∕欧洲人口增加∕气温上升的光与影:从哥德式建筑观察经济发展与内陆干旱
3 日本的情况:平安时代的国家文化发展与东日本势力抬头
观樱御宴所记载的樱花花期∕朝廷势力北上∕北海道东北部的鄂霍次克文化∕西日本的酷暑与干旱
4 维京人移民格陵兰
红发艾瑞克的传说∕维京人到过北美大陆的哪里?∕格陵兰殖民发展史:出口货品是海象牙

第2章 寒冷时代的来临
1 寒冷化的征兆
天候变异:饥荒、瘟疫、战争∕以苦难为题的宗教艺术∕世界各地发现的寒冷化
2 格陵兰殖民地的困窘
贸易船只消声匿迹∕殖民地的命运∕依努义人的选择:生存之道
3 消失的太阳黑子
十九世纪天文学家的发现∕二十世纪太阳物理学家的关注
4 小冰期是什么样的时代?
寒冷化原因何在?∕IPCC第四次评量报告是否低估:寒冷化会造成气候剧变

第3章 小冰期的气候与历史
1 草原变大、冰河延伸:施波雷尔极小期(1450~1570年)
森林变成草原∕风景画中的小冰期∕猎巫行动流行于阿尔卑斯以北地区∕赤道无风带位置改变的可能性∕日本的情况:大量移民至东南亚
2 北大西洋振盪与北极振盪
沃克的另一项发现∕气压配置不同造成天候变化∕北极振盪造成地区冷暖差异
3 严重饥荒与农业革命:蒙德极小期(1645~1715年)
小冰期中最寒冷的时代∕寒冷气候改变了葡萄品种∕欧洲人口减少∕亚洲寒冷化与江户时代饥荒∕起源于荷兰的农业革命∕谁是真正的救世主?∕近代理性的诞生
4 火山爆发频繁与「无夏之年」:道尔顿极小期(1770~1830年)
十八世纪的气候变化剧烈∕拉基火山、浅间山爆发与天明饥馑∕为何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789年∕1812年开始的极寒:「冰霜将军」毁灭了拿破崙军队∕坦博拉火山爆发与「无夏之年」∕东北风造成天保饥馑:日本特有的异常气候?∕爱尔兰的马铃薯饥荒∕小冰期何时结束?

终幕:与气候变迁的交战仍未停息
1 二十世纪的气候
2 下个冰期何时来临?
3 IPCC所预测的地球暖化:可预见的风险
4 气候骤变的历史: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
5 是否能够适应气候剧变?

文末解说一:如何调查过去的气候
一 气象观测
二 古代文献
三 树木年轮
四 湖沼与海底的沉积物
各种沉积物的特征∕氧的同位素
五 冰核
冷冻在冰原中的古代气候∕南极大陆的科学竞赛

文末解说二:气候变迁如何发生
一 地表变化:大陆漂移、造山运动、深层海流
二 地球轨道参数变化
地球轨道变动的三大原因∕未完成的课题
三 太阳活动变化
黑子週期∕日照量变化的影响
四 火山活动
五 温室效应气体
发现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图书序言

前言

  气候变迁会改变人类历史?随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球逐渐暖化,二十一世纪的自然环境在人类手中改变,却反而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但人类与气候变迁的拉锯战,并不是从二十世纪后半才开始的。人类演进史一直都在摇摆不定的气候中运转。

  本书将从八万年前开始,沿着时间轴说明气候变迁与人类历史的关系。除了先人的研究成果之外,这三十年来,古气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又发现了不少新知,也将一併介绍。

  日本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同时受到北极地区与热带地区的气候影响,所以在讨论气候变迁的时候,日本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应对确实耐人寻味。以往欧美研究丛书对日本列岛的气候变迁与历史影响少有着墨,本书也将多加介绍。

