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关注地球未来的人,《大地,非石油》是必读的着作;它让我们勇于想像人民比利益更优先的世界。
书中席娃详述了粮食危机、石油危机、气候变迁的诸多关联环节,假若我们只见一端未涉其余,人类仍将走向末路。
席娃指责生质能源和农业成了生态和经济浩劫的主因,也提出小型农场是最佳的替代之道。受害于饥荒的几亿人和濒死的地球,唯有倾赖永续、生物多样性的农场,方得以抵抗疾病、干旱、洪水,餵养并保卫我们的后代子孙。《大地,非石油》见解果敢、具前瞻性,吁求回归健全农业的原则,并奠基于自治、社区和环境正义的世界。
作者简介
范达娜.席娃
物理学家、作家,也是印度着名生态女性主义运动者、反全球化运动者。她在印度创立「九种基金会」(Navdanya Foundation),举凡智慧财产权、生物多样性、生物科技、生物伦理学、基因工程等,都是席娃在知识上或透过运动奉献心力的领域。她曾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爱尔兰、瑞士和奥地利等地协助过许多从事绿色运动的草根组织,包括国际全球化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on Globalization)、第三世界联盟(Third World Network),并在1993年获得「另类诺贝尔奖」(Right Livelihood Award)。
维基百科的介绍(中文):zh.wikipedia.org/wiki/希瓦
维基百科的介绍(英文):en.wikipedia.org/wiki/Vandana_Shiva
席娃创立的九种基金会:www.navdanya.org/
译者简介
陈思颖
政治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学士,目前任职于绿色阵线协会。
出版序 展开台湾另类发展的大愿景──写在三书译本的前头
第一章 紧吃石油
第一节 紧吃石油
第二节 「自由贸易」推动进口,延展食物里程
第三节 从食物优先到出口优先
第四节 大地,非石油:迈向生物多样性、有机、在地的粮食体系
第二章 生息大地
第一节 生息大地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自然资产及生态保障
第三节 我们需要小农来解决气候变迁
第四节 自由种子,生命种子
第五节 重建在地食物的社区
第三章 气候变迁与两种碳经济:生物多样性 vs. 化石燃料
附录一 有关九种基金会
附录二 有关South End Press
《大地,非石油:气候危机时代下的环境正义》这个书名,让我在翻开书页之前,脑海中就已经浮现出许多画面。台湾作为一个岛屿,我们对海洋、对土地的情感尤为深厚。石油的广泛使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环境风险,从炼油厂的污染到交通工具的碳排放,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书名中的“非石油”三个字,精准地捕捉到了时代发展的症结,它暗示着一种迫切的转型需求,一种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气候危机时代”这个表述,已经不容回避。我们亲身经历着越来越频繁和强烈的自然灾害,无论是年初的地震,还是夏季的酷暑,都提醒着我们,气候变化并非遥远的未来,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现实。而“环境正义”的加入,则让这个议题上升到了社会伦理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关于保护生态系统,更是关于公平的资源分配和权利保障。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析台湾在“气候危机”和“环境正义”之间的具体交织点?比如,我们是否能看到书中探讨,那些因环境污染而首当其冲的社区,他们的声音是否被充分听见? “大地”这个词,对我来说,承载着浓厚的本土情怀。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寄托。这本书将如何重新定义“大地”的价值?它会是关于生态服务,还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在台湾,我们拥有丰富的地貌和生态多样性,但也面临着开发压力。这本书会否提供一些以“大地”为核心的、更具韧性的发展思路?它会不会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这片哺育我们的土地,而不是过度消耗?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环境正义”如何在“气候危机”的背景下得到具体体现。气候变化的影响往往是不均等的,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冲击,而那些对气候变化责任最小的人,反而可能承担了最多的后果。这本书会否揭示这种不平等,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台湾,是否有相关的政策或社会运动,在努力实现环境正义?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环境正义”是如何被实践的,以及我们普通读者可以如何参与其中。 最后,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力量,它呼唤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范式。在台湾,我们已经有很多关于环保的讨论和实践,但“气候危机”和“环境正义”这两个概念,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和落实。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启发,让我们重新审视与“大地”的关系,思考摆脱“石油”依赖的必要性,并在“气候危机时代”下,为实现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清晰、更公正的未来的窗户。
评分看到《大地,非石油:气候危机时代下的环境正义》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对台湾当前环境议题的深切忧虑。我们身处一个转型时期,过去依赖的重工业和高耗能产业,现在看来对环境造成的负担越来越沉重。尤其是石油,它几乎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交通到能源,但其负面影响,无论是碳排放还是潜在的漏油事件,都让人不寒而栗。书名中的“非石油”三个字,直接点出了一个关键的转型方向,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我们如何摆脱对石油的依赖,转而寻找更清洁、更可持续的能源和发展模式。 “环境正义”这个概念在台湾的语境下尤为重要。想想我们曾经的工业区周边居民,他们承受了多少空气和水源的污染?那些因为开发而失去土地的原住民社区,他们的声音是否被充分听见?气候危机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平等,例如在台风季节,低洼地区的居民总是首当其冲。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社会在环境问题上的不公之处,并呼唤更公平的资源分配和保护措施?