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暖化,我也可以: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

抗暖化,我也可以: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气候变迁
  • 全球暖化
  • 永续发展
  • 环境保护
  • 环境科学
  • 可持续发展
  • 气候政策
  • 绿色能源
  • 生态学
  • 地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高雄市每天将近有上百万辆机车在街头奔驰,排碳量非常惊人。以每辆机车每日行驶约20公里计算,月排碳量就超过160公斤。若少一辆机车上路,就等于每年为地球多种了20棵树。

  台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世界第22名,每人年平均排放11.26公吨。

  对地球而言,「关键的2℃」足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地球平均温度上升2℃,海平面上升50公分。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已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浓度急遽增加,产生愈来愈严重的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及全球气候变迁加剧的现象。很明显的,全球气候及生态异常现象与过量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关。为了我们自己与后代子孙的永续发展与生存,让我们从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回归到关怀环境、简朴的生活态度,就可以落实减量行动,为地球尽一分心力。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及举一反三,各章节都会先给予最简要的「基本理论」,以发生于国内外的事件为「基本理论」之「实例解说」;再以「知识连结」补助「基本理论」不足之处,并以「活学活用」来提醒读者如何「节能减碳」及「永续发展」;最后以漫画及实例来加深读者的印象。

作者简介

张瑞刚

  实践大学博雅学部副教授;曾任大学系主任、所长、总务长、学务长。

  主要着作有:《GPS卫星测量学》、《空间定位资讯系统》、《精密定位特论》、《台湾地区绝对重力点检测及一等重力点建置工作》。

《地球回响:自然、文明与未来的对话》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气候变迁的科学细节或政策辩论,而是深入探索人类文明与地球自然系统之间更为宏大、古老且持续的互动模式。我们试图从一个更广阔的、跨越数千年历史的视角,审视人类社群是如何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塑造自身文化、经济结构和精神信仰的。 第一部分:地理的塑造力——文明的基石 本部分将回溯人类早期文明的兴衰,探讨地理环境如何成为决定性的塑造力量。我们不谈论工业革命后的碳排放,而是追溯农业革命时期,河流、山脉、季风如何决定了最早的城市中心得以诞生。 河流的馈赠与索取: 详细分析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以及黄河流域的早期社会形态。重点探讨灌溉系统的发展如何催生了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及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如何最终导致了生态平衡的脆弱性。这里的“脆弱性”指的是古代文明在面对局部干旱或洪水时的系统性崩溃风险,而非现代全球气候模型。 高地的隔绝与融合: 考察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周边社区的适应策略。这些社区发展出了独特的高海拔生存技术(如梯田、水利工程),以及在地理隔离下形成的独特宇宙观和社群组织形式。这部分着重于展示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技术韧性,而非全球环境压力下的统一应对。 海洋的召唤与恐惧: 探索地中海文明与太平洋岛屿文明的发展路径。海洋不仅是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认同的边界。我们将分析腓尼基人、古希腊人对航海技术的掌握,以及他们对海洋资源(如盐、鱼类)的利用,及其对地中海生态的长期影响。这些影响是局部的、基于特定海域的,与当前海洋酸化问题截然不同。 第二部分:从人力到物力——技术伦理的千年流变 本章关注人类历史上关键技术突破对社会结构带来的根本性转变,重点在于人类如何理解和利用“自然力量”,这种理解的演变过程。 风与帆: 考察帆船技术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早期影响。风力不仅仅是驱动力,它在不同文化中象征着机遇、远行与未知。分析风力在早期磨坊和水车中的应用,这些是机械化进程的先声,但其能源规模和影响范围与现代大型风电项目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关注的是能量的初级应用,而非大规模的能源转型。 木材的代价: 深入探讨前工业时代对森林资源的依赖。从古罗马的舰船制造到中世纪的冶铁业,木材是核心资源。我们将描绘欧洲和中国历史上因过度砍伐引发的局部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现象,这些是地方性的生态退化案例,反映了前现代社会资源管理的局限性,与当前全球森林砍伐的驱动因素(如大规模畜牧业或商品化种植园)不同。 矿产的诅咒与祝福: 分析铜、铁、锡等金属冶炼对早期工业中心(如古希腊的劳里翁银矿或中欧的铁矿区)带来的社会后果。冶炼过程中的废渣处理、矿工的健康问题,构成了早期环境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局部的、由特定矿点产生的,与现代采矿业对全球供应链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的系统性冲击有所区别。 第三部分:精神世界的栖居——人类与“自然”的哲学关系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理解,探讨不同文明如何构建其“自然观”和“时间观”。 循环时间与线性进步观的对峙: 对比受佛教、印度教影响的循环时间观(强调轮回与平衡)与受犹太-基督教传统影响的线性时间观(强调创造、堕落与终结)。分析这些时间观如何影响了人们对“资源消耗”和“未来责任”的态度。循环观倾向于恢复平衡,而线性观则可能导向对新边疆的不断探索和对资源的持续开采。 圣山与神圣地域: 考察世界各地文化中“神圣空间”的概念。高山、森林、泉水被视为生命力的源泉或神灵的居所。这种“敬畏”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对这些区域的过度开发。我们探讨这种地方性的精神约束力是如何随着世俗化和全球市场经济的扩张而逐渐减弱的。 地方知识的消逝: 记录了不同土著群体(如澳大利亚原住民、北美的原初部落)关于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精细知识。这些知识是基于世代观察和直接生活经验的积累,其核心是对生态系统内部联系的深刻理解,而非基于现代科学的量化数据。这种知识的流失,是人类对环境理解层面上的损失,与气候数据丢失无关。 结论:超越灾难叙事,重拾韧性之魂 本书的结论将回归到人类的适应能力。我们不试图提供一个解决未来气候危机的路线图,而是希望读者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人类文明并非是单一的、不可逆转的进步机器,而是在与环境的持续博弈中不断演化的复合体。理解古代社区如何在局部的生态危机中进行痛苦的调整和重构,能帮助我们以更谦逊、更具历史深度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人类在技术爆炸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我们探索的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震荡”中展现出的文化弹性,而非对特定科学预测的响应。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沈序
自序