  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地理学家艾兹瓦斯.杭亭顿(Ellsworth Huntington, 1876-1947)大胆假设,气候与人类史有着密切关系。他根据自己参与中亚探险队的经验,于1907年出版了《亚洲的脉动》(The Pulse of Asia),认为气候变迁正是推动游牧民族迁徙的动力。之后他担任耶鲁大学的地理学教授,于1914年发表名作《气候与文明》(The Climatic Factor)

  「如果气候变迁发生于历史时代,必定会对人类造成影响。……历史事件与气候变迁的关系之密切,远超乎我们想像。以往许多伟大民族的兴亡,都与当时的气候条件优劣成正比。」

  杭亭顿预言,往后的考古学证据与世界各地的调查资料,将会证明他的假设。

  可惜杭亭顿只是考察了中纬度先进国家与赤道附近国家的文明落差,提倡白种人与有色人种的能力差距,断言欧洲最高文明的国家是英国与德国。因此二次大战结束后,杭亭顿被认为是种族歧视主义者,他的学说也被评为不具科学性。

  在杭亭顿的主张中,人类不过是自然环境中的渺小存在,了解人类极限是对应气候变迁的第一步。这符合现代思维。然而他对气候与历史的关系,解释太过单纯牵强,缺乏地质学证据,所以学界将他的学说称为环境决定论,并认为一文不值。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英国气候学家休伯特.兰姆(Hubert Lamb, 1913-1997)于大战结束后进一步强化了气候与历史的关系。兰姆在二次大战时任职于英国气象局,却收到命令要研究毒气,他本着教友会成员的良知而拒绝,转身投入气候学世界,尤其是分析过去的气候。

  兰姆埋首查阅古文献,推敲各时代的气候。二次大战之后,放射碳的年代测定法发明了,地层分析技术大幅迈进,对他的研究多有助益。他先出版了《气候:现在、过去与未来》(Climate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1972),之后又出版集大成的《气候、历史与近代社会》(Climate, History and the Modern World, 1982),详细论述冰河时期以来气候与历史的关系。

  在兰姆那个时代,科学万能主义正值巅峰。但他依然主张:「在这个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人们似乎不愿思考自然环境变化对眼前生活会有多大的影响。但我们的祖先经历过饥荒与瘟疫,观点截然不同……」。

  从1990年代以来,科学家透过海底沉积物、泥炭地层、南极与格陵兰的冰原、山岳地带的冰河等,作出前所未有的古气候分析。日本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安田喜宪先生,筑波大学荣誉教授吉野正敏先生,以及东京大学荣誉教授铃木秀夫先生,都针对不同时代出版了价值不斐的参考书,重现当时气候,考察过往历史。

  文化人类学家布莱恩.费根(Brian Fagan)也发表了四本有关气候与历史的书籍(其中讨论圣婴现象的《圣婴与文明兴衰:洪水、饥馑与帝王》﹝Floods, Famines, and Emperors﹞没有日文版)。文化人类学家费根并非气候专家,所以大量参考了兰姆的通史着作。他将兰姆着作中的内容整理起来,用四本书诉说不同时代的暖化与寒化。他调查大量的古文献与近代研究报告,运用自己的亲身经验与卓越想像力,将当时的人类生活描写得栩栩如生。

  另一方面,英国科幻作家威廉.柏洛兹(William James Burroughs)也承继了休伯特.兰姆的大作,于2005年出版《史前时代的气候变迁:混沌支配的终结》(Climate Change in Prehistory: The End of the Reign of Chaos)。柏洛兹在其他着作中,引用了休伯特.兰姆的学说来说明气候与文明的关系,并大为赞扬:「目前所有关于气候变迁的着作内容,依然以该书为理想典范。」

  在考虑社会与历史的演变时,想必不会只有我一人感到难以释怀。为何民族要大举迁徙?为何杰出人物光靠一己之力就能打造国家?为何在某个特定时期,全世界同时产生变化?

