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时报河川保护小组,展开对河川、环境议题的关怀将近廿年,终于有机会在大陆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安排下,追随余纪忠文教基金会董事长余范英组织的专业团队,前往中国大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展开为期十一天的实地参访考察,诚然是一次难得又令人期待的机会。
由于行程的安排,既包括南水北调主体工程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河南郑州的穿黄工程,以及湖北丹江口水库坝顶加高工程的实地调研;同时也兼及参观号称「天下第一桥」的河北赵州桥,和完工后三崃大坝的实际运作情形,此外更在郑州与武汉分别参访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可以说是一次内容丰富多样的学习之旅,也令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由于参访团的成员,涵盖了治水、防污、工程、生态、太空遥测、地理、地质、环境及政策等不同领域的专家,他们的所见所闻,与专业学理、各国和台湾的具体案例相互印证,据以撰写的专文自然具有高度的参採价值,爰是个人只能就整个参访行程的受想行识,略抒管见,聊为此次意义独具的专业旅程留下些许雪泥鸿爪之印记。
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对于“南水北调”这个主题的兴趣不算特别浓厚,觉得可能是一本比较严肃、枯燥的学术性读物。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生动活泼,一点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沉闷感。作者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关注工程本身的技术细节,更深入地探讨了工程背后的人文故事和社会影响。我读到他描写那些为了工程而改变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期望与失落,都让我感同身受。而且,作者的文笔很流畅,节奏感把握得很好,时不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生动的比喻,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看似冷冰冰的工程,其实背后蕴含着无数普通人的努力和牺牲,以及整个社会为了发展的共同愿景。它让我思考,在追求宏伟目标的同时,如何去兼顾人文关怀和个体权益,这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哎哟,收到这本《泛长江 渡黄河:我们看南水北调》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有点好奇又有点忐忑的。毕竟,南水北调工程,听起来就那么宏大,感觉离我们台湾小岛有点远,而且又是“看”的角度,我怕会枯燥乏味,变成一本冷冰冰的学术报告。不过,翻开第一页,就让我眼前一亮。作者的文字很有画面感,像是在跟着他一起穿越大江南北,从长江的源头一直走到黄河的入海口。他没有用那种生硬的口吻去讲解技术参数,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工程细节,像解谜一样一点点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他描述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那些挑战,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技术解读,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写出了工程师们的智慧、汗水,甚至是他们的家国情怀。有时候读着读着,会觉得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那份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力量。而且,作者也很巧妙地将工程与沿途的风土人情结合起来,读来一点也不单调。
评分拿到这本《泛长江 渡黄河:我们看南水北调》,我本来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毕竟“南水北调”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但总觉得离我们台湾的生活有些遥远。可读进去之后,真的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工程项目,更是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他把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它们的气息和力量。然后,他把南水北调这个巨大的工程,巧妙地融入到这两条河流的叙事中,让整个故事脉络清晰,情感充沛。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水”的哲学思考,不仅仅是水的物理属性,更是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历史变迁,以及它如何影响着南北方的经济、生活和人们的心灵。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南水北调工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本书可能会充斥着大量的技术术语和数据,毕竟是讲“南水北调”这么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结果读下来,惊喜不断!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他用一种很生活化的语言,把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工程原理,讲得像故事一样引人入胜。他会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去感受工程的巨大,去理解水从南方流向北方的“奇迹”是如何实现的。我特别喜欢他描写那些关键的技术突破点,不是干巴巴地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你一下子就明白了。例如,他在讲到如何克服地质困难的时候,用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让我这样一个完全不懂工程的人,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巧妙和艰辛。而且,作者对工程的“人”的关注也做得很好,他不仅仅是关注宏观的成就,也写到了无数参与其中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付出,他们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真的做到了“寓教于乐”,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却一点也不觉得累。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前世今生”,简直是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这种大型工程都是由国家强力推进,很少关注民意和环境。但作者在书中呈现的,是一个非常立体和动态的过程。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采访那些参与过工程论证、设计、施工的各界人士,从科学家到普通工人,甚至是一些受到影响的农民。通过他们的视角,我看到了决策过程的艰难,不同意见的碰撞,以及为了达成共识所做的努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他更是在深入地剖析。他没有回避工程带来的争议和挑战,比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移民安置的问题等等,而是客观地呈现出来,并试图去理解和解释其中的复杂性。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一个如此宏大的工程,背后承载着多少的思考和取舍,是多少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种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工程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发展、关于集体决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