第一篇 气候变迁
第一章 前言
1-1 京都议定书
1-2 哥本哈根议定书
1-3 大气、天气、气候与气候系统
1-4 极端气候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第二章 气候变迁的成因
2-1 气候变迁造成的因素
2-2 气候变迁的主要特点
2-3 气候变迁的影响
2-4 气候变迁的历史证据
第三章 气候变迁与灾害
3-1 台风
3-2 豪雨
3-3 干旱
3-4 寒流
3-5 高温热浪
3-6 冰雹
3-7 龙卷风
3-8 雪灾
3-9 沙尘暴
第四章 气候变迁与海平面上升
4-1 潮汐与潮位基准面
4-2 台湾潮汐与基隆平均海水面
4-3 全球海平面变化基本特征
4-4 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
4-5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第五章 气候变迁与公共卫生
5-1 气候变迁与疾病
5-2 气候变迁与人类健康
第六章 气候变迁应对策略
6-1 政府机关的应对
6-2 民间机构的应对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永续发展
第七章 前言
7-1 永续发展
7-2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7-3 21世纪议程
7-4 生物多样性公约
7-5 永续发展世界高峰会
第八章 永续环境
8-1 自然保育
8-2 公害防治
8-3 环境规划
第九章 永续社会
9-1 公平正义
9-2 民众参与
9-3 社区发展
9-4 人口健康
第十章 永续经济
10-1 绿色产业
10-2 清洁生产
10-3 绿色消费或绿色採购
参考文献
专有名词简称一览表

图书序言

沈序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机率明显增多,2011年水淹泰国首都曼谷、2012年冰封北半球连罗马都覆盖白雪片片,我国也是,降雨极端化、夏季高温热浪、冬季寒流强袭,气候异常现象,更让民众深刻感受到气候变迁所带来对生活的影响及对全球的冲击已是无法避免的现象,因应之迫切性也就不容置疑。举凡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卫生防疫及粮食安全等众多冲击,都需要地球村每一分子共同承担、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

  就我国而言,99.34%以上能源系仰赖进口而来,在顾及能源安全及确保未来世代需求亦能被满足下,唯有提昇能源效率、发展再生能源、创造绿色商机,及转化高温室气体排放量与环境严重破坏的危机,才能真正达到建构低碳永续家园之理想目标。

  爰此,环保署正积极从生态绿化、绿色运输、建筑绿化、设备节能、再生能源、防救灾与调适、低碳生活、资源循环、法律与经济财税工具、社会行为科学与评比工具等十大面向,建构国家整体运作机制,并透过经济改造、社会改变、民众与产业配合,共同建立「健康、永续、低碳的台湾」。

  本书从「气候变迁」及「永续发展」之相互关系,蒐集国内外相关科学理论、数据、实例及应对策略等资料,利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及图片,让读者逐步了解全球暖化与气候变迁的严重性,并引导读者进而深思人类对环境的义务,期能改变观念行为,积极因应急遽且灾难性的气候变迁,同时持续朝永续家园迈进。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署长
沈世宏

  本书作者于书中提到的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等议题,都是目前国际上所关注的重点议题。前美国副总统高尔在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An lnconvenient Truth)中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且对此做出预测,并告诉观众如何能帮助减缓暖化现象。而近年来永续发展议题如浪潮般席卷全球,面对全球暖化、能资源日趋短缺、跨国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已使全球面临艰辛的挑战。