  我持有气象预报员的证照,在了解整个地球的气象系统、深入探讨古气候学的过程中,发现气候变迁也是推动文明与历史的关键之一。以往那些看似隔靴搔痒的历史变化契机,加入了气候因素之后,竟有如此大的改观。更进一步来说,人类与气候变迁的拉锯战绝对不仅是历史。如我开头所说,人为造成的地球暖化,将对未来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兰姆大作的标题亦如是,气候变迁与文明,是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大主题。

  本书将秉持杭亭顿的危机意识与兰姆的观点,概略说明气候变迁在漫长时光中是如何改写历史。人类如何在不稳定的气候中挣扎求生?在前一个冰河期结束之后的间冰期中,曾有五到六个气候寒冷化的时代。温暖化与寒冷化的转变,究竟会如何撼动历史?

  本书虽有《气候文明史》如此慑人的标题,但并非专业书籍或研究论文。而是希望阅读本书的各位读者,日后在浏览世界史或日本史的时候,在电影电视上接触到历史主题的时候,甚至造访海内外遗迹的时候,都能透过本书想起当时的气候。这将是笔者最高的荣幸。

  本书之出版,要感谢力劝我提笔的日本广播协会渡边保之先生,在写作过程中提供技术建议的庆应义塾高中教师松本直记先生。两位既是气象播报员,也是我的好友。另外,提供出版契机的日本经济新闻社科学技术部编辑委员吉川和辉先生,以及热心鼓励我这写作新手的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堀口祐介先生,实在惠我良多。我也由衷感谢二位。

二○一○年一月
田家康

图书试读

第2部 古代篇:气候变迁孕育文明
第3章 罗马兴衰与时代背景

罗马人的地中海生活型态扩张到全欧洲,是西元前二世纪到西元四世纪之间的事。甚至可以说这五、六百年的温暖时期,打造了西欧社会延续至今的架构。罗马受到温暖时代的庇佑,创造了名为罗马霸权和平(Pax Romana)的伟大帝国。最后依然因为寒冷时期到来而发生动乱。

第2部最后一章,将针对西元前二世纪到西元六世纪讨论以下话题:
.气候变迁如何影响着罗马帝国的兴衰?
.罗马陷入混乱时,东亚与日本的政治情势如何?
.历史从古代转往中世纪的契机为何?
本章要从气候变迁的观点探讨大国兴衰。分别君临大洋东西的罗马与东汉,在相同时期
发生动乱,究竟代表什么?

1 深受暖化恩泽的罗马
从葡萄酒产地观察帝国扩张
法国亚尔萨斯地区与德国莱茵法尔兹(Rheinland-Pfalz)邦的特里亚区,分别位于两国边境上,都是闻名全球的白葡萄酒产地。当地位于北纬五十度,接近葡萄农业栽培的北限。而在如此高纬度地区栽种葡萄的,正是两千年前称霸地中海,越过阿尔卑斯山脉的罗马人。

西元前五十八年,凯撒大帝远征将罗马领土拓展到欧洲北部,直到西元四世纪日耳曼人大迁徙,莱茵河西岸日耳曼长城(Limes Germanicus)陷落为止,罗马帝国统领欧洲西部到中部长达五百年。葡萄栽种地区扩大,与罗马军团远征有着密切关联。

有关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葡萄酒,根据古老纪录记载,西元前五世纪从马赛北上的希腊商人曾经将葡萄酒献给凯尔特族长,大获好评。罗马人在政治上管辖了法国到不列颠岛一带,也将地中海生活型态推广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殖民地。人们对于葡萄酒的大量需求,使得地中海产的葡萄酒不敷使用,于是将葡萄产地扩大到殖民地。

当时葡萄酒酿造法也发生变化。以往都是依循古希腊做法,将葡萄放在陶器中发酵,但当时欧洲西部则改用酿啤酒的橡木桶。也就是现今最普及的工法。目前葡萄酒品酒会上,软木塞与酒桶的香气也纳入评审项目中,因此现在的葡萄酒风味正是确立于罗马领土扩张期。