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环境正义”的深刻见解,不仅仅是法律上的条文,更是落实到每一个角落的实践。 《大地》这个词,在我看来,承载着台湾人最深沉的情感。我们依附于这片土地,却又常常忽视了它所承受的压力。这本书的标题,似乎在邀请我们重新认识“大地”本身的价值,不是作为可供开发的资源,而是作为一个有生命、需要被尊重的整体。它是否会引导我们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台湾,我们有许多珍贵的生态系统,例如珊瑚礁、湿地、森林,它们都面临着开发和污染的威胁。这本书会不会提出一些保护和复育这些“大地”的策略,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土地对话,而不是单方面地索取? 而且,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气候危机”这个宏大的全球议题,与“环境正义”和“大地”这样贴近我们生活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气候变化不是一个抽象的科学名词,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农业、渔业、旅游业,甚至我们的健康。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说明在台湾,气候变化是如何加剧已有的环境不公的?比如说, droughts and floods affect different communities unequally. 我特别想看到书中是否有关于如何建立更具韧性的社区、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建议,这些建议是否也考虑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承受能力。 最后,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来启发和行动的动力。在台湾,许多年轻世代对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议题有着高度的关注,他们渴望找到改变的力量。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思路,让我们知道如何从个人到集体,都能为实现“大地,非石油”的愿景贡献一份力量?它是否会呼吁我们更加关注可持续的消费、负责任的投资,以及支持那些致力于环境正义的政策和组织?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提供知识,更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责任感,让我们真正行动起来,为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而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大地,非石油:气候危机时代下的环境正义》一出现,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迫切感扑面而来。作为在台湾生活的一份子,我深切体会到我们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对当前全球面临的气候危机感到忧虑。石油作为支撑现代文明的重要能源,其带来的便利毋庸置疑,但其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我们近年来也越来越有体会,比如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书名中的“非石油”三个字,仿佛是一种宣言,预示着这本书将要探讨一条不同于过往的、更加可持续的道路。 “气候危机时代”这个说法,直白地揭示了我们所处的严峻现实。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对我们这个四面环海的岛屿而言,尤其具有切肤之痛。而“环境正义”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个议题,它不仅仅是保护环境本身,更关乎社会公平。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在环境恶化和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弱势群体往往承担了更大的环境代价。在台湾,我们是否能看到类似的现象?比如,一些老旧的工业区,或是土地开发过程中的争议,是否都涉及到环境正义的考量?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审视和反思这些问题的框架? “大地”这个词,在我看来,比“地球”或“自然”更具温度,它更贴近我们每个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情感。这本书会如何定义“大地”的价值?它是否会超越纯粹的经济考量,去探讨土地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甚至是精神价值?在台湾,我们有许多珍贵的自然景观,但同时也面临着开发与保育的冲突。这本书会如何平衡这些关系?它是否会提出一些以“大地”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我们重新思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如何与土地建立更健康、更尊重彼此关系的内容。 再者,这本书将“气候危机”和“环境正义”并置,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往往是不平均的,而“环境正义”就是要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安全、健康的环境,无论其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或地理位置。在台湾,我们是否已经建立了足够有效的机制来保障环境正义?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让我们了解如何才能在气候变化的挑战下,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土地、对于未来、对于公平的思考。我期待它能带来深刻的洞见,帮助我们理解“大地”的真正意义,认识到摆脱石油依赖的紧迫性,并在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为实现“环境正义”提供清晰的指引。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警醒和呼唤,我非常希望它能引发更多台湾读者的共鸣,并促使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大地”。