  永续议题更是新时代共通关注的重点,1992年以来联合国已订定多个关键性的国际环境协定,包含里约宣言、气候变迁纲要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及21世纪议程等迈向永续地球的蓝图。在永续议题沸沸扬扬之际,第3次联合国世界永续发展大会(Rio+20)即将于201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讨论的焦点将集中在永续发展架构及绿色经济等议题。

  回顾过去,从工业革命以来,大自然一直承受人类进行的开发行为,但从温室效应、圣婴现象等气候变异引起一些天然灾害发生后,已让人类明显感受到气候变迁之鉅。大自然的反扑已在提醒人们永续发展之重要性,当我们在享受经济及科技发展带来之舒适生活时,亦应同时思考「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真谛;于此,为协助产业顺应国际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潮流,本部持续推动包括早期的「管末处理、工业减废、废弃物资源化」、中期的「污染预防、能资源循环、环境管理」、近期的「清洁生产、温室气体减量管理、节能减碳」及推动「环境资讯揭露、企业社会责任、绿色产业」等相关措施与作为。期使我国产业于发展经济同时兼顾环境保护,进而朝向产业绿色成长之路迈进。

  作者透过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说明国内外永续发展相关重要的讯息,以及提醒读者在生活中落实节能减碳的观念,并且以生动的图示及实例解说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读者的切身之戚,使读者能将「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之概念融入生活中,将有助于我国产业绿色人才之启蒙与开发。

  最后,永续发展贵在实践,深感佩作者于永续议题之努力与作为,亦希冀借由此书之出版,能广为传递与发扬。

经济部部长 施颜祥 谨志
101年3月

图书试读

气候变迁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其是一门以数学、物理、化学为基础,包含了气象、海洋、冰川、生物、地质等自然科学,及社会、经济等人文科学的跨领域、跨国界的新学问[58]。

由于气候变迁(Climate Change)对人类生存环境已造成重大影响,其目前已是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共同关注之重要议题,而其也攸关我国相关产业之永续发展。当马尔地夫等小岛国成为首批沉没于海水之岛屿时,台湾嘉义东石港、屏东的林边东港、云林的石化工业区麦寮等地,有可能会一起沉没或遭海水侵蚀。而当全球温度每增加1度,台湾前10%的「强降雨」就会增加140%,前10%小雨就会减少约50%[114]。2009年9月21日我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决定争取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联合国中文译名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UNFCCC))所建构的京都机制,将其作为优先推动的目标[38]。

气候变迁和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地球暖化(global warming)可直接引起水资源短缺,而间接对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威胁[105]。其所引起之海平面上升,将衍生出诸多毁灭性的灾难,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灾害。地球暖化还会影响一些极端气候的强度和频率,使自然灾害加剧,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繁荣发展。

虽然世人于1920年至1944年间,已观测到全球气候发生明显的暖化现象,但当时有关气候变迁的描述,只有布莱尔(T. A. Blair)于其所着《世界和区域气候学》中有简单的提及。他认为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是局部性和短暂性,不会对整个气候系统有所影响。此观点主要源于19世纪初,在欧洲已观测到气候温度的变化现象;接着是19世纪中叶,气候温度也较同时期的平均温度低;但到了19世纪末,气候温度又回升至历史的纪录。当时盛行的观点是,地球气候是稳定的;这种理论一直持续至20世纪50年代,因北半球的气温普遍上升而改变[32]。

同时期,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注意到,因人类活动所导致全球暖化巨变的可怕现象。在1957年至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间,展开了一个重要科研项目,就是在夏威夷冒纳罗亚观象台进行二氧化碳浓度观测。这项观测以及稍后在世界其它地方进行的观测,都证实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直持续增加中;这些观测证明了人类活动,正在破坏大气层。目前科学研究证实,因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已对大气层、海洋和生物圈造成严重的伤害[59]。1985年于奥地利的菲拉赫(Villach)所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结论是人类活动正在引起全球气候暖化,假如不予以控制的话,将会导致灾难性的气候变迁[92]。

联合国副祕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于2011年7月20日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报告「气候变迁可能威胁国际和平安全」专题,他说虽然现阶段无法以科学来解释气候变迁的全部成因,但有气候变迁却是现实,不仅在发生,而且正在加速发生,其目前正影响全球社会各层面。最悲观的预测是,如在2060年前全球气温上升摄氏4度,则于一个世纪内,海平面将上升1公尺。气候变迁可能以指数级(exponential order)扩大自然灾害规模,甚至对世界安全构成威胁。施泰纳并强调说,气候变迁会引发许多自然灾害,而且将引发更多自然灾害。例如索马利亚正在遭受的干旱、巴基斯坦2010年的特大洪灾等等,且自然灾害的规模将以指数级扩大。其同时认为,规模不断扩大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将引发粮食危机,进而对全球安全构成威胁。施泰纳说:「贫穷和上升的海平面将会威胁全球和平与安全。」[103]