地中海气团北上
葡萄栽培范围扩大到欧洲北部,除了罗马人的兴趣、高度农业技术推广之外,数百年的寒冷气候结束,欧洲迎接温暖时代,也是一大要因。美国环境学家卡洛尔.克拉
姆雷专攻罗马统治时代的气候变迁。根据植被分布与当时的文献内容,从两千七百年前到两千五百年前之间,欧洲北部的大陆性气团南下至当今的德国南部、奥地利、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一带,气团所笼罩的区域干燥且严寒。大陆性气团甚至影响到义大利北部波河流域与希腊。另一方面,欧洲西北部的法国在大西洋气团支配之下,气候湿冷。但从西元前三百年开始,地中海气团北上,欧洲南部绝大多数地区转为夏天高温干燥、冬天降雨量多的地中海型气候。很难以植被的差异来清楚区分气候区。克拉姆雷推论,地中海气团在法国一带应该北上到勃艮地地区北部,在欧洲中部则北上到南斯拉夫,以及匈牙利平原到多瑙河下游一带。

阿尔卑斯冰帽从两千八百年前开始扩张,直到两千三百年前左右才开始消退。西元前二一八年,迦太基的汉尼拔为了攻打罗马,率领象军穿越刚开通的山口,来到义大利北部。另一方面,西元前一世纪换成凯撒大帝从南方穿越数个山口,号令整个高卢地区。
欧洲北部从西元前三世纪开始转为湿润气候,不时产生暴风雨。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西元
前一二○年到西元前一一四年之间,欧洲北部发生的坎布里亚(Cimbria)洪灾。记录指出当时北海发生暴风雨,从丹麦到德国一带海岸线后退,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被迫往南方迁徙。这代表北大西洋产生的低气压,移动路径与之前不同。凯撒大帝的︽高卢战记︾中也提到,航向不列颠岛碰上暴风雨,必须静待时机。

罗马兴盛时期,欧洲东部山岳地带很少积雪。证据就是在罗马五贤君之一的图拉真进攻达契亚(Dacia)时,曾在南斯拉夫与罗马尼亚国境上的多瑙河流域铁门崃,搭建了图拉真桥。图拉真桥从西元一○一年开始兴建,由大马士革建筑师阿波罗多罗斯(Apollodorus of Damascus)花了五年才建造而成,是全长一一五三公尺、高二十七公尺的大桥。在受到日耳曼人侵略破坏之前,大桥使用了一百七十年之久。近代曾有人重建此桥,但数年一度的大雪年使得高地冰块随多瑙河流下,破坏桥樑,没有新桥能够如图拉真大桥一般维持百年以上。

根据推测,地中海南面的气候也与现在不同。因天动说而闻名的克劳德乌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记载了西元一二七年到一五一年间亚历山卓的气候。根据记录,当时除了八月之外每月皆有降雨,七八月间酷暑难耐。这属于亚热带气候。目前亚历山卓城只有冬季会下雨,夏季虽热,地中海对面的欧洲大陆仍会吹来北风或西北风,有助降低气温。

当时的海平面高度也可证实罗马处于温暖时代。亚德里亚海边的拿坡里港遗迹显示,西元前五世纪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一公尺。之后发生罗马海进,海平面开始上升,西元四世纪的海平面则比目前稍高一些,因此罗马共和时代的港口,如今大多长眠海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很有历史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加上那幅似乎在讲述古老故事的插图,第一眼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平常喜欢阅读一些关于人类文明演进的著作,但通常都比较侧重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或是科技发展。这本《气候文明史:改变世界的攻防八万年》,光是书名就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好奇气候这个看似宏观、遥远的力量,到底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人类的历史进程,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走向。我猜想书中会探讨许多我们可能忽略的细节,比如极端天气事件如何引发迁徙、资源争夺如何催生战争,又或是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业技术和文化习俗的演变。尤其“攻防八万年”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人类与气候之间长达数万年的拉锯战,我们努力适应、改造,有时也被无情地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史实案例,让我们看到气候变化如何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扮演推手,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并且希望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呈现,而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