评分《大地,非石油:气候危机时代下的环境正义》,仅仅书名就让我联想到一系列关于台湾土地、能源转型以及社会公平的议题。我们是一个资源相对有限的岛屿,长期以来对能源的依赖,尤其是石油,无疑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书名中的“非石油”三个字,仿佛是一种前瞻性的呼唤,指引着我们必须去探索一条摆脱既有模式的道路,拥抱更清洁、更可持续的能源未来。 “气候危机时代”这个说法,如今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台湾,我们更容易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例如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对农业、渔业乃至我们生活的影响都日益显著。而“环境正义”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更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维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环境挑战时,必须关注那些往往被忽视的群体,确保所有人在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上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台湾在“气候危机”下,环境正义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大地”这个词,带着一种深沉的土地情怀,它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这本书会如何阐释“大地”的价值,它是否会超越单纯的经济产出,去挖掘土地所蕴含的生态、文化乃至精神层面的意义?在台湾,我们有山林、有海洋,有许多宝贵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开发与保育的拉扯。这本书会否提供一些以“大地”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土地的关系,从而实现真正的和谐共存? 此外,“环境正义”在“气候危机”的大背景下,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具体形态?气候变化的影响往往是不平等的,那些最脆弱的群体,例如低收入家庭、原住民社区,往往在环境恶化中首当其冲。这本书会否深入探讨这些不平等现象,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包容的社会,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宝贵见解。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紧迫感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探讨,更是一种对我们当下生活方式和未来方向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它能够为台湾读者带来新的思考,激发我们对“大地”的热爱,对“非石油”未来的向往,以及在“气候危机时代”下,对“环境正义”的坚定追求。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指引了一个更加光明、更加公平的未来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第一眼就觉得非常有力量,「大地,非石油:气候危机时代下的环境正义」。光是书名就足以引发很多想像,尤其是在台湾这个小岛,我们对土地的情感、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以及近年来越来越显著的气候变化影响,都让我们对“环境正义”这个概念格外敏感。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探讨了我们与大地最根本的关系,不是建立在消耗性的石油经济之上,而是回归到更可持续、更公平的生存方式。 台湾的地理环境使得我们更容易感受到气候变迁的剧烈,像是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海平面上升的威胁,以及对农业和渔业的冲击。我相信这本书不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分析这些全球性的气候危机如何具体地呈现在像台湾这样的在地情境中,而“环境正义”则像是为这些困境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它可能是在问,在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常常落在弱势群体身上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确保每个人,无论贫富、无论族群,都能享有健康、安全的环境?这本书的书名就好像在敲响警钟,提醒我们不能再以牺牲大地为代价来换取短暂的经济繁荣。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大地”与“非石油”这两个概念连接起来的。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石,其背后牵涉到的能源开采、运输、消费等环节,无疑是造成气候危机的主要推手之一。那么,脱离石油之后,我们该如何理解“大地”的价值?它会不会是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甚至是原住民与土地共存的智慧?在台湾,我们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从高山到海岸,但同时也面临着开发与保育的拉扯。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土地在我们生活中的真正意义,以及我们作为土地的守护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气候危机时代下的环境正义”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指核心。气候变化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但令人不安的是,气候危机的后果往往不成比例地落在那些对气候变化责任最小的群体身上。这本书会不会揭露这种不平等?比如,一些偏远地区或弱势社区,可能更容易受到水灾、干旱、或是污染的影响,而他们却无力改变现状。如果是这样,那么“环境正义”就不仅仅是保护环境,更是一种社会公平的实现。我期待这本书能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或倡议,让我们知道在台湾,我们可以如何行动,来促进一个更公正、更可持续的未来。 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肯定不会轻松,毕竟“气候危机”和“环境正义”这两个议题本身就充满挑战。但我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引发思考,甚至可能会对过往的一些认知产生颠覆。它会不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消费习惯、交通选择,以及我们如何支持那些致力于环境正义的团体和政策?尤其是在台湾,我们虽然在环保议题上做出了一些努力,但距离真正的“正义”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本书的名字带给我一种期待,期待它能成为一股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这个时代最严峻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