电影《2012》是2009年全球最热门的话题,如果说「安全」的含义,在冷战时期主要是指军事因素,在后冷战时期主要是指经济因素的话,则今天它的含义已是扩展到气候变迁领域了。其不仅是国际社会空前关注的重要议题,更是影响全球安全的新威胁。水资源争夺可能是未来造成战争的因素,而气候变迁对世界的威胁远远大于恐怖主义的说法,将不再是危言耸听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在金融行业打拼的上班族,我曾经认为气候变迁是科研人员或是环保团体的事情,与我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太多直接联系。但读了《抗暖化,我也可以: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之后,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作者非常有策略地将气候变迁与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与风险。尤其是在书中关于“绿色金融”、“ESG投资”的章节,简直是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详细阐述了企业如何通过转型,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能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还能吸引更多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投资。反之,那些不愿改变、高污染的企业,则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合规风险和市场压力。书中列举了许多国际和国内的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哪些企业抓住了绿色转型的浪潮,哪些则因此步履维艰。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组合,也让我思考在工作中如何能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公司战略和决策中。这本书让我明白,对抗暖化并非只是牺牲经济利益,而是通过创新和智慧,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未来经济浪潮中站稳脚跟的企业家或投资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必读的指南。

评分

在我看来,《抗暖化,我也可以: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关于我们与地球关系的大和解。作者以一种非常深沉的哲思,探讨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融入自然,实现和谐共生。书中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描绘,让我深深地感到敬畏。它不仅仅是列举一些动植物的灭绝,而是深入分析了整个生态链条的失衡,以及这种失衡最终会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反噬。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换,让我对“永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资源利用,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感恩。书中关于“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的章节,让我仿佛置身于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脆弱。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地球深深的爱,也感染了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气候变迁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地球共存的哲学指南。它提醒我们,人类的未来,与地球的未来,是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读完后,我对这片土地,对我们共同的家园,有了更加珍视和敬畏的情感。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环境保护都抱持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总觉得这些问题离我遥远,而且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直到我偶然翻开《抗暖化,我也可以: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么狭隘。《抗暖化》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用一种非常温暖、甚至是充满希望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它不是在吓唬我们,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地向我们展示,只要我们愿意改变,即使是微小的行动,也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书中关于“社区力量”、“个人能动性”的章节,尤其触动了我。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了身边的环境,比如在社区里推行回收再利用,组织植树活动,或者与当地的学校合作,开展环保教育。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平凡的社区,却产生了非凡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对抗暖化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可以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开始,从我们每天的生活细节做起。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感到无能为力,而是充满了一种积极的行动力,想要和我的邻居、我的朋友们一起,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做出改变。

评分

作为一位高中生,我之前对“气候变迁”的理解大多来自于课本和新闻,感觉总是离我的生活有点距离。但是,《抗暖化,我也可以: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种非常贴近青少年需求的语言,把复杂的气候议题讲得生动有趣。书中的“青少年行动指南”、“绿色职业探索”等章节,让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它没有用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很多青少年能够理解的例子,比如如何从选择穿搭、玩游戏到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都能为抗暖化出一份力。最让我兴奋的是,它还介绍了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未来职业,比如气候科学家、可持续能源工程师,甚至还有在社交媒体上倡导环保的“环保KOL”。这让我开始认真思考,我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的职业选择如何能为这个地球做出贡献。这本书让我不再觉得环保是个沉重的负担,反而觉得它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创新的可能。它激发了我想要去了解更多、去做更多,并且与我的同学们一起,成为改变世界的一份力量。

评分

这本书《抗暖化,我也可以: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的出现,对我这样长期关注环境议题的台湾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四面环海、地质脆弱的岛屿上,气候变迁带来的影响,从年初的缺水到年尾的极端天气,总是如此真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但常常感到力量渺小,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暖而坚定的引路人,它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气候变迁的科学原理,以及它如何一步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全球供应链的断裂、粮食生产的挑战,到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作者都用非常贴近生活、甚至带点在地感的例子来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只是强调问题有多严重,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教导我们“我也可以”如何成为抗暖化的一份子。书中的许多建议,都与我们在台湾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的行动息息相关,比如如何从源头减少碳足迹,如何选择对环境更友善的产品,甚至是如何在社区中凝聚力量,推动更可持续的政策。这种“接地气”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伙伴,一起面对这场严峻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