评分

我一直覺得,氣候的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來得深遠。但大多數關於歷史的討論,似乎都比較聚焦在政治、經濟、戰爭這些「人為」的因素上。《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這本書,卻非常大膽地將「氣候」這個元素,放在了歷史發展的核心位置。作者不僅僅是列出了一些因為氣候變化而發生的災難,他更深入地去探討,這些氣候的變動,是如何一步步地影響了人類的遷徙路線、聚集地的選擇、農業的發展模式,甚至是如何塑造了不同族群的文化和價值觀。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農業社會的描述,作者細緻地分析了乾旱、洪水、異常的溫度,是如何促使人類發展出更精密的灌溉技術、更穩定的糧食儲備系統,甚至是如何改變了社會的階級結構。這讓我重新審視了許多過去讀過的歷史事件,感覺好像多了一層新的解讀框架,能夠更全面地理解人類文明的演進。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歷史」有了更豐富、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平常對歷史題材的書籍其實挺挑剔的,很多都寫得太過學術化,讀起來很累。但這本《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真的讓我耳目一新。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有魅力,他不是枯燥地列舉時間和事件,而是巧妙地將氣候的變化,融入到一幕幕生動的歷史場景中。你可以感受到,在那個時代,人們是如何在酷熱、嚴寒、或是頻繁的風暴中掙扎求生,又是如何憑藉著智慧與勇氣,一次次地克服自然的挑戰。書中提到的許多細節,都讓我感到非常驚奇。例如,作者如何闡述某個古老文明的興盛,竟然和當地長期的濕潤氣候息息相關;又或是,某次重大的民族遷徙,背後竟然隱藏著長達數十年的氣候惡化。這些都讓我深深體會到,氣候並非只是我們日常關注的天氣預報,它更是塑造人類文明演進的宏觀力量。這本書不僅填補了我對歷史認知的盲區,更讓我對人類在地球上漫長的存在,有了全新的敬畏之情。

评分

讀完《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對於「歷史」的認知,一直以來都可能漏掉了一個至關重要的面向——氣候。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卻又不失細膩的筆觸,帶領我們穿越了八萬年的時空,描繪了一幅人類文明與氣候變遷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圖像。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氣候視為一個被動的背景,而是強調了它作為一個活躍的、甚至是主動的因素,如何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生存、遷徙、技術革新、社會組織,乃至於文化的形成與傳承。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某些歷史關鍵時刻時,能夠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並且巧妙地將地理、氣候數據與考古發現、歷史文獻相互印證,讓整個論述更具說服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許多我們現在所習以為常的文明成就,或許都曾是在嚴酷的氣候條件下,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付出的努力與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是一本歷史讀物,更像是一堂關於人類韌性與適應力的生命教育課。

评分

坦白说,我一開始有點猶豫要不要買這本書,畢竟「氣候」這個主題聽起來有點沉重,而且「八萬年」的時間跨度也讓人覺得很難消化。但是,當我在書店翻開幾頁後,我整個人的態度就徹底改變了。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而且他對於歷史事件的描寫,就像在說故事一樣,一點都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他並沒有一味地講述那些聳人聽聞的氣候災難,而是更深入地探討了人類是如何利用、適應,甚至是在某些時期「戰勝」氣候的挑戰。書中提到了一些我從未想過的例子,像是某個古代文明因為氣候變遷而發展出獨特的灌溉系統,或是另一個族群因為寒冷的天氣而發展出特殊的狩獵技巧,這些都讓我對人類的韌性和創造力感到驚嘆。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這些歷史事件時,能夠將氣候因素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緊密地連結起來,讓讀者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歷史的脈絡。這本書讓我對「歷史」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再只是單純的事件羅列,而是一場人類與大自然之間,充滿智慧與挑戰的漫